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終身成長:重新定義成功的思維模式 > 再談改變 >

再談改變

改變是簡單還是難呢?到目前為止,它聽上去不太難。只要學會成長型思維模式,似乎就可以激勵人去面對挑戰,堅持不懈。

有一天,我以前的一個學生給我講了一個故事。我先介紹一下事情的背景。在我的領域裡,在你準備發表論文時,這篇論文通常是你多年研究工作的結晶。幾個月後,你會收到一些評審意見:十多頁的批評——單倍行距。如果編輯認為你的文章還是有價值的,他們會讓你修改後再提交給他們,前提是你能夠針對每一個批評做出相應修改。

我的學生告訴我,她當時將研究論文投給了我們這個領域裡最權威的一個期刊。收到評審意見時,她備受打擊。評審意見說這篇論文有問題,延伸來說,就是她也一樣有問題。隨著時間一點點過去,她無法重看那些評審意見,無法修改論文。

後來我告訴她,她需要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你看,」我說,「這件事並不是針對你本身的。他們的工作就是找到你論文中所有的缺點。你的工作就是從這些批評中學習,把你的論文修改得更好。」幾個小時後,她開始修改她的論文,後來,論文被編輯熱情地接受了。她對我說: 「再也不會感到自己被評判了。永遠不會。每一次我受到批評時,我都會告訴我自己:『哦,那只是他們的工作。』然後我會立即回到我自己的工作上來。」

但是,改變同樣也可以很難。

人們堅持固定型思維模式,一般都是出於某種原因。在他們人生中的某一時刻,固定型思維模式符合人們的心理需要。固定型思維模式告訴人們他們是誰,或者他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一個聰明、有天賦的孩子)而且會告訴他們如何成為這個理想中的人(表現優秀)。這種思維模式能夠為你提供獲得自尊心的方案,還可以讓你獲得他人的喜愛和尊敬。

對孩子來說,受人認可、被人喜歡是很重要的。當一個孩子不確信自己是否被重視或被喜愛時,固定型思維模式為他們提供了簡單而直接的解決方法。

精神學家卡倫·霍妮(Karen Horney)和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在 20 世紀中期的研究工作中提出了有關兒童情感成長的重要理論。他們認為,當兒童感到不安,不確定自己是否被父母認可時,就會產生焦慮情緒。他們會在這個複雜的世界裡感到迷惘和孤獨。因為他們只有幾歲大,他們無法直接拒絕他們的父母,說「我覺得我能管好自己的事」。所以他們必須尋找一個方法來獲得安全感,來贏得父母的寵愛。

卡倫·霍妮和卡爾·羅傑斯都提出,孩子們為了做到這點,會想像出一個另外的「自己」,一個父母可能會更喜歡的自己。這個新的自我,是他們認為父母正在尋找的形象,可以幫助他們獲得父母的認可。

通常,這些做法給處於這種家庭狀況中的兒童帶來了安全感和希望。但問題是,他們所創造出的這個新的「自己」——這個他們現在想要成為的全能、強大、優秀的自己——很可能是一個固定型思維模式者。隨著時間流逝,這些孩子就會認為,這些固定的特質就是他們真實的自我,而且反覆證實這些特性可能已經成為他們獲得自尊的主要途徑。

思維模式的改變讓人們放棄了這種做法。你可以想像,要放棄這麼多年認定的「自我」並不容易,何況這種「自我」還帶給了你自尊。而且更不容易的是,取代它的新思維模式,要求你去接受你恐懼的事情——挑戰、奮鬥、批評與挫折。

當我將自己的固定型思維模式轉換為成長型思維模式的時候,我清楚當時自己感到多麼不安。比如,我此前說過,固定型思維模式的我,每天都會記錄下自己的成果。美好的一天結束後,我看著自己一天的成果(我在智力和個性「計分欄」裡給自己打的高分),自我感覺良好。但當我接受了成長型思維模式後,我不再為自己的表現打分了,不過有些晚上,我還會偶爾查看我的計分欄,看到的自然都是零分。不能收穫勝利讓我感到很不安。

更糟糕的是,鑒於我要承擔更多風險,我很可能會去反思我曾經犯過的錯誤和遇到的挫折,這讓我感到很痛苦。

再有,固定型思維模式似乎並不想優雅地離開。如果固定型思維模式一直控制著你的內心獨白,那麼當它看到你這些計分欄都是零分的時候,就會說出一些很強烈的話:「你一無是處。」這會讓你想即刻衝出去,給自己贏得一些高分。固定型思維模式一旦給這種不安感提供避風港,就會不斷誘惑你。

不要接受這個避風港的誘惑!

之後,你可能會擔心自己會失去自我。你會覺得好像是固定型思維模式給了你追求的目標、你的優勢和個性。你會覺得你將變成一個小人物,和其他人一樣普通。

但是,接受成長型思維模式不會讓你遠離自我,而會讓你更接近真實的自我。我們之前看到的那些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科學家、藝術家、運動員和 CEO 們並不是機械地敷衍了事的人形機器人,而是充滿了個性和潛能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