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終身成長:重新定義成功的思維模式 > 秉 性 >

秉 性

但有一些天才運動員不是從一開始就看似擁有「天賦」嗎?是的,但是對比利·比恩和約翰·麥肯羅這樣的人來說,這種天賦有時反而是個禍害。所有對他們天賦的稱讚,讓他們感到無須努力提高自己,使他們輕而易舉地陷入了固定型思維模式。1976 年奧運會十項全能賽的金牌得主布魯斯·詹納(Bruce Jenner)曾經說:「如果我不是小時候患有閱讀障礙,我可能不會贏得比賽。如果我閱讀能力好一些,那麼一切對我來說都容易一些,體育也容易一些……那麼我可能永遠也意識不到,生活中的成功需要付出辛勤的努力。」

這些天才們,因為自己擁有的優勢而得意忘形,不去學習如何努力奮鬥以及如何面對挫折。佩德羅·馬丁內斯(Pedro Martinez)就是這樣一個例子,作為波士頓紅襪隊的優秀投手,當球隊最需要他的時候,馬丁內斯卻自我毀滅。但這背後其實有著更深層的原因,就是一個人的秉性。

一群來自《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和《波士頓環球報》(The Boston Globe)的體育記者坐飛機前往波士頓,我也在飛機上。他們要去報道 2003 年度美國大聯盟季後賽,紐約洋基隊對波士頓紅襪隊的第三戰。他們當時就在談論球員的秉性,大家都認同的是——波士頓的記者也不情願地表示同意——洋基隊的隊員擁有這種特質。

此外,他們還回憶起洋基隊兩年前給紐約人帶來的影響。那是在 2001 年 10 月,紐約人剛剛經歷過「9 ·11」事件。我當時也在紐約,我們都驚魂未定,需要希望。整個城市需要洋基隊去努力追求並贏得總決賽的獎盃。但是洋基隊的隊員們也經歷了同樣的夢魘,他們同樣身心受創,精疲力竭,看上去也萎靡不振。我不知道他們從哪裡得來的力量,但是他們全力以赴,打敗了一個又一個隊。肩負著眾人對他們的期望,他們拿下了東區冠軍,繼續拿下美國聯盟賽冠軍,進入總決賽,他們勇猛拚搏,離總決賽獎盃只有一步之遙。之前,大家都不喜歡洋基隊,整個美國都不喜歡這支隊伍,我從小到大也一樣討厭他們,但在這件事之後,我開始喜愛洋基隊。他們擁有這些體育記者所說的秉性。

勝利是秉性決定的,這些體育記者說。他們對這種特質一看即明——這是一種當事情和你的期望逆向而行時,依然能夠挖掘和尋找力量的能力。

就在第二天,佩德羅·馬丁內斯,波士頓最出色但被寵壞了的投手,就向大家展示了秉性的含義。只不過他是個反面教材。

沒有哪個隊比波士頓紅襪更想奪得美國聯盟賽冠軍。自從 「聖嬰詛咒」以來,他們已經連續 85 年沒有拿到總決賽的獎盃了——當年紅襪隊的老闆哈里·弗拉茨(Harry Frazee)為了贊助百老匯的一部音樂劇,將球隊的忠實戰將貝比·魯斯賣掉了。他賣掉這名棒球界最棒的左撇子投手(魯斯一直是左撇子)已經夠糟糕了,但更糟糕的是,他將魯斯賣給了紅襪隊的死對頭洋基隊,魯斯因此憤怒地詛咒紅襪隊無緣冠軍。

洋基隊從此走向巔峰,不斷贏球,贏得了數不清的總決賽冠軍。與此同時,波士頓紅襪隊卻僅有四次闖入總決賽以及一些季後賽,並不斷輸球,而且總是以最悲劇的方式輸掉比賽。他們總是在極其接近勝利時功虧一簣。後來,他們終於又迎來一個打破詛咒、打敗對手的機會。如果他們贏了,他們就可以踏上總決賽的征程,而洋基隊則只能待在老家了。佩德羅·馬丁內斯就是他們的希望。事實上,在賽季剛開始的時候,他還反咒過「聖嬰詛咒」。

然而在完美的開局之後,馬丁內斯開始失去領先地位並逐漸落後。後來他是怎麼做的呢?他用球打了一名洋基隊球員卡裡姆·加西亞,並威脅要用球打另一名球員豪爾赫·波沙達的頭,之後還將洋基隊 72 歲的教練唐·齊默爾(Don Zimmer)推倒在地。

