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終身成長:重新定義成功的思維模式 > 第3章 關於能力和成就的真相 >

第3章 關於能力和成就的真相

嘗試去想像托馬斯·愛迪生,盡量生動地想。想像一下他在哪裡,正在做什麼,是不是一個人。每當我問大家這個問題,他們總是這樣回答我:

「他在實驗室裡,被一堆儀器圍繞。他正在研究留聲機,進行實驗。他成功了!〔他是一個人嗎?〕是的,他一個人進行著這些工作,因為只有他自己知道他追求的是什麼。」

「他在新澤西州一個實驗室樣子的房間裡,穿著白大褂。他正在研究電燈泡。突然,電燈泡亮了!〔他是一個人嗎?〕是的。他是那種比較孤僻的人,喜歡自己思考。」

事實上,歷史記載顯示他完全不是一個這樣的人,他的工作方式也與上述想像完全不一樣。

愛迪生不是一個孤僻的人。在關於電燈泡的研究工作中,他有 30 名助手,其中包括訓練有素的科學家,研究工作在一家公司投資的標誌著當時最高水平的實驗室裡進行!

電燈泡也不是突然間被發明的。電燈泡現在成了「在某個時刻突然想到一個絕妙點子」的象徵,但在電燈泡發明的過程中卻不存在這樣一個時刻。事實上,燈泡並不能說是一項單獨的發明,它是由多項曠日持久的發明創新組成的,每一步都需要一名或多名化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工程師以及吹制玻璃的工人來協作完成。

愛迪生不是一個單純喜歡鼓搗小發明的人,也不是不諳世事的書獃子。這個被稱作「門洛帕克的奇才」(The Wizard of Menlo Park)的人其實是個精明的企業家,他清楚自己的發明具有的商業潛力,甚至知道如何去討好媒體——有時他會去打壓別人,讓自己成為一項發明的唯一發明者,因為他懂得如何宣傳自己。

是的,他是個天才,但他並非從小就是天才。他的傳記作者保羅·伊斯雷爾(Paul Israel)通過對他所有信息的瞭解,認為他當時在家鄉不過是一個普通的男孩。雖然年輕的愛迪生喜歡做實驗並對機械方面感興趣(可能比其他人更投入),但是研究機械和技術不過是每一個普通的中西部男孩都會有的經歷。

最終令他出類拔萃的是他的思維模式和努力。他從始至終都是一個好奇心強烈、喜歡拆拆補補的小男孩,不斷尋找著新的挑戰。在其他年輕人都已經在社會上自力更生很久後,愛迪生還搭乘著火車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學習關於電報的知識,通過不斷地自學和發明,從電報員的崗位開始不斷升職。他對自我提高和發明的熱愛從未間斷,但令他的兩任妻子失望的是,他只會把這種愛投入工作。

關於能力和成就,我們有很多錯誤的想法,特別是我們總認為,是那些孤獨、聰明的人突然間發明了了不起的東西。

然而,達爾文的著作《物種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也是經過這個領域裡多年的團隊協作、與同事和導師們的上千次討論,廢棄了數篇草稿,奉獻了半生精力,才最終完成的。

莫扎特也是經歷了超過 10 年的醞釀,才創作出今天我們仰慕的作品的。在此之前,他的作品並不是原創的,也沒有那麼出色,實際上只是將其他作曲家的作品進行大塊拼接而已。

本章講的就是人們取得成就的真正要素。我將告訴大家為什麼有些人沒有達到自己期望的高度,而有些人卻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