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人際溝通分析練習法 > 第6章 病態的自我結構 >

第6章 病態的自我結構

到目前為止,本書的討論都假設各個自我狀態的內容,彼此間區分得很清楚,也假設大家可以在不同自我狀態間自由地轉換。

如果兩個自我狀態的內容混在一起呢?或是某個人無法在自我狀態間自由進出呢?有沒有這些可能?伯恩把這兩種問題分別稱為污染(contamination)和排除(exclusion),兩者都屬於病態的自我結構。(注一)

污染

有時我會把兒童自我或是父母自我的內容,誤以為是成人自我的內容,這就稱做成人自我受到污染。

造就像某個自我狀態穿越另一個自我狀態的界限,而造成兩者重疊,以圖形表示時,就畫兩個重疊的圓形,重疊的部分以陰影表示,代表被污染的部分。

圖6-1a表示父母自我的內容污染了成人自我,圖6-1b表示兒童自我的內容污染了成人自我,圖6-1c則表示雙重污染,父母自我和兒童自我同時污染了成人自我。

來自父母自我的污染

如果把父母自我裡的觀念當做成人自我裡的事實,就有父母自我的污染,伯恩稱之為偏見(prejudice),例如:

「所有蘇格蘭人都很卑鄙。」

「黑人都很懶惰。」

「白人都是剝削者。」

「這個世界很糟糕。」

「人不值得信任。」

「如果一開始不成功的話,你要一再去試,不斷去試。」

如果把這些敘述當成事實,就表示成人自我受到了污染。

如果一個人談論自己時,用「你」來代替「我」的話,也表示他所說的話很可能受到父母自我的污染。比如麥姬對自己的描述:「不管發生什麼事,你都必須堅持下去,不是嗎?還有,你不可以讓別人知道你的感受。」麥姬這兩個觀念很可能是從父母聽來的,她的父母也很可能認為這兩句話確實是對事實的描述。

來自兒童自我的污染

當我受到兒童自我的污染時,會把小時候的信念當做成人的思想,這些小時候的信念是有感而發的幻想,卻被誤認為事實。比如我要離開宴會,走出去時,聽到別人大笑,我對自己說:「他們在背後嘲笑我。」

那時我在重演小時候沒有說出口的決定:我一定有什麼不對勁的地方,除了我,每個人都知道是怎麼回事,可是沒有人願意告訴我實情。

我並不知道自己是在重演歷史,當受到污染的時候,我會把成人的真實世界誤以為是兒時的處境。

我可以選擇回頭問他們到底是不是在嘲笑我,如果他們真誠地說「不是」,或許我可以從污染跳出來,這樣我就把成人自我對現實狀況的評估和兒童自我對外界不合時宜的看法區分開來,我也許能瞭解他們只是聽到一個和我無關的笑話而大笑罷了。說不定我還能回想起兒時被別人取笑的情形,可是現在我已經可以把現在和過去的事分清楚了。

如果參加宴會的人真的是取笑我,我也能藉著另一種想法:「那又怎麼樣?他們要笑我,那是他們的事,我不會因為他們的嘲笑就變得不好。」而跳出兒童自我的污染。

我也可能無法從污染中跳出來,即使他們說:「沒有啊,我們不是在笑你。」我可能仍然想著:「哼!我打賭他們只是怕我難過,在騙我罷了。」

伯恩有時會用「妄想」(delusion)來形容這類受到兒童自我污染的想法,常見的妄想有:

「我的拼音(或是數學、語文等)很糟糕。」

「大家都不喜歡我。」

「我一定有什麼不對勁的地方。」

「我天生就是個胖子。」

「我戒不了煙。」

如果兒童自我造成的污染來自於很早期的童年,妄想的內容會很怪異,特別容易見於童年充滿心理創傷事件的人。例如:

「我能殺人於無形。」

「如果我死了的話,媽媽就會愛我。」

「有人想用雷射光殺我。」

雙重污染

如果一個人重演父母自我的信念,同時兒童自我的想法也表示贊成,而且把兩者都當成事實,就是雙重污染。舉例如下:

父母自我:「不能相信別人。」伴隨著:

兒童自我:「我永遠不會相信任何人。」

或是

父母自我:「囝仔有耳無嘴。」伴隨著:

