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終身成長:重新定義成功的思維模式 > 父母或老師:關於成功和失敗的信息 >

父母或老師:關於成功和失敗的信息

關於成功的信息

聽一聽下面這些句子傳遞的信息:

「你學得真快!你真聰明!」

「看這張畫,瑪莎,你說他是不是下一個畢加索?」

「你真聰明,你根本沒學習就得了 A!」

如果你和大部分父母一樣,你聽到的是鼓勵的、幫孩子增強自信的信息。但是仔細聽一聽,看看你是否能聽到另一種信息。下面是一個孩子從這些話裡聽到的信息:

如果我學東西不那麼快,我就不聰明了。

我以後不應該嘗試畫太難的東西,不然他們該覺得我不是畢加索了。

我最好不要努力學習,不然他們會覺得我其實沒那麼聰明。

我是怎麼知道這些的呢?記不記得在第三章,我是如何看待父母們為了讓孩子增強自信、促進他們的成就而對孩子過分稱讚這個問題的?你真聰明。你真有天賦。你真是天生的運動員。我仔細一想,等一下,這難道不會讓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孩子——那些心理脆弱的孩子——更執著於這些稱讚嗎?喋喋不休地評價智力和天賦,難道不會讓孩子們——所有的孩子——更執著於展現自己的智力和天賦嗎?

這就是我們著手研究這一問題的原因。在針對數百名學生進行七項試驗後,我們得出了一些異於以往、非常清晰的結論:對孩子的智力水平進行表揚,會損害他們學習的動力和表現。

怎麼會這樣呢?難道孩子不喜歡被表揚嗎?

是的,孩子們都喜歡被表揚,他們尤其喜歡別人表揚自己的智力和天賦。這種稱讚確實能給他們打氣,給他們帶來特別的喜悅感,但這種感覺只能維持很短的時間。一旦遇到棘手的問題,他們的自信心就會消失,積極性也會跌到谷底。如果成功意味著他們很聰明,那麼失敗則意味著他們很愚蠢。這就是固定型思維模式的思考方式。

下面這段話來自一位母親,她見證了對孩子智力的善意稱讚帶來的影響:

我想和你們分享一下我的真實經歷。我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五年級孩子的媽媽。我的孩子在學校標準化考試中,數學、英語和科學經常得 99 分,但是他對自我價值的評估一直有很嚴重的問題。我的丈夫也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他總覺得自己的父母對孩子的智力水平並不在意,因此他總是以補償的心態,過度誇獎孩子的智力。在過去幾年裡,我懷疑過他這種做法可能會帶來問題,因為我的兒子雖然在學校裡成績優異,卻不願意去挑戰更難的工作或項目(正如你們的研究顯示的),因為他會認為那樣他就變得不聰明了。他過分誇大自己的能力,聲稱自己可以比別人做得更好(無論是學術還是體育活動),但不願意嘗試去做這些活動,因為他無法承受失敗。

下面是我在哥倫比亞大學的一個學生講述的真實故事:

我記得,人們經常稱讚我聰明,而不會稱讚我所付出的努力,慢慢地,我確實發現自己越來越害怕挑戰。更令人吃驚的是,這種對挑戰的恐懼逐步蔓延,超越了學術領域甚至體育領域,逐步蔓延到了情感領域。這成了我最嚴重的學習障礙——將自己的表現看作自己性格的體現,如果在某件事上,我不能在短時間內有所成就,我就會選擇逃避或者表現得不屑。

我知道,這種對智力的稱讚讓人很難拒絕。因為我們想讓我們愛的人知道,我們欣賞他們的成功。我甚至也犯過同樣的錯誤。

有一天我回到家,我的丈夫戴維解決了一個我們一起研究了很久的難題。我沒來得及多想,就脫口而出:「你太聰明了!」不需多說,我被我自己說出的話嚇了一跳,看著我一臉的驚恐,戴維走過來安撫我。「我知道你說這話的本意是想遵循成長型模式,你想誇我一直在思考策略,不斷堅持,嘗試了所有的方法,終於攻克了這個難題。」

「是的,」我笑著說,「我正是這個意思。」

父母們認為,通過表揚孩子的頭腦和天賦——他們可以給予孩子們持久的自信心——就像送給孩子一份禮物一樣,但事實上這行不通,還起到了反效果。這種做法會讓孩子在遇到困難,或者任何事出現問題的時候,立即對自己產生懷疑。如果父母真想送給孩子一份禮物,最好的就是教會他們熱愛挑戰,從錯誤中吸取教訓,享受努力的過程,不斷學習。只有這樣,孩子們才不會成為讚揚的奴隸。他們將擁有一種可以建立和修復自信心的終生有效的方法。

