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只因目中無人 > 第二節 什麼是限制性信念 >

第二節 什麼是限制性信念

前面三個故事中,前兩個與我有緣,他們的生命軌跡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後一個是我學員的朋友,暫時還沒有機會為她做些什麼,不過我相信如果她有機會走進我的課堂,她的生命會發生改變。我之所以有這樣的信心,並不是我有什麼超凡的能力,只不過是我掌握了一門心理學的學問,叫作NLP。用NLP的方法可以改變一個人的限制性信念,當一個人的信念改變了,他的行動就會跟著改變,而結果是由行動所創造的,行動改變後,人生當然會改變。

生命的改變有時真的很簡單,只是一念之轉,可惜並不是每個人都會相信。

什麼是限制性信念?讓我們先從信念談起。

什麼是信念

信念,從字面解釋就是相信一種觀念、概念。信念的產生最初是一個念頭的形成,此時這個念頭並不完全是深信不疑的,還需要經過一些體驗之後才會形成一個信念。信念是一種指導原則和信仰,讓人們明瞭人生的意義和方向;信念是人人可以支取且取之不盡的;信念像一張濾網,安置在人們的思想中,過濾人們所看到的世界。人們看到的世界並不是完全客觀的世界,而是通過他自己的信念系統『再創造』的世界;信念也像腦子的指揮中樞,指揮著人們的大腦,按照這個人所相信的觀念,去看待事情的變化。信念也決定著人們潛能的發揮程度,當一個人相信自己能夠做某種事情的時候,他的潛能開關就打開了——他真有可能做到。因為信念可以激發潛能,潛能的大小決定著行動的力量,而行動的力量最終產生成效。

信念不斷地把信息傳給大腦和神經系統,造成期望的結果。如果一個人相信他會成功,信念就會鼓舞他成功;如果一個人相信自己會失敗,這樣的信念也就阻礙他,最終使他失敗。這就是所謂的信念系統。

如果一個人能擁有積極信念,其所衍生的信心極有可能使他完成各種各樣的事情,包括那些別人認為他不可能做到的事情。當一個人內心真的相信某件事情的時候,信念便會傳送一個指令給神經系統,這個人便會不由自主地進入信以為真的狀態。所以,若能好好控制信念,它就能發揮極大的力量,開創美好的未來;相反地,它也會阻礙一個人前進的步伐,甚至給這個人造成毀滅性的後果。

由於信念產生於一個念頭,又經由經驗之後才能牢固地存在於一個人的思想中,所以經驗是信念產生的重要條件。但是沒有一個人能夠經歷所有的事情,所以一個人的信念系統中有很多信念其實是由某一特定經驗產生的,這個信念也許適用於曾經某個情境,但在另一個情境中就不適用了。可是如果這個人的信念還沒隨之改變,就會給他的生活帶來很多困擾。這樣的信念,我們稱為『限制性信念』。

什麼是限制性信念

通過前面三個故事,你可能對『限制性信念』已經有一些瞭解了。一個為房租而苦惱的行政人員,因為一念之轉過上了富足的生活;一個貨車司機,事業起點很低,卻因為一次『睡覺』而改寫了自己的人生,一次次突破自己生命中的各種『不可能』,最終成就了不小的事業;但一個生活條件優越的女孩,擁有良好的學歷背景,享受著讓人羨慕的十分豐富的物質生活,卻因為覺得自己『不值得擁有』,雖然生活在常人所認為的『甜水』中,卻一直活得痛苦不堪……

為什麼有人一直活得苦不堪言,而又有人活得如魚得水?是能力,還是機遇,還是天生基因欠缺,還是我們常說的『命運』?

當然,上述因素都會影響到一個人的生活狀態,但這些都不是主因,大多數人生活得不如意,都是因為大腦中有『限制性信念』,在NLP領域,我們通常把這樣的信念稱作『思想病毒』。比如,前述三個故事,陸小美大腦中的『我不會做銷售』,徐斌腦中的『我文化低,除了司機我什麼都不會』,袁莉腦中的『我不值得擁有』,這些想法看起來沒什麼大不了,卻足以摧毀他們的一生!

這三個故事代表了三種典型的病毒性信念,它們分別是『無助』『無望』和『無價值』,下面我會詳細跟各位分享這三種病毒。

我們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會被一些信念束縛,這些信念在我們探索一個新領域或者想對生活做出一些改變的時候會出現,有時它們會喚醒我們恐懼的感覺,讓我們不能前進或者改變。

限制性信念大多形成於我們小的時候,並且往往是由我們最親密的人——我們的父母安置在我們身上的。

一個小孩,當他出生的時候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也期望探索和創造。但是父母出於保護的心理,希望孩子少遇到一些危險,往往會想辦法阻止孩子的『出格』行為,在阻止的過程中,就給孩子種下了一個限制性信念,這種信念扼殺了孩子未來無限的可能性。

