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人際溝通分析練習法 > 第13章 腳本訊息與腳本圖 >

第13章 腳本訊息與腳本圖

人生腳本包含一整套的決定,這些決定是在幼時根據自己、他人和世界的腳本訊息(script messages)而來的,腳本訊息主要來自父母。

本章要討論腳本訊息的本質,以及傳遞訊息的方式,還會討論腳本圖(script matrix),這個模式是一套標準方法,用來分析每一個人的腳本背後有什麼訊息。

腳本訊息與嬰兒對訊息的解釋

這裡要再強調一次,嬰兒是根據自己對周圍所發生事情的解釋而做出腳本決定的,這種解釋是出於他自己的感受方式和他對現實的經驗。所以嬰兒對父母和環境所傳達的訊息而做的解釋,可能和成人的解釋完全不同。小寶寶會被突然發出的巨大聲音嚇到,他可能解釋為「有人想要殺死我!」這時,疼愛他的父母卻可能正為自己提供了嬰兒安全的環境而沾沾自喜呢!

腳本訊息的種類

腳本訊息可以經由口語、身體語言,或是結合兩者而傳遞(注一)。

口語和身體語言所傳遞的訊息都可能包含了父母所做的榜樣(modeling)。

口語的腳本訊息可以經由命令(commands)或屬性(attributions)兩種形式來傳遞。

口語和身體語言

在嬰兒懂得語言以前,他是根據非口語的表現來解釋別人的訊息,小寶寶已經能敏銳地觀察表情、身體的緊張、動作、音調和味道了。

如果媽媽親切溫暖地抱著小寶寶,讓他整個人靠在她身上,他能接收到媽媽所傳達的「我接納你、愛你」的訊息。如果媽媽全身緊繃、僵硬地抱著小寶寶,沒有貼緊他,小寶寶可能會把她傳遞的訊息解釋為「我排斥你,不希望和你親近。」而媽媽卻沒有覺察到自己緊張和疏離的態度。

有時嬰兒接收到的腳本訊息可能來自周圍的事件,與父母無關。比如巨大的聲響、突如其來的動作與父母的分離(如生病住院),都可能讓嬰兒覺得生命受到威脅。由於嬰兒認為所有現實世界的狀況都是由父母掌管,他可能因此認定這些威脅是父母造成的。

稍大以後,小孩開始懂得語言,這時非口語溝通仍然佔了腳本訊息很重要的份量。身體上的虐待或是威脅要打他,對孩子來說都可能解釋為被父母拒絕、甚至希望他死去。父母對小孩說話的時候,小孩也會根據說話時所表現的身體語言來解釋。記不記得伯恩所說的溝通定律三是:曖昧的交流會有什麼結果,是根據其心理層面的含義,而不是根據社交層面。

比如小孩放學回家,拿著老師新發的書來念,遇到一個不認識的字,念得結結巴巴,爸爸說:「你念錯了。」這時伴隨的非口語意思可能有好幾種,每一種對小孩的意義都不一樣。

爸爸的音調可能大聲而嚴厲,同時撇嘴、臉孔扭曲,甚至把手上的書重重地摔下來,或是一拳打在小孩身上。對孩子來說,會把這些訊息解釋為:「我不喜歡看到你,你死掉算了。」

爸爸也可能音調平板,頭也不抬地繼續看手上的報紙。小孩會把這種非口語訊息想成:「你對我來說一點也不重要。」

爸爸還可能邊說邊眨眼,吃吃地笑,小孩會從小教授予以回應,也吃吃地笑回去,當然了,爸爸會笑得更開心了。這時小孩接收到的訊息是:「你要表現得很笨,才能討好我。」

爸爸的音調也可能很平穩,坐在旁邊把錯字指出來,讓小孩再仔細看那個字,這時小孩會覺得爸爸的意思是:「你再想想看,沒有關係(你願意思考是一件好事)。」

榜樣

小孩其實是人類行為的敏銳觀察者,他們特別會注意爸爸媽媽彼此如何相處,如何對待其他家人,然後以父母為榜樣。小孩會運用小教授來瞭解現實環境裡發生了什麼事,並且不斷地想辦法解決問題:在這樣的環境裡,我該怎麼做才能得到我想要的?