傳遞注重過程和成長的信息

所以,什麼樣的做法可以替代我們對才能和智力的讚揚呢?戴維對我那番安撫的話給了我們一些啟示。我的一位學生則在這方面給了我們更多信息:

這週末我回到家,發現我 12 歲的妹妹因為在學校裡發生的一些事異常開心。我問她到底為什麼如此興奮,她告訴我說:「我在社會學考試中得了 102 分!」這句話她在那個週末至少重複了五遍。那時候,我決定將課上學到的內容付諸實踐。我沒有表揚她的智力和她獲得的成績,而是問了她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會讓她回想起自己付出了多少努力學習,而且這一年中她取得了多大的進步。去年,她的成績不斷下滑,所以我認為在今年剛開始的這個時候,我有必要在此時出面,指引她走往正確的方向。

這是否意味著,當我們的孩子取得了不起的成就的時候,我們不能熱情地表揚他們呢?我們要克制自己對他們成功的讚賞嗎?並不是這樣。我只是說,我們應該避免某種特定方式的讚揚——那種對他們的智力和才能做出評價的讚揚方式,或是讓他們覺得我們並非為了他們所付出的努力,而是為他們的智力和才能感到驕傲的讚揚方式。

我們可以隨心所欲地誇獎孩子們以成長為目標的努力過程——誇獎他們通過自身的實踐、學習、堅持不懈和有效的學習策略達到的成就。而且我們可以在和他們談到其成就時,更傾向於表示自己欣賞和讚揚他們所付出的努力和所做出的選擇。「你的進步表明你真的為你的考試付出了很多努力。你反覆閱讀了材料,畫出了重點,對自己進行測試。你的方法確實奏效了!」

「你為解決這道數學題採取了各種各樣的方法,直到你成功攻克這道難題,我喜歡你這種做法。你考慮了很多不同的方法,最終找到瞭解題方法!」

「我很欣賞你接手科學課上那個很有挑戰性的項目的勇氣。這個項目需要投入很多——做研究,設計儀器,買部件,組裝。你一定會從中學到很多。」

「我知道以前學校的功課對你來說很簡單,你之前一直覺得自己非常聰明,但是事實上,你沒有充分利用你的大腦。我非常欣賞你現在拓展自己,努力嘗試有難度的挑戰的做法。」

「這次的家庭作業又難,耗時又長。我非常欣賞你能如此專注地完成它。」

「這幅畫用了很多絢麗的色彩。跟我說說你都用了什麼吧。」

「你在這篇論文裡表達了很多想法,讓我能從一個新的角度去理解莎士比亞。」

「你演奏這首鋼琴曲時的激情讓我感到非常愉悅。你在演奏它的時候懷著怎樣的心情?」

那麼如果一名學生刻苦學習,但是沒有取得好的成果,我們該怎麼辦呢?

「我欣賞你為此付出的努力,但是讓我們一起來更深入地探討一下,弄清楚你到底哪裡沒有想通。」

「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學習曲線,可能你需要更多時間來掌握和自如運用這個學習材料,但是如果你繼續堅持,最後肯定能掌握它的。」

「每個人的學習方式都不同。我們應該繼續嘗試,找到適合你的方法。」

(這對學習存在障礙的孩子尤其有用。對他們來說,純粹的努力通常不太管用,而應該找到有效的學習方法。)

我最近很興奮地瞭解到,海姆·吉諾特經過他在兒童教育領域畢生的研究,得出了同樣的結論。「表揚孩子時,不應該表揚他們的個性特質,而應該表揚他們的努力和成就。」

有些時候,人們注意到要讚揚孩子的成長,但是卻在談論別人家的孩子時把一切都毀了。我就聽到過父母在孩子面前評價別人的孩子,「他天生就是個失敗者」「她真是天才」或者「她是個傻瓜」。當孩子們聽到父母給予別人固定的評價時,會受到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影響。他們會想,我是不是下一個?

老師們也應該注意這個問題。在一項研究中,我們在學生們的一堂數學課中加入了一些數學歷史,即一些偉大數學家的故事。面對一半學生,我們將這些數學家說成天才,很容易就取得了數學方面的成就。這種做法將學生們推入了固定型思維模式,向他們傳達了這樣的信息:這些人天生在數學方面就非常聰明,一切對他們來說都易如反掌。他們和你們這些不聰明的人不一樣。對另一半學生,我們把這些數學家說成對數學充滿激情的人,他們因此最終取得了重要發現。這種說法將學生們引入了成長型思維模式,向他們傳達了這樣的信息:技能和成就是通過投入和努力得來的。孩子們從我們這些本沒有惡意的言辭中提取出的信息令人驚訝。