《紐約時報》的一名記者傑克·科瑞寫道:「我們知道在這個紀念性的下午,我們在芬威公園會看到佩德羅對抗羅傑〔·克萊門斯〕……但是沒人想到會看到他攻擊加西亞,攻擊波沙達,攻擊齊默爾。」

即便是波士頓的記者也被驚得目瞪口呆。《波士頓環球報》的記者丹·肖內西問道:「你們現在會選擇哪一個呢,紅襪隊的球迷們?是就算很憤怒也依然保持鎮定,表現得像一個專業的週六夜賽選手,為自己的球隊贏得比賽的羅傑·克萊門斯,還是由於失去領先就像個小孩一樣擊打對方球員,指指他的頭,再指指洋基隊的捕手波沙達,威脅說『你是下一個』的馬丁內斯?……紅襪隊的球迷並不喜歡聽到這些,但是馬丁內斯的表現確實很丟人,讓棒球運動蒙羞。只因為他是佩德羅·馬丁內斯,所以他沒有受到懲罰。而且紅襪隊管理部門沒有讓他接受懲罰。馬丁內斯能不能勇敢地站起來一次,承認自己錯了?」

像比利·比恩一樣,佩德羅·馬丁內斯不知道如何忍受挫敗,不知道如何去深入挖掘,將一場重大的挫折轉變成勝利。他又不像比利·比恩一樣,能夠承認自己的錯誤並從中學習。馬丁內斯沒有繼續認真打球,而是大發脾氣,後來,洋基隊贏得了那場比賽,並最終以一場比賽之差贏得了季後賽。

這些飛機上的體育記者一致同意,人的秉性是決勝因素,但是他們承認自己並不理解這種性格特質從何而來。我認為看到現在,我們應該能想到,它來源於思維模式。

我們現在明白有這樣一種思維模式,它可以讓人們沉浸於自己的天賦和特殊性當中。當事情發展不順利的時候,人們就會無法專注,失去水準,將自己想要的——在這個情況下也是全隊和球迷非常想要的——一切置於危險當中。

我們也瞭解到,有另一種思維模式可以幫助人們從容地面對挫折,為人們指出更好的策略,並引領人們用最有利的方式行動。

等一下,這個故事還沒有講完。一年後,紅襪隊和洋基隊再次面對面對決。誰能在七局比賽中贏得四場,誰就可以獲得美國聯盟賽冠軍,進入總決賽。洋基隊贏得了前三場比賽,波士頓紅襪隊屈辱的命運似乎要再次上演。

但是那一年,波士頓向他們那些當家球星提出了警告。他們賣掉了一名球員,還想賣掉另一名(但沒有人想要他),這釋放出了一個信息:這是一個團隊,不是一群球星的組合。我們要為大家努力奮鬥。

接下來的四場比賽後,波士頓紅襪隊獲得了美國聯盟賽冠軍。這是自 1904 年以來波士頓第一次在聯盟賽上打敗洋基隊,這向我們證明了兩件事:第一,「聖嬰詛咒」被打破了;第二,秉性是可以通過學習而改變的。

關於秉性的更多故事

讓我們從處於巔峰期的皮特·桑普拉斯(Pete Sampras)和他的成長型思維模式說起。2000 年的溫布爾登網球錦標賽,桑普拉斯正在向自己的第十三座大滿貫冠軍獎盃發起衝擊。如果他贏了,他可以打破羅伊·艾默生(Roy Emeron)的十二次大滿貫紀錄。儘管桑普拉斯最終進入了決賽,但是他在比賽中表現得並不是太好,而且要對戰年輕強勁的對手帕特裡克·拉夫特(Patrick Rafter),他對自己打贏比賽的概率也不是非常樂觀。

桑普拉斯輸掉了第一盤,而且第二盤也面臨危險。他在搶七局中 1 比 4 落後。他自己都說:「我真的覺得冠軍獎盃要溜走了。」這個時候,麥肯羅會怎麼做?佩德羅·馬丁內斯又會怎麼做?桑普拉斯又是怎麼做的呢?

