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終身成長:重新定義成功的思維模式 > 虛假的成長型思維模式 >

虛假的成長型思維模式

我見過許多家長,老師和教練用非常棒的方式傳授成長型思維模式,並獲得了良好的效果。利用思維模式的原則,很多學校和運動隊都走向了巔峰——他們出色的學習文化(和團隊協作)以及優越的成就獲得了人們的認可。不用說,這令人感到欣慰。

不過,幾年前,我的一位澳大利亞同事蘇珊·麥凱(Susan Mackie)告訴我,她發現了一種新現象——「虛假的成長型思維模式」。我當時並不懂她是什麼意思。事實上,我有一些不高興。難道成長型思維模式不是一種簡單而明確的理念嗎?如果可以擁有真正的成長型思維模式,為什麼有人願意要虛假的呢?

但是她的話在我心裡埋下了種子,隨著我繼續展開工作,很快,我明白了她所說的意思。一些家長、老師和教練確實錯誤地理解了思維模式。與此同時,我下決心去尋找他們的誤解在哪裡,並想研究清楚該如何糾正他們。所以,接下來我們仔細探討如下三個問題:(1)什麼是成長型思維模式,什麼不是成長型思維模式?(2)如何培養成長型思維模式?(3)如何將成長型思維模式傳授給他人?

成長型思維模式的真偽

成長型思維模式相信人們的能力是可以發展的,就這麼簡單。成長型思維模式可以產生很多影響,但它的核心就是這一點。然而,很多人卻賦予了它不同的意義。

第一種錯誤理解:很多人將他們身上某些他們喜歡的優點稱作「成長型思維模式」。如果他們是一個思想開放、靈活性高的人,他們會說自己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我經常聽人們將成長型思維模式稱作「開放型思維模式」,但是擁有靈活性和開放的思維,與專注於個人能力的發展,是兩件不同的事。如果人們遠離了成長型思維模式的真正意義,也就遠離了它所帶來的益處。人們可以沉浸在自己傑出的個人能力中,但可能無法成功地培養自身或自己的孩子和學生的能力。

第二種錯誤理解:很多人認為成長型思維模式只關乎努力,特別是去誇獎別人的努力。在之前的章節中我講過,對孩子付出的努力——努力本身、採取的策略、集中的精力以及堅持不懈的精神進行誇獎,可以培養出成長型思維模式。這樣一來,孩子們會明白他們努力的過程可以帶給他們成長和知識,而知識並不是神奇地憑借他們天生的能力獲得的。

在這裡,首先,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記住,努力的過程並不只包含努力本身。當然,我們希望孩子領會到辛苦工作帶來的成果,但我們也希望他們能明白,在他們採取的策略不奏效時改用新策略的重要性。(我們不希望他們運用同樣無效的策略一遍遍地努力。)我們希望他們在需要時去尋求幫助,去聽取他人的意見。這是我們希望他們能夠領會的努力過程:努力工作,嘗試新策略,聽取意見。

另一個陷阱就是,稱讚根本不存在的努力(或者努力過程中的其他部分)。不止一次,有家長對我說:「我稱讚了孩子的努力,但是沒有用。」我立即反問:「您的孩子真的很努力嗎?」家長怯生生地回答我說:「沒有。」我們永遠不要認為,孩子們並沒有真正付出努力,而我們去稱讚他的努力過程,就會帶來積極的結果。

但更令我擔憂的一個問題是,當孩子們沒有學到東西的時候,一些老師和教練將對努力進行稱讚當作一種安慰獎。如果一個學生已經很努力了,卻收效甚微,我們當然可以肯定他/她的努力,但我們永遠不要滿足於這種無法帶來更多收益的努力。我們需要弄清楚為什麼這種努力無效,並要引導孩子選擇別的策略和資源,幫助他們重新學到知識。

最近,有人問我:「是什麼讓你無法入睡?」我說:「我害怕,當孩子們沒有真正努力學習的時候,他們會用思維模式的概念來讓自己感覺良好——就好比失敗的自尊運動。」成長型思維模式本該幫助孩子們去學習,而不是去隱藏他們沒有學到知識的事實。

最後,當人們知道我是思維模式的研究者時,他們經常會說:「哦,對!要去稱讚努力的過程而不是成果,是吧?」並不是這樣的。這是一個普遍存在的錯誤理解。在我們所有關於稱讚的研究中,我們確實對努力的過程進行了稱讚,但是我們也將其與結果關聯,也就是和孩子們的學習、進步與成就關聯。孩子們需要明白,經過這樣的努力過程,他們才能學到知識。

