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人際溝通分析練習法 > 第17章 漠視 >

第17章 漠視

生活裡,我會不斷遇到各式各樣的問題:要如何過馬路而不會被車子撞到?該如何處理上級交待我做的工作?遇到別人對我表示友善或是態度惡劣的話,我又該如何反應?

每當遇到問題,我有兩種選擇:用成人自我思考、感受、行動的能力來解決問題,或是進入腳本裡。

如果我進入腳本的話,就會開始覺得這個世界和我小時候所做的決定是吻合的,我會忽略掉真實處境的某些面向,誇大自己所遇到的問題。我沒有採取可以真正解決問題的方法,反而期待腳本提供魔術式的解決之道。在兒童自我裡,我期待藉著魔術來掌控世界,為我提供解決的辦法。這時我從主動轉為被動。

第五篇就是要討論被動性和真正解決問題的差別。TA討論被動性的理論主要來自能量學派(或稱貫注或席芙學派)的理論。這個學派是由席芙夫婦發展出來的,他們還成立了訓練中心。席芙夫婦對被動性的定義是:人們不做事,或是不有效做事的情形(注一)。

漠視的本質與定義

漠視的定義是:無意識地忽略有助於解決問題的資訊(注二)。

假想我坐在一間擁擠的餐廳裡,覺得很渴,想要喝水,我試著引起侍者的注意,他卻完全沒有看到,我一再比手勢,還是沒有響應。

這時我進入腳本裡,雖然並不自覺,卻重新經歷到嬰兒時哭叫著希望媽媽過來,卻不能如願的情形。我把媽媽的臉放到沒有理我的侍者身上,同時我的舉止、感受和想法也都好像小孩子一樣,我覺得沮喪、失望,告訴自己:「真是差勁,不管我怎麼試,他就是不過來。」

我要得到這種結論,一定是忽略了此時此地現實環境下的某些信息,我漠視了其實身為成人的我有好幾種選擇,這些選擇是我小時候所沒有的。我可以站起來走到侍者旁邊,對著他耳朵說話;我也可以問別人開水在哪裡,自己去倒。如果我這麼做,就是主動解決問題,而不是被動地希望問題被解決。

有一個朋友和我一起在餐廳裡,當他看到侍者對我的手勢一點反應也沒有時,覺得很生氣,哼著鼻子說:「這些人實在太沒用了,如果我是老闆,一定把他開除。」

我的朋友也進入腳本了,可是他在兒時的決定是根據「我好,你不好」的心理地位,不像我是根據「我不好,你好」的心理地位。他從自己的腳本來看侍者,漠視侍者真正的能力。這個朋友和我一樣是被動的,他坐在椅子上生侍者的氣,並沒有因此幫我拿到開水。

誇大性

每一個漠視都伴隨著誇大的性質,誇張了現實的某些部分。成語「小題大作」正可以用來描寫這種誇大性。現實狀況的某些面向被忽略了,而其他面向則被誇張了。

當我在餐廳為了侍者沒有拿開水來而感到失望時,我不只漠視自己的選擇,同時也賦予侍者決定我能不能拿到開水的權力,事實上他並沒有這種權力。

而我的朋友漠視侍者真正的能力時,他也誇大了自己的能力,扮演法官的角色,事實上他並沒有足夠的證據這麼判斷,也沒有責任這麼做。

﹡回想最近有什麼處境,你對它的結果感到不滿意。這個處境代表你沒有解決的問題。

回想看看,能不能發現有些現實的特徵被你漠視了?那時你能不能用本來沒想到的其他方法來反應?你是否忽略了某些人所具有的不同反應方式?那時的處境是否有別的資源可以運用,而你當時沒有想到?

有沒有發現你把哪些部分誇大了?有哪些你的或是別人的或是環境的特徵被小題大作了呢?