也許小女孩注意到,媽媽想從爸爸那兒得到什麼的時候,都會先和爸爸發生衝突,接著大哭一場,然後得到那樣東西。於是小孩得到這樣的結論:「如果我想從別人(特別是男人)那兒得到我想要的,就需要先吵一架,再大哭一頓。」

也許小男孩有一個弟弟死了,他注意到父母每個禮拜都帶著鮮花去墓園,而且大部分時間都顯得很傷心,老是想著死去的弟弟,花費的心力比對待活著的孩子還多。小男孩的結論是:「人要死了才能得到別人的注意。」他沒有成人的理解力,不知道死了就什麼都結束了,所以他可能決定:「我要像弟弟一樣死掉,才能得到父母的注意。」

命令與屬性

腳本訊息可能是以直接的命令來傳達的,如「不要煩我!」「我叫你做什麼,你就做什麼!」「滾蛋!」「快一點!」「不要調皮!」「如果沒成功,就要一試再試!」大多數父母會以成千上萬這類的話對孩子疲勞轟炸。這些話做為腳本訊息的影響程度,與父母重複的次數,以及所伴隨的非口語訊息有關。

有時父母不只是告訴孩子該做什麼,還會說孩子是什麼樣的人,這種訊息稱為屬性。例如,「你是個笨蛋!」「你是我的小女孩!」「你這麼壞,最後一定會坐牢!」「你永遠無法成功!」「你很會唸書!」這些例子都是直接告訴孩子他的屬性是什麼,內容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負面的,它們做為腳本訊息的影響程度,也和所伴隨的非口語訊息有關。說「你是個笨蛋」時,以嚴厲的口氣,還重重地打孩子一下,所傳達的意義,和微笑摟著孩子、輕聲細語地說,是完全不同的。

有時候,屬性是以間接的方式表達,也就是說,父母對別人談自己的孩子是怎麼樣的人,小孩可能當時在場,或是後來以別的方式知道。「他總是靜靜的不說話!」「吉爾好聰明!」「你知道的,他身體不夠好!」「她好調皮,真是煩死人了!」「爸爸說你煩死人了!」像這些間接傳達的屬性,對小孩來說是很強烈的腳本訊息。由於小孩認為現實都是父母所決定的,當他聽到父母對別人談到他時,會理所當然地認為這些話都是事實。

在某些家庭裡,屬性會經由心理層面,一代傳給一代,這種傳遞是根據一個人在家族裡的地位或是所取的名字。例如有一位叫愛倫的女子,因為害怕自己發瘋而來接受心理治療,經由分析腳本,發現在她家族裡曾有兩位女性都在受洗時將教名取為愛倫,這兩人分別是姑媽和祖母,她們都在愛倫現在的年齡發瘋。在心理層面上,雖然沒有明言,但卻傳遞了這樣的訊息:「在我們家族裡,教名取做愛倫的人,都會在三十五歲時發瘋。」

創傷事件與重複的次數

小孩最核心的腳本決定可能是出於遇到單一的事件,這個事件的經歷造成很大的威脅。比如小女孩受到爸爸性虐待,這次事件可能造成很強烈的腳本訊息,她因此決定:「我再也不信賴任何男人。」有時在早年裡一段與母親分離的時期,可能會形成類似「我再也不信賴任何人」或是「別人希望我死」這類的非口語決定。有些溝通分析師相信,光是生產的過程所造成的創傷,就可以形成很強烈的腳本決定。

更常見的情形是,小孩持續在一段長時間裡,不斷重複體驗到某種腳本訊息,於是據此做出決定。比如嬰兒伸手希望媽媽抱,她卻轉身不理,嬰兒一試再試,卻得不到反應,重複很多次以後,他可能會做出結論:「媽媽根本不想親近我。」一個聽到父母說「他很害羞」的小男孩,可能要經年累月重複聽到,才會堅定地相信自己真的很害羞。

伯恩把腳本訊息的累積比喻為疊硬幣,硬幣一個一個疊起來,數目不多的時候只有一點歪,越往上疊就歪得越厲害,最後終於整排倒下來。一個疊得很歪的硬幣可能造成整排很快就倒下來,如果是一連串稍微疊歪的硬幣,最後也會倒下,尤其是在歪斜的方向一致的時候倒得越快。拿這個例子來解釋創傷事件和重複訊息對腳本形成的影響,實在非常貼切。(注二)

腳本圖

你的父親和母親都各有自己的父母、成人、兒童自我狀態,這三種自我狀態都可以傳遞腳本訊息,你接受到訊息以後,又會分別存放在自己的三種自我狀態裡。史坦能從這個角度發展出TA中一個很重要的模式:腳本圖(見圖13-1)。(注三)

