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你內心的無能為力,來自對世界的恐懼 > 恐懼的負面標籤 >

恐懼的負面標籤

在前面我已經提到過現在我們不但將人身體機能的紊亂稱之為「疾病」,還將人們反常的行為定義為「疾病」。我們創造出了很多疾病標籤,比如「抑鬱症」(Depression)、「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焦慮症」(Anxiety)和「成癮症」(Addiction),但是很多時候我們並沒有意識到這些名詞已經對人們產生了影響,就像一條鎖鏈牢牢的套住了我們。

為了強調某些人行為的偏差,我們在那些病症後面加上了「障礙」這個詞,比如「焦慮性障礙」(Anxiety disorder),「抑鬱性障礙」(Depressive disorder),「注意力缺失障礙」(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等。此時,我們都忽視了心智理論的重要作用。為了幫助別人而給他們貼上了各式各樣的負面標籤,實際上已經適得其反。

我們之所以要通過這種貼標籤的方式來區分定義「正常」和「反常」,將異於常人的精神狀況稱之為「疾病」,是因為這樣會喚起我們內心的同情心去憐憫那些深受疾病困擾的人們。一旦我們將他們的行為定義為「非理性」,那麼我們可能就無法再信任他們,但是我們會表現出自己的同情與憐憫。

不過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會把別人的異常狀態看作是疾病導致的結果。相反,我們會認為這是因為他們自身的道德缺失和薄弱的意志力造成的。比如,抑鬱的人應該重新振作起來,成癮的人應該學會拒絕。不過,很多時候,若是將有成效的人和懶惰的人,優秀的人和平庸的人,或者懦夫和勇者放在一起對比都會讓人們產生愧疚感。

人們總是習慣於看到別人身上最壞的一面,這一傾向讓所有人都感到很害怕。社會上有很多人急需我們的幫助,這些人有的沉溺毒品,有的窮困潦倒,有的與我們信仰不同,面對他們人們大多時候會選擇視而不見,並為自己的冷漠找出種種理由。比如,這個人不努力,那個人天生無能,那我們也就沒有必要為幫助他們花費時間和金錢。

我們的這些想法讓這些人產生了恐懼情緒還向他們傳遞了我們對他們的厭惡情緒。有的時候,若是看見有人幫助了原先被我們拒絕過的人,為了消除內心的愧疚感,我們會對自己說我們只是把幫助別人的機會賦予了其他人,並會繼續心安理得地蔑視受助者。

作為一名治療精神病的醫生,我曾親眼見證過人類強大的適應力,但這種適應力也很容易受我們的情緒影響而被削弱。恐懼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必不可缺的一種情緒,它在一瞬間對我們產生的影響可能會伴我們終生。沒有恐懼,我們也就無法逃離潛伏的捕食者,擺脫潛在的危險。沒有恐懼,倫理道德將蕩然無存,法律法規也將無人遵循。

恐懼在人類發展歷程中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但是它也給我們帶來了負面的影響,致使我們在面對某些境況的時候躊躇不前,不敢勇敢地探索這個世界,不敢肆意地感受快樂,不敢自如地與他人親近,就像阿曼達的左手臂一樣失去行動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