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你內心的無能為力,來自對世界的恐懼 > CHAPTER 4 社會領域:如何平衡安全和行動 >

CHAPTER 4 社會領域:如何平衡安全和行動

正是因為恐懼,人們才會盲目信從,變得暴戾凶殘。想要擺脫無知必先克服恐懼。

——伯特蘭·羅素

1983年,萬聖節即將到來之際,一位專欄作家艾比蓋爾·范布倫卻提醒大家在歡度這個「神聖之夜」時,一定要注意我們身邊潛在的危險。這位作家在自己的專欄《親愛的艾比》上發表了一篇名為《今夜沒有惡作劇》的文章。在這篇文章中她提醒了大人孩子在外出要糖果時可能會遇到的危險,比如有的孩子會吃到有劇毒的糖果,有的會吃到被嵌入刀片的蘋果。

這篇文章對人們的影響一直延續至今,不斷提醒著孩子在外出要糖果時可能遇到的危險。不管我們在家庭領域的生活是何種狀態,只要離開家庭領域這個較為封閉安全的環境,我們會立刻變得警惕起來。

一旦進入社會這個不太安全的領域,我們恐懼的感受會有所增強。無論是在城市、郊區還是在鄉村,總是會有讓我們害怕的人或事。但是我們大部分時間都是花費在社會領域中,因此這些恐懼情緒正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影響我們當前的最佳狀態領域。

公司、學校、操場、商店還有我們行走的街道,我們參與的政治、社會團體,我們居住的小鎮還有鄉村都屬社會領域。儘管我們生活的這些地方安全和諧,但是對於社會領域的恐懼情緒就像一顆有毒的種子慢慢在我們的想像中生根發芽。

遠古時期,人類便會圍坐在篝火邊分享自己的故事與經歷,一直到現在人們都很喜愛這種群體活動。這種文化的傳播方式也讓我們培養出了強大的語言能力。但是很多時候,有些人為了娛樂大眾或賺取金錢,會故意誇大或虛構某些事實,導致人們出現了非理性的恐懼情緒。

1983年艾比蓋爾·范布倫發表了那篇有關萬聖節恐怖傳聞的文章。然而12年之後,她的妹妹安·蘭德斯又發表了另一篇文章表示,有多篇報道聲稱孩子們在萬聖節收到了有毒的糖果和有刀片的蘋果,並因此受到致命傷害或死亡。

此後,倆姐妹也對此事進行過澄清。但是丹·劉易斯對於這兩姐妹的言論持否定的態度,他認為家長沒必要擔心孩子會收到有毒的糖果,雖然曾經有記者報道過此類惡劣行徑,但是這些事情至今都未得到證實。

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的一名社會學教授喬爾·貝斯特就曾深入調查過30年來有關毒糖果的報道,最終揭開了這一恐怖都市傳言的面具,挖掘出了其背後的真相。在接受《洛杉磯時報》的採訪時,他這樣說道:「我們搜尋了從1958年至1988年在全國發行的各大報紙,總共發現了78起相關事件報道,還有另外兩起導致孩子死亡案件的報道。」

這兩起死亡案件是人間慘劇,不過其中一起導致孩子死亡的元兇其實是他的親生父母,他們為了拿到保險金而殘忍地殺害了自己的孩子。另外一個孩子的死亡則完全是個意外,和萬聖節的毒糖果沒有任何關聯。於是他們又開始深入追尋另外78篇報道的背後真相,發現所有的報道只是一個為了吸引大眾注意力的惡作劇而已。

貝斯特覺得最有趣的一篇報道是一名孩子把一個吃了一半的棒棒糖拿給了父母,並告訴他們他覺得這個糖果上有毒。隨後父母立即對這個棒棒糖進行了檢查,結果發現事實正如孩子所說的那樣。不過,最後的結果卻是孩子自己把毒藥塗在了被吃了一半的糖果上,所以他也並沒有中毒。

其實不論是有關萬聖節的毒糖果傳聞、被鄰里性侵、埃博拉病毒感染,還是學校裡的暴力行為,人們對於這些事件的恐懼都是由媒體引發出來的。在現代社會中,除非我們能夠證實這些事件的真實性,否則非理性的恐懼會一直纏繞著我們難以消散,刺激著我們的邊緣系統,並抑制了前額皮質的理性思考功能。

然而,我們的社會就是這樣,一直充斥著大量未經證實的恐怖傳聞。不管我們是從他人口中得知這些消息,還是從媒體報道中獲得,其引發出的恐懼向大眾展示了社會領域的強大影響力。

這章的主要目的就是幫助大家更加清楚地分辨出哪些報道是無價值的,只是利用了我們害怕被團體否定的恐懼情緒,又有哪些報道向我們傳遞了真正的危險信號。要記住你對社會領域的影響力超乎你的想像,因此在社會領域時,我們對自己最佳狀態的操控力也是十分強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