不久前,一位母親對我說,每當孩子做了很了不起的事,她卻不能稱讚孩子時,她感到很沮喪——她只能在孩子努力奮鬥的時候誇獎他。不!不!不!你當然可以肯定孩子取得的了不起的成就,但你需要將這些成就和孩子付出的努力聯繫在一起。

而且要記住,我們不需要那麼頻繁地誇獎孩子。詢問孩子們努力的過程,並且表現出關注,同樣大有幫助。

第三種錯誤理解:有些人認為,成長型思維模式等同於告訴孩子他們可以做任何事。我很多次聽到教育者說:「我總是保持成長型思維模式。我經常告訴我的學生們:『你可以做任何事!』」很少有人能像我一樣相信孩子們擁有的潛能,但是我並不是簡單地告訴孩子們「你可以做任何事」,而是幫助他們獲取技能和資源,通過努力達到他們的目標。否則,「你可以做任何事」這只是一句空洞的安慰,這是將責任完全拋給學生們,讓他們覺得,如果他們沒有達到目標,就是個失敗者。

最後,讓我們再看看將責任完全拋給學生的做法。我發現很多教育者和教練會因為孩子們擁有固定型思維模式而責備他們——責罵或批評他們沒有展現出成長型思維模式的特質,這一點讓我很傷心。請注意,這些成年人不僅在教授孩子們成長型思維模式方面,也在孩子們學習知識方面推卸了自身的責任:「我無法教這個孩子,他的思維模式是固定型的。」在這裡讓我們說清楚:作為教育者,我們必須認真負起責任,來創建一個友好的成長型思維模式的環境——在這個環境裡,孩子們不會害怕受到批評,他們知道我們相信他們有成長的潛力,知道我們會全心全意地幫助他們學習。我們的工作就是幫助他們茁壯成長,而不是去尋找他們不能成長的原因。

如何培養(真正的)成長型思維模式

你不會在某個時刻被正式宣告自己獲得了成長型思維模式,而是通過一個過程,一步步接近成長型思維模式。隨著成長型思維模式開始廣泛傳播並成為一種「正確的」思考方式,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宣稱自己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這似乎講得通。我們不都希望自己是一個可以幫助孩子們實現潛能的開明的教育者嗎?一位著名的教育學家告訴我,教育者們談論(或者只是想想)在某個領域擁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甚至已經被看作政治不正確的體現。一名校長告訴我,他最近只是給一名教師提了一些溫和的建議,這名教師憤怒地看著他說:「你是在暗示我有固定型思維模式嗎?」

儘管為簡單起見,我似乎將人們說成一部分人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另一部分人擁有固定型思維模式,但事實上,我們都同時擁有兩種思維模式。我們沒必要否認這一點。有時我們處在一種思維模式中,有時我們處在另一種思維模式中。所以,我們的任務就變成了去弄明白是什麼觸發了我們的固定型思維模式。是什麼樣的事件和情景讓我們認為自己(或其他人)的能力是固定的?是什麼樣的事件和情景讓我們認為評判比發展更重要?

我們身上具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格」讓我們躲避挑戰,並趁著我們失敗讓我們一蹶不振,它出現的時候會發生什麼?這個「人格」讓我們感受到了什麼?這個「人格」讓我們如何去思考和行動?這些想法、感受和行動又給我們和身邊的人帶來了怎樣的影響?而且,最重要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該怎樣做才能保證這個「人格」不去妨礙我們和孩子們的成長?我們怎樣才能讓這個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格」參與到我們在成長型思維模式下設定的目標中來?

在最後一章關於自我改變的討論中,我會談到這些問題。在這裡,我想強調的是,這個過程是一段很長的旅程,需要我們嚴格遵守要求並堅持不懈地進行。不過,當我們明白每個人都會有偶爾再次出現的固定型思維模式時,我們可以坦率地和身邊的人談論這個問題。當這個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格」出現的時候,我們可以去談論它,去談論它是如何影響我們以及我們怎樣學著應對它的。這樣做以後,我們會發現,在這段旅行中,我們有很多同行的知己。

如何將成長型思維模式傳授給他人

你可能會認為,父母一旦擁有了更偏向於成長型的思維模式,就會將這種思維模式自動傳遞給孩子。這種思維模式會通過父母的言行自然地流露。不過這只是我們一廂情願的想法,研究成果卻與此相悖。很多家長並沒有將他們的成長型思維模式傳遞給下去。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讓我們來審視一下研究成果。在很多研究中,我們和研究人員對父母與孩子們的思維模式進行了觀察。在不同情況下,很多父母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但他們並不一定能將其傳給孩子。在另一些研究中,研究人員對教師和學生們的思維模式進行了觀察。在不同情況下,很多教師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但也不一定能將其傳遞給學生們,而是發生了別的情況。

當然,有可能是因為這些父母和老師中的某些人擁有的是虛假的成長型思維模式。但是除此之外,我們還發現了一些驚人的現象。孩子一般不會直接看到父母頭腦中的思維模式,父母公開的言行反而對孩子影響更大,他們一般會學到父母的言行。不幸的是,很多父母的言行和他們頭腦中的成長型思維模式並不一致,所以,是什麼樣的言行體現了相反的思維模式?