關於稱讚,還有一件事要說。當我們對孩子們說「哇,你做得真快」或者「看,你沒有出一點差錯」時,我們向他們傳達了什麼信息?我們告訴他們,我們重視他們的速度和完美,而速度和完美是刻苦學習的敵人:「如果你認為我在速度快和表現得很完美的時候才足夠聰明,那麼我最好不要做有挑戰性的事情。」所以,當孩子們快速和完美地完成一項任務的時候——就拿數學題來說吧,我們應該說什麼呢?我們應該拒絕給予他們應得的讚揚嗎?是的。在這種時刻,我會說:「哎呀。我想這道題對你來說太簡單了,很抱歉浪費了你的時間。我們來做一些你真正能夠從中學習的題目吧!」

安撫孩子

當孩子們要參加考試或接受某項任務前,我們如何讓孩子們感到安心呢?我們可以運用同樣的方法。從智力和天賦方面入手安慰孩子會適得其反,他們會更害怕暴露出自己的不足。

克裡斯蒂娜是一名非常聰明的高中生,但令她羞愧的是,她考試的時候總是表現不好。她學習很刻苦,對學習資料也掌握得很熟,但是每次一考試,她就會非常緊張,腦中一片空白。她的成績很糟糕,讓老師們很失望,也讓父母感到很沮喪。當她心儀已久的大學最看重的一次考試——大學委員會考試來臨之際,她的情況就更糟糕了。

在每門考試的前一晚,看到她如此心煩意亂,父母總想幫助她樹立信心。「你知道你自己有多聰明,我們也知道你有多聰明。你肯定能成功。快別焦慮了。」

他們用他們知道的方式去鼓勵克裡斯蒂娜,但他們的做法卻讓問題更加惡化了。那麼他們應該怎樣說呢?

「當你認為所有人都在評判你,而你自己卻無法展現自己真實的水平時,感覺一定很糟。我們希望你知道,我們並不會評判你。我們關注的是你的學習,我們知道你已經掌握了應該學習的內容。你能堅持不懈地學習,我們為你感到驕傲。」

關於失敗的信息

對孩子成功的不當稱讚所帶來的問題,應該是我們面臨的問題中最容易對付的。失敗似乎是一個更棘手的問題。孩子們在遭遇失敗時,已經夠沮喪和痛苦了。讓我們再回到這個問題上,這一次讓我們說說在孩子面臨失敗時,父母所傳達給孩子們的信息。

九歲的伊麗莎白第一次參加了體操運動會。她身材修長,柔韌性好,充滿活力,非常適合練體操,她自己也非常熱愛體操。當然,她對參加比賽有一點緊張,但是她的水平很高,並且對自己的表現很自信。她甚至已經想好要將她贏得的綵帶掛在家裡的哪個位置。

在第一個項目自由體操中,伊麗莎白第一個登場。儘管她表現得很不錯,但在後來幾個女孩出場之後,得分出現了變化,伊麗莎白輸掉了比賽。在其他項目中,伊麗莎白同樣表現得很好,但是依然沒能贏得比賽。那天晚上比賽結束時,她一條綵帶也沒能得到,她感到很沮喪。

如果你是伊麗莎白的父母,你會怎麼做?

1.告訴伊麗莎白,你認為她是最棒的。

2.告訴她是裁判的不公平讓她丟掉了原本屬於她的綵帶。

3.安慰她說體操其實沒那麼重要。

4.告訴她她有足夠的能力,下一次肯定能贏。

5.告訴她她本來就不該贏。

在當今社會中,對於如何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存在著一種強有力的信息,這種信息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保護孩子們免遭失敗!但是這種做法或許能夠暫時防止孩子們失望,但是從長遠來看,卻有著很大的危害。為什麼這麼說呢?

讓我們從思維模式的角度看看對剛才五句話的五種可能的反應,傾聽其中傳達的信息:

第一種(你認為她是最棒的):這種說法從根本上說並不是真心的。她並不是最好的——你知道這一點,她自己也清楚這一點,這對於她的恢復和進步一點幫助都沒有。

第二種(她受到不公平待遇):這是責備他人的做法。當事實的真相是,問題的根本在她的表現而不在裁判時,難道你希望她以後變成喜歡將自己的不足歸咎於他人的人嗎?

第三種(安慰她體操其實沒那麼重要):這種說法會教給她,當她有什麼事做不好時,貶低這些事情本身就對了。難道你真想告訴她這些嗎?

第四種(她有能力):這可能是所有信息裡最危險的一個。難道是能力自動帶領你走向成功的嗎?如果是這樣,伊麗莎白這次沒能贏,為什麼下一次就能贏呢?