如果你在團體裡,或是有朋友願意幫助你,聽聽別人對這個處境的看法,因為對大數人來說,發現別人的漠視和誇大比發現自己的要容易多了。

無論你是否馬上得到上面這些問題的答案,把你覺得不滿意的處境記起來,在本章後續的討論還會用到。

四種被動行為

當我漠視的時候,我的想法只在我的腦海裡,所以無法直接觀察到「漠視」,除非我說出來,或是用某些行為表現出來,否則別人沒有讀心術,不可能知道我有所漠視。

有四種行為表示有漠視的情形,這四種被動行為是:

什麼也不做(Doing nothing)

過度適應(Overadaptation)

煩躁(Agitation)

無能或暴力(Incapacitation or violence)

什麼也不做

在一個TA的治療團體中,成員圍坐成一圈,團體領導者說:「每個人輪流說一說對今天這個團體的感想,好的或壞的都可以,如果你不想分享也沒有關係,比個手勢讓大家知道就好了。」

大家開始輪流分享今天的感想,有一、兩個人比手勢不想分享。

輪到諾曼的時候,突然一片靜默,大家在等諾曼說話,可是他什麼也沒說,靜靜地坐著,一動也不動,凝視著前方。由於他看起來不想分享什麼,下一個人等他比個手勢表示不想說,可是諾曼也沒有比手勢,只是像個啞巴一樣坐著。

諾曼的被動行為就是「什麼也不做」,不把精力拿來解決問題,反而用來阻止自己做任何反應。展現這種被動行為的人自己會覺得不舒服,好像什麼也沒想一樣。他漠視自己可以針對當時處境做反應的能力。

過度適應

艾咪忙了一天以後回到家裡,先生布瑞安坐在沙發上看報紙,艾咪看看廚房,發現洗碗槽裡有一大堆髒碗沒有洗。

布瑞安說:「嗨,今天還好嗎?現在差不多該喝下午茶了。」艾咪走進廚房,把碗都洗乾淨,然後泡茶給先生喝。

不管是布瑞安還是艾咪,都沒有注意到先生其實並沒有要求她洗碗和泡茶,她也沒有問先生是不是希望她這麼做,更沒有去想自己願不願意洗碗,或是請先生來洗比較恰當。

艾咪的被動行為屬於「過度順從」。當一個人這麼做時,其實是把自己兒童自我裡的想法當成別人的期望,所以沒有和別人核對一下,看對方是不是真的有這種期待,也沒有思考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不像「什麼也不做」的人,「過度順從」的人會認為自己這麼做是經過思考的,可是他所謂的「思考」其實是來自污染的影響。

「過度順從」的人常常被別人當成樂於助人、親切、好相處,所以過度適應的舉動常常得到別人的安撫。由於過度適應在人與人相處時是被接受的,又表現出經過思考的樣子,所以是四種被動行為裡,最難被發現的。

過度順從的人漠視自己的選擇能力,只照自己以為的別人的期望來做。

煩躁

課堂上學生正在聽老師講課,亞當坐在最後面,老師的聲音相當小,亞當無法聽清楚內容,隨著時間流逝,亞當越來越無法瞭解老師到底在說什麼,他把筆放下來,手指在桌上敲打,如果探頭看桌下,會發現他的腳也隨著手指的敲打上下抖動。

亞當的表現是「煩躁」,有這種被動行為時,表示這個人漠視自己以行動解決問題的能力,他覺得非常不舒服,卻以無目的、重複的動作,試圖解除自己的不舒服,把精力用到這些煩躁的舉止,而不是用來解決問題。煩躁的人不會覺得自己在思考。