從父親和母親的父母自我,所傳遞出的訊息,稱為應該訊息(counterinjunctions),你會把這些訊息存在父母自我裡。

父母的榜樣或是關於該如何做事的訊息,可以經由爸爸和媽媽的成人自我傳遞到小孩的成人自我,形成所謂的程式(program)。

從父母的兒童自我傳遞出來的訊息有兩種:禁止訊息(injunctions)和許可訊息(permissions),你會把它們存到自己的兒童自我裡。

不同的溝通分析師對腳本圖的看法,在細節上略有差異,以下所介紹的,是綜合各家說法的版本。

應該訊息

這些從爸爸媽媽的父母自我傳遞到小孩的父母自我的訊息,原先被稱為反禁止訊息,那時以為這些訊息和禁止訊息是相反的,可是現在我們已經瞭解到,應該訊息有時可能和禁止訊息相反,有時卻可能會彼此加強,或是互不相關。稱之為反禁止訊息容易造成誤導。(譯註:應該訊息的英文counterinjunction就是與禁止訊息injunction相反之意,譯者根據定義予以意譯,以避免造成誤解。)

所謂「應該腳本」(counterscript)是指小孩根據應該訊息所做出的一連串決定。而應該訊息包括了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的命令,以及對於他人和環境的看法。我們從父母和具有父母形象的人接受了成千上萬這樣的訊息,最典型的幾個如下:

「要好好表現!」

「不可以頑皮!」

「要當我可愛的小公主!」

「要努力工作!」

「要當全班成績最好的人!」

「不可以說謊!」

「家醜不可以外揚!」

大多時候,我們會以正面的方式來運用應該腳本,好使自己能舒服地適應這個社會。身為成人,我們不需要經過一番思考,就知道坐在餐桌前當眾打嗝,或是把不喜歡的食物丟到地上,都是不禮貌的,這種常識就是出於應該腳本的正面運用。同樣的道理,我們既不會在過馬路時往車潮裡沖,也不會伸手去碰火。

可是大多數人會把某些應該訊息,以負面的方式寫進腳本裡。比如,我牢記著父母的命令「要努力工作」,可能因此在學校得到很好的成績,在事業上也得到陞遷,可是也可能因此而承受太大的壓力,為了工作,把休閒生活、放鬆的心情、友誼等全都犧牲掉了。如果我的腳本屬於悲劇,還可能因「要努力工作」這個訊息而得到胃潰瘍、高血壓或心臟病。

在應該腳本中,有五種命令特別會造成上述的情形,分別是:

﹡要完美

﹡要堅強

﹡要努力去試

﹡要討好別人

﹡要快一點

它們都是帶有驅策力量的訊息,簡稱為驅力。用驅力來形容,是因為小孩會感受到強迫的力量,而覺得必須遵守這些命令,他相信只要自己遵守這些驅力,就表示自己是好的。每一個人的應該腳本都會有這五種訊息,只是強度不同。當我內心重現某種驅力的訊息時,同時會表現出對應於該驅力的整套典型的行為,稱為驅力行為。不同的人會有相同的驅力行為,所以藉著研究一個人的驅力行為,可以相當準確地預測那個人某些腳本的重要特質。第16章會詳細討論驅力行為。

程式

所謂程式是指教導如何做事的訊息,在腳本圖裡,傳達這些訊息的話通常都是這樣開頭的:「我教你該怎麼(做)……」,我們都從父母和具有父母形象的人學到成千上萬的程式訊息,例如,「我教你該怎麼……從一數到十、寫你的名字、煮稀飯、綁鞋帶、當個男人(或女人)、討人喜歡、成為班上頂尖的人、隱藏自己的感覺……」

就像應該腳本一樣,我們會把大部分的程式訊息以正面、有建設性的方式來運用,可是有時也會以負面的方式運用程式訊息。比如小男孩可能從爸爸的榜樣學到「要如何努力工作、承受過大的壓力,然後年紀輕輕就死了」。小女孩可能從媽媽學到「要怎樣隱藏自己的感受,最後抑鬱以終」。

其實這種負面的程式訊息,多半來自爸爸媽媽受到污染的成人自我,然後存放在小孩受污染的成人自我裡。還有許多「我教你該怎麼做」的程式訊息,其實是從爸爸媽媽的小教授(A1)來的,然後存到小孩的小教授裡,但是一般畫腳本圖時,不需畫得這麼詳細。

禁止訊息和許可訊息

母親生下小寶寶以後,會在照顧小孩時,把父母自我裡所存放的訊息傳遞出來,比如「小孩需要被保護,他們的需要第一優先」。在她的成人自我裡,也會學習如何照顧小孩。至於她的兒童自我會帶出什麼影響呢?