第五種(告訴她她本來就不該贏):在這種情況下說這樣的話的確有些無情。當然,你可以不用這麼直白的方式表達,不過伊麗莎白具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父親基本上就對她表達了這個意思。

下面是她父親的原話:「伊麗莎白,我知道你的感受。你對比賽寄予了如此大的希望,而且拿出了自己最好的表現,但是依然沒能贏,你一定感到很失望。但是你要知道,你並沒有付出 100% 的努力。有很多女孩練習體操的時間都比你長,而且比你更努力。如果這是你真心想要的東西,那麼你就要全身心地為此付出努力。」

他同樣告訴伊麗莎白,如果她只是想拿體操當個樂趣,那也沒有問題。但如果她想在比賽中有所成就,那麼就必須付出更多。

伊麗莎白記住了父親的話,她花了更多時間來反覆練習和完善自己的全套動作,尤其是比較薄弱的部分。在下一次比賽中,全地區有 80 名女孩參加了角逐。伊麗莎白贏得了 5 個個人項目的綵帶,並奪得這次比賽綜合項目的總冠軍,捧回家一個巨大的獎盃。到現在,她的房間裡掛滿了各種獲獎證明,幾乎覆蓋了整個牆面。

其實,她的父親不僅告訴了她真相,也同樣教給她從失敗中學習的方法,告訴她為了未來的成功需要付出全部努力。伊麗莎白感到失望時,她的父親很同情她,但他沒有給她虛偽的鼓勵,因為那只會讓她在未來感到更加失望。

我與很多教練交談的時候,他們都會問我:「那些可塑之才都怎麼了?這樣的運動員都哪去了?」很多教練抱怨說,當他們給予運動員糾正性的反饋時,這些運動員都會抱怨自己的自信心受到了打擊。有時這些運動員還會打電話回家向父母抱怨。他們似乎只希望教練告訴他們,自己多麼有天賦,其他的什麼也別說。

這些教練說,在過去,一場聯賽或少兒足球賽結束後,父母們會在回家的路上與孩子們回顧和分析球賽,給他們提供一些有幫助的建議。而現在在回家路上,如果孩子們當天表現不好或者所在的球隊輸了,父母們會責怪教練和裁判。他們不願意責怪孩子,怕傷害孩子的自信心。

但是從上面伊麗莎白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孩子們需要誠實而有建設性的反饋。如果孩子們被「保護」起來,他們將無法從失敗中很好地學習。他們會認為建議、指導和反饋是消極而具有破壞性的。迴避建設性的批評並不會幫助孩子們建立自信,反而會危害他們的未來。

建設性的批評:更多關於失敗的信息

我們經常聽到建設性的批評這個詞,但難道會有父母認為自己給孩子的批評或建議沒有建設性嗎?如果他們認為自己的批評不會給孩子帶來幫助,他們為什麼要提呢?但是,其實他們給予的很多批評確實對孩子沒有幫助,而僅僅是在批評孩子。「建設性」的意思是幫助孩子彌補某些事情,創建一種更好的情形,或者更好地完成工作。

比利匆匆忙忙地做完了自己的作業,跳過了很多問題,其他問題也回答得簡單敷衍。他的父親勃然大怒。「這就是你的作業?你就不能認真做一次嗎?你要麼笨,要麼就是不負責任。你說,你是哪一種?」父親的反饋在同一時間質疑了兒子的智力和個性,並暗示這種缺陷是永久性的。

這位父親如何才能在表達自己的生氣和失望的同時不對孩子的特質進行攻擊呢?下面是一些可行的說法。

「兒子,你不認真完成作業真的讓我很生氣。你什麼時候才能認真做作業呢?」

「兒子,這個作業中你有什麼不懂的?你願意讓我和你一起探討嗎?」

「兒子,看到你錯過了這個學習的機會,我感到很傷心。你能不能想想,還有什麼辦法能幫你學到更多?」

「兒子,這個作業看起來是很無聊。我很同情你。但是你能不能想一個方法,讓這個作業變得有趣些?」或者「讓我們想一個方法,讓你能在保證完成質量的前提下不太痛苦地做完這個作業,你有什麼好主意嗎?」

「兒子,記不記得我告訴過你,乏味的事情能幫助人們學習集中精神?這個作業就是一次巨大的挑戰,它需要你拿出你集中精神的能力。現在我們就看看你能不能集中精神完成整個作業吧!」

有時候,孩子們會評價自己,給自己貼標籤。吉諾特講過一個故事。菲利普是一個 14 歲的小男孩,他和父親一起做手工時,不小心把釘子撒得滿地都是。他內疚地看著父親。

菲利普:天吶,我太笨手笨腳了。

父親:我們把釘子撒了的時候,不應該說這樣的話。

菲利普:那應該說什麼呢?

