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人際溝通分析練習法 > 第7章 交流 >

第7章 交流

你坐著著看這本書的時候,我走進來對你說:「嗨,你好。」你抬頭看我,回答:「嗨。」這樣一來一往就是一個簡單的交流。

我向你表達某種溝通的訊息,而你回答我,就是交流。以專業用語來說,我開始溝通的動作叫刺激,你的回答叫反應。

所以交流的正式定義就是:一個刺激加上一個反應叫做一次交流。伯恩把交流稱為「溝通的基本單位」。

我們的對話可能會繼續下去,你回答「嗨」的時候,我繼續說: 「今天過得好嗎?」而你又接著回答下去,於是我們有了一連串的交流,前一個交流的反應成為下一個交流的刺激。人和人之間的溝通就是由這樣一連串的交流所形成的。

交流的分析,是根據自我狀態模式來解釋溝通過程發生了什麼事。(注一)

互補的交流

我問你:「現在幾點?」你回答:「一點。」我們交換的是此時此地的資訊,所用的話語、音調和身體語言,顯示雙方都在成人自我狀態。

圖7-1畫的是成人自我對成人自我的交流。箭頭表示溝通的方向,以專業用語來說,箭頭表示向量,S代表刺激,R代表反應。

我在成人自我裡向你詢問資訊,這是刺激,以標明S的向量從我的成人自我出發,因為我期待你也會從成人自我回答,所以向量的箭頭指向你的成人自我。

你就事論事的回答,表示你也是從成人自我回答,並期待我以成人自我來聽你的話,所以標明R的向量從你的成人自我出發,指向我的成人自我。

這是一種互補的交流,我們把它定義為:

互補的交流是指交流的向量彼此是平行的,而且發出反應的自我狀態就是原來所期待的自我狀態。你可以核對一下,看上面那個例子中成人自我對成人自我的交流是否符合這個定義。由於互補的交流中,圖示的向量始終是平行的,所以也稱為平行的交流。

圖7-2表示另一種互補的交流,是父母自我對兒童自我的交流。

經理看著售貨員進門時,已經遲到十分鐘,經理從父母自我大吼:「又遲到了!你不能再這麼混了!」售貨員在兒童自我裡,臉紅了起來,怯怯地說:「對不起,我會試著不再遲到。」

當經理以父母式的咆哮說話時,表示希望對方以兒童自我來聽,所以標明S的向量由經理的父母自我指向售貨員的兒童自我。售貨員也從兒童自我出發,膽怯地道歉,希望符合對方父母自我的要求,如標明R的向量所示。

這個例子也符合互補交流的定義。

﹡還有兩種情形也屬於互補的交流,就是父母自我對父母自我,以及兒童自我對兒童自我。請想出兩個符合這兩種情形的例子,把交流圖和其中的對話寫出來。

還可以運用功能模式更進一步仔細分析交流。例如:

鮑伯(跌坐在椅子上):我累死了,妳幫我捶捶背好不好?

珍(以溫柔的音調微笑著,張開雙臂說):當然好啊。

他們的溝通是互補的,刺激是從自由型兒童自我發出,指向對方的照顧型父母自我,而反應則是從照顧型父母自我指向對方的自由型兒童自我。(圖7-3)

溝通定律一

互補交流的特點就是符合原先的期待。我問你幾點時,希望你從成人自我來回答,你也確實如此。經理訓斥售貨員時,希望對方從兒童自我來道歉,他也得到了。

對話可能會包括一連串的互補交流,在這種情形下,整個過程都會有符合期望的味道。

經理:你難道不會覺得不好意思嗎?這已經是你這星期第三次遲到了。

售貨員(低聲說):老闆,我真的很抱歉,可是交通阻塞得太厲害了。

經理:什麼?少拿交通阻塞當理由,你不會早一點出門嗎?

這種對話可以流暢地進行下去,直到當事人覺得累了或是決定換話題才停止。

這就是所謂溝通定律一:只要交流保持在互補狀態,溝通就能一直進行下去。

這裡要注意,我們並不是說「會」一直進行下去,而是說「能」一直進行下去,因為所有對話都有停止的時候。可是只要交流保持互補,就不會因為溝通過程出問題而打斷交流的進行。

﹡想像一連串成人自我與成人自我間的對話所形成的互補交流,再想像父母自我與兒童自我間、父母自我與父母自我間、兒童自我與兒童自我間的對話,核對看看你所想的例於是否符合溝通定律一。

如果你在團體裡,以兩人一組扮演上述幾種交流裡的角色,看你們的平行交流可以延續多長時間。

交錯的交流

當我問你「現在幾點?」時,你滿臉通紅,大喊:「幾點!幾點!不要再問我幾點!你又遲到了!你到底想怎麼樣?」

我由成人自我出發,對方的反應卻不是我期待的成人自我的反應,你的反應是從生氣的父母自我發出的,你對我的責備表示期待我由成人自我轉到兒童自我。(見圖7-4)

