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人際溝通分析練習法 > 第15章 腳本的過程 >

第15章 腳本的過程

本書第四篇到目前為止,討論的都是人生腳本的內容,探討人生腳本到底是什麼。本章和下一章則要從腳本的進行方式來討論其過程,看我們是如何在生活裡活出腳本。

關於人生腳本的研究,發現了一項驚人的事實,就是所有人的腳本過程只有六種主要型態,不論是中國人、非洲人還是美國人,活出腳本的方式都不出這六種型態,即使是不同的年齡、性別、教育程度或是文化,也是如此。

最早是由伯恩提出這六種腳本過程(注一),後來經由其他溝通分析師(主要是泰比·凱樂,Taibi Kahler)做了一些修改(注二)。

六種腳本的過程

腳本的過程有六種型態,分別是:

除非(Until)

之後(After)

永不(Never)

總是(Always)

幾乎(Almost)

沒有結果(Open-ended)

每一種過程都有自己的主題,用以描述一個人在一生中活出腳本的方式,伯恩很喜歡經典故事,所以引用了六個希臘神話來說明這六個主題。

「除非」腳本

如果我是以「除非」這種方式來活出腳本,生活的座右銘就是:「除非我把工作都完成了,否則就不能享受樂趣。」有好幾種類似的信念,但基本的重點都在於「除非先完成某些較不好的事,否則真正好的事不會發生」。例如:

「除非我完全瞭解自己,否則我不可能有所改變。」

「人生要到四十歲才是真正的開始。」

「等我退休了,才能到處旅行。」

「我的獎賞在來世。」

所有腳本的過程都可以分為短期和長期兩種,「除非」這個型態也不例外。例如喬納生相信:「等孩子長大離家,我才能輕鬆下來,做自己一直想做的事。」一天過一天,他等著那一天到來。在較短的期間裡,他也是以同樣的方式來生活,他告訴太太:「等我把碗洗好了,就會過來陪你談心。」

即使是說話的方式,也能看出喬納生的「除非」型態,他說話時常常用插入語,比如:「我告訴我太太——聽好喔,我昨天才告訴我女兒同樣的事——我們必須把房子整理一下。」講話講一半時,他為了表達別的念頭,就把自己的話打斷了。這種說話方式正反應了「除非」型態的信念:我必須面面俱到才算完成。

希臘英雄赫丘利斯(Hercules)就有「除非」這種腳本,他必須等到完成一連串艱難的任務(包括把國王馬廄裡堆積如山的糞便弄乾淨)以後,才能成為神人。

「之後」腳本

「之後」的型態剛好和「除非」相反,他們的信念是:「我現在就可以享樂,可是,之後我會為此付出代價。」例如:

「好棒的宴會喔!可是,唉,明天早上起床時,我一定會覺得頭很痛。」

「等你結婚以後,就會發現生活只剩下一堆要盡的義務了。」

「我每天早上都精神煥發地起床,可是一到傍晚就累得筋疲力盡了。」

通常有「之後」腳本的人,說話都會用第一和第三個例子的方式,以高亢的句子開始,經過一個轉折(通常是用「可是」這個詞),然後以消沉的話收尾,這種談話方式可說是「之後」腳本的縮影。

「之後」腳本可以用達莫克茲(Damocles)的神話來描繪,這個希臘君王每天吃山珍海味、喝玉液瓊漿,快快樂樂地生活。可是在他頭上隨時懸著一把劍,只用一根馬毛拉著,每當他抬頭看到這把劍,就快樂不起來了,他無時無刻不擔心這把劍會掉下來。就像達莫克茲一樣,有「之後」腳本的人相信自己雖然今天過得很快樂,但是明天可能就要嘗到被掉下來的劍刺死的後果了。

「永不」腳本

「永不」腳本的主題是:我永遠不能得到我最想要的。比如安德魯常說自己希望能和女性發展出穩定的關係,可是從來沒有得到過。事實上,他根本沒有嘗試認識新的異性,他還一直想著要回大學去念個學位,卻連申請表都沒有填。

安德魯的「永不」腳本型態就像希臘神話中宙斯的兒子丹達羅斯(Tantalus)一樣,受到詛咒永遠站在水池中間不能離開,一邊是大量的食物,另一邊是飲用的水,可是他兩者都拿不到,又餓又渴地留在原地。

在神話裡,丹達羅斯好像不懂只要移動一小步就可以拿到食物和水,而在「永不」腳本裡的人,就像丹達羅斯一樣,只要簡單地踏出一步就可以得到自己所想要的,卻一直沒有踏出那一步。

