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只因目中無人 > 第六節 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 >

第六節 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

你需要的是達到效果,而不是證明道理

NLP一直強調,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

在爭吵的時候,雙方都會認為自己有道理,而對方都是在無理取鬧。事實是,爭吵的雙方可能都是對的,可惜的是,兩個對的人卻無法相處。有時你會發現,越是對的人,他的身邊越是沒有人,正是他的『對』,把身邊的人一個個推遠,因為,沒有人願意承認自己是錯的。

那為什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道理呢?不是說真理越辯越明嗎,為什麼夫妻卻越吵距離越遠,生意夥伴越辯越難合作?難道就沒有一個真理?

我最近去了一趟澳洲看朋友,有感於兩地的差異,寫了一首詩:

你的世界我不懂

你說

二月來潛水

八月來看雪

我以為你在開玩笑

你說

動物有腿不會走

鳥兒有翅不會飛

山是藍色的

我覺得你智商有問題

你說

北方酷熱難當

南方千年冰封

我想

你大概瘋了

直到

那天我到南半球來看你

原來

你的世界我不懂

詩寫得不好,但足以說明一點,你所處的位置會決定你的觀點。不光你所處的位置,還有你的立場、你的角度、你的身份等,都會決定你的觀點。

我認為北冷南熱,是因為我站在北半球;一個澳洲人認為北熱南冷,是因為他站在南半球;徐嵐認為教育孩子要包容鼓勵,因為她是母親,她丈夫認為應該嚴格有規矩,因為他是父親;劉銘認為公司管理要靈活,因為他一直生活在中國,吳浩然認為公司管理要規範,因為他剛剛從外國回來……誰對?誰錯?

誰都對,因為站在自己的立場來看,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道理。

誰都錯,因為都沒有去考慮別人的立場。

更重要的是,大家的焦點都在事情上,沒有人看到對方這個人。

如果吳浩然能看到劉銘這10多年管理公司的不容易,能肯定他過去對公司所作出的貢獻,然後,在尊重他是現任總經理的前提下,與他一起商量應收賬款以及健全公司稅務問題,事情會不會有所不同呢?

同樣,如果劉銘能看到一位年輕人熱火朝天的幹勁以及敢於改革的膽色,能對他改革的熱情及魄力給予肯定,然後再告訴他中國企業多年來所形成的習慣,跟他一起商量最佳的解決方案,難道一位有世界500強企業經營管理經驗的年輕人就不會通情達理?

遺憾的是,絕大多數人都把焦點放在了事情上,完全忽略了人的存在,這就是對事不對人所帶來的後果。

只要把焦點放在事情上,就一定會聚焦於自己的道理。每個人都有各自的道理,當雙方都堅持各自的道理時,事情的效果就會適得其反。在婚姻中堅持道理,結果可能就是離婚;合作夥伴堅持對錯,結果就是分道揚鑣。

說做法有道理或者正確而不顧有沒有效果,是在自欺欺人。為什麼我們要把焦點放在效果上面?原因很簡單,說道理往往是把焦點放在『過去的事實』上,注重效果才會把注意力放在現在和未來。任何計劃的制訂都是為了效果,效果是所有行動的目的。但是,很多人卻忘記了這一點,最後變成只注重道理,一定要證明自己是對的,而忘記了本來想達到的效果。

這世界上沒有兩個人是完全一樣的,成長環境不同,價值觀也不相同。當一個人堅持道理的時候,就是將自己的一套信念、價值觀和規條強行加在別人身上。每一個人被別人強加一套信念的時候,都會本能地反抗,就如上一節所說,他要『捍衛自己』。

道理是理性分析總結出來的成果,它並非沒用,但是真正推動一個人改變需要感性的力量。僅僅有理性是不夠的,理性可以使人們認同一個道理,卻沒辦法執行這個『道理』。

所以,要真正達到效果,首先要拋棄『證明自己是對的』這個行為,讓對方先在感情上認可你。

婚姻需要道理,但是婚姻更加需要感情。一段婚姻只剩下道理而沒有感情的時候,就名存實亡了。

徐嵐和她前夫其實都沒錯,站在各自角度,他們都有『道理』,他們兩個人也只是為了使家庭更好,家人相處得更和諧,讓孩子有一個更好的未來。然而在爭論的過程中,他們太想要證明自己是對的,所以最後完全忘記了本來想要達到的『效果』。

劉銘和吳浩然兩人的觀點也都沒有對錯之分,一個人熟悉國內企業的運作模式,另一個人熟悉國外企業的運作模式,兩人都是希望企業越做越好,但是最後卻變成一次次『不歡而散』。

讓效果與道理共存

效果和道理往往可以並存,並不需要犧牲其中一個而滿足另一個。

我告訴徐嵐,如果她再次走入婚姻,面對爭執不用感到恐慌,但是爭執的時候一定要記住,在爭論某件事情的時候,一定要『目中有人』,也就是說,要通過這件事看到她老公的正面動機,同時接納他此刻的情緒,並對他所做出的貢獻給予肯定。在情感上跟他連接在一起,然後再去討論事情,這就是俗話說的『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這樣的爭吵會讓兩人的關係更近。因為,雙方都十分在乎對方,這樣就沒有什麼談不了的事。