父親:你應該說,釘子撒了——我要把它們撿起來!

菲利普:就這樣?

父親:就這樣。

菲利普:謝謝,爸爸。

孩子們解讀信息

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孩子們告訴我們,他們的父母總是評判他們。他們說,覺得自己的個人能力時時刻刻都在被人衡量。

我們問這些孩子:「如果你的父母希望幫你一起完成作業,你覺得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

他們回答:「真正的原因是,他們想從我正在做的作業中看出我到底有多聰明。」

我們問:「如果你的父母因為你取得了好成績而開心。你覺得是為什麼呢?」

孩子們回答:「他們開心,是因為看到我是個聰明孩子。」

我們又問:「如果你在學校裡有一門課表現不好,你的父母想跟你討論這件事,你覺得他們為什麼這麼做?」

孩子們說「他們可能擔心我不是一個聰明孩子」,或者「他們認為糟糕的成績可能就意味著我不聰明」。

所以,每當有什麼事發生的時候,這些孩子解讀出的信息,都是自己被別人評判了。

也許所有孩子都認為,他們的父母在評價他們。父母們不就是喜歡抱怨和評價嗎?但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孩子並不是這樣認為的,他們認為父母只是在鼓勵他們學習和培養好的學習習慣。下面是這些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孩子眼中父母們的動機:

問:如果你的父母希望幫你一起完成你的作業,你覺得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

答:他們希望確認我盡我所能,從作業中學到了盡可能多的知識。

問:如果你的父母很開心你取得了好的成績。他們為什麼開心?

答:他們開心是因為好成績意味著我很努力學習。

問:假設你的父母因為你在學校一門課表現不好,想要和你討論這件事,你覺得他們為什麼這麼做?

答:他們希望教給我更好的方法,讓我能在今後更好地學習。

甚至在談及自己的行為舉止和社會交往時,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孩子都感到自己受到了評判,而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孩子則覺得自己得到了幫助。

問:想像一下,當你沒有按照你父母所說的去做的時候,他們會不高興,這是為什麼呢?

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孩子:他們擔心我是一個壞孩子。

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孩子:他們希望幫助我下一次做得更好。

只要是孩子,都會做出不禮貌的行為。研究顯示,普通孩子每三分鐘就會出現一次不禮貌行為,這種時候是應該評判他們的性格還是教育他們?

問:想像一下,你的父母因為你沒有和其他小朋友分享東西而不開心,他們為什麼會不開心?

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孩子:他們認為這說明了我是個什麼樣的人。

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孩子:他們希望幫助我學到和其他小朋友更好相處的技巧。

孩子們在很早時就學會解析這些信息了。幼兒從蹣跚學步時開始,就已經明白怎樣從父母口中解析這些信息,他們會認為,自己的錯誤應該受到評價和懲罰;他們也可能認為自己的錯誤是父母給他們建議、教給他們道理的好機會。

我們永遠不會忘記下面這個上幼兒園的小男孩。你會聽到他模仿他父母不同的反應:他在學校做了一些題,但其中有一道錯了,他告訴我們他父母對此會有什麼樣的反應。

母親:嗨,你在難過些什麼?

男孩:我交給老師答案的時候忘記寫數字 8 了,我感到很難過。

母親:嗯,有一件事可以讓你開心起來。

男孩:什麼事?

母親:如果你告訴老師你已經盡力了,她是不會生氣的。〔轉向男孩的父親〕我和你爸爸也不會生氣,是不是?

父親:哦,不,我們很生氣,兒子,你最好現在回房間去。

我希望我可以告訴你,這個男孩聽取了母親的成長型建議。但在我們的研究中,他看上去還是很在意他父親具有評判性的反應,因為自己的錯誤而看低了自己,並對如何改正錯誤沒有任何有效的計劃。但是,至少母親給了他努力學習的建議,希望在未來,他可以採取母親的建議。

對孩子的行為,父母總是在第一時間就做出解讀和反應。一個新媽媽嘗試著給她的孩子餵奶。孩子哭著不吃,或者只吸了幾口就放棄了,然後開始大哭。是不是這孩子太固執了?還是說他有什麼缺陷?畢竟,吃奶不是一種天生的生理反應嗎?難道嬰兒不是「天生」就應該會吃奶嗎?我的孩子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一個遇到同樣情況的新媽媽對我說:「一開始,我非常鬱悶。後來我一直想著你的研究成果。我不斷對我的孩子說:『我們兩個都在學習如何做這件事,我知道你很餓,我知道現在情況很令人著急,但是我們都在學習的過程中。』這種想問題的方法幫助我冷靜下來,引領我的孩子,直到他成功吃到奶。這同樣幫助我更好地瞭解了我的孩子,也讓我知道了如何在別的方面教導他。」