這是一種交錯的交流,稱之為「交錯」是因為這種交流在圖中所顯示的向量會相互交叉而過。

「交錯」還代表另一個意思,就是描述這種交流時的感受。當你對我大吼,形成交錯的交流時,我會覺得你切斷了溝通的進行。

交錯交流的正式定義是:交流的兩個向量不平行,或是做反應的自我狀態並非對方所期待的自我狀態。

回頭再看經理和員工遲到的對話,當經理從父母自我大聲咆哮時,如果售貨員沒有害怕得道歉,反而平靜地看著經理,沉穩地回答:「我知道你很生氣,我也瞭解你為什麼這麼生氣,請告訴我,你希望我怎麼補救?」

這時,他以成人自我對成人自我的反應,錯開經理父母自我對兒童自我的刺激。如圖7-5所顯示,標明反應的向量把原來溝通的方向錯開來,發出刺激的人並沒有得到原先所預期的反應。

有時我們需要以詳細的功能模式來分析,才知道交流是否有交錯的情形。例如:

鮑伯(跌坐在椅子上):我累死了,妳幫我捶捶背好不好?

珍(皺著眉,斜睨著鮑伯,嚴厲地說):你有病啊!你以為我有時間幫你捶背嗎?

她針對鮑伯兒童自我對父母自我的刺激,以父母自我對兒童自我的方式來反應,乍看之下,他們的交流似乎是平行的。可是當事人卻有被錯開的感覺,從圖7-6可以看出,珍的反應不是來自照顧型父母自我,而是從控制型父母自我發出的,針對的也不是鮑伯的自由型兒童自我,而是順從型兒童自我。

溝通定律二

當交流的方向被錯開來的時候,被錯開的人有可能轉到新的自我狀態,以符合錯開的方向,從這個新的自我狀態回應,使交流重歸平行。

當我問你時間,而你因為我遲到而大吼時,我可能會進入順從型兒童自我向你道歉,也可能以叛逆的方式回答:「我又不是故意的,你幹嘛這麼小題大做?」這時我原先從成人自我出發,想知道時間的念頭,已經被拋諸腦後了。

溝通定律二指的是:當交流呈現交錯狀態時,溝通會被打斷,這時一方或是雙方需要改變自我狀態,才能繼續溝通下去。

所謂「溝通被打斷」的感覺,可能小到只是覺得有點驚訝,也可能大至兩人大發脾氣,用力甩門,甚至不再和對方說話。

伯恩計算交錯溝通的可能性,理論上可以有七十二種組合,所幸常見的只有兩種,就是成人自我對成人自我的刺激被兒童自我對父母自我,或是父母自我對兒童自我的反應交錯開來。

﹡請想一個成人自我對成人自我的刺激,被兒童自我對父母自我的反應交錯開的例子。如果接受這個反應的人,自我狀態轉到父母自我,使兩方變成平行的交流,那麼他們的對話會怎麼進行下去?

以同樣的方式練習成人自我對成人自我的刺激,被父母自我對兒童自我的反應交錯開來的情形。

舉一個成人自我對成人自我的刺激,被兒童自我對兒童自我的反應交錯開來的例子,畫出其交流圖。這裡要注意一點,雖然他們的向量是平行的,但是並不代表平行的交流。

如果你在團體裡面。分成兩人一組來扮演每個交流都是交錯的情形。對方說話時,考慮他希望你用哪一個自我狀態來回答,然後選另一個自我狀態做反應,接下來換對方以同樣的方式錯開來,看你們能維持多久,而不會轉成平行的交流。結束後,討論做這個練習的感想。這個練習的經驗和上一個保持平行交流的練習,有沒有什麼不同?

曖昧的交流

在曖昧的交流中,會同時傳達兩種訊息,一個是明顯的(或說是社交層面的)訊息,另一個是曖昧的(或說是心理層面的)訊息。

通常社交層面的訊息都是成人自我對成人自我的內容,而心理層面的訊息則多半是父母自我對兒童自我,或兒童自我對父母自我的內容。例如:

丈夫:妳把我的襯衫放在哪裡?

妻子:我放在你的抽屜裡。

光看這些話,可以說是成人自我對成人自我的互補交流,從社交層面來看也確實如此,可是如果我們注意他們的音調和表情的話,可能就不是那麼回事了:

丈夫(嚴厲的聲音,句尾的音調特別加重,臉部緊繃,雙眉皺起來):妳把我的襯衫放在哪裡?妻子(聲音發顫,音調提高,雙肩聳起,頭低下,目光從抬高的眉毛中穿出):我放在你的抽屜裡。

從心理層面來看,先生的話是從父母自我指向對方的兒童自我,而妻子的話是從兒童自我指向對方的父母自我,如果把他們隱含的意思寫出來的話,他們要說的可能是:

丈夫:妳老是把我的東西搞亂!