如果亞當運用成人自我,可以很簡單地舉手請老師提高音量,可是他在那裡敲打桌面、搖晃雙腳,並不能解決問題。

許多常見的習慣都隱含煩躁的意思,例如咬指甲、抽煙、玩弄頭髮、暴飲暴食。

無能或暴力

貝蒂已經快四十歲了,她是老么,現在仍然和年邁的媽媽同住,方便照顧她,媽媽除了年紀大一點,健康狀況好得很。

有一天貝蒂遇到彼此相愛的男人,她快樂地告訴媽媽。想要搬出去和那個人同居,甚至考慮結婚。

過了沒幾天,媽媽突然覺得頭暈必須整天臥床休息,醫生查不出什麼身體上的毛病,可是貝蒂卻為了自己想搬出去而覺得很內疚。

媽媽的被動行為是「無能」,她是怎麼使自己變得無能呢?是漠視了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進入兒童自我,希望藉著無能的樣子,而得到別人的幫助。

「無能」有時會以心身症的方式表現,就像貝蒂的媽媽。有時則會藉著精神崩潰、濫用藥物或酒精來表現。

羅勃和女朋友大吵一架,憤怒地出門,走了好一會見,喝了一些啤酒,然後拿起椅子把酒吧的玻璃窗全打破了。

羅勃的被動行為是「暴力」,把暴力歸類為被動行為好像很奇怪,但因為暴力無助於問題的解決,所以說它是被動的。當羅勃打破窗戶的時候,並沒有因此改善他和女朋友之間的問題。

「無能」則被視為內化的「暴力」,兩者都漠視了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釋放大量的精力來傷害自己或別人,絕望地期待環境能幫他解決問題。

「無能」和「暴力」常常在一段時間的「煩躁」以後出現,當一個人覺得煩躁的時候,就在累積能量,最後藉著無能和暴力把能量以破壞性的方式釋放出來。

﹡回想上一段練習中,你覺得不舒服的處境,那時你有沒有出現什麼被動行為呢?

在心裡回想當時的過程,當你回想到自己開始有被動行為的時候,想像自己改用成人自我,以你身為成人的所有能力來思考、感受或是行動,以解決問題。那麼,你會以什麼不同的方式來反應呢?

漠視與自我狀態的關係

漠視,可以從病態的自我結構(第6章)來探討。

漠視表示「污染」的存在。也就是說,當我有所漠視的時候,就會曲解現實的狀況以符合父母自我或兒童自我的腳本信念,而以為這是出於成人自我的思考。

「排除」可能是漠視的另一個來源。由於我有一、兩個自我狀態沒有用到,造成我忽略某些現實的部分。如果我排除了兒童自我,就會忽略自己從小就有的需要、感受和直覺,而這些部分對我解決現在的問題可能是必要的。如果我排除了父母自我,就會忽略所處世界的規矩和定論,這些從父母學來的內容,常常有助於解決問題。而一個排除成人自我的人,就會漠視自己直接針對此時此地的狀況做反應的能力。你可以猜到,從漠視的強度來看,排除成人自我是這三種排除現象中最嚴重的一種。

當然了,漠視經常發生在沒有病態自我結構的情形,這多半是因為那個人的成人自我沒有得到足夠的資料,或是資料錯誤所造成的。舉例來說,一個肥胖的小姐決定開始吃減肥餐,她停止吃麵包、馬鈴薯、意大利面,而以花生和奶酪來取代,事實上花生和奶酪的熱量比她放棄的食物還要高,她漠視這些事實的原因很簡單:她不懂。

以自我狀態的功能模式的用語來說,可以很直接地表達出漠視的含義。每當我從任何自我狀態的負面部分出發,就有漠視的情形。反過來說也成立,每當我有漠視的情形時,就是在某個自我狀態的負面部分裡。

「我從人格的負面部分出發」的意思,就是我思考、感受或行為,是以造成不成功或無效的結果、使我自己不舒服的方式來進行的,也就是說我沒有解決問題。當我不讓自己解決問題的時候,必然有漠視的情形存在。

找出漠視

我們無法直接觀察到漠視,需要藉著對方表現出被動行為才能得知。有好幾種方法可以找出漠視。

驅力行為的出現,表示必然有漠視的情形。當我表現出驅力時,我內在正重現腳本的信念:「如果我努力試、討好別人……我才是好的。」而事實是,不管我有沒有遵守驅力訊息,我都是好的。

