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你內心的無能為力,來自對世界的恐懼 > 如果每個人都是最佳狀態,那什麼是病人 >

如果每個人都是最佳狀態,那什麼是病人

在幾十年前的醫學界,幾個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共同研發了一種「生物-心理-社會」治療模式。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把生物學,心理學還有社會學糅合在一起。但是這個在醫學界具有高度影響力的治療模式卻創造出了一個沒有人需要的標籤。醫藥學和精神病學將吉米這種無法對周圍環境做出合理反應的人稱之為「有缺陷的人」或者「精神病人」。

大部分時候,我們之所以會把一件事情定義為不正常,主要是由於我們對一系列信息的對比,這就是我們大腦所做的事情。車子突然朝我衝過來,我會害怕;艾倫聽見非比尋常的聲音也會害怕。而我們稱之為「不正常」的行為,則是人類表現出的所有「最佳(極端)狀態」中的一種而已。

在身體健康或虛弱的狀態下,我們的感受是不同的。因此我們的大腦進化出了對比功能,並進行等級劃分,比如「更好和更差」「黑和白」「健康和虛弱」「正常和反常」。

在醫學中,人們會把身體「反常」狀態稱之為「病態」。病態就是指機體處於持續性的不適狀態,醫學界將此稱之為「疾病(disease)」,其字面含義就是「不(dis)舒適(easy)」的狀態。其實那些身患「疾病」的人,他們的機體正在完美運作。然而,人們卻認為相比於身體健康的人而言,這些患者處於劣勢,所以人們創造出了這樣一個詞「疾病(dis-ease)」。其實這個詞的出現來源於我們對「死亡」的最原始的恐懼。

人類機體免疫系統的啟動主要是因為細菌或病毒,這些微生物會導致傳染性的疾病。一旦病菌入侵我們體內的生物領域,機體便會對襲擊做出反應。我們會擔心感染疾病的患者,但是我們並不會同情一些感染了肝炎或者艾滋病的患者,我們甚至會瞧不起他們,認為是他們自己不檢點、不自製的行為導致了當前的後果。

面對身患癌症的人,我們也會有類似的反應。其中一些人會獲得別人的同情,因為癌細胞是由體內正常細胞變異而來。然而一些令人不安的數據顯示,如果喜歡抽香煙的人患上了肺癌,則會遭受別人的非難。

沾染惡習一般會被認為是道德敗壞或者是意志力缺乏。儘管很久之前我們就知道,吸毒成癮者和酗酒者大腦所分泌出的化學物質導致他們無法拒絕毒品和酒精。

我們不但沒有意識到這些人正在盡其所能應對當前的生活環境,還把這些人稱為「病人」。哮喘、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心臟病,甚至人們臉上的粉刺都可能會遭受別人異樣的目光。我們會對超重的人說:「你應該改變你當前的體型。」對患有粉刺的孩子說:「你應該多洗洗臉。」我們的這些話無意中表示了在我們眼裡他們就是一群異類。這讓這些人倍感羞愧,並對自己的身體缺陷產生了恐懼情緒。

我們看待彼此的這種方式在無意中就給他人和自己造成了巨大的傷害。為何恐懼情緒從之前對我們的保護變成了對我們的傷害?其中一部分原因是我們過度迷信當前社會制定出的一套標準,從而覺得自己沒有做到最好,把自己當成了「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