不要評判,要去教導。這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孩子也會傳遞信息

我們知道兒童會吸收學習這些信息的另一個原因,是我們看到了孩子們會將這些信息傳遞下去。即使是很小的孩子,也已經準備好將自己學到的智慧傳遞下去。我們問一個二年級的孩子:「你會給班裡數學學得不好的同學什麼建議呢?」下面是一個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孩子給出的建議:

你是否經常放棄?你是否在遇到難題時想了一分鐘就放棄了?如果是這樣,你應該多思考一些時間——比如兩分鐘,如果你還是弄不明白,應該再把問題讀一遍。如果你還是不懂,那就應該舉手請教老師。

這建議是不是很棒?但是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孩子給出的建議卻幾乎一點用處都沒有。因為在固定型思維模式裡,沒有什麼方法能幫你走向成功,所以他們的建議通常很短而且很貼心。「我真為你感到遺憾」,這就是一個孩子給出的建議,他表達了自己的同情心。

即使嬰兒也會傳遞他們接收到的信息。瑪麗·梅因(Mary Main)和卡羅爾·喬治(Carol George)針對一些經常遭受責罵的孩子展開研究,這些孩子因為啼哭或者吵鬧而受到了父母的評判和懲罰。這些喜歡責罵孩子的父母通常不明白,嬰兒啼哭是他們表達需求的信號,而且嬰兒也不會因為父母的命令就停止啼哭。相反,他們會認為孩子哭是因為不聽話、頑固,是不好的表現。

梅因和喬治在托兒所裡觀察這些經常被責罵的孩子(這些孩子大概在 1 至 3 歲之間)在其他孩子不開心和哭泣的時候如何反應。這些經常被責罵的孩子通常會和這些哭泣的孩子生氣,一些人甚至會辱罵哭泣的孩子。他們學到的信息是:哭泣的孩子應該受到評判和懲罰。

我們通常認為,這種暴力的延續只會發生在這些受害者長大,自己也成為父母之後。但是這項了不起的研究顯示,孩子們在很小的年紀就學會了這一切,並會將其付諸實踐。

沒有遭受過暴力對待的孩子是如何對待班裡不開心的同學的呢?他們會表現出同情心。很多人會走到哭泣的同學身邊看看到底出了什麼問題,自己能否幫忙。

處罰是否算教育

很多父母認為,當他們評判和處罰孩子的時候,他們是在教育孩子,他們會說:「我要給你上一課,讓你永生難忘。」他們教了孩子什麼呢?他們教給孩子的是,他們如果不按照父母的規則和價值觀辦事,就會受到評判和處罰。他們沒有教給孩子思考問題的方法,讓他們自己做出更有道理、更成熟的決定。

這些父母很有可能根本就沒有教給孩子們「交流的大門是敞開的」這一道理。

16 歲的艾麗莎對母親說,她和朋友想嘗試喝酒,她能不能邀請朋友們來家裡參加雞尾酒派對?表面上看,這個請求太放肆了,但艾麗莎這話的背後其實另有含義:她和朋友們參加過一些提供雞尾酒的派對,但他們不想在不安全和沒有成年人監管的情況下嘗試酒精,他們同樣不想在喝完酒後開車回家。他們希望徵得父母的同意並在有監管的情況下喝酒,這樣父母也可以在他們喝完酒後接他們回家。

艾麗莎的父母是否答應了她的要求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針對這件事進行了充分的討論。他們進行了非常有教育意義的談話,而不是憤怒和帶有評判性質的直接拒絕。

這並不是說成長型思維模式的父母溺愛和縱容孩子。完全不是這樣的。他們會設立高標準,但是他們也會教孩子如何達到這樣的高標準。他們也會說不,但會在合理的、經過深思熟慮的、尊重孩子的情況下說。下一次你想處罰孩子的時候,先問問自己,你這樣做傳遞的信息是什麼:我會評判你和懲罰你?還是我會幫助你思考和學習?