妻子:你就是喜歡亂批評我!

圖7-7是他們的交流圖,實線箭頭代表社交層面的刺激和反應,分別標明為Ss和Rs(小寫的s代表社交),虛線箭頭代表心理層面的刺激和反應,分別標明為Sp和Rp(小寫的p代表心理)。

像這樣,在成人自我對成人自我的社交訊息下,又隱藏了父母自我和兒童自我的心理訊息,就是曖昧的交流,又稱為雙重交流。

伯恩還描述了另一種曖昧的交流,他稱之為角狀的交流,就是在社交層面傳達成人自我對成人自我的訊息時,另有隱藏的訊息從成人自我指向對方的兒童自我,希望對方能接受暗示,從兒童自我來做反應。他舉了一個推銷員希望鉤住消費者買東西的例子。

推銷員:當然了,先生,這台相機的質量是第一流的,可是我擔心價錢太高,可能超出你的預算。

消費者(傲慢的態度):我買了。

圖7-8是這種對話的交流圖,可以看出Ss和Sp之間呈現角狀,所以它被稱為角狀的交流。

消費者可以做出不同的反應。

推銷員:……可是我擔心價錢太高,可能超出你的預算。

消費者(仔細想了一想):你說得沒錯,這個價錢確實超過我的預算,謝謝你。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關於交流很重要的一點:當我提供一個刺激,想要與你交流的時候,若我無法使你進入某個特定的自我狀態,我就盡力「誘導」你從那個自我狀態來做反應。

溝通定律三

伯恩的第三條溝通定律是:曖昧的交流會有什麼結果,是根據其心理層面的涵義,而不是根據社交層面的意思。

他認為在雙重交流裡,真正有影響力的是曖昧的訊息,如果我們想要瞭解別人的行為,就必須注意溝通中的心理層面。

以TA的用語來說,就是所謂「以火星人的立場來思考」。伯恩描繪一個從火星來的小綠人,觀察地球人時沒有成見,不會認為某種溝通就是某種意思,只是單純地觀察我們如何溝通,然後注意接下來的結果。

﹡練習當個火星人,要同時注意心理層面和社交層面的訊息,對照伯恩的說法,他認為溝通的結果決定於心理層面的訊息,真的是這樣嗎?

交流與非口語訊息

在曖昧的交流中,社交層面的訊息是藉著語言來傳達的,「以火星人的立場來思考」則是針對心理層面的訊息,必須觀察非口語的線索,包括了音調、手勢、姿勢和臉部表情。還有一些隱微的線索,如呼吸、肌肉的張力、脈搏、瞳孔的放大、流汗的程度等等。

前面說到心理層面的訊息是曖昧的訊息,事實上,如果你知道要如何觀察的話,這些訊息並不是曖昧的,訊息的非口語部分就是你需要去解讀的線索。

小孩能直覺地解讀這些線索,長大成人以後,我們卻被訓練出忽略直覺的態度(如:「親愛的,盯著別人看是很不禮貌的」)。要想有效地運用TA,必須重新訓練自己去注意身體語言,其實在第5章練習如何從行為來判斷自我狀態時,你已經有了好的開始。

事實上,每一個交流都有心理和社交兩個層面,只是在曖昧的交流裡,兩者沒有配合起來,由社交層面把心理層面給掩飾起來了。

第5章提到的「不一致性」就是形容這種彼此不配合的專業用語。「以火星人的立場來思考」也就是練習注意是否有不一致的情形。

這提醒了我們一個大前提:要準確地分析每一個交流,必須同時考慮到口語和非口語的線索。

回頭看那個先生問太太襯衫在哪裡的例子,光看字面的意思,會覺得像是成人自我對成人自我的交流,可是加上非口語的線索以後,很明顯的是父母自我對兒童自我的交流。可以用完全不同的非口語表達來說同樣的話,而產生完全不同的交流。

﹡試試看,以同樣的內容,但是不同的方式來說那位先生和太太的對話,看你能以不同的非口語訊息,表達出幾種不同的交流。

可以在團體中角色扮演,以不同的非口語訊息進行先生和太太的交流。

選擇方案

我們不能說某種交流是好的或不好的。如果你希望保持平穩順暢、可預期的溝通,就要讓自己以平行的交流來溝通。如果你發現和某個人的溝通常常有不順暢的情形,而覺得不舒服的話,可以核對兩人之間的交流是不是常有交錯的情形,如果是,你可以決定要不要避免這種交錯的情形,使彼此的溝通順暢。

