讀古今文學網 > 人際溝通分析練習法 > 第27章 為什麼要改變? >

第27章 為什麼要改變?

上一章談到,訂合約時,治療師和案主怎麼協調出具體的目標。可是他們為什麼希望有這種改變呢?案主和治療師怎麼知道什麼時候可以達到他們的目的呢?

自主性

伯恩認為最理想的情形是能有自主性(注一),他沒有對這個名詞下定義,但是他把自主性描述成:「可以從下列三種能力的表現或恢復看出來,包括覺察的能力、自發的能力、親密的能力。」

覺察

所謂覺察就是指能像新生的嬰兒一樣,以看、聽、感受、嘗、聞這五種方法,單純地感覺到感官的知覺,既不會加上主觀的解釋,也不過濾自己的經驗以符合父母自我的看法,單純地感覺到身體的知覺和外界的刺激。

長大以後,多數人都已經習於壓抑覺察的能力,沒有發揮自己的能量,反而把精力都用在學習各種名詞,以及批評自己和別人的表現上。比如我參加音樂會,音樂家表演的時候,我心裡可能想著:「這部曲子是一八五六年寫的,沒錯吧?嗯,節奏稍微快了一點。不知道什麼時候才結束,明天還有好多事要做,今天得早點睡才行……」

如果我讓自己去覺察的話,就會關閉剛才那些話,單純地體驗音樂的聲音,以及身體對音樂的反應。

自發

所謂自發是指選擇的能力,有各種不同的感受、想法、行為可供選擇,就像能覺察的人對世界的體驗一樣,能自發的人會直接對環境有反應,不會忽略一部分現實,也不會重新解釋現實以符合父母自我的看法。

自發的人可以自由地從三種自我狀態做反應,他可以從成人自我來思考、感受,並表現得像個成人;如果他願意的話,也可以進入兒童自我中,把小時候的創造力、直覺及強烈的感受表現出來;也可以由父母自我做反應,重現小時從父母或具有父母形象的入學來的想法、感受和行為。不管是運用哪一個自我狀態,都可以配合現實環境的需要,自己表現出來,而不是順從不合時宜的父母自我的命令。

親密

第9章談到親密是指能開放地分享彼此間的感受和需要,表現出來的是真正的感受,所以親密裡沒有扭曲的表現,也沒有心理遊戲。當一個人在親密裡時,常常會進入自由型兒童自我,不過,會先經過成人自我的約定和父母自我的保護,以確定自己能安全地表現自由型兒童自我。

從腳本裡釋放出來

雖然伯恩沒有直接明說,可是卻暗示自主性就等於從腳本裡釋放出來,大多數溝通分析師也同意這兩個觀念是相同的,所以可以這樣定義自主性:針對此時此地的現實狀況,所反應出來的行為、想法或感受,而不是針對腳本信念所做的反應。

你也許想問:「可是成人自我狀態的定義不就是整套針對此時此地的狀況,所直接反應出來的行為、想法和感受嗎?難道自主性的意思就是要一直留在成人自我裡嗎?」

答案是:「不。」我們已經知道,自發的人也可以選擇以兒童自我或父母自我來對此時此地的狀況做反應,所以自主性可以自由選擇要以哪一種自我狀態,來對現在的處境做反應。相反的,落入腳本裡的人並不是自由選擇自我狀態,而是受限於小時候所決定的腳本信念來做反應。

雖然自主性的意思並不是一直保持在成人自我裡,但確實會以成人自我來評估所有外界的訊息,所以不管選擇用哪一個自我狀態做反應,都會一直保持成人自我的覺察能力。就像學習任何新技巧一樣,剛開始可能會覺得不習慣。自主性和腳本比起來可以有更多的選擇。而親密在剛開始時,可能覺得沒有扭曲的表現和心理遊戲來得舒服,因為親密的結果是比較無法預測的。可是如果你常練習,就會發現自主的選擇越來越容易,等熟練到很自然的時候,就會覺得成人自我好像和正面的兒童自我與父母自我結合起來似的,伯恩以「整合的成人自我」來表達這種情形。(注二)

解決問題

以席芙的話來說,自主性就是以解決問題代替被動行為。所謂解決問題並不只是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是把這個方法付諸有效的行動。就如第21章所談的,表達真正的感受也有解決問題的功用,所以當一個人要解決問題的時候,就能夠準確地瞭解現實,並對現實做響應,因此既不會漠視,也不會再定義,換句話說,他已經從腳本裡釋放出來了。

對「痊癒」的看法

伯恩非常強調「痊癒」,他一再告訴大家,溝通分析師的任務就是要治好病人,而不只是幫助他進步而已。(注三)

在《團體治療的原則》一書裡,伯恩以「青蛙王子」打比方,他認為「痊癒」的意思是從青蛙完全變成王子或公主,而「進步」的意思是變成一隻心甘情願的青蛙。在《語意與心理分析》一書中,他說痊癒是完全從腳本裡走出來,展開全新的人生。

幾年前,TA期刊有一篇專題討論(注四),談到不同溝通分析師幾乎各自都有對痊癒的看法,以下列出那次討論會提出的幾種觀點。

有些人認為「痊癒」的意思就是完成合約,不是指產生整體性的改變,而是指治療師和案主進行會談,直到案主把所有雙方同意的合約內容都完成為止。

還有一種說法更廣為大家接受,就是「痊癒」必須包含從腳本走出來的情形,可以是行為上、感受上、認知上,或是三者的綜合。換句話說,就是藉著新的方法行動、感受或是思考,而走出腳本。

還有人對腳本的改變提出第四種面向:身體的痊癒。意思是,如果一個人從腳本走出來的話,他運用身體的方法、對身體的體驗也會改變。比如他可能把長期身體的緊張解放了,或是心身症消失了。

痊癒:逐漸學習新的選擇

不管你怎麼定義「從腳本中痊癒」,都不是一蹴可及的,痊癒通常都是逐漸學習做出新選擇的過程。

每當做出不同於腳本的選擇時,任何人都會很自然地體驗到數周至數個月的高昂情緒,沒多久,又會回頭試一下舊有的行為模式,好像希望能再從舊的行為模式裡找到什麼好東西。不同的是,他已經體會到並不值得一直留在舊的模式裡,因為他已有了新的選擇,所以不再滿足於以前的方式,很快又會跳出來。要不了多久,就不會再受舊模式的吸引了。

下面這首詩,也許可以視為這種過程的摘要:

五篇短篇形成的自傳 波歇·尼爾森(Portia Nelson)

我走在街上

路旁有個大洞

我掉了進去

覺得迷失、無助

這不是我的錯

好像永遠不可能逃出去

我走在同一條街上

路旁有個大洞

我假裝沒有看到

我又掉了進去

不敢相信自己又掉進同樣的地方

可是,這仍然不是我的錯

我花了很久才逃出去

我走在同一條街上

路旁有個大洞

我看到這個大洞

我又掉進去……已經成了習慣

我睜開雙眼

知道自己在哪裡

這是我的錯

我立刻逃出去

我走在同一條街上

路旁有個大洞

我從旁邊繞過去

我改走另一條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