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我們都是自己的陌生人 > 3 自尊 >

3 自尊

人們渴望自尊,它能激勵人們不斷遷善和成長。但是,自尊膨脹也有其陰暗的一面。

自尊,即我們對自我的全面評價,是我們所有的自我圖式和可能的自我的總和嗎?如果我們認為自己是有魅力的、強壯的、聰明的,並且注定會是富有的和被人愛的,我們就會有高自尊嗎?這就是心理學家做出的假設。根據這個假設他們提出,要使人對自己的感覺更好,就要讓他們感覺自己更有魅力、更強壯、更聰明等等。克羅克和沃爾夫主張,有一些特別的方面對人們的自尊尤其重要。「一個人的自尊可能取決於學校中的良好表現和外表的魅力,而另一個人的自尊可能取決於為上帝所愛和遵守道德標準。」因而,第一個人感覺自己聰明漂亮時會有較高的自尊,而第二個人則在感到自己正直時才會有較高的自尊。

但是布朗和達頓主張,這種「自下而上」的自尊觀點並不全面。他們認為因果的方向可能是相反的。那些以綜合的方式評價自己的高自尊個體,更可能看重自己的外表、能力和其他方面。他們更像是初為父母之人,愛他們的孩子,喜歡孩子的手指、腳趾和頭髮。(父母並不是先評價自己孩子的手指或腳趾,然後才決定如何從整體上評價孩子。)

為了證實他們關於整體自尊影響自我知覺的觀點(「自上而下」),布朗和達頓給華盛頓大學的學生介紹了一種假設的品質,叫做「綜合能力」。他們給學生呈現三個單詞,如「汽車(car)」、「游泳(swimming)」、「榜樣(cue)」,並要求他們想出一個能聯繫這三個詞的詞。(提示:這個詞以p開頭。)當告訴學生這種能力非常重要時,高自尊的人會比被告知這種能力沒什麼用時更可能報告他們有這個能力。看起來,在綜合方面對自己感覺良好的人,在其特殊的自我圖式(「我具有綜合能力」)和可能的自我上會發出耀眼光芒。

奧普拉·溫弗瑞(Oprah Winfrey,1954~),美國著名電視節目主持人。自1986年,由她主持的《奧普拉脫口秀》連續16年收視率居全球同類節目之首,平均每週吸引一百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300萬觀眾收看,這被普遍認為是電視節目史上一個不可逾越的里程碑。從一個貧民窟中的問題少女,蛻變成了「脫口秀女王」、億萬富翁、美國「傳媒女皇」和「心靈女王」。奧普拉的奮鬥成功歷程,是典型的美國夢的真實寫照。在《福布斯》雜誌2011年最有影響力的名人排行榜中,奧普拉再次名列榜首。美國《名利場》雜誌這樣評價她:「在大眾文化中,她的影響力,可能除了教皇以外,比任何大學教授、政治家或者宗教領袖都要大。」1996年,她又一手策劃了「奧普拉書友會」,奉行的口號是「讓美國重新開始讀書」,經她推薦過的書籍無一例外都一夜之間暢銷全美。

溫弗瑞想像中的可能的自我,包括不要超重的自我、富有的自我和健康的自我,這激勵她努力工作來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編者注

自尊動機

動機驅動著我們的認知機器。面對失敗,高自尊的人會認為他人也和自己一樣失敗,並誇大自己相對於他人的優越性,以維持他們的自我價值。在失敗之後人們的生理喚醒水平越高,他們越容易以自我保護式的歸因來為失敗申辯。我們絕不只是冷冰冰的信息加工機器。

據佐治亞大學的特瑟研究報告,「維持自尊」的動機可以預測許多有趣的發現,例如兄弟姐妹之間的摩擦。你是否擁有一個與你年齡相近的同性兄弟或姐妹?如果是的話,人們很可能會在你們成長的過程中對你們互相比較。特瑟推測,如果人們對你們倆中的一個人評價更高,就會促使另一個人以某種維持自尊的方式行事。(特瑟認為擁有一個特別能幹的弟弟或妹妹的人,其自尊受到的威脅是最嚴重的。)因此,那些擁有一個相當能幹的兄弟的人總能回憶起他們之間的不和;而那些和兄弟能力不相上下的人,反而往往想不起來他們之間有什麼摩擦。

在同一個家庭的兄弟姐妹之間,如果弟弟或妹妹很能幹,哥哥或姐姐的自尊就會受到較大的挑戰。

自尊的威脅也可能發生於朋友之間,因為朋友的成功比陌生人的成功更有威脅。它同樣可以在夫妻之間發生,儘管夫妻之間具有深厚的共同利益,但相同的事業目標仍然會使他們產生緊張和嫉妒。類似地,人們最嫉妒那些既是同行裡的佼佼者又是情敵的人。

維持或增強自尊動機的意義是什麼呢?心理學家馬克·利裡認為,我們的自尊感猶如汽車上的油量表。人際關係對我們的生存和發展具有導向意義。因此,當我們遭遇威脅性的社會拒絕時,自尊指示表會警告我們,以促使我們更敏銳地覺察他人對我們的期望。研究證實社會拒絕會降低我們的自尊,同時增強我們渴望被接受的意願。當我們被藐視或拋棄時,我們感到自己缺乏魅力,能力不足。這種痛苦如同儀表盤上閃爍的指示燈一樣,會驅使我們通過行動來發展自我,並在其他地方尋求社會接納和認同。

自尊的陰暗面

低自尊的人在抑鬱、濫用毒品和一些形式的行為過失方面面臨更高的風險。高自尊則有利於培養主動、樂觀和愉快的感覺。而那些在「很小的年齡」就有了性活動的男孩子傾向於有比平均水平更高的自尊。心理學家道斯指出,那些黑幫頭目、極端種族主義者和恐怖主義者也同樣具有更高的自尊。

