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終身成長:重新定義成功的思維模式 > 誇獎和肯定標籤的危險性 >

誇獎和肯定標籤的危險性

如果人們有成功的潛能,他們如何才能對自己的潛能有信心呢?我們如何才能給予他們大步向前的信心呢?是不是應該去誇獎他們的能力,讓他們知道自己具備成功的條件?事實上,超過 80% 的父母告訴我們,對孩子的能力進行誇獎是必要的,這樣才能提高他們的信心和成就。你知道,這聽上去很有道理。

但是後來我們開始擔憂。我們認為固定型思維模式者對他們的能力展現出了過分的關註:「我的能力夠高嗎?」「我看上去能力強嗎?」對他們的能力進行誇獎不會讓他們對此更加關注嗎?這難道不是在告訴他們我們確實非常看重才能,而且更糟的是,我們可以通過他們的表現看出他們深層、潛在的能力嗎?這難道不是在教給他們固定型思維模式嗎?

美國作曲家亞當·古特爾(Adam Guettel)曾經被稱為「皇太子」和「劇院的救世主」。他是著名作曲家理查德·羅傑斯(Richard Rodgers)的外孫,羅傑斯曾創作過《俄克拉荷馬》(Oklahoma!)以及《旋轉木馬》(Carousel)等經典的音樂劇。古特爾的母親總是滔滔不絕地談論兒子的天賦,其他人也一樣。「他天資卓越,顯而易見。」《紐約時報》在一篇評論中寫到。然而問題就是,這樣的讚美能否給人帶來鼓勵。

研究的好處在於,你可以問出這些問題,然後去尋找答案。所以我們指導了一項包含幾百名學生的研究,這些學生大部分處於青春期早期。一開始我們給這些學生十道非常難的非語言型的智商測試題。他們大多完成得很不錯,當他們完成後,我們會對他們表示讚揚。

我們對一部分學生的能力進行讚揚。他們聽到的話是:「哇,你做對了 8 道題。這個成績非常棒,你在這方面非常聰明。」他們和亞當·古特爾一樣,被放在了「你太有才了」這個位置上。

至於另一部分學生,我們對他們付出的努力進行讚揚:「哇,你做對了 8 道題。你一定非常努力。」他們並不會感到自己擁有什麼特別的天賦,他們受到讚揚的是他們為了成功付出的努力。

這兩組人的起點是完全一樣的,但在我們的誇獎之後,他們的走向開始不同。我們擔心的事發生了,我們對能力的誇獎讓那些學生們陷入了固定型思維模式,他們也表現出了所有固定型思維模式者擁有的特徵:當我們讓他們選擇的時候,他們對有挑戰性、可以讓他們從中學習的新任務表示拒絕。他們不想做任何可能暴露自己缺點的事,以避免別人對他們的才能提出質疑。

13 歲的時候,古特爾被安排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上演並轉播的電視歌劇《阿瑪爾和夜訪者》(Amahl and the Night Visitors)中擔任主演。但是他放棄了,他說自己的聲音出現了問題。「我只能假裝自己正在經歷變聲期……我不想去面對這些壓力。」

相反,因為自己的努力而被誇獎的學生中有 90% 的人希望挑戰可以讓他們學到新知識的新任務。

之後,我們給這些學生一些新的難題,他們完成得都不太好。被誇有能力的學生們此時此刻已經認定他們自己一點也不聰明。如果成功意味著他們很聰明的話,那麼不太成功就意味著有缺陷。

古特爾的情況就是這樣。「在我家,只做到好則意味著失敗。做到非常好,依然是失敗……唯一不算失敗的,就是做到傑出。」

對那些被誇努力的學生來說,困難意味著「付出更多努力」。他們並不會將其看作失敗,也不認為那會反映出他們聰明與否。

那麼學生們能否在這些難題中感受到樂趣呢?在一開始的成功之後,每個人都熱愛難題,但在高難度的難題出現後,被誇有能力的學生們認為一切不再有樂趣。當你的與眾不同之處和特殊天賦都處在危險當中時,一切都不會再有樂趣。