限制性信念的種類

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中,有三種較為普遍的限制性信念——無助、無望和無價值。

限制性信念之一:無助

第一個最具破壞力的限制性信念我們稱為『無助』。

所謂『無助』,就是這樣一種想法:別人做得到,而我卻做不到。

具有無助這種限制性信念的人,經常會產生莫名的無力感,對很多事情都沒有興趣,沒有目標,不清楚自己要什麼,想得多,而行動得少。喜歡把原因歸於外在的環境、其他人事物上面,常常會有一種受害者心理。當一個人有能力,卻不被許可用自己的能力去解決一些事情的時候,就會產生無助感。

人生總是很難一帆風順,面對困難的時候,有人會去嘗試解決,哪怕結果是失敗的也沒有關係,但是有一些人連辦法都不想就退縮了。在他們的信念中,不是覺得自己不可能成功,也不是覺得自己沒有價值,而是認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人,哪怕是一些極為簡單的事情,他們從不去嘗試,就斷定自己做不到。他們往往覺得別人可以做到某件事情,但是自己做不到。就像曾經的陸小美一樣,覺得別人可以做銷售,但是她自己做不到。

這些擁有『無助』病毒的人,通常是因為他們小的時候,父母過於包辦了他們應做的大多數事情,或強行要求他們一定要按照父母的意思做事,剝奪了他們鍛煉的機會,不允許他們挑戰自己的權威。或者父母處處拿他們的弱項與別的孩子的強項作比較,讓他們總感覺自己不如人。久而久之,他們就會覺得,我自己是沒有辦法解決問題的,但是我爸媽可以,或者別人可以。於是,無論遇到什麼問題,他們都不會再嘗試自己解決。

這些父母就像網絡上流行的一句話說的那樣——『他們剪斷了孩子的翅膀,卻抱怨孩子不會飛』。

限制性信念之二:無望

對我們最具殺傷力的限制性信念就是『無望』。無望就是絕望,不對任何可能性的情況再抱有希望。有這種信念的人,他們的腦子就只會作出一個判斷——任何嘗試都是沒有可能的。於是面對任何的可能性,他們也就不會再去做任何努力,哪怕是最簡單的事情。

對一件事情無望的人,他們覺得自己做不到,別人也做不到,沒有人可以做到。無望的人根本不會尋求幫助,既然沒人做得到,為什麼還要尋求幫助呢?

一個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限制性信念呢?

據說阿姆斯特朗小的時候,有一天,他在後院蹦蹦跳跳,他的媽媽問:『你在幹什麼?』

他說:『我要跳到月球上去!』

媽媽沒有潑冷水,罵他『神經病』或『異想天開』之類的話,而是說:『好啊,不要忘記回來吃飯哦!』

結果,他成了第一位登上月球的人。我不知道這個故事是真實的還是杜撰的,但這個故事用來說明限制性信念最好不過了。假如阿姆斯特朗的媽媽當時直接跟他說:『這不可能!』一個天才小孩子偉大的夢想就會被扼殺,當太多太多的『不可能』一次次灌輸進孩子的大腦時,這種觀念就像詛咒一樣困住一個人的一生,這就是『無望』思想病毒的形成。

我女兒很小的時候就有一個夢想,她想成為大明星,我當然不希望自己的女兒成為明星,但我並沒有打擊她說『不可能』,我只是告訴她:『成為明星也是不錯的選擇,不過明星都是多才多藝的啊,你不光要會唱歌、會跳舞,還要會彈鋼琴,而且成績還要好。』充分利用她的夢想來激勵她。我的女兒會不會成為明星我不知道,但我知道的是因為她的夢想,她喜歡上了唱歌和彈鋼琴,我知道一個懂音樂的人的人生是幸福的。

我的孩子是幸福的,因為我明白了這一點。但大多數的家長並不明白,他們往往會用現在的資源來判斷未來,將自己以及孩子鎖死在現在的時間框架中,現在資源不足,無法實現的事情,他們就會輕易地下結論:『這不可能!』這就是『無望』的根源。

每一個孩子都是夢想家,孩子小的時候總有一些天馬行空的想法,如果一個孩子告訴父母自己對於未來的期望,父母總是打擊他,告訴他不可能,漸漸地,這個孩子就會向『現實』低頭。既然根本沒有可能,誰還會去思考如何實現呢?

據說美國總統林肯小時候家裡非常貧窮,但是他熱愛讀書。有次在鄰居家發現了一本書之後,他就被深深吸引了,懇求鄰居把書借給他,帶回家廢寢忘食地讀。也就在童年時期,林肯養成了讀書的習慣,只要有可能,他都會不斷地吸收書本知識。在艱苦的勞作之餘,林肯始終是一個熱愛讀書的青年,他夜讀的燈火總要閃爍到很晚很晚。在青年時代,林肯通讀了莎士比亞的全部著作,讀了《美國歷史》,還讀了許多歷史和文學書籍。25歲以前林肯都沒有固定的職業,直到後來通過自學成為一名律師。

試想,如果林肯小時候讀書時,父母對他說,讀書是沒用的,我們這樣的人只能通過好好做農活生存,林肯還有可能成為美國總統嗎?

所以,不管情況有多糟糕,不管現實有多困難,都要告訴自己,這只是暫時的。暫時做不到的事情,不等於未來不可能,科技每天都在發展,以前做不到的事情,不是很多現在實現了嗎?