如果這個媽媽重演自己嬰兒期的景象,她可能會覺得:「太棒了!現在有另一個小孩在這裡陪我玩!」她會很享受和嬰兒間的肢體接觸並交換安撫。小嬰兒從她所傳遞出的非口語訊息認為:「媽媽喜歡我,希望和我親近。」

以腳本的用語來說,這個媽媽是給嬰兒許可訊息,這個例子裡的訊息包括許可嬰兒的存在、許可嬰兒與人親近。

可是如果媽媽的兒童自我的感受是:「這對我太危險了,現在有了小寶寶,他會搶走所有人的注意力,還有誰會注意我?我得不到足夠的照顧該怎麼辦呢?」當重演自己這種未覺知的兒時感受和衝動時,這個媽媽可能會對新生兒的到來感到害怕和憤怒,在她內心兒童自我的深處,可能會排斥小寶寶,甚至想要殺他。

她自己一點也沒有察覺到這些感受,在她意識中或是旁人的觀察裡,都會認為她是個疼愛、照顧孩子的媽媽。

可是小寶寶知道,他能很敏銳地察覺到非口語的訊息,也能感受到媽媽的害怕和憤怒。在很小的時候,他不用語言就做出了結論:「媽媽並不想和我親近,事實上,她根本就不希望有我的存在。」

這類從父母的兒童自我傳遞出來的負面訊息,就是禁止訊息。在上述的例子裡,禁止訊息是「不准活」和「不准親近」。

長大成人以後,每個人都帶了很多禁止訊息和許可訊息,它們都存放在兒童自我裡,我們針對這些訊息所做的決定則是人生腳本的主要根據。有人把禁止訊息、許可訊息、所做的決定等這整套複雜的組合,稱為腳本的本體(script proper)。

訊息的區別

要怎麼分辨某個訊息屬於負面的應該訊息,還是禁止訊息?或屬於正面的應該訊息,還是許可訊息呢?有兩個方法來區別。

(1)應該訊息藉著口語傳達,而禁止訊息和許可訊息則是以非口語的方式傳達。如果傾聽自己腦子裡的聲音,就可以聽到應該訊息是以什麼話來說的,通常你會聽到最早向你說這些話的人(通常是父母或具有父母形象的人)的聲音。

如果你違反了應該訊息,這時再仔細聽腦子裡的聲音,很可能會聽到給予命令的人責備你的聲音。

相反的,禁止訊息和應該訊息則不一定聽得到具體的話語,而會在情緒和身體的感覺裡感受到這些訊息,然後反映到行為上。

如果你違反了禁止訊息,會感覺到身體的緊張和不舒服,心跳可能加快、開始冒汗或是覺得胃部打結。你會想盡辦法避免違背禁止訊息,並可能以為這些辦法是出於成人自我,其實只是你把它們合理化罷了。

比如,假設我從母親接受了「不准親近」的禁止訊息,而且據此做了早期決定「我最好不要和任何人親近」,現在,已成人的我去參加會心團體,帶領團體的人請我們閉上眼睛,只藉著觸摸來找尋同伴,憑著碰觸別人的手所感覺到的特徵來辨認對方,這時我開始冒汗,心跳加快,當有個人來摸我的手時,我打開眼睛說:「嗯,不知道這個練習的重點是什麼,你有沒有什麼看法?」

有時禁止訊息也可能聽得到聲音,比如一個接受到「不准活」這個禁止訊息的人,可能會回想起父母所說的類似「我希望從來就沒有生你!」或是「你去死好了!」這樣的話。

(2)禁止訊息和許可訊息是在很早期的童年就接受到的,而應該訊息則較晚一點。從發展上來看,禁止訊息和許可訊息比應該訊息發生得更早,這當然和小寶寶還不懂語言、不會說話有關。一般說來,小孩在學會掌控語言以前的年齡就能接受禁止訊息和許可訊息,但是並沒有一個截然清楚的年齡來劃分,根據我們的經驗,小孩到了六至八歲時還會接受禁止訊息,而應該訊息則通常是在三到十二歲之間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