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終身成長:重新定義成功的思維模式 > 第4章 體育:冠軍的思維模式 >

第4章 體育:冠軍的思維模式

在體育界,大家都相信天賦。即使是——或者特別是——專家們也這樣認為。其實,「與生俱來」這個概念本就是從體育界傳出來的——一個人看上去就像個運動員,行動起來像一名運動員,就是一名運動員,完全不需要努力。這種對天生才能的信念非常強烈,以至於很多教練和球探只去尋找那些天生的運動員,運動隊也會競相出高價去招收這些運動員。

比利·比恩(Billy Beane)曾經就是一名這樣的天生球員。每個人都認為他會是下一個貝比·魯斯(Babe Ruth)1。

但是比利·比恩卻缺乏一樣東西——冠軍的思維模式。

正如邁克爾·劉易斯(Michael Lewis)在《點球成金》(Moneyball)中告訴我們的一樣,還在讀高中二年級時,比恩就是籃球隊得分最高的球員,同時是橄欖球隊四分衛,也是棒球隊最棒的擊球員,在全美難度最高的一次聯盟賽中打擊率達到 0.500。他非常有天賦。

但每當事情進展不順利時,比恩就會破壞身邊的物品。「這不僅僅是因為他不喜歡失敗,而且似乎是因為他根本不知道如何面對失敗。」

當他從職業棒球小聯盟比賽打到大聯盟比賽的時候,情況越來越糟糕。每一次上場擊球都是一場噩夢,對他來說又是一次可能丟臉的機會,每一次擊球失敗,他就會崩潰。因為一個球探說:「比利認為他是永遠不可能打出界外球的。」聽上是不是很耳熟?

比恩有沒有嘗試用建設性的方法來解決自己的問題呢?沒有,當然沒有,因為這是一個固定型思維模式者的故事。天才不應該需要努力。努力屬於其他人,屬於那些缺乏天賦的人。天才不會尋求幫助,那等於承認了自己的軟弱。簡言之,天才不會去分析自己的缺陷並通過訓練和練習彌補缺陷。他們一想到缺陷這個詞就足夠害怕了。

受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影響,比恩被自己超凡的天賦困住了。作為球手,比恩一直沒能走出固定型思維模式,而作為一名極為成功的職業棒球大聯盟的總經理,比恩走出來了。這是怎麼發生的?

比恩在大小聯盟打球時,身邊有另外一位與他共同打球、共同生活的球手倫尼·戴克斯特拉(Lenny Dykstra)。戴克斯特拉沒有比恩那樣身體上的天賦或者「天生的能力」,但比恩很敬畏他。比恩後來形容他說:「他沒有失敗這個概念……而我正相反。」

比恩繼續說:「我開始瞭解一名棒球手應該是什麼樣子的,我知道我不是。倫尼才是。」

在經過觀察、傾聽和反覆思考後,比恩終於明白人的思維模式比天賦更重要。此後不久,他所在的團隊開創了招收和管理球員的新方式,他開始意識到得分——棒球比賽最重要的一點——更多取決於做事方法而不是天賦。

憑藉著他的洞察力,比恩作為 2002 年奧克蘭運動家隊的總經理,帶領他的團隊在一個賽季中贏得 103 場比賽,獲得分區冠軍,並且差一點就打破了美國職業棒球聯盟的連勝紀錄。而他們團隊的總薪酬卻在全聯盟裡排倒數第二!他們沒有花錢買天賦,而是買到了思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