首先,毫無疑問的一類就是稱讚孩子。父母對孩子的稱讚方式塑造了孩子的思維模式。有趣的是,父母的稱讚方式不一定與他們的思維模式一致。即使有些父母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我們依然可以看到他們會誇獎孩子的能力,而不是關注孩子的學習過程——通過稱讚孩子聰明來給予孩子信心的觀念有時是根深蒂固的。

其次,是父母面對孩子的錯誤和失敗時做出的反應。一個孩子遇到挫折時,如果父母表現得焦慮,或者表現得非常關注孩子的個人能力,會更容易促使孩子形成固定型思維模式。父母可能會嘗試著掩蓋孩子的失敗,但這樣做的結果反而傳遞出一個信息,那就是失敗是一件很嚴重的事。因此,即使父母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當孩子們遇到挫折時,他們依然會對孩子們的自信心以及士氣表現出擔憂。

那些對孩子的挫折表現出興趣,並將其視為學習良機的父母才能將成長型思維模式傳授給他們的孩子。這些父母認為挫折是一件值得歡迎的好事,認為這些挫折可被視為學習的良機。他們會直面和處理這些挫折,並告訴孩子下一步的學習計劃。

此外,成功傳授成長型思維模式還要求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的理解,而不是簡單地讓學生死記硬背知識、規則和步驟。研究顯示,當老師注重進一步的理解,並幫助學生達到這一目標的時候,學生更容易認為自己的個人能力是可以發展的。一項研究發現,如果數學老師對概念的理解進行教學,並給予學生反饋,讓他們去進一步理解,並在之後讓學生修改自己的作業(去體會和表明他們已經進一步理解了知識),這些老師教出的學生在數學方面會逐漸走向成長型思維模式。這些學生們認為,他們的基礎數學能力是可以發展的。

另一方面,如果數學老師只教孩子死記硬背規則和解題過程,即使他們強調了努力和堅持不懈的重要性,學生也無法感到自己能力在提高,也就無法形成成長型思維模式。而且,很多這類老師會在教室中談到成長型思維模式,但他們的教學方法——他們的實際行為——並不能將學生們培養成為成長型思維模式。

另一項研究也表明了類似的情況。在這項研究裡,高中生會對自己的數學老師進行描述。一些學生說,當他們遇到困難的時候,老師會和他們一起坐下來,對他們說:「讓我看看你到目前為止的結果,我好理解你的思路,然後我們思考接下來該怎麼做。」遇到這種老師的學生會覺得最重要的是理解內容,而且可以通過老師的幫助來做到,他們在數學方面就逐漸走向了成長型思維模式。

然而在現在這樣一個水平分級考試盛行的時代,很多教學都著重死記硬背規則、事實和過程,以此來「保證」孩子們在重要考試中取得好成績。就像我們看到的,這可能會更容易促使學生形成固定型思維模式,而且可能更具諷刺意味的是,這會破壞孩子們在這些考試中的表現。沒有什麼比深入學習更能保證好的考試成果的了。

可惜的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學生們逐漸將學習和死記硬背畫上了等號。我聽到很多研究人員和教育學者表示,越來越多的學生們開始分不清深入理解知識和死記硬背知識點與公式之間的差別。這除了不利於形成成長型思維模式以外,對我們的國家來說也同樣令人不安。對社會的貢獻來自好奇心和對事物的深刻理解,如果孩子們不懂並且也不再重視深入學習的重要性,那麼在未來又如何做出巨大的貢獻呢?

起初,我們很驚訝地發現,這麼多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家長沒能將思維模式傳授給孩子。這件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父母、老師和教練如果想要傳遞成長型思維模式,並不是頭腦裡有成長型思維模式就夠了,而是要通過行為體現——稱讚學生的方法(告訴學生,這樣的努力過程可以幫助他們學到知識),在學生遭遇挫折時的反應(認為失敗是學習的好機會)以及是否重視對知識的深入理解(認為這才是學習的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