思維模式可能導致嚴重後果

當然,父母希望給孩子最好的,但是有時父母會將孩子置於危險當中。我在哥倫比亞大學當主任教授本科生時,見過很多遇到麻煩的學生。下面這個故事講的就是一個很棒的學生,她差一點沒能熬過去。

在畢業前一周,桑迪來到我在哥倫比亞大學的辦公室,她說想轉專業到心理學。這個請求太奇怪了,但是我感到了她的絕望,仔細傾聽了她的故事。我看了她的成績單,發現上面不是 A+就是 F。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桑迪的父母一直希望她能進哈佛大學。她的父母屬於固定型思維模式者,他們認為桑迪上學的唯一目的,就是通過哈佛的錄取通知書證明她的(也許是他們的)價值和能力。能去哈佛,才能證明桑迪確實很聰明。對他們來說,上學不是為了學習知識,不是為了追隨她對科學的熱愛,甚至不是為了對社會做出巨大貢獻,這一切都只是為了一個標籤。但是桑迪沒能進入哈佛,她從此陷入了彷徨,這種情緒一直折磨著她。有時,她能振作起來有效學習(就得了 A+),但有時她無法做到有效學習(就得了 F)。

我知道,如果我不幫助她,她就無法畢業,如果她不能畢業,就無法面對她的父母。如果她無法面對她的父母,我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情。

我應該可以幫助桑迪畢業,但這並不是重點。像桑迪這麼聰明和出色的孩子被這些標籤壓垮,真是一個悲劇。

我希望這些故事能夠告訴父母,他們需要用一種正確的方式來望子成龍——幫助他們培養興趣,獲得成長,領會學習的樂趣。

以最差方法奢求最佳結果

讓我們再仔細看看桑迪父母傳達的信息:我們不在乎你是誰、對什麼有興趣,也不在乎你能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也對學習毫不關心。我們只會因為你能進入哈佛大學而愛和尊重你。

馬克的父母也是這麼想的。馬克是一個數學非常好的孩子,他初中畢業後,很希望可以去史岱文森高中學習,這是紐約一所在數學和科學方面具有很強實力的高水平學校。在那裡,馬克可以跟著最好的數學老師學習,可以和全市頂尖的學生討論問題。史岱文森高中還有一個直通高校的項目,只要馬克做好準備,他就可以提前到哥倫比亞大學學習數學課程。

但在最後時刻,馬克的父母沒有讓他選擇史岱文森高中,因為他們聽說通過史岱文森進入哈佛的可能性很低,所以他們讓馬克選擇其他高中。

馬克能否追隨自己的興趣或者開發潛能都不重要,對他的父母來說,只有一件事重要,那就是去讀哈佛。

「我們愛你——但有條件」

這些父母傳遞的信息並不只是「我在評價你」,而是「我在評價你,如果你能按我們的條件成功,我們才愛你」。

我們對從 6 歲到大學年齡的子女做了研究。那些具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孩子認為,他們必須實現父母的期待,父母才會愛和尊重自己。大學生是這麼說的:

「我經常覺得,如果我沒有按照父母喜歡的方式達到成功,他們就不會重視我。」

或者:

「我的父母說我可以做我自己想做的任何事,但在內心深處,我感到他們不會認同我,除非我追求他們喜歡的職業。」

約翰·麥肯羅的父親就是這樣的人。他非常喜歡對事情品頭論足——所有的事非黑即白——給人很大壓力。「我的父母會逼迫我……主要是我的父親,似乎他活著就是為了我這小小的職業……我記得我告訴過他,我不喜歡這樣。我說:『你非要每場比賽都來嗎?你一定要來參加這次訓練嗎?你就不能少來一次?』」

麥肯羅給父親帶去了他渴望的成功,但是他自己沒有獲得片刻享受。他說他喜歡自己的成功帶來的結果——高高在上,受人吹捧,而且收入豐厚。然而他說:「很多運動員看上去非常熱愛他們從事的運動,但我對網球從來就沒有那種感覺。」

我認為他一開始一定是熱愛網球的,因為他描述過一開始他是如何癡迷於各種擊球方式和創造新擊球方法的,但後來他再也沒說過這樣的話。老麥肯羅看到兒子網球打得不錯,之後便不斷向他施壓,對他進行評判,他給兒子的是建立在其成功之上的父愛。

泰格·伍茲的父親正好相反。毫無疑問,他的父親也是一個雄心勃勃的人,他同樣認為兒子是上天選出的天才,但他不斷培養泰格對高爾夫球的熱愛,教育他重視進步和學習。「如果泰格想成為一名水管工,我不會介意,只要他能成為一名出色的水管工。我的目標是培養他成為一個出色的人。他確實很出色。」泰格回應說:「我的父母給我的人生帶來了最重要的影響。他們告訴我要去付出,付出我的時間、才能,最重要的是我的愛。」這個例子表明,與子女關係極為密切的父母,依然可以促進孩子的自我成長,而不是去評判孩子並給他們帶去壓力。