亞當·古特爾就說:「我希望我可以只是享受樂趣和放鬆,而不是肩負這種必須成為某種傑出的人的潛能。」

那些被誇努力的學生依然熱愛難題,而且很多人說,難解的題是最有意思的。

我們後來對學生們的表現進行了觀察。在經歷過那些難題之後,被誇有能力的那部分學生的表現直線下降,即使我們給他們一些比以前還容易的題也無法挽回。他們失去了對自己能力的信心,表現甚至不如最開始的時候。而那部分努力的孩子則表現得越來越好。他們用高難度的難題來提高自己的技能,所以當他們回到較簡單的問題上時,他們的能力早已遠高於此。

古特爾沒能茁壯成長。他總會出現強迫性抽搐,而且會不停咬手指,咬到出血。「和他在一起待一分鐘——只要一分鐘,你就能感受到他抽搐後隱藏的恐怖。」一個採訪過他的人說。古特爾還經歷過非常嚴重的週期性毒癮。「天賦」沒能給予他力量,反而讓他充滿了恐懼和懷疑。這位出色的作曲家沒有好好開發他的天賦,而是用人生大部分時間去逃離它。

不過事情還有轉機——古特爾意識到他擁有自己的人生歷程,他的人生不受他人支配,他也不用去管其他人對他的天賦有什麼看法。一天晚上,他夢到了外祖父。「我陪著他一起走到電梯,問他我到底出不出色。他對我說,非常和藹地對我說:『你有屬於你自己的聲音』。」

這個聲音最終出現了嗎?憑借《晴光翡冷翠》(The Light in the Piazza)這部浪漫主義音樂劇中的配樂,古特爾贏得了 2005 年托尼獎。他會將這項榮譽看作自己的天賦還是努力的結果?我希望是後者。

在研究中,還有一個發現讓我們感到既震驚又鬱悶。我們對每個學生說:「你知道,我們現在要去其他學校,我相信其他學校的學生們也想瞭解一下這些題目。」所以我們給這些學生一張紙,讓他們寫下他們的感受,也讓他們寫下自己做這些題目時的分數。

讓人難以置信的是,在那些能力被誇獎的學生當中,有將近 40% 的人謊報了成績,而且都報高了!在固定型思維模式中,不完美是一件恥辱的事情,特別是當你被稱作「有天賦」的時候,所以他們選擇撒謊。

這為我們敲響了警鐘——我們將普通的孩子變成了騙子,只是因為我們告訴他們,他們非常聰明。

就在寫完上面這些話後,我見了一位年輕人,他的工作是輔導學生們準備大學委員會考試。他因為一個學生的情況來向我咨詢。這名學生參加了模擬測試,但是向他謊報了成績。這位年輕人本應該輔導該學生學習他不懂的內容,但這名學生卻不肯告訴他自己的真實水平,她還是花錢來上他的輔導課的。

所以告訴孩子們他們很聰明,最後卻會讓他們感到自己很愚蠢,做出蠢事,但依然聲稱自己是聰明人。當我們把「有才能」「有天賦」「傑出」這些肯定的標籤貼在孩子們身上時,我不認為這是我們想要的結果。我們並不想剝奪他們對挑戰的熱愛,阻礙他們掌握通往成功的秘訣,但我們的做法卻帶來了這些風險。

下面是一個讀過我作品的人寫給我的一封信:

親愛的德韋克博士:

讀您寫的這些章節讓我感到很痛苦……因為我從中看到了我自己。

我小時候曾經也是天才兒童協會中的一員,經常被人誇獎。現在大半輩子過去了,我一直在浪費自己的潛力(我現在 49 歲),於是我開始學著讓自己專注於一項工作,並不把失敗看作愚蠢的象徵,而是去認識到這是因為自己缺乏經驗和技能。您的書讓我開始用新的眼光看待自己了。

塞斯·艾布拉姆斯

這就是給人們貼上肯定的標籤帶來的危險,但是我們可以用其他方法來代替肯定標籤,我會在之後關於父母、老師和教練的章節裡講到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