威廉·羅登(William Rhoden)寫過:「他……會尋找一種理論來讓自己渡過難關。」桑普拉斯說:「當你坐在場邊換邊休息的時候,想一想之前的幾局比賽,已經輸了第一局……回到場上拿下接下來的三局。還有時間。你要反思一下之前比賽中的問題,然後戰勝這些問題。」

突然間,桑普拉斯連得 5 分。之後又得了 2 分,贏得了第二盤,而且越打越好。

「在昨晚的比賽裡,」羅登說,「桑普拉斯展現了一個英雄具備的所有特質:第一盤的失敗,臨近失敗的脆弱,然後起死回生,最終取得勝利。」

傑西·喬伊娜-柯西談到她最後一次參加世錦賽時哮喘發作的情形。她當時正在進行 800 米跑比賽,七項全能賽的最後一項,突然感到哮喘發作了。「繼續揮臂,」她命令自己,「沒有那麼糟糕,你得繼續前進。你是可以完成比賽的。哮喘不會全面大爆發。你還有足夠的空氣。你一定要贏得比賽……在這最後的 200 米,盡全力跑,傑西。」她一直命令自己走向最終的勝利。「不得不說這是我最大的一次勝利,想到這些比賽以及我經歷過的起起伏伏……如果我真的想得到冠軍,我必須振作起來。」

在她參加的最後一次奧運會上,可怕的事情發生了。腿部筋腱受傷迫使她退出了七項全能賽。她非常傷心。她無法再去競爭自己標誌性的比賽了,但是她能不能參加幾天後的跳遠比賽呢?她的前五跳告訴她,她不能。但是第六跳讓她贏得了一枚銅牌,比她的金牌還要珍貴。「這第六跳的力量源於這些年我受到的痛苦……我將這些痛苦集合起來,轉變成為一次強有力的爆發。」

傑西·喬伊娜-柯西同樣展現出了一個英雄具備的全部特質:失落,接近失敗的脆弱,之後起死回生,最終取得勝利。

秉性、決心、意志以及冠軍思維

這些不同人的故事講述的都是同一件事,告訴你究竟是什麼促使你去練習,當你需要的時候,又是什麼讓你深入挖掘自己的能力並將它展現出來。

記得麥肯羅說過的所有讓他輸球的原因嗎?有一次是因為太冷,一次是因為太熱,一次是因為他嫉妒,一次是因為他鬱悶,還有更多次是因為別人讓他分心。但是,正如美國網球運動員比利·簡·金(Billie Jean King)告訴我們的,冠軍的標誌就是在事情進展不那麼順利——表現得不夠好、情緒不太對的情況下,依然有取得勝利的能力。

比利·簡·金當時在紐約的森林山對陣瑪格麗特·史密斯(Margaret Smith,後更名為「瑪格麗特·史密斯·考特」),當時的頂尖選手。金和她對打過十幾次,但是只贏過一次。在第一盤裡,金表現得非常出色,她沒有錯過一次截擊,並曾一度處於領先地位。突然間,這一盤就結束了,史密斯還是贏了。

在第二盤裡,金依然在一開始保持領先,並應該可以拿下這局。但是在她反應過來之前,史密斯再次獲勝並贏得了最終的比賽。

起初,金感到非常困惑。她從來沒有在任何一場重大比賽上如此領先過。但是後來她恍然大悟,突然間明白了什麼樣的人才是冠軍:在需要的時候可以提高自己水平的人。當比賽處於危急時刻,他們能夠突然拿出「此前三倍的韌勁去扳回比分」。

傑西·喬伊娜-柯西也經歷過這種頓悟的時刻。當時她 15 歲,正在參加美國業餘體育聯盟青少年奧運會的七項全能賽,能不能贏就看最後一場比賽——800 米跑,她最害怕的一項。她當時非常疲倦,而且要和一名大師級選手競爭,這名選手的紀錄她從來沒有達到過。而這一次,她達到了。「我當時非常興奮。我想證明如果我非常想贏,我就能贏……這場勝利告訴我自己,我不僅可以和全國最厲害的選手比賽,我還可以用意志力驅使自己獲得成功。」

一直被稱作「世界上最傑出的女足運動員」的米婭·哈姆經常被問到一個問題:「米婭,足球運動員最重要的素質是什麼?」米婭會毫不猶豫地說:「堅定的意志。」她指的並不是什麼天生的個人能力。當場上 11 名球員想要撞倒你,當你感到筋疲力盡或者傷痕纍纍,當裁判對你不友好的時候,你不能讓這些事情影響你。你怎麼才能做到呢?你必須通過努力學習做到。哈姆說:「這就是足球最難的一方面,也是我每場比賽以及每次練習時都要努力做到的。」

