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人際溝通分析練習法 > 第19章 參考架構和再定義 >

第19章 參考架構和再定義

我用我的方式來瞭解世界,你用你的方式來瞭解世界,我們的方式彼此不同。

假如你和我站在窗外往房子裡看,我們兩人看到的東西會不一樣。

我說:「這個房間稍微小了一點,形狀是正方形,有幾個人在裡面,地毯是綠色的,窗簾是棕色的。」

你說:「這是一家相聚的景象,整個氣氛很溫暖,有爸爸、媽媽和兩個小孩,彼此正談天說笑,這個房間蠻大的,所以他們有很多空間可以運用。」

聽到這兩種內容的人,可能認為我們談的是完全不同的房間,事實上,房間是同一個,不同的是我們看事情的態度。如果我們分別根據聽到什麼、感受到什麼、聞或嘗到什麼來談的話,很可能兩個人說的還是會不一樣。

更有甚者,我們對同樣景象的反應可能也完全不同。我覺得沒有什麼特別的,看了一會兒就走開了;你也許覺得很愉快,敲敲窗戶和裡面的人聊一聊。

所以我們對同樣的景象會有不同的感受和反應,也就是說,你和我的「參考架構」不一樣。

參考架構

席芙把參考架構定義為:「一個人根據這個架構,在遇到特定刺激時,會以不同的自我狀態做出相關的反應。」參考架構提供一個人整套知覺上、觀念上、情感上以及行動上的反應,由此界定自己、他人和整個世界。(注一)

由於正式的定義不容易瞭解,席芙就打個比方說參考架構好像是對現實的過濾網,當你和我看著房間時,我們都會把一部分景象過濾掉,像我注意到地毯的顏色,卻過濾掉房子裡有些什麼人,而從你的參考架構來看,則剛好相反。

我們對房間大小的看法也不一樣,對我來說房間稍微小了一點,對你來說卻蠻大的。之所以會有這種差別,是因為我從小在鄉下的老房子長大,那裡每一間房間都很大,而你的童年是在城裡的公寓度過的,那裡每個房間都很小,所以我們兩人對房間大小的參考架構也不一樣。

你還強調「整個氣氛很溫暖」,我卻沒有說氣氛怎麼樣,甚至根本就沒有注意到氣氛。

假如你問我是否同意你所說的「整個氣氛很溫暖」,我可能說:「不,我一點也不這麼覺得。」你也許會很奇怪,我的看法怎麼完全不一樣,這些家人坐在房間裡,不是很盡興地談天說笑嗎?還有什麼比這更溫暖的呢?

可是我接著說:「溫暖的氣氛?地毯的顏色完全不對,他們應該用橘色或紅色的地毯。牆壁又是灰色的,怎麼可能營造出溫暖的氣氛呢?」這顯示人與人之間參考架構的另一種差異,我們使用同樣的字眼。可是這些字眼對我們的意義截然不同,從我和你的參考架構來看,兩人對「溫暖氣氛」的定義是不一樣的。

參考架構和自我狀態

為了進一步瞭解,席芙認為可以把參考架構想成「把三種自我狀態緊緊包起來的表皮」。當我根據自己的參考架構來覺知外在世界時,就是用自己獨特的整套自我狀態來覺知,由此也可以說參考架構把不同的自我狀態整合起來了。

當你和我分別看那個房間時,我從成人自我的角度來評論此時此地所顯示的房間形狀、大小、顏色,而你則從兒童自我的角度,重溫童年時享受類似的家庭團聚景象的記憶。由於內在有不同自我狀態的轉移,所以表現出來的也是不同的自我狀態。

參考架構提供了我們不同的型態,來整合自我狀態的反應,也由此表現出各自的人格。

父母自我的角色

父母自我狀態對參考架構的形成佔了很重要的部分,這是因為參考架構包含對世界、對自己、對他人的定義,我們最早是從父母和具有父母形象的人學來的。根據學習時的年齡不同,可能會把這些定義分別存在我們的父母自我(P2),或是兒童自我裡的父母自我(P1)。

每個人都有自己一套父母自我的定義,以此來看什麼是好的、壞的、錯的、對的、可怕的、簡單的、容易的、髒的、乾淨的、公平的、不公平的等等。根據這些定義,而有我們對自己、他人和世界的看法,並據此選擇對當時的處境要如何反應。

參考架構與腳本

腳本和參考架構有什麼關聯呢?答案是腳本形成了一部分的參考架構。整個參考架構是由許許多多定義所組成的,有些定義隱含了漠視,有些則沒有。而腳本則包括了所有參考架構中帶有漠視的定義。

當我進入腳本的時候,會忽視此時此地處境的特性,而這些特性卻是有助於解決問題的,於是我就有了漠視,這時我在重演對自己、他人以及世界的,帶有漠視的過時看法。

舉例來說,小時父母告訴我:「你很笨,不會思考」,我可能接受了這個訊息,現在身為成人,我正要參加一項考試,如果這時我進入腳本的話,心裡會重複父母自我對自己的看法而說:「你不會思考。」兒童自我同意這個看法,我就接受了對自己思考能力的漠視,而開始覺得能力不夠、腦筋不清楚了。

再定義的起源和作用

在上述這個例子裡,事實是我有思考的能力。我所以接受舊有對自己的看法,認為我不會思考,是「扭曲我對現實的覺知,以符合我的腳本」,這種過程稱為「再定義」。(注二)