當發現自己的高自尊受到威脅時,人們常常會以打壓他人的方式來應對,有時甚至是以暴力的方式。一個心高氣傲的孩子,如果遭到社會性拒絕的威脅和挫折,那將是相當危險的。在一項實驗中,希瑟頓等人以能力測驗中的失敗性來威脅一組大學生,而另一控制組則不受此威脅。結果,只有那些高自尊的人在面對威脅時會表現出明顯的敵意。

在另一個實驗中,布什曼和鮑邁斯特讓540名大學生志願者寫下一段文章,並由另一個學生對他們進行誇獎(「好文章!」)或做出諷刺性的評價(「這是我所見過的最爛的文章」)。然後讓文章作者和這個學生一起玩一個反應時的遊戲。當作者的對手失敗時,他就可以用任意強度和任意時間長度的噪音來攻擊對手。在文章受到批評後,那些自尊最強的人——同意「自戀的」陳述比如「我比其他人更有能力」——「具有異常的攻擊性」。他們使用噪音折磨的時間長度是普通自尊者的3倍。受傷的自尊引發了報復性行為。

鮑邁斯特說:「那些滿懷熱情地倡導自尊運動的主張基本上不是幻想就是胡說八道。」他自稱「發表的有關自尊的研究可能比任何人都多」。「自尊的影響是微小的、有限的,而且並不都是好的。」他指出,高自尊的人常常是令人討厭的,而且常常喜歡插嘴打斷別人,他們喜歡對人評頭論足,而不是與人交談(與那些害羞、謙虛、不愛出風頭的低自尊的人相比)。「我的結論是,自我控制遠遠比自尊更有價值。」

那麼,那些常常做壞事的自我膨脹的人,是否是在掩飾他們內在的不安全感和低自尊呢?那些過分自信和自戀的人,是不是在用一個誇大自我的面具來掩蓋其弱小的自我呢?許多研究者都試圖要找到包藏在這種外殼裡的低自尊。然而,通過對欺詐者、黑幫成員、種族滅絕的獨裁者和令人討厭的自戀者的研究,並沒有發現相關的證據。鮑邁斯特等人指出,「希特勒具有非常高的自尊。」

道斯總結說,「隱蔽的自尊缺乏是現代心理學家的「以太」,以太曾經被認為是佈滿整個空間的光波媒介。經證實它是無法探測到的,而且以太的概念隨著愛因斯坦相對論的引入而被拋棄了。那些認為隱蔽的低自尊是萬惡之源的信念甚至更加荒謬,所有現有的證據都和它矛盾。

高自尊的陰暗面也存在於壓力中,同時發現低自尊的人更容易患上多種臨床問題,包括焦慮、孤獨、飲食障礙。當感覺很糟糕或受到威脅時,他們更傾向於透過有色眼鏡來看待一切——注意並記住別人最壞的行為並認為伴侶不愛自己。

薩米瓦利和她在芬蘭特基大學的同事進一步指出,施暴者表現出的是一種自衛式的誇大自我的自尊模式。那些具有「真正自尊」的人,即那些無需通過尋求成為注意焦點或被批評激怒後才能明確感到自我價值的人,會更經常地去保護暴力行為中的受害者。當確信自己感覺很好的時候,我們的自我防禦意識會降低。我們也不會那麼臉皮薄和毒舌,不會去吹捧那些喜歡我們的人或指責不喜歡我們的人。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1889~1945),納粹德國元首,第二次世界大戰頭號戰犯。以希特勒為首的法西斯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給世界許多國家的人民帶來了空前的災難。據統計,二戰期間,約有600萬猶太人、數千萬其他人種因為希特勒的種族滅絕政策而被屠殺。

但是,鮮有人知的是,希特勒博學、自控、記憶力超群,飽覽群書,舉止高雅,精通六國語言,會駕駛飛機,以其前所未有的邪惡才華迅速捕獲了一大群信徒。而他不吸煙,不喝酒,不好女色,似乎是聖徒般的生活謎一樣地深深吸引了許多人。崇拜者蜂擁而至,瑞典探險家奧汀·海斯在見過了希特勒之後這樣描寫道:「非凡自許的我,今天,終於遇到了一位能夠讓我折服的人了。」就連英國劇作家蕭伯納也曾鬼使神差地寫道:「這是一個怎樣偉大的存在啊,非凡,已經不能為之形容,大英帝國需要一個希特勒!」只可惜,希特勒那非凡的才華,配的卻是惡魔般的靈魂,最終只能走向萬劫不復的深淵,成為千古罪人。

——編者注

和自尊脆弱的人相比,把自尊更多地建立在良好的自我感覺而不是分數、外貌、金錢或別人的讚美之上的人具有明確的自尊感,會一直感到狀態良好。克羅克及其同事對密歇根大學的學生進行的研究證實了這一點。與自尊建立在如個人品質這樣的內部因素的人相比,自尊主要建立在外部因素基礎上的人自我價值感脆弱,會經歷更多的壓力、憤怒、人際關係問題、吸毒酗酒以及飲食障礙。克羅克和帕克指出,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那些試圖通過變漂亮、富有或受人歡迎來尋求自尊的人,對真正能提高生活質量的東西卻視而不見。另外,如果良好的自我感覺成為了我們的目標,我們就不易敞開心扉接受他人的批評,而是會更加傾向於去抱怨別人而不是與他們產生共鳴,更加強迫自己追求成功,而不是在行動過程中享受快樂。久而久之,如此尋求自尊並不能滿足我們對能力、人際關係和自主性的深層需求。對自我形象少關注一些,多注意開發自己的才能和發展人際關係,最終會給你帶來更大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