可是如果辦公室裡最煩人的傢伙特別喜歡找你聊天呢?或是,鄰居老是喜歡邊喝你的咖啡邊訴苦呢?在這種情形下,說不定你寧可謹慎地藉著交錯的交流來打斷他們。

史帝芬·卡普曼(Stephen Karpman)寫了一篇關於「選擇方案」的文章,談到我們能選擇以自己想要的方式與人交流。重要的是,我們有能力選擇新的交流方式,以打斷過去所熟悉,卻令我們不舒服。好像鎖死了的互動。(注二)

瑪莉在工作上,老是向人道歉或是為自己辯解,她的上司則老是批評她、告訴她事情該怎麼處理。

上司:你看看,這份報告應該寫在規格比較小的紙才對。

瑪莉:喔,對不起,我錯了。

上司:我想妳也搞不清楚,可是我還特別寫下來提醒妳。

瑪莉:我確實試著去看你寫下來的重點,可是坦白說,我忙到太晚了…

看起來這兩個人被鎖在控制型父母自我和順從型兒童自我的互動裡,如果瑪莉決定打斷這種情形,她該怎麼做呢?

卡普曼說:「選擇方案的重要性在於可以改變溝通的過程,這時不管你用什麼方法,都可以覺得自在舒服。要想達到這個目的,可能是要對方改變他的自我狀態,或是你改變自己的自我狀態,甚至,雙方都有所改變。」選擇方案的運用有沒有效,就要看是否符合下列四種情形:

1.一方或雙方的自我狀態必須真的有所改變。

2.交流必須被交錯開來。

3.主題必須改變。

4.之前的話題在岔開以後,就被遺忘了。

我們認為前兩個條件是必須符合的,另外兩個雖然通常也會符合,但並不必然。

上司:你看看,這份報告應該寫在規格比較小的紙才對。

瑪莉(假裝從椅子上跌下來,倒在地上,雙手雙腳在空中顫抖):啊!天啊!你是說我又犯了同樣的錯誤嗎?老闆,你準備怎麼樣處罰我呢?

上司捧腹大笑。

瑪莉不從順從型兒童自我來道歉,反倒從自由型兒童自我來開玩笑,上司也接受瑪莉的誘導,進入自由型兒童自我。

以自由型兒童自我來錯開交流只是可供選擇的方式之一,瑪莉也可以用一般人較習慣的成人自我來錯開彼此的交流——

瑪莉(拿起筆和備忘錄):請告訴我以後這類報告要寫在什麼規格的紙上。

每當你覺得自己被死鎖在不舒服的交流時,請記得你有選擇,可以藉著五種不同自我狀態的功能把它錯開,也可以誘導對方以你希望的自我狀態來響應。卡普曼還建議你可以選擇要用負面或正面的自我狀態。在面對上司以負面的父母自我來責備時,瑪莉也可以選擇用負面的父母自我駁斥回去。

上司:妳看看,這份報告應該寫在規格比較小的紙才對。

瑪莉(站起來,皺著眉,以嚴厲的聲音說):你什麼意思?這可是你的錯,你早就知道我是用這種規格的紙寫報告的。

我們建議在開始練習選擇方案的時候,盡量用正面的自我狀態。不管遇到哪一種情形,都要以成人自我來判斷在當時的情形下,到底要選擇哪一種自我狀態做反應,才是最安全又恰當的方式。

沒有人能保證當你錯開原先的交流時,一定能讓對方轉到另一種自我狀態。如果對方不接受誘導,可以再改變自己的自我狀態,試另一種方式來錯開原先的交流。

﹡想一個你和某人的平行交流,在這種交流中,你會覺得被鎖在很熟悉、又很不舒服的情形裡。也許是在工作場合,也許是和你很親近的人。以功能模式來分析自己和對方各是在哪一種自我狀態裡。

接下來想出至少四種方法,可以運用對自我狀態的選擇方案,以錯開彼此的交流,即使是你覺得很古怪、不恰當的方法也沒關係,盡可能把你想得到的方法寫下來。

從寫下的方法中,選出一個或多個你覺得比較安全又恰當的方法。如果有哪一個選擇因為你覺得不恰當而被剔除的話,請你重新考慮一下,要記得你可以運用任何一種自我狀態,有時候看起來不合常理的方法可能是最有效的方法,以你的成人自我區分到底是真的不適合,還是你覺得不合常理。

如果你願意的話,在遇到這種處境的時候,試試你所選的方法,看會有什麼結果。

如果你在團體裡的話,看有沒有人想跳出某種覺得被鎖住的情境,其他人以腦力激盪的方式來想有什麼可行的方法,並以角色扮演來練習。提出問題的人要把所有方法都記錄下來,先不要評斷哪個方法可行,等全部說完後,由他自己決定要從這些建議中選出哪些方法來做,選不出來也沒關係。如果他決定照某個建議去做的話,結果如何要由他自己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