人類沒有翅膀,不可能飛,可是人類發明了飛機;人類不可能克服地心引力跳上月球,可是人類可以發明宇宙飛船;人類沒有順風耳,可是人類發明了電話,可以和萬里之外的人聊天;人類沒有千里眼,可是人類發明了視頻通話,可以及時看到地球另一邊的人的一舉一動……

也許今天人類還有很多不可能,但誰知道明天會不會變成可能呢。只有充滿希望,人類才能不斷發展,不是嗎?

限制性信念之三:無價值

無價值的例子從第三個故事中你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袁莉過著優渥的生活,但她的日子依然在痛苦中度過,因為她知道,這一切並不是她創造的,而且從小在與母親的相處中,她的母親反覆地向她灌輸了一種思想:她並不值得擁有這一切,因為她不配!

當然了,在無價值的人中,像袁莉這樣的還算是非常幸運的,因為至少她可以享受母親為她創造的豐富物質生活。而大多數的『無價值』人,他們生活在貧困和內心痛苦的雙重枷鎖中無法自拔。

為什麼內在的『無價值』也會影響到外在呢?2000多年前,古埃及的智者就在翡翠石板上刻下了『上行,下效,存乎中,形於外』這句非常智慧的話。如果我們內心貧乏,生活就會顯現出來,並且會傳承給我們的下一代。

我曾經就是這樣一個內外貧乏交加的人,從匱乏到富足,這條路我走過,所以,我非常清楚。

之前章節我曾給大家講過茶葉的故事,走進心理學的世界之後,我才明白,因為那時我的自我價值太低,別人的好意會被我看成『侮辱』。為了維護那點少得可憐的自尊,我不得不用盡一切辦法,來證明我是對的。卻不曾覺察,在我證明自己是對的同時,我把一包上好的茶葉推出了我的世界。

其實,被我推出世界的,又何止一包茶葉?

一個內心貧乏的人,為了保護那顆脆弱的心,通常都會在外面築起一堵又高又厚的圍牆,把自己困在一個小小的世界裡獨自掙扎求存。這堵牆在保護自己的同時,也把一切美好擋於牆外。

學習心理學,其實就是一條自我療愈的道路。一路走來,內心越來越豐富,你會神奇地發現,你的外在生活,包括你的有形財富,也會自然而然地改變。因為『存乎中』,自然會『形於外』,更重要的是,讓你的下一代同樣富足,因為『上行』就會『下效』!

這也是我19年來一直堅守在傳播心理學這條路上的重要原因。學心理學的這個好處,你覺得夠嗎?

有無價值無資格感的人較容易逃避成功,面對自己喜歡的東西,而不敢去追求,害怕自己沒有資格,會配不上這些東西,當然這一切都是在潛意識中發生的,意識很難覺察得到。

我記得曾經看過一則新聞,一個母親經常打罵自己的女兒。因為她的丈夫希望她能生一個兒子,但是她卻生了一個女孩兒。她每次在丈夫那裡受了氣,就會把氣撒在孩子身上,一邊打孩子一邊說:『我這輩子被你害慘了!你生出來我就該把你弄死!』

試想一下,這個女孩長大以後將會變成一個怎樣的人?她最親近的母親都覺得她是毫無價值、只會給別人增加負擔的人,她以後的生活還會好嗎?

有些父母會將自己對生活的不滿情緒轉移到孩子身上,甚至會期待孩子實現自己沒有實現的目標,如果孩子沒有達到自己的期待,父母就會責怪孩子『沒用』。漸漸地,孩子對自己的認知就是『沒用』,也形成了『無價值』的信念。一旦孩子形成『我沒有價值』這個信念,會比『我不會成功』這個信念影響更大。

這種信念會影響一個人成年後與其他人的關係,他可能會害怕與別人建立任何情誼,因為他覺得自己會成為別人的負擔。他也很難與別人合作,因為一旦合作不成功,他就會自責,是因為自己『無能』造成的。

『我沒有價值』這個信念對他影響最大的就是『親密關係』。如果找到一個伴侶,開始一段感情,他會把自己的人生托付在對方身上,期望對方照顧自己的人生。但是又有哪個伴侶能夠負擔這麼重的責任呢?即便那個人真的很愛他,也會被他強烈的依賴和無休止的索取折磨得精疲力竭。所以,即便真的能和別人建立一段親密關係,這種關係也不會長久,對方會因為不堪忍受巨大壓力而離開。當伴侶離開之後,他又會再次強化自己『沒有價值』這個信念,很可能會想——看,我果然沒什麼價值,誰都不想和我在一起。

每個人總是要證明自己是對的,大多數人會用他的一生來完成這件事!一個人一旦形成了『我不值得擁有』這樣的信念,他會用他的一生來證明這一點!

這三種限制性信念可能同時存在於一個人的思想中,它們相互作用,影響著一個人的所有行為,最終的結果就是讓這個人待在原地,難以進步。

有些人一生庸庸碌碌,羨慕別人的成功,哀歎自己的不幸。其實,他們的身上基本都能找出這三種限制性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