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只因目中無人 > 第四節 人生缺失的重要一課 >

第四節 人生缺失的重要一課

確實是不容易。無論對於蘇梅、鄭嘉國、我還是張國維博士,從一個『黑洞』變成『發光體』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投入很多精力去完成這種轉變。但是一旦轉變過來,當發現自己的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時,你就會覺得過去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這本來就是我們人生中應該學的一門功課,可惜大多數人缺課了,因為本該教授我們這門功課的父母也缺了這門功課。

如果你新買了一台家用電器,也許會第一時間就去閱讀使用說明書,但當一個比家用電器複雜很多倍的人降生時,卻沒人給他配一本『人』的說明書。

絕大多數人都是從身邊最親的人那裡獲得關於『人』的學問,一點點去瞭解別人和自己,然後隨著年齡的增長,接觸更多的人,對人的瞭解一點點增加。一個人對『人』形成關鍵概念、看法,形成自己的看法、價值觀的重要時期,都是成年之前和父母在一起的那些年,因此,父母對一個人形成怎樣的價值觀和世界觀非常重要。可惜,很多父母自己也不瞭解『人』,因為他們的父母也沒給他們一本關於『人』的說明書,他們對『人』的認識有失偏頗,無法釐清人與人的本質關係,又將這些偏頗的觀念傳遞給自己的孩子。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一直用錯誤的方式與這個世界互動,這種錯誤方式可能讓孩子與這個世界摩擦不斷、碰撞不斷,但他們卻很難覺察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即便能覺察到,也難以改變。

其中,最為偏頗的觀念就是『對事不對人』。因為這個觀點的存在,很多人只看到事情,看不到做事情的人,事情做得好壞便成了評判這個人價值的標準。

『對事不對人』的觀點在管理、婚姻和子女教育上十分常見,這種觀點會帶來十分消極的影響。事情是人在做,但是人卻得不到關注與肯定,於是就產生了上文所描述的各種人生苦相。

成長過程中對人認識的偏頗和片面,並非不可改變,但是需要投入精力和時間,用恰當的方法去改變、去補充。

你可能也會比較容易認同『關注到人的情緒和動機』這句話,但做到真的很難。『對事不對人』的行為模式一旦形成,即便你懂得『看到人』十分重要,你真的明白『看到人』對你的事業發展非常有用,對你的家庭和睦有益處,對你教育下一代更有用,但你也很難做到。

為什麼會這樣?第一,已經形成的信念是一種很難動搖的堅固力量,它們在我們的思維中扎根很深;第二,即便你真的動搖了一個固有的信念,你有方法形成另一個正確的信念嗎?你有方法改變自己的行為嗎?

我寫這本書的初衷,就是希望把我19年來對心理學的各種研究實踐融合起來,通過一個個真實的故事,讓讀者們看到、感受到心理學各種技巧是如何運用到生活中的,幫助我們看到『人』,認識『人』,瞭解『人』,重新補上人生缺失的一課,幫助大家拿到『人』的說明書。

下面的章節我會分別從管理、婚姻和子女教育等方面入手,講述錯誤的觀念怎樣影響著我們的實際生活。同時,在每個故事中我都會講授一個心理學知識,用它們來改變這種現狀。

張國維博士是幸運的,我是幸運的,蘇梅、鄭嘉國和所有走進NLP課堂的學員都是幸運的,我希望這種幸運能傳播到更多人的人生中。也許你們未必有時間、有機會走進課堂,但你們總有時間讀一本小書,希望這本書能變成你人生中的一顆『幸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