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人際溝通分析練習法 > 第18章 漠視的矩陣圖 >

第18章 漠視的矩陣圖

漠視會造成問題無法得到解決,如果我們能有系統地辨別漠視的本質和程度,就等於具備有效解決問題的工具。確實有這種工具,那就是漠視的矩陣圖,由肯恩·麥勒(Ken Mellor)和艾瑞克·西格蒙(Eric Sigmund)研究出來的。(注一)

漠視的矩陣圖是根據三個項目,將漠視分類的方法。這三個項目是:

範圍

類型

層次

漠視的範圍

漠視的範圍有三種:自己、別人、情境。

以前章的例子來說,當我為了侍者沒有端水給我而懊惱地坐在餐廳時,我漠視了自己,忽略了自己採取行動以滿足需要的能力。

我那個生氣而批評侍者的朋友,漠視的不是自己,而是別人。他批評侍者無能,是忽略了侍者所有的能力。

假如我懊惱了一會兒,轉向朋友說:「你看看,這真是不公平,其他人得到服務,我卻得不到,這真是個不公平的世界。」這時,我漠視了整個情境。

漠視的類型

漠視的類型有三種:刺激、問題、選擇。

漠視刺激是指忽略某件事的發生,我坐在餐廳時,可能忽略自己其實很渴。而說侍者無能的朋友,沒有看見其實侍者在服務其他客人時很成功,說不定眼前就有客人對侍者很滿意。

漠視問題的人知道某件事的發生,卻忽略這件事所造成的問題。我在餐廳裡覺得很渴,卻可能對自己說:「我現在很渴,可是這又有什麼關係呢?」

漠視自己有選擇的人,雖然知道發生了某事,也知道這件事造成問題,卻忽略了解決問題的各種可能性。這就是我在餐廳懊惱地坐著,知道自己很渴,也知道口渴對我是個問題,可是卻忽略自己有好幾種解決方法可以選擇,不是只能坐著期望侍者過來。

漠視的層次

層次和模式的意思差不多,但是層次這個詞表達的意思比較清楚。有四種漠視的層次:存在、意義、改變的可能性、個人的能力。

現在把四種層次應用到剛才所舉的例子。在餐館裡我漠視自己擁有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好像沒有別的方法存在似的。比如說,除了比手勢叫侍者過來以外,我還可以直接走過去告訴他。

如果我漠視的是其他方法的意義,就會對朋友說:「我想我可以過去告訴他,可是我打賭跟他說也沒有用。」這表示我知道有別的方法可以選擇,只是輕忽這些方法的可行性。

如果我忽略的是其他方法造成改變的可能,我也許會說:「當然了,我可以走過去直接告訴他我需要水,不過沒人會在餐廳裡這麼做。」這表示我知道有別的選擇,也知道這個方法可以解決問題,卻忽視把這些方法付諸行動的可能性。

如果我漠視的是個人能力這個層面,我可能會說:「我知道可以走過去向他要開水,可是我沒膽子這麼做。」這表示我知道其他方法的存在,也知道其他方法是可行的,也知道如果別人這麼做的話會有效,可是我忽視自己也有能力這麼做。

漠視的矩陣圖

漠視的矩陣圖是根據漠視的類型和層次,把所有可能性結合起來,見圖18-1。

縱向劃分出三行,分別是漠視的三項類型;橫向劃分出四列,分別是漠視的四種層次。這三行四列交錯形成十二格,表示類型和層次的各種組合結果。

我們以別的例子來解釋漠視的矩陣圖的意義。假設有兩個朋友在談話,一個煙抽得很凶,當他又點燃一根香煙時,爆出一陣咳嗽,朋友對他說:「你咳得好厲害,我很擔心你的身體,請戒煙吧。」如果抽煙者有漠視的話,他會在漠視的矩陣圖中的不同組合情形下,分別怎麼回答呢?