此外,哈姆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傑出的球員嗎?不是。「但因為這種意志,」她說,「有一天我可能會成為最棒的。」

在體育場上,總會出現這種「不拚命就會死」的決戰時刻,運動員要麼衝破這個關口,要麼一切就都結束了。傑克·尼克勞斯(Jack Nicklaus),著名的高爾夫球運動員,在參加美國職業高爾夫球巡迴賽的生涯中經歷過很多次這樣的時刻——最後這一桿決定他能否得到獎盃。你可以猜測一下,他在這種情況下失手過幾次?答案是一次。只有一次!

他就是心理戰的優勝者。這就是運動員在天賦不及對手的情況下贏得比賽的方法。著名的籃球教練約翰·伍登講過一個我最喜歡的故事。當伍登還是一名高中籃球隊教練的時候,一次,有一名球員因為沒有入選一場重要比賽的陣容而悶悶不樂,這名球員——埃迪·帕維爾斯基(Eddie Pawelski)——懇求伍登給他一次機會,伍登當時心軟了。「好吧埃迪,」伍登說,「我給你一次機會,你可以參加明天晚上對抗韋恩堡的比賽。」

「突然間,」伍登對我們說,「我在想這些話是怎麼從我嘴裡說出來的。」當時,三支隊伍正在爭奪印第安納州的第一名——一支是他自己的隊伍,另一支就是韋恩堡隊,他們第二晚將要對決的隊伍。

第二天晚上,伍登啟用了埃迪。他當時想,埃迪最多也就能在場上撐一兩分鐘,尤其是他負責對抗韋恩堡的阿姆斯特朗,印第安納州最優秀的球員。

「埃迪真的防守住他了,」伍登說,「阿姆斯特朗當天得到了有史以來的最低分。埃迪得了 12 分,我們的隊伍的整體表現也是全賽季以來最協調的一次……除了埃迪的得分,他的防守、籃板以及組織進攻都非常棒。」埃迪此後再也沒有坐過板凳,而且在接下來的兩年內都被看作「最有價值球員」。

我們談到的這些人都擁有這種秉性。他們當中沒有一個人認為自己很特殊,或者天生就應該贏。他們是努力奮鬥的運動員,懂得在壓力下如何專注,而且在必要的時刻能夠實現超水平發揮。

保持輝煌

秉性能讓人們衝向巔峰並保持輝煌。達爾·史卓貝瑞(Darryl Strawberry)、邁克·泰森以及瑪蒂娜·辛吉斯(Martina Hingis)都曾走上人生的輝煌時刻,但是他們卻沒能一直保持巔峰狀態。這是不是因為他們有著各種各樣的私人原因或者是受傷痛困擾?是的,但還有很多其他的運動冠軍也有同樣的問題。本·霍根曾被一輛公共汽車撞傷致殘,但他依然能讓自己回歸巔峰狀態。

「我相信能力會將人推上巔峰,」教練約翰·伍登說,「但是秉性才能讓你保持巔峰狀態……你很容易因此認為自己可以自動『打開秉性這個開關』,不需要任何事先準備。但這其實需要你自身真正擁有這種堅忍不拔的性格,甚至在攀上巔峰後要比以前更堅韌。你看到哪個運動員或隊伍一次又一次地取得勝利時,要提醒你自己:『除了能力,他們還擁有秉性。』」

讓我們更深入地看一看秉性到底是什麼意思,以及成長型思維模式是如何創造出這種特質的。斯圖爾特·比德爾(Stuart Biddle)和他的同事們測試了青少年關於運動能力的思維模式。那些固定型思維模式者有如下觀點:

「你有一定水平的運動能力,但你無法改變你現有的水平。」

「是否擅長體育運動要看你天生的才能。」

相反,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認為:

「如果你更加努力,你的體育能力永遠可以進一步提高。」

「想在體育運動上取得成功,你需要對技能進行學習,並不斷練習。」

這些成長型思維模式者就是展現出最多秉性或者決心的人,他們就是那些擁有冠軍思維的人。上述事實有什麼含義呢?讓我們來看看下面這些體育研究人員的研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