「永不」腳本並沒有特別的說話方式,可是在「永不」腳本裡的人常常會重複談自己負面腳本的內容,前一天告訴你,他遇到了什麼麻煩,第二天又再說一次,好像以前沒提過似的。

「總是」腳本

有「總是」腳本的人會問:「為什麼這種事情總是發生在我身上呢?」就像希臘神話裡的阿拉克尼(Arachne),她擅長刺繡,卻笨得向職司智慧與技藝的女神米諾瓦(Minerva)挑戰刺繡工夫,結果被憤怒的女神變成蜘蛛,被詛咒永世不得從織網裡翻身。

馬莎的腳本就是「總是」型態,她已結婚三次,離婚兩次,第一次嫁給一位安靜寡言、不擅社交的先生,她主動求去,對朋友說自己比較喜歡有活力的人。讓朋友大吃一驚的是,沒多久馬莎宣佈要嫁給另一位幾乎是前夫翻版的人,第二次婚姻也沒有維持多久。現在馬莎的第三任丈夫仍然沉默寡言、不擅社交,而她又開始向朋友抱怨了。

有「總是」腳本的人,會像馬莎一樣,從一個不滿意的關係、工作、環境中,轉到另一個不滿意的狀態。另一種情形是留在原來不滿意的處境裡,放棄較好的選擇。有這種腳本的人會說:「我沒有從這個治療師得到什麼幫助,不過,我會繼續下去,說不定以後會有幫助。」

馬莎的說話方式是典型的「總是」腳本型態,她說話時,會忽然岔到別的話題,沒多久又岔到別的地方,一再地岔開來,比如:「我來看你是因為……嗯,當我過來的時候看到一個朋友,她……喔,對了,我帶了一些錢……」

「幾乎」腳本

薛西弗斯(Sisyphus)是另一個惹眾神憤怒的人物,他被詛咒要把一塊巨石推到山頂,可是每當快到山頂的時候,他就會失手讓石頭滾回山下,有「幾乎」腳本的現代人,會像薛西弗斯一樣說:「我這次幾乎成功了。」

弗烈德向朋友借了一本書,還書時他說:「謝謝你借我這本書,除了最後一章,我都讀完了。」弗烈德洗車的時候,幾乎洗乾淨,就剩下幾塊污泥沒有清除。從長期來看,弗烈德在工作上幾乎得到陞遷,雖然他的資歷已經可以當主管了,卻總是擦肩而過,每當要遴選主管時,他一定在名單上,可是面談的時候他老是搞砸。

伯恩把這種腳本型態稱為「一次又一次」,可是後來的溝通分析師指出,所有腳本型態都是一次又一次重複地發生,所以用「幾乎」這個名稱來取代。

凱樂認為「幾乎」型態又可以分成兩種:剛才描述的例子稱為第一型:第二型指的是成功達到了山頂的人,卻沒有放下石頭坐下來喘一口氣,反而不覺得自己已經到了山頂,他看看四周,尋找更高的山,又開始推石頭,等到了更高的山頂,又開始尋找更高的山。

第二型的人通常在物質上的成就很高,比如珍奈特高中畢業直接拿到大學的獎學金,大學畢業又想拿博士學位,得了博士以後就努力工作,希望成為專業領域裡的研究員,雖然同事都很羨慕她,可是她卻不覺得自己成功了,拿到研究員資格的時候,又把目標放在教授的資格。當然了,這意味著她必須更努力工作,而她也幾乎沒有休閒活動。

有兩種說話方式屬於「幾乎」腳本,第一種是會先說一種內容,結束時突然轉入另一種內容。比如:「今天我要和你討論的是……喔,對了,我帶了一份資料要給你。」

另一種說話方式是先說一連串正面觀點的話,最後卻以一個負面觀點結束,如:「你看秋天的樹多美啊,溫暖的陽光照得人好舒服,可是天氣實在是太冷了。」

「沒有結果」的腳本

這個型態類似「除非」和「之後」兩種腳本,同樣有個轉折點,然後就整個改變了,不同點在於「沒有結果」的腳本經過轉折點之後就什麼也沒有了,好像一出沒有結局的戲。

艾弗瑞工作了四十年,才剛退休,現在他在家裡看著公司送他的獎牌和大理石鐘,過去他一直期待退休後的休閒生活,可是現在他卻覺得很不舒服,不知道再來要做什麼?要用什麼東西來填滿自己的時間呢?