本書第四篇談到兒童之所以做出腳本決定,是因為要在這個充滿敵意的世界中,找出最好的生存之道。成人的我,在兒童自我裡還是傾向以早期決定來解決問題,因為我仍然相信這是生存所必需的。如果現實中發生什麼事與我腳本的決定不符合,我就傾向於否認這個事實,以席芙的話來說就是:當我腳本的參考架構受到威脅的時候,就藉著再定義來反抗這個威脅。

小時候,我接受父母對我的看法:不會思考。我做出這個腳本決定,是因為我相信這是存活下來並滿足自己需要的唯一方法。現在長大的我進入腳本裡,還會重複這個適時的求生方法,藉著漠視自己的思考能力來再定義事實。

這對解決問題沒有幫助,我無法因為不會思考而通過考試,可是潛意識中,在我的兒童自我裡,卻遵循著比通過考試更重要的動機:如果我反抗父母的看法,我所害怕發生的無以名狀的大災難就可能真的發生。

再定義與交流

再定義是發生在內心的事,你要如何從我外表的行為來判斷是否有再定義的情形呢?

唯一外顯的線索就是觀察我有沒有漠視的現象,也就是說,外在表現出有漠視的時候,就表示內心有再定義的情形,每一個漠視都代表了對現實的扭曲。

第17章已經說明如何從行為的表現來判斷有沒有漠視,同樣的線索可以告訴你一個人有沒有再定義。如果一個人表現出漠視常常伴隨的誇大現象或是思考障礙,那也表示這個人有再定義的現象。

有兩種交流提供了明確的證據,顯示有再定義的情形:離題的交流(tangential transaction,或譯切線交流)和阻斷的交流(blocking transaction)。

離題的交流

所謂離題的交流,是指針對不同的主題,或是相同主題的不同角度,來做刺激和反應。

舉例來說,治療師問團體的某個成員:「你現在有什麼感覺?」成員回答:「昨天團體談到這一點的時候,我覺得很生氣。」他的回答是放在同樣的主題,但是昨天而不是今天的感覺。

還有一個例子,勞資談判時,工會代表問:「你希望我們提供什麼,才願意達成協議?」人事經理回答:「我們對你們目前所提供的,完全不滿意。」這時他把主題從「希望什麼」轉到「覺得滿意與否」。

日常生活的對話也充滿了離題的交流,當人處在有壓力的情形時,更容易以這種方式來再定義。這並不令人驚訝,因為在壓力下的人更容易覺得自己的參考架構受到威脅,以離題交流的方式談話,隱含的目的是想把造成威脅的主題轉移開來。開始偏離主題的人,並不覺得自己已經離題了。

通常對方會跟著已偏離的主題來談,很少會堅持談原來的主題,甚至會再偏離到別的主題去。舉例如下:

工會代表:「你希望我們能提供什麼,才願意達成協議?」

人事經理:「我們對你們目前所提供的,完全不滿意。」

工會代表:「我們對你們所提供的也很不滿意。」

人事經理:「喔?那你們希望我們提供什麼,才會滿意呢?」

工會代表:「嗯,問題是我懷疑你們是否有誠意提供我們想要的。」

當人與人交換離題的交流時,常常會很不舒服地覺得彼此的對話「毫無結果」或是在「兜圈子」。從心理層面來說,這些人的目的就是如此。像這樣的對話可以持續很長的時間,參與的人覺得自己已經很努力,最後覺得整個心力都耗盡了一樣。一直到談話結束,他們可能都沒有回到原來要談的主題上。

阻斷的交流

在阻斷的交流裡,會因不同意彼此對議題的定義,而避免延續這個議題。例如:

治療師:「你有什麼感覺?」

團體成員:「你是指身體的感覺,還是心理的感覺?」

工會代表:「你希望我們能提供什麼,才願意達成協議?」

人事經理:「你指的是我們真的想要的,還是我們認為可能得到的?」

阻斷的交流通常不會持續很長,在第一次阻斷以後,雙方常常陷入對議題定義的細節辯論,如果有一方真的希望談話能夠中止,現場可能會陷入一片愕然的寂靜。從心理層面來看,阻斷交流和離題交流的目的是一樣的:避免談論這個威脅到一方(或雙方)參考架構的議題。

﹡在團體裡:三人一組,一人扮演「案主」,一人扮演「咨商員」,第三個當「觀察員」。

案主自己選一個主題,花三分鐘和咨商員談這個主題。由觀察員或團體的領導者控制時間。

案主要針對咨商員說的每一句話,以離題交流的方式回答,而咨商員要順著案主的新主題來談,然後案主再以離題交流的方式回答,如此反覆進行下去。這樣做的目的是要案主在這三分鐘裡保持一連串的離題交流。

時間到時,再花兩分鐘由扮演案主和咨商員的人討論剛才的經驗,而觀察員則報告自己聽到什麼、看到什麼。

互換角色繼續進行,直到每個人都把三種角色扮演過為止。

然後重複這個練習,可是這次有點不一樣,咨商員不跟隨偏離的主題,在案主偏離的時候,要想辦法把他拉回原來的主題,案主則以各種離題交流的方式盡可能再把咨商員拉開來。同樣交換角色練習,直到每個人都扮演了三種角色為止。

再來以阻斷交流代替離題交流,進行上述兩階段的練習。第一階段咨商員讓案主把交流阻斷,第二階段則盡量避免被阻斷,而案主則在兩階段都努力阻斷每一個交流。

最後討論各人運用阻斷交流和離題交流時的經驗有什麼不同。

由於你是以成人自我的覺察來做這些練習,所以只是扮演離題交流和阻斷交流,並不是真的使用這種交流,可是這個練習可以讓你瞭解不自覺而運用離題交流和阻斷交流的情形,來知道真遇到這種情形時該如何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