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你內心的無能為力,來自對世界的恐懼 > 父母自有的偏見情緒對孩子的影響 >

父母自有的偏見情緒對孩子的影響

一旦談及到我們不熟悉不瞭解的生物,腦海裡一般會出現很多恐怖的想法。前面提到我們的想法會影響到自己的感受,但是我們說出的話也會影響別人的感受。位於荷蘭鹿特丹的伊拉斯姆斯大學心理學院做了這樣一個實驗,研究人員拿了一籠蒙古沙鼠展示給一群母親看,這些母親的孩子大概都在8歲到12歲之間。研究人員告訴其中一部分人,這種動物十分危險;又告訴另一部分人,雖然這個物種來自其他國家,但是它們非常溫順友善。

然後研究人員會告訴這些母親,它們的孩子要近距離觀察一下這些蒙古沙鼠。在此之前,研究人員會留出一點時間讓母親幫助孩子做一下事前準備。然後,接收了蒙古沙鼠負面信息的母親,她們的孩子在接觸沙鼠的時候,顯得極不情願。而那些接受了此物種正面信息的母親,她們的孩子在觸碰沙鼠的時候並沒有表現出任何不適的情緒。

這樣的實驗結果並非出人意料。我們的家庭領域的確會對孩子產生十分深遠的影響。畢竟,對所有人而言,家庭是信任感被最先孕育出來的地方。我們會傳授給孩子道德準則、價值觀念,教導他們區分善惡、分辨是非。但是我們無意間的想法和行為也會成為孩子探索這個世界的阻礙,就像上文提到的那個實驗,那些害怕蒙古沙鼠的母親也會對孩子的感受造成影響。

其實,這些母親並沒有做錯什麼。要是母親鼓勵孩子去接近吃人的蒙古沙鼠才讓人驚恐!我們教導孩子在過馬路的時候,一定要看兩邊,不要和陌生人說話,要勤洗手並且要天天刷牙。但是這些告誡中所隱藏的情緒就是不信任,這種情緒會阻礙人類探索未知世界的腳步。

在這裡,最佳狀態療法就有它的用武之地了。在上面那個實驗中,那些母親、孩子、科學家還有蒙古沙鼠都處於當前的最佳狀態。不過母親可以這麼對孩子說:「不要隨便去碰這只沙鼠,它會咬人。但是站在旁邊看看也無所謂,這個小動物長得還挺酷。」這個時候,母親釋放出的信號是孩子你不能過分信任蒙古沙鼠,要對它有所提防,但是它還是值得你去認識瞭解的。你不需要喜歡或者縱容沙鼠的攻擊性,它的攻擊性只是會導致別人不願意觸碰它而已。儘管這樣,蒙古沙鼠還是值得被尊重的,我們也應再一次審視它,而不是抗拒瞭解這種動物。

當科學家有意識地教導孩子去接近或是恐懼一種動物時,整個過程都會順利的超乎所有人的想像。被訓練去接近這種動物的孩子會提出更多關於這種動物正面的問題,而被告知要拒絕觸碰該種動物的孩子則會找到更多關於這種動物的負面信息。

由此可見,帶有偏見的信息會對他人產生一定的暗示。要是父母對某種事物、汽車、性別、宗教或者膚色有偏見,那麼他們的孩子很有可能也會繼承這種偏見,還有這種偏見引發的恐懼情緒,而且他們還會不斷提出各種問題,加深對這種事物的恐懼情緒,而不會開導自己驅逐這種恐懼。

那些父母就害怕去看牙醫的孩子更傾向於提出「去看牙醫會不會很疼」此類問題,而不會問父母看完牙醫後可否得到什麼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