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改變帶來醫治 > 9.1沒有界限的症狀 >

9.1沒有界限的症狀

沮喪

很多沒有界限的人會感到沮喪。因為沒有界限,他們就會被錯待,痛苦就會隨之而來。

有些人是因為他們把對控制者的恨意,轉入內心。他們覺得沒有選擇,因為別人控制了他們的選擇。他們便有敵意,甚至苦毒。

恐慌

忽然臨到的驚恐,強大的懼怕都是屬於此類。人之所以會恐慌,是因為無法掌握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他們認為他們必須做別人要求的每一件事,他們覺得失去控制。讓別人控制我們的生命和選擇,是一件可怕的事。

怨恨

很多人對所做之事怨恨,因為他們是出於【作難和勉強】(林後9:7)。他們常常為了符合別人的希望,做他們所不願做的事。事後他們就怨恨。殉道者——自我犧牲、受苦、引起別人同情,甚至導致別人的罪惡感——常有這種表徵。他們的付出並非真正的付出,因為有一條線綁著。

被動的挑釁行為

被動的挑釁行為,表現在對要求的間接抗拒。舉例來說,如果有一位婦女不得不做學校的義工,她可能說好,然後以忘記會議,沉擱計劃,錯置物件作為消極的抗拒。她沒有足夠的勇氣來設定界限,並對學校說不。

當我們不設限,並讓我們的【是就是是,不就是不】,我們很可能會被動的受限。很多人因為答應別人,卻不能做到,而有很大的掙扎,這就是被動的挑釁。他們說不得方法是被動的。

忽視自己

這是一種學習而來的態度、感受、及行為,使人嚴重的忽視自己的健康、福祉,只為滿足別人的希望。這種人總是把別人擺在第一,甚至使自己受傷害。他們看不清楚應該為什麼負責,常常助長罪惡。這種人對界限困惑,他們為別人負責,而不能【對】別人負責。

身份混淆

身份來自認識我們是誰,不能對自己界限內的事務負責,與人分離的人,無法認清自己是誰,別人是誰。我們必須知道我們是誰。

獨處的困難

有些人的界限不夠好,以致他不太能把自己和別人分開。他們害怕孤獨,因為他們內心沒有人。對愛的接受和給予,他們內心沒有使之滿足的結構。他們一定要和人在一起才能生存。

這些人並非無法與人相連,但他們沒有一種內在的相連感。正如水倒入一個無底的杯子,他們得到越多愛,他們就更需要愛。他們無法存留。他們需要的就是——界限——來幫助他們建立內在的結構。

被虐待狂

被虐待狂是因自己或別人,加在自己身體或心理上的痛苦而獲得喜樂的人。他們無法對虐待者設限。他們有痛苦羞辱中得到滿足。痛苦使他們的需要越來越大,這使得他們更難設限。他們太需要人,以致他們不能對別人設限,被虐待狂需要有支持的團體,學習對虐待者設限。

受害者心態

這種人看自己為環境或別人的受害者,他們從不為自己負責。他們會說:【我必須,我沒有選擇。】他們否認任何的責任,尤其是關於選擇。他們認為他們是沒有選擇的。

埋怨

埋怨和受害者心態很像;埋怨者將責任指向別人。當然,別人是會帶給我們痛苦,但當我們落入埋怨中,我們會讓別人為我們的痛苦負責,這使我們陷在這樣的光景中。埋怨的人不會改變,因為他們對自己的態度、感覺、或行為不負責任。

過分負責和罪惡感

沒有清楚界限的人,會對不該負責的事覺得有責任。像是別人的感覺、失望、和行動。當他們不能達到別人的希望,他們就有罪惡感。當他們不能完成他們所以為的責任,他們就覺得自己不夠好。當他們,不能使別人快樂,他們就有罪惡感。

過分不負責

對別人過分負責的人,很容易忽視自己的後院。他們不擔當自己的擔子(加6:5),因為他們太忙於擔別人的擔子。他們通常不去處理自己的痛苦和生活。

勉強

保羅在哥林多後書七節說道有人施捨會勉強作難,他們覺得被迫,不自由,不能控制自己。

被遺棄之感

由於他們很會照顧別人,他們覺得別人也該來照顧他們,而情形不如他們想像時,他們就覺得遭遺棄,他們覺得別人不夠慈愛,不夠關心。他們覺得自己是施予者,而別人是接受者。

孤立

界限混淆的人,會感到沒有自由。有扭曲的思想,他們會避免人際關係,以逃避界限。對他們而言,與人親密即失去界限和自我。這令他們害怕。因此他們會選擇逃避人際關係,進入孤立的世界。一個人獨處就不會被侵略或控制。

極端依賴

從來沒有真正對自己生命負責的人,會以為他們不可能為自己負責。他們依賴別人替他們向世界交涉,他們傾向把自己和這個人融合。他們很怕分離。

沒有秩序缺乏方向

對自己缺乏清楚定義的人,常會缺乏方向和目的。他們無法選擇自己的目標、喜好、厭惡。他們很容易被別人所說的導入歧途,所以就沒有目標了。

飲食失控

對生命失控的人常轉向食物、藥物、酒精以麻痺自己,或讓自己覺得還能控制一些事。尤其對厭食症或易餓症的病人,這是很真實的。界限對飲食失控者是很重要的。

對沉溺於食物或酒精中的人,當界限清楚之後,他們對自己也有清楚的意識,他們就會開始自我控制。易餓症者特別要解決分離的問題。而對食物愛恨並存者,當界限清楚時,問題也得到解決。

拖延

拖延,或把不愉快的事推到將來,通常由於缺乏清楚的界限。拖延者不覺得他們真正在做選擇;他們說不,並不是真正的不。他們說好,其實是不。他們以不完成一件事,來說出他們的不。這是一種扭曲的控制欲。

這是兩個兒子的比喻中的情形(太21:28-31)。拖延的兒子沒有誠實的表達意見。他說去卻沒有去。另一個兒子說不,後來改變心意去做工。當他說不時,他是誠實的,所以當他說好時,他也是誠實的。

衝動

衝動的人常有界限的問題,他們缺乏內在的結構。他們想什麼就做什麼;他們對自己也不太能說不。當他們界限清楚,學習自製而說不,他們就能對衝動產生控制。

焦慮

有些人有一種模糊的緊張和焦慮,這和缺乏界限有關。他們內在缺乏組織,以致無法處理他們的感覺,或應付外面的要求。他們無法指出有什麼特別的衝突,但他們就是焦慮。這樣的人也許不是去解決某一個問題,而是應該建立更強的界限,以瞭解自己是誰。這樣他們會更能自我控制,有更強的能力處理感覺,結果就是更少的焦慮。

強迫性的強制行為

有強迫行為者是他心中經常有無理的想法;有強制行為者是他有無法抗拒的行動,去做無理的行為。有強迫性強制行為者,同時掙扎於持續心中的佔有物,和無法抗拒的行動。舉例而言,一個人強迫自己每小時都要洗手,就是一種強迫性的強制行為。他有一種強迫性的想法,就是自己會感冒,所以他的強制行為就是以不斷洗手來預防。

設定界限是一種大膽的行為。不能設限的人,把它轉換為對自己痛苦的強制,好像非要如此他們才會安全。藉著加強設限的能力,人可以解決這種痛苦 。設限時使內心有組織,使我們可以對強迫行為說不。它把自制力還給人,使人不必再有強制迫行為。

強迫行為的本質是缺乏自由。設限及對別人說不,則會帶來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