同時,需要不斷去覺察,因為一旦爭論起來,就會陷入自己的『道理』中,要提醒自己從『道理』中走出來,去看看這樣做會達到的『效果』。很可能兩個人想要達到的效果是一樣的,只是採用的方法不同而已。這時她可以完全接納對方的做法,肯定他的想法也是對的。當一個人能夠接納對方的時候,對方也會對自己敞開心扉,這時兩人就有可能達成共識,找到彼此都認同、都能達到效果的辦法。

同樣的方法我也告訴了劉銘,無論工作中遇到什麼樣的爭執,都不要忘記——效果比道理更重要,但是效果和道理可以共存。劉銘很清楚,吳浩然的『改革』也是對的,只是劉銘不能接受他的方式。既然兩個人都希望企業越來越好,那麼他們想要達到的效果就是一樣的,所以我也建議劉銘如果再和吳浩然談管理上的問題,完全可以先接受他的觀點,認同吳浩然的『道理』,然後兩人一起協商用什麼樣的方式去達到共同期望的效果。

道理最終要服務於效果,沒有效果的道理不具有任何意義。人們根本不用太在意某件事情有效果的時候是否符合某種道理,效果本身就是道理最有力的證明。當你掌握了『效果比道理更重要』這個前提,你的人生將會更加具有靈活性。所以,讓自己有所覺察,清晰地知道『道理』與『效果』的關係,就能讓你的『道理』為『效果』服務。

當然,要做到這一點非常不容易,因為人們維護的『道理』,其實是自我價值。一個自我價值低的人,一旦受到別人的批評或否定,就會觸發他的自我防衛機制,就像抵抗外敵入侵一樣,會動用自己的全部精力去抗爭,此時此刻的他,很難有精力去顧及事情的『效果』。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經常看到很多非常聰明的人卻不斷幹傻事。

所以,要從『對』與『錯』的陷阱中走出來,真正做到效果與道理並存,最根本的起點就是提升自我價值。至於如何提升自我價值,我會在後面的章節中繼續為大家闡述。

『對錯』背後是一顆脆弱的心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總會碰到這樣一種人,他們黑白分明,非此即彼,邏輯嚴密,他們總有辦法證明你是錯的。在他們面前,有時候你會感覺自己一無是處,渾身乏力,這種人就是我前面所說的『黑洞』。

我曾經就是這種人,這條路我走過,所以,我非常清楚。下面我想跟大家分享一個我過去的故事,通過這個故事,你可以看到,當年的我,在堅持『對』的背後,隱藏著怎樣一顆脆弱的心。

我出身於廣東的農村,曾經家裡很窮。我還記得,讀大學的時候從來不敢和同學一起去食堂吃飯,因為那時的我只買得起青菜。

每一個窮人家的孩子,都有一顆玻璃心——害怕別人看見自己經濟上的窘困,總要小心翼翼地保護那點倔強的尊嚴。越是保護,越是敏感,別人善意的示好,在我眼中都可能被扭曲成一種侮辱。那時的自己,就像一隻刺蝟,拚命守護著脆弱的自尊。

我曾邀請過一位朋友來家裡做客,廣東人有個習慣,來客人都要泡茶喝。我拿出自己覺得很好的茶給朋友喝,朋友喝了一口,無心評論了一句:這個茶葉不好。

這句隨口而出的話,像一記耳光打在了我臉上。

這位朋友回去後不久,給我寄了一包茶葉過來,說:『你試試我這個茶,比你那個好。』我看著那包茶葉,覺得自己受到了奇恥大辱,立即給朋友回了封信,言辭激烈,一再強調自己就是喜歡自己的茶葉,喝不慣別的茶,然後將朋友送的茶葉硬是寄了回去。

一個偶然的機會走進心理學的世界之後,我才明白,因為那時我的自我價值太低,別人的好意會被我看成『侮辱』。為了維護那點少得可憐的自尊,我不得不用盡一切辦法,來證明我是對的。卻不曾覺察,在我證明自己是對的同時,我把一包上好的茶葉推出了我的世界。

其實,被我推出世界的,又何止一包茶葉?

在接觸心理學之前,為了保護那顆脆弱的心,我在外面築起了一堵又高又厚的圍牆,把自己困在一個小小的世界裡獨自掙扎求存。

而『對』與『錯』,就是那堵牆中的一段。

那我們該如何與這樣一種人相處呢?

要知道如何跟他相處,我們就要繞過他所設置的牆,去看到你對面的這個人。

你面前的這個人,看起來很強大,其實,在他強大的邏輯武裝下,是一顆脆弱的心和一個不堪一擊的靈魂。他們也許在成長的過程中很少得到父母、師長的肯定、認同,在缺乏愛的環境中長大,心理營養一直得不到滿足,形成了極弱的自尊。為了保護那個弱小的自我,他們一定要證明自己是對的,否則他們無法在這個世界上生存。為了保護自己,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們學到了一套完整的邏輯,這套邏輯就像盔甲一樣把自己武裝起來。所以,我們要看到他們,不僅看到他們的盔甲,還要看到他們那顆脆弱的心。

我們能夠明白這一點,事情就好辦了。只要你能夠聽到他的觀點,讀懂他的期待,看到他的正面動機,並給予肯定,讓他的渴望得到滿足,這樣,你們的感情就會加深,他那顆很久沒被滋潤的心因為得到了你的滋養而變得鮮活起來,他的靈魂也因而強大起來,那堵擋在你們之間的牆就會瞬間煙消雲散。

這也許就是俗語所說的『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