瑪格莉特四個兒子裡最小的一個也長大成人了,她向離家的孩子告別,終於鬆了一口氣,經過這麼多年的辛勞,不必再為照顧孩子的瑣事操勞了!可是過了一兩天,她的情緒越來越低落,望著空空如也的洗衣籃,再也不像以前那樣有許多衣服要洗,她不知道該如何打發時間,心裡充滿了失落感。

「沒有結果」這個腳本型態也可以在短期間表現出來。有些人訂下短期目標,完成以後就發慌了,不知道再來要做什麼,直到發生另一件事,於是他又訂下另一個短期目標,重複上述的過程。

這個腳本的座右銘是:「我遲早會達到某個目標,再來就不知道該做什麼。」就像神話中的腓利門(Philemon)和波希斯(Baucis),這對老夫婦招待假扮成旅人的眾神,為了回報這份慈善,眾神要延長他們的壽命,於是把他們變成兩棵相鄰、枝葉纏繞在一起的樹。

混合的過程

到這裡已經描述了六種腳本過程的型態,大多數人都會有一種主要的型態,就像喬納生是以「除非」腳本為主,馬莎是以「總是」腳本為主。

有些人會有兩種型態,通常其中之一較主要,而另一種也很重要。比如「總是」第二型的人常常也有「除非」這個型態,就像珍奈特一樣,她沒有明講的座右銘是:「除非我達到事業的巔峰,否則就不能休息,可是我永遠也到不了巔峰,因為總是會看到另一座更高的山,所以我永遠不能休息。」

把「除非」和「永不」兩種腳本結合的人,會有這樣的信念:「等到我把所有工作都做完以後,才能享受樂趣,可是我永遠做不完工作,所以永遠不能享受樂趣。」

其他常見的混合型態有「之後」加「總是」第一型、「總是」加「永不」。你可以去想看看這兩種混合型態的腳本會有什麼座右銘。

為什麼只有這六種過程呢?為什麼會有跨文化的一致現象呢?沒有人知道為什麼。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是TA的研究重點,是很具挑戰性的任務。

到目前為止,我們只瞭解腳本的型態是由父母傳遞給小孩的,主要是經由父母的示範,而成為應該腳本的一部分。

從腳本的過程跳出來

如果你對自己腳本過程的型態覺得不舒服,可以從裡面走出來。就TA幫助人改變的方法中,這一步是最容易達到的。你要先確定自己主要的過程屬於什麼型態,領悟這個部分以後,只要簡單地以成人自我來控制,表現出打斷這個型態的行為就好了。

如果你的主要型態是「除非」腳本,打斷的方式可以是一邊進行工作,一邊享受樂趣,不需要等到工作都完成了才享樂。丹尼爾·凱斯瑞爾(Daniel Casriel)把這種情形稱為「不等馬廄整理乾淨,就先騎馬」。

對於「之後」腳本的人,跳出這個過程的方法,就是在做的當下感到樂趣,並且先認定明天還是可以過得很好。比如你參加宴會時,喝酒的量要適度控制,讓自己可以在今天玩得愉快,明天起來也不會宿醉頭痛。

想打破「永不」這個型態,要先決定好自己想要什麼,列出五件你做得到又可以達到目標的項目,一天做一件。

假如你有「總是」腳本,就先弄清楚自己並不需要一再犯同樣錯誤,也不需要堅持去做會造成不好結果的事。如果你要,就可以離開不滿意的工作、關係或環境,另尋美麗人生。

走出「幾乎」第一型的方法是:先確定自己把事情全部做完了,比如打掃房間,就全部掃乾淨,看書就把每一章都看完。至於「幾乎」第二型,可以在完成一件事時,很高興地確認自己的成功,把目標列出來,每完成一項,就把表上的這個項目畫掉,好好慶祝一番,否則不能進行下一項。

如果你是「沒有結果」這個型態,請記得父母等於送了你一個禮物,既然你原有的腳本沒有結局,就可以自由地寫上喜歡的結局。

每做出一次打破腳本過程的行為,就減弱一點這個腳本對你的影響,使你越來越容易從舊有的腳本過程走出來。

﹡你的腳本過程的型態

回顧上述幾種腳本過程的描述,選出你最常有的型態(一個或多個)。

日後你表現這些型態的行為時,會覺得舒服嗎?

如果不,就選五種與腳本過程相反的行為,一天至少做一種,直到你對自己的改變感到滿意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