兒童自我:「要想被別人接納,我最好閉嘴保持安靜。」

有些現代的溝通分析師認為所有的污染都是雙重的,對他們來說,雙重污染的內容包括一個人對自己、對別人、對世界所有不合時宜、受到扭曲的信念。以TA的用語來說,這些信念叫做「人生腳本的信念」(script beliefs)。(注二)

﹡拿一張紙,寫下標題:「我是什麼樣的人?」在兩分鐘內寫下所有你認為可以用來形容自己的字眼。

兩分鐘後,放輕鬆休息一下,看看房間四周。在椅子上坐好,幫助自己進入成人自我狀態,兩腳平放在地板上,看著你剛才寫的句子,核對每一句話,看是合乎事實的描述,還是受到兒童自我污染的內容。

如果你覺得哪些話是出於兒童自我的污染,就想一想事實到底是什麼,把出於污染的字眼剔除,用合乎現實的成人自我的話來取代。例如:假設你原先寫了「我是無法和別人好好相處的人」,把這句話剔除,改寫為:「我既聰明又友善,我能和別人好好相處。」以這種方式把所有受到兒童自我污染的話改掉。

拿另一張紙,花兩分鐘寫下所有你從父母或具有父母形象的人聽來的口號和信念。

像剛才一樣進入成人自我狀態,看著你寫下的口號和信念,審視每一句話,有哪些是符合事實的,哪些是受到父母自我污染的?如果發現有不符合現實狀況的,就以新的、符合現實的話來改寫。比如把「如果沒有成功,就要一試再試。」改寫成「如果沒有成功,就看看自己的做法有什麼需要改變的,好得到成功的結果。

這個練習既有趣又有用,你可以當成一種娛樂。

排除

伯恩認為人有時會出現把一個或兩個自我狀態關閉起來的情形,這種現象稱為排除。

圖6-2a到c顯示有三種可能性,分別代表排除某個自我狀態的情形。在被排除的自我狀態上畫個大叉叉表示,並以橫線與相鄰的自我狀態隔開。

把父母自我排除的人,在任何情形下都不會遵守任何規矩,反而自訂規矩。他們很會運用小教授的直覺來瞭解周圍發生了什麼事,這些人多半是工於心計的人,也許會成為頂尖的政客、成功的總裁或是黑手黨老大。

把成人自我排除的人,會失去成人瞭解事實的能力,只聽得到內在的父母自我和兒童自我間的對話,可以從他的行為、感受和想法看出這種持續的掙扎。由於沒有瞭解事實的能力,其思想和行為可能會顯得很怪異,甚至被診斷為精神病。

把兒童自我排除的人會關閉自己童年的記憶,如果問他:「你小時候的生活是怎麼樣的情形?」他會回答:「我不知道,我完全想不起來。」由於成人表達自己的感受時,常常處在兒童自我狀態裡,所以這種排除兒童自我的人,常被認為是「冷血動物」或「太過理智」。

如果有兩個自我狀態被排除的話,剩下那個在運作的自我狀態就稱為恆定或唯一的自我狀態。圖6-3a到c分別顯示三種恆定的自我狀態。

一個只有恆定的父母自我狀態的人,處理事情只會根據成套的規矩,如果問他:「你認為這個企畫案如何?」他可能回答:「嗯,我想這個計畫不錯,我的想法是堅持下去。」如果再問:「你有什麼感覺?」他可能說:「像這種情形,你最好保持冷靜,不是嗎?」

根據伯恩的說法,具有恆定成人自我狀態的人會有「無法享受樂趣」的現象。他只能在訂計畫、資訊收集或是資料處理上有所表現。(注三)

只有恆定兒童自我狀態的人,不管是行為、想法或是感受,會一直表現得像個小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處理的方式會很情緒化。這種人很容易被別人視為「不成熟」或是「歇斯底里」。

「排除」這個現象並不是絕對的,而是相應於特殊的狀況,比如我們說某個人「把兒童自我排除了」,意思是他很少表現出兒童自我狀態,只在少數情形下才會表現出來。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兒童自我狀態,也不可能完全沒有成人自我狀態,同樣的,也多少會有一些父母自我狀態,才能在社會上生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