席芙認為有幾種思考方面的問題是漠視所造成的,其中之一是「過於注重細節」,向有這種情形的人間一個簡單的問題,他會長篇大論、鉅細靡遺地回答;還有「過度簡化」的人則剛好相反,這種人表達觀念時只簡略地說個大概,例如:「我的問題很大。別人會受我影響。事情都不順利,造成我心情不好。」

本書第六篇會討論扭曲的感覺、心理遊戲,以及戲劇三角形裡的行為,這些都有漠視的情形存在。

口語的線索

TA的重要技巧之一,就是藉著別人說話的內容,來分辨有沒有漠視。本章所選的例子都很明顯可以聽出語帶漠視,但在日常生活中的談話比較隱微,沒有這麼容易聽出來。

理論上,我們聽人家說話都是聽直接的意思,當對方所說的與事實有出入時(比如忽略或扭曲了某些部分),就知道他帶有漠視。實際運用的困難處,則在於平常的談話內容就充滿了漠視,多到我們都已經麻木了。所以需要重新學習聽話的技巧,才能知道對方到底在說什麼,進而區分是否與事實相符合。

比如某個人說:「我不能……」這種話時,大多是有漠視,你可以這樣自問來測試:「現在或是某些時候,他到底有沒有做這件事的能力?」

「我會試試看……」也是多半帶有漠視的話,因為這句話常常隱含「我會試,可是我不會去做」的意思。其他與驅力有關的話,通常也帶有漠視的成分,尤其是「要堅強」所造成的漠視是最常見到的。

「你的話煩死我了。」

「我被這個問題困住了。」

「有個想法剛閃過我的腦海。」

有時漠視是出於話語沒有說出來的部分,比如有個TA團體的成員,對其他成員說:「我希望有人擁抱我。」他沒有說出希望被誰擁抱,忽略掉解決問題所需要的信息。要想得到擁抱,他必須明確說出對象,所以他的要求隱含了漠視。

非口語的線索

還有一個重要的技巧是:如何從非口語的線索來分辨有沒有漠視。主要是根據話語和非口語訊息的不一致而看出來的,也就是第5章所提到的「不一致性」。

例如,有個老師問學生:「你懂不懂我交待的作業怎麼做?」學生回答:「懂。」同時卻皺起額頭,手搔著後腦勺,老師如果夠敏銳的話,就會再多問幾個問題以確定學生是真懂,還是有漠視。

不一致性不一定就表示有漠視,例如會議主席站起來宣佈:「今天我們有很多事情要討論。」陳述這麼嚴肅的話時,他卻又對著大家微笑。他的身體語言只是表示很高興看到大家齊聚一堂罷了。

絞架上的笑容

絞架上的笑容通常都表示有漠視,這是指一個人在敘述某件很不愉快的事時卻面帶笑容。

「喔!我真蠢啊,哈哈。」

「嘻,嘻,我當然不如他啦。」

「我開車過來的時候和別人撞到了,哈哈。」

在這種情形下,笑容和話中令人不舒服的內容並不一致。每當一個人表現出絞架上的笑容時,其實是在誘導別人來強化這個人的腳本信念,如果對方也以「笑」來響應,就是在心理層面上接受這個誘導。比如有個人說:「我真笨,哈哈。」其實他是在腳本裡誘導別人一起嘲笑他,以「印證」自己的腳本信念:「我不能好好思考。」

遇到絞架上的笑容時,最正確的反應就是拒絕和對方笑,甚至可以回答:「我覺得並不好笑。」當然了,前提是要看當時的情形下,直接反應是否適當。

﹡你之前已經練習過如何「以火星人的立場來思考」,現在以同樣的技巧來區別非口語的訊息有沒有漠視。事實上,不太可能每次都清楚分辨出別人的非口語訊息有沒有漠視。如果這對你很重要的話,可以和別人核對你的觀察是否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