如果他漠視刺激的存在,就會說:「什麼咳嗽?我沒有咳嗽啊!」

如果他漠視問題的存在,他會說:「喔,沒有啊,我很好,謝謝。我本來就有咳嗽。」他知道自己有咳嗽的問題,但是不認為咳嗽可能表示身體有問題。

這裡要注意,如果他漠視問題的存在,那麼同時也會漠視刺激的意義。當他漠視咳嗽可能表示身體有問題的時候,同時也漠視咳嗽對他的身體有什麼意義。

這可由漠視的矩陣圖上,把兩個方格連起來的斜線箭號表示,「問題的存在」和「刺激的意義」以箭號相連,箭號表示其中一種漠視一定也隱含另一種漠視。

所有圖中的箭號都是這個意思。每一格的左上角有個號碼,互相隱含的漠視會有相同的號碼,如漠視「問題的存在」和漠視「刺激的意義」兩者的號碼都是T2。

我們可以試看編號T3的斜線格子,看彼此是不是隱含對方。先看右邊最上面那一格,表示漠視選擇的存在,這種情形下,這位癮君子可能會回答:「你說得沒錯,抽煙的人確實容易咳嗽,可是生命苦短,過得快樂就好了,我說得有沒有道理?哈!哈!」

這時他知道自己咳嗽,也知道咳嗽表示身體有問題,因此抽煙可能致命。可是他忽視自己有辦法避免抽煙造成的咳嗽。

在這同時,他也忽視自己顧慮的「抽煙可能造成致命的問題」這種可能性,所以他也漠視了「問題的意義」。

他否認有什麼辦法可以解除抽煙造成的咳嗽,這表示他還漠視了「刺激被改變的可能性」。

有相同號碼的格子,其漠視的程度都是相同的。如T4這個號碼,抽煙的人會說:「對,我想我真的應該戒煙了,可是我已經抽這麼久,就算現在戒掉也沒什麼用了吧。」

在T5號碼中,他可能會說:「你說得沒錯,我需要戒煙,可是就是戒不掉。」

在T6號碼裡,他可能說:「對,我已經告訴自己很久了,應該把香煙和打火機都丟掉,可是我就是沒有時間。」

漠視的矩陣圖還有一個特性,任何一格裡的漠視,也包含了這一格之下的格數和右邊格子及以下格數的漠視。

比如說,有一個人漠視問題的存在,既然他根本就不知道問題的存在,當然也會忽略掉這個問題的意義,也不會想到任何人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所以他等於把整排與問題有關的格子裡的項目都漠視了。

還有他既然忽略問題的存在,連帶也不會去注意有什麼解決問題的方法可以選擇,所以他也會把整排與選擇有關的格子裡的項目都漠視了。

由於漠視問題的存在也會漠視刺激的意義(號碼都是T2),所以包括刺激最下面的兩格裡的項目也會被漠視。

所以漠視某個箭頭斜線裡的項目時,在這個斜線右邊和下面的所有項目都會被漠視。

你可以用上述所舉抽煙的例子來練習,以瞭解漠視的階級順序。

﹡以另外一個例子來畫漠視的矩陣圖:太太和先生躺在床上準備睡覺,隔壁房間忽然傳來嬰兒的哭聲,先生對太太說:「你想我們是不是有人應該去看看小寶寶為什麼哭啊?」

以漠視的矩陣圖寫出他太太的漠視情形及反應。

同時注意是否符合漠視的階級順序。

使用漠視的矩陣圖

每當有問題未得解決時,必然有某些可以用來解決問題的信息被忽略了。漠視的矩陣圖是一種有系統的方法,可以指出什麼信息被遺漏,同時也指引我們可以採取什麼行動來解決問題。

你會發現,如果一個人漠視了圖上某個階級的項目,那他也會漠視其右方和下面的所有項目,這是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很重要的線索。如果一個問題經過努力還是解決不了,通常是因為我們低估了漠視的程度。

把漠視的矩陣圖當成解決問題的工具時,要從漠視的最高階級來尋找,先看漠視的矩陣圖裡左上方,如果在那裡就發現有漠視的話,就必須先針對這個部分來處理,然後才逐漸往下、往右一一核對。

