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終身成長:重新定義成功的思維模式 > 什麼是失敗 >

什麼是失敗

研究結果 2:成長型思維模式者認為挫折可以給人動力,挫折可以告訴我們很多,它是一記警鐘。

邁克爾·喬丹只有過一次想要不費力就取得成功的心態。那年他剛從棒球界回歸公牛隊,他後來也接受了教訓。那一年,公牛隊在季後賽被淘汰。「你不可能離開又回來,還想繼續稱霸籃球。從現在開始,我將從身體到思想上都做好準備。」很少有人能夠如此坦白。公牛隊在接下來三年裡都贏得了 NBA 總冠軍。

邁克爾·喬丹接受自己的失敗。在他最喜歡的一則耐克廣告中,他說:「我有超過 9000 次投籃沒有命中。曾經輸掉約 300 場比賽。有 26 次,人們相信我會投出決勝的一球,但是我沒有。」你可以確定的是,在他說的這些比賽結束之後,他肯定回去進行了上百次投籃訓練。

卡裡姆·阿布杜爾-賈巴爾(Kareem Abdul-Jabbar),傑出的籃球運動員,他的招牌灌籃手法曾經被大學籃球比賽禁用(後來禁令又被解除了)。很多人認為這件事會影響他的發展,但是相反,他花了以往兩倍的努力去訓練其他投籃技能:擦板球、「天勾」、轉身跳投。他從伍登教練那裡吸收了成長型思維模式的思考方法,並學以致用。

而在固定型思維模式中,挫折會給你貼上標籤。

約翰·麥肯羅永遠不能承受「失敗」的想法,更不能接受自己輸給朋友或者親戚,這會讓他看上去不再特殊。比如,他非常希望自己的雙打搭檔與好友彼得·弗萊明(Peter Flemming)輸掉在夏威夷毛伊島舉行的賽事,因為在此前的一局比賽中,他輸給了彼得。他太希望彼得輸了,甚至不敢看這場比賽。還有一次,他在芝加哥舉辦的一次決賽中對抗自己的弟弟帕特裡克,他對自己說:「天,如果我輸給帕特裡克,我就完了。我要從西爾斯大廈上跳下來。」

失敗就是這樣驅使他的。他 1979 年在溫布爾登網球錦標賽上打過混雙比賽,之後 20 年裡卻再也沒有打過混雙。為什麼?他當時和搭檔連輸了三盤。而且,麥肯羅還失掉了兩次發球,他也是那天的比賽中唯一失掉發球的人。「那是最令人尷尬的時刻。我說:『就這樣吧。我永遠不會再打網球了。我承受不了這些。』」

1981 年,麥肯羅買了一把漂亮的黑色萊斯·保羅牌吉他。那個星期,他去看了吉他大師巴迪·蓋伊(Buddy Guy)在芝加哥棋盤酒廊的演出。麥肯羅不但沒有受到啟發去學習與練習,反而把自己的吉他砸了個粉碎。

另一個年紀輕輕就聲名鵲起的高爾夫球運動員塞爾吉奧·加西亞(Sergio Garcia)同樣有思維模式的問題,失敗同樣對他產生了很大影響。加西亞憑借精湛的技術和陽光男孩般的個人魅力,像風暴一般席捲了高爾夫球界,他看上去就像一個年輕版的泰格·伍茲。但是當他的表現下降時,他的魅力也同樣消失了。他開除了一個又一個球童,把所有的錯誤都推在他們身上。他有一次甚至責怪自己的鞋太滑了,讓他沒接到一個球。為了懲罰他的鞋,他把它們扔了,還踢了幾腳。不幸的是,他差點打到一名官員。這就是固定型思維模式者應對失敗時採取的獨特的補救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