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強勢談判心理學 > 有條件的讓步型策略 >

有條件的讓步型策略

小事多糊塗,大事不含糊。

俗話說:「和氣生財。」我們與別人語言交鋒的時候,即便對方不夠講理,我們也要能忍則忍,適當做出讓步。

的確,在談判的時候,在賓主雙方一團和氣的氣氛下,交流更容易繼續下去。雖然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大家在個性、生活習慣等方面存在許多差異,但是我們依然能夠從中找到一個平衡點,求同存異,和氣地對待每個人。所以,我們要盡量與其他人保持和氣。即便有人對我們不夠禮貌,我們也要能忍則忍。忍人之所不能忍,方能為人所不能為。比如在鴻門宴上,劉邦還沒有與項羽抗衡的實力,只能暫時讓步。言語間不與項羽爭鋒,即使自己先得了咸陽,也不據理力爭。

正是這樣的讓步幫助劉邦保存了實力,最終一步步發展壯大,打敗項羽。如果當初劉邦一氣之下與項羽硬碰硬,哪裡還能成就豐功偉績?也無異於棄鴻鵠之志而與燕雀爭高下。做人大度一點又何妨?俗話說得好:「量小失眾友,度大集群朋。」所以,不要爭一時之短長,應該能忍則忍。

學會讓步也是助你征服談判另一方的黃金法則之一。當然,這裡的「讓步」可以是一種心態,也可以是一種策略。但無論是從策略層面講還是心態層面講,「讓步」實際上都是一種迂迴的進攻策略。譬如,從純粹的技術層面來分析,你可以事先提出一個或者數個高於你期望值的要求和條件,而通常這也會超出對方的承受能力。之後,你再在對峙過程中,逐步地降低己方的要求和條件,這將使你們的條件更具誘惑力。

不過,並不是任何時候都要讓步,如果客觀條件允許,對方又在原則性問題上侵犯了我們,那我們就應該寸步不讓。雖然我們注重以和為貴,不說損人的話,不做傷人的事,只要能忍就忍了,但是如果對方太過分,我們也不會總是刻板地秉持「和為貴」的原則,如果有必要,一定反擊,而且一擊即中,徹底解決問題。若是在原則性問題上讓步,一副唯唯諾諾的樣子,那是麻木不仁的行為。換句話說,就是凡事能忍則忍,不能忍時無須再忍。

秦國為了統一天下,到處攻打別國,趙國也未能倖免。趙軍打退了秦軍的三次進攻,暫時遏止了秦軍的攻勢。

公元前279年,秦昭王想集中兵力攻打楚國,又怕趙國藉機報復,於是派使者出使趙國,請趙惠文王到西河外的澠池進行友好談判。

趙惠文王擔心有詐,不敢去。大將軍廉頗和上大夫藺相如商議了一番,都認為趙惠文王應該去,於是勸趙惠文王:「秦王請您去和談,大王若是不去,會顯得趙國力小而膽怯,使趙國淪為其餘六國的笑柄。為避免出現這種情況,大王還是冒險去一趟比較好。」

趙惠文王聽了,只好答應赴約。藺相如隨行,保護趙惠文王。趙惠文王到了澠池,雙方行禮,然後赴宴。

酒到中巡,秦昭王假惺惺地對趙惠文王說:「寡人聽說趙王精通音律,尤其喜歡鼓瑟。今天大家喝得如此盡興,不如請趙王鼓瑟,為大家助助興吧!」趙惠文王不敢推辭,只好接過秦國侍從遞來的瑟,彈奏起來。

這時,秦國的史官拿著竹簡和筆走上前來,在竹簡上記錄:「某年某月某日,秦昭王與趙惠文王在澠池宴飲,秦昭王命令趙惠文王鼓瑟。」

趙惠文王身為一國之君,被迫為別國君主奏樂,還被史官當場記錄下來,這在當時無疑是奇恥大辱,趙惠文王雖然滿心抑鬱,卻無計可施。

藺相如見狀,很不高興,忽然從座位上站了起來,走到秦昭王面前,恭敬地說:「趙王聽說秦王擅長擊缶,還請秦王為大家擊缶助興。」

秦昭王聽了,勃然大怒,拒絕了藺相如。藺相如沒有屈服,捧著缶來到秦昭王面前,跪下來懇請秦昭王擊缶。秦昭王依然不肯擊缶。藺相如威脅秦昭王說:「我現在距離大王只有五步之遙,如果大王不答應,我就算拼了命也要濺大王一身血。」說完,就要上前跟秦昭王拚命。

秦昭王大驚失色。秦昭王的侍衛連忙拔刀,要殺藺相如。藺相如臨危不懼,瞪大雙眼朝侍衛大吼一聲,嚇得侍衛連連後退。秦昭王知道藺相如言出必行,只好勉強在缶上敲了幾下。

藺相如如願以償,轉身讓趙國史官把這件事記錄下來:「某年某月某日,趙惠文王和秦昭王在澠池宴飲,趙惠文王命秦昭王擊缶助興。」

秦國大臣為了取悅於秦昭王,說:「請趙王獻出趙國的十五座城池,給秦王當禮物!」

藺相如不甘示弱,回答:「請秦王獻出秦國國都咸陽,送給趙王當禮物。」

直到宴席結束,秦國也沒有佔到便宜。

與此同時,廉頗率大軍駐紮在趙國邊境,提防秦國。

秦昭王知道了此事,不敢輕舉妄動,只好跟趙王達成停戰協議,然後放趙惠文王回去了。

談判有時候更像一場暗流湧動的較量。收到對手發出的挑釁信號時,如果忍無可忍,不妨勇敢地還擊,這樣才不會處於被動地位,才能維護自己的尊嚴和利益。

總之,讓步並不是無條件的。事情要辦好,有時候不能不讓步。但是如果對方不知趣,得寸進尺,我們也要學會主動出擊,保護自己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