為什麼要這樣呢?因為如果我們忽略了最根本的漠視,而試圖從較低階級的漠視來處理的話,這個處理的方法會被當事人漠視。

以那位抽煙的人和關心他的朋友為例,假設你是那位朋友,當你聽到抽煙的人一陣猛咳時,你心裡想:「如果他不戒煙的話會把自己給害死,一定要想點辦法。」

所以你大聲說:「我很關心你,請你把煙戒掉。」

你這種處理方式是把問題界定在漠視的最低階級:抽煙的人要選擇某個特別的行動。

可是如果他漠視的階級比這個項目還高的話呢?比如他是在T2這個階級,他知道自己咳嗽,可是不認為這有什麼關係,他不以為咳嗽有什麼問題。以漠視的矩陣圖來說,他漠視了刺激的意義和問題的存在。

很明顯的,他根本不會在意你說的話,既然他根本不認為咳嗽有什麼健康問題,為什麼他會想戒煙呢?

由於你無法知道他在想什麼,除非他告訴你,否則你不知道他的漠視在哪個階級。這裡要注意一個重點,他可能會把最高階級的漠視表現出來,但是也可能會從較低階級來表現。

比如他回答:「嗯,對,我知道我應該戒煙,可是我認為一旦你染上了煙癮,就很難戒掉了。」這句話表示他漠視解決問題的可能性,看起來好像是T4這個階級。

於是你誤以為這個人有可能把煙戒掉,可是你後來會發現根本不是這麼回事,這個人漠視的階級是在T2,他其實會不自覺地對自己說:「沒錯,是有戒煙的方法,可是這關我什麼事?咳點嗽有什麼關係嘛!」

如果你想藉漠視的矩陣圖有系統地幫助這位朋友,就要從T1這個階級開始核對,先問他:「你知不知道自己咳嗽得很厲害?」

如果他表示自己知道,就可以到下一個階級問他:「咳嗽有沒有造成你什麼困擾?」如果他回答:「沒有啊,我已經習慣了。」於是你知道他漠視的階級在T 2,所以要想幫這位朋友戒煙的話,就需要先讓他瞭解咳嗽表示健康有問題,也要讓他瞭解這個健康問題所造成的結果可能很嚴重。

﹡現在把這個方法運用到之前你提出,問題未得解決的處境。

從漠視的矩陣圖中最左上的格子開始核對,逐漸往右下的格子進行,直到你確認某個格子裡的項目就是你所漠視的部分。像以前一樣,如果你在團體中進行,或是有自願的朋友在場,聽聽他們的看法。

試試看你是不是也漠視確認的格子右方和下方其他格子裡的項目。

你漠視的範圍是什麼?你漠視自己、別人還是環境?

當你確認自己漠視的內容以後,想想看是出於哪一個自我狀態的漠視?出於污染,或是排除的現象?是資訊不足,還是得到錯誤的資訊?

注意自己以前漠視現實的什麼部分,如果你想得到正確的或是新的資訊,就去想辦法得到。

現在以想像的方式重新經歷那個處境,當你到了開始有漠視的那一點時,以你現在對現實的新認識取代原來的漠視,你現在的做法、想法和感受有什麼不同呢?這個處境的結果有沒有什麼不同?

漠視的矩陣圖最早是為了心理治療的運用而發展出來的,不過在機構組織和教育問題上,它也是很有效的解決工具。這些問題的不得解決,原因也常出在低估了漠視的階級。解決方法和心理治療時一樣,從漠視的矩陣圖最左上方的格子開始核對,再逐漸往右下方找,看問題到底出在哪裡。記住,很多人常常是因為信息錯誤或不足,而造成漠視,並不一定是因為進入腳本的關係。

例如大學老師問學生問題,看他們是不是瞭解上課內容,老師驚訝地發現,學生幾乎什麼也答不出來。課堂結束後,老師自問:「怎麼這些學生這麼不用功,問題出在哪兒呢?他們怎麼一點也不想學呢?」

當他假設學生不用功時,表示他認為學生漠視的範圍是「別人」,在漠視的矩陣圖上是T5或T6的階級。他已經假設學生知道如果不努力就會造成問題,卻沒有想到學生可能是聽不懂,不知從何努力起,也可能是還沒有開始努力罷了。

如果老師能以漠視的矩陣圖來核對的話,就會發現真正的問題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事實是,當他上課的時候聲音太小了,學生根本不知道他在說些什麼,所以漠視的階級是T2,要改善這個問題很簡單,老師上課時音量大一點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