著名的小提琴教師多蘿西·迪蕾經常能遇到喜歡給孩子施壓的父母,比起孩子的長期學習能力,這些父母更關心孩子的才華、總體形象和名聲。

一對父母帶著他們 8 歲的兒子在迪蕾面前演奏。儘管迪蕾警告過這對父母不要這樣做,但他們還是讓自己的兒子背下了貝多芬的《D 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他每個音都拉得很準,但他拉琴的時候就像個嚇壞了的機器人。這對父母毀了孩子的表演,就為了滿足他們衡量才能的標準,即:「我 8 歲的兒子可以拉貝多芬的《D 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你的孩子能幹什麼?」

迪蕾曾經花費很多時間勸阻一位堅持讓兒子簽約一家高級經紀公司的母親。但她聽取迪蕾的勸告了嗎?沒有。很長一段時間裡,迪蕾都在勸告這位母親,她的兒子能駕馭的曲目還不夠多。然而這位母親沒有聽取專家的意見,沒有注重兒子的發展,而是認為沒有人會因為這點小事就拒絕她才華橫溢的兒子。

美籍韓裔小提琴家李葉月(Yura Lee)的母親與之形成了鮮明對比。李葉月上課時,李女士總是安詳地坐在旁邊,不會露出緊張情緒,或者像其他父母一樣瘋狂記筆記。她面帶微笑,隨著音樂輕輕搖擺。她很享受這個過程。結果就是,李葉月不像其他過分投入、熱衷評判的父母的孩子,她並沒有焦慮和不安全感。她說:「我拉琴的時候總是很開心。」

理想

父母為孩子設立目標,並對他們抱有期待和理想,這不是很自然的一件事嗎?是的,但有些理想是有益的,有些卻沒有。我們曾讓一些大學生描述他們心中成功學生的完美典型是什麼樣的,並讓他們告訴我們,他們是如何讓自己達到這個完美典型的同等標準的。

具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學生認為,這種完美典型是不能通過努力達到的,你要麼有這些能力,要麼就沒有。

「成功學生的完美典型是天生的神童。」

「天才,身體條件好,擅長體育……他們能成功是因為他們天生具有才能。」

他們認為自己符合心中完美典型的形象嗎?大部分時候,他們不這麼認為。相反,他們說,這些完美典型擾亂了他們的思維,讓他們停滯不前、容易放棄並且筋疲力盡。他們被這個自己永遠達不到的完美標準折磨得意志消沉。

但是,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學生是這樣描述自己心裡的完美典型的:

「一個成功學生的主要目標是拓展自己的知識,拓展自己思考和探索世界的方法。他們不會將分數當作自己的最終結果,而是將它看作幫助自己繼續成長的一個途徑。」

或者:

「成功學生的完美典型重視知識本身,也同樣重視知識的有效用途。他或她希望為社會做出貢獻。」

他們是否和自己心中的完美典型接近呢?他們在努力接近這個目標。「盡我所能地接近這個目標——嘿,這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或者「很多年來,我都認為成績/考試是最重要的,但是現在我正嘗試超越這種想法」。他們心中的理想目標激勵了他們。

當父母為孩子設立了一個固定型思維模式的理想目標時,他們其實是要求孩子符合一個聰明、有天賦的孩子的模型,否則就會被認為沒有價值。他們沒有留給孩子犯錯的空間,也沒有留給孩子展現自我個性的空間——孩子自己的興趣、性格、慾望和價值受到了壓抑。我無數次聽到具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父母說自己感到束手無策,告訴我他們的孩子拒絕接受他們的意見,而且表現得逆反。

海姆·吉諾特講述了 17 歲的尼古拉斯的故事:

我父親腦海中一直有一個理想兒子的形象。每當他拿這個理想形象和我相比的時候,他就會感到非常失望。我達不到我父親夢想中的標準,我小時候就感受到了他的失望。他盡力去掩飾這種失望,但他的情緒還是通過種種細微之處流露出來——通過他的語氣、措辭和他的沉默。我父親努力讓我成為他理想中完美兒子的副本。但每當他發現我做不到的時候,他就會放棄我。他的做法在我心裡留下了深深的傷疤,讓我產生了一種永久性的挫敗感。

當父母幫助孩子建立一種成長型思維模式的理想形象時,他們給了孩子一個奮鬥的目標。他們同樣給了孩子成長的空間,給他們空間長成擁有完整人格的人,用他們喜歡的方式為社會做出貢獻。我幾乎沒聽過成長型思維模式的父母說:「我對我的孩子感到很失望。」相反,他們會面帶欣慰的笑容,說:「我的孩子成長為一個這麼棒的人,我感到很驚喜。」

我針對父母闡述的一切教育方法同樣適用於老師,但是老師還需要注意更多方面。他們會面對一大班學生,每名學生擁有的能力都參差不齊,而且老師們也沒有參與學生們過去的學習歷程。那麼,教育這些學生最好的方法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