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終身成長:重新定義成功的思維模式 > 問與答 >

問與答

說到這裡,你可能會有很多疑問,讓我看看能不能幫你解答一部分。

問題:如果人們相信自己的能力是固定的,並已經證明自己是聰明或有天賦的,為什麼他們還要不斷進行證明呢?畢竟,當王子證明了自己的英勇,他就和公主從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他並不需要每天都出門殺一條龍。為什麼固定型思維模式者不能在證明過自己之後從此幸福地生活呢?

因為每一天都會有一條新的、更大的龍出現,隨著事情越變越難,可能他們昨天證明過的能力並不能解決今天的問題。也許他們足夠聰明,能解代數題,但未必解得了微積分。也許他們在美國職業棒球小聯盟比賽中是一個足夠好的投手,但在大聯盟中還不是。也許對校報來說,他們是很好的作者,但對《紐約時報》來說還不是。

所以他們像賽跑一樣,一遍又一遍地證明著自己,但他們最終跑到哪裡去了呢?在我看來,他們經常原地踏步,積累著數也數不清的肯定,但最終不一定會跑到他們原本想去的地方。

你知道,在有些電影裡,主人公有一天醒過來,意識到自己一直以來的生活毫無價值——他總是把別人踩在腳下,沒有成長,不去學習,也從不去關心他人。在這樣的電影裡我最喜歡的就是《土撥鼠之日》(Groundhog Day),之前我差點因為這個名字錯過這部電影。不管怎麼說,在《土撥鼠之日》裡,比爾·默裡(Bill Murray)並不是在某一天醒過來就突然意識到這一點的,他是被迫一遍又一遍重複同一天的生活後才最終意識到。

默裡飾演的菲爾·康納是匹茲堡當地電視台的一名氣象播報員,他被派遣到賓夕法尼亞州的龐克瑟托尼鎮,去報道他們的「土撥鼠之日」典禮。每年 2 月 2 號,一隻土撥鼠會被人們從洞裡捉出來,如果人們認為它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那麼說明冬天還會持續六個星期。如果看不到,那麼說明今年春天會早早到來。

菲爾,一個優越感極強的人,很鄙視這個慶典活動、這個鎮子和這裡的人(「鄉巴佬」和「白癡」),在毫不掩飾地表露出自己的想法後,他準備盡快離開龐克瑟托尼鎮,卻沒能離開。一場暴風雪襲擊了這裡,他被迫留宿一晚,第二天早上他醒來後,發現居然還是土撥鼠之日。來自桑尼和雪兒(Sonny and Cher)的同一支歌《你是我的寶貝》從廣播中響起,將他喚醒,同樣的慶典正在準備進行。這樣的一天重複了一遍又一遍。

一開始,他利用這一點計劃每天的行程,去愚弄他人。因為他是唯一一個重複經歷這一天的人,他可以今天和一個女人搭訕,明天利用他前一天瞭解的信息去欺騙她,打動她並勾引她。他活在一個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天堂中,可以一遍又一遍地證明自己的優越性。

但是經過數不清的重複之後,他終於意識到這麼做是沒有出路的,於是他嘗試自殺。他撞車,嘗試電死自己,從教堂頂上跳下,站在卡車前面,依然沒有用。他有一天終於想通了,可以利用這些時間去學習。他去上鋼琴課,讀大量的書,學習冰雕。他會去發現在這一天裡需要幫助的人(一個男孩從樹上掉了下來,一個男人被牛排噎到)並去幫助和關心他們。很快,這一天的感覺不再那麼漫長!只有在完全改變了他的思維模式後,他才走出了這個死循環。

問題:思維模式是天性中固定不變的一部分嗎?我們可以改變它嗎?

思維模式是個性中一個很重要的部分,但你是可以改變它的。在知道存在兩種思維模式後,你就可以開始考慮用一種新的方式應對問題。人們告訴我,一旦陷入固定型思維模式的痛苦中,他們會在各種消極時刻埋怨自己:錯過了一個學習的機會,被失敗貼上標籤,或者因為事情仍需努力而感到洩氣。然後他們切換到成長型思維模式:確保自己會抓住挑戰之機,從失敗中學習,並繼續努力。在我和我的研究生發現思維模式這件事的一開始,他們也會在我陷入固定型思維模式的時候當場「逮住」我,並責備我。

我們也必須意識到,即使固定型思維模式者也並非永遠陷在這種思維模式中。事實上,在我們的很多項研究中,我們會將人們放入成長型思維模式,告訴他們能力是可以學習的,這個任務會給你學習的機會。或者讓他們讀一篇關於科學研究的文章,教給他們成長型思維模式。這些文章描述了沒有天生才能的人們在後天開發出了獨特的技能。這些做法讓參與我們研究的人轉變成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至少在當時發生了轉變——他們也會像成長型思維模式者一樣表現。

之後,我會用一個章節來專門講述思維模式的轉變。我會在那一章講到一些改變了思維模式的人,以及我們開發出的可以改變人們思維模式的項目。

問題:我有沒有可能是一半一半的?我發現自己擁有兩種思維模式。

很多人都發現他們擁有兩種思維模式的要素。為了更簡單地說清兩者的區別,我將思維模式說成一個非此即彼的問題。

人們可以在不同的領域展現出不同的思維模式。我可能認為自己的美術才能是固定的,但智力是可以發展的。或者我的個性是固定的,但創造力是可以發展的。我們發現在某一個領域裡,人們是哪種思維模式,那麼這種思維模式就會影響他在這個領域內的表現。

問題:基於你對努力的看法,你是不是認為人們的失敗永遠都是他們自己的錯,因為他們沒有付出足夠的努力?

不!雖然努力確實是至關重要的,沒有人可以不努力就取得長久的成功,但努力絕不是唯一的因素。人們有著不同的資源和機會。比如,富人(或者富二代)就如同擁有一張安全網,他們可以承擔更多風險,擁有更充裕的時間去獲得成功。可以接受良好教育、在交際圈中很有影響力、知道如何在對的時間出現在對的地方的人都更容易讓努力得到回報。富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再加上努力,會帶來更好的結果。

就算付出了最多努力,資源不足的人的生活相比之下更容易脫離正軌。你工作了一輩子的家鄉工廠突然關門了,你怎麼辦?你的孩子病了,你陷入了繁重的債務。接下來是家裡的事,你的另一半花光了所有積蓄,留下孩子和一堆賬單離開了你。就別再提什麼去夜校學習了。

在評價別人之前,要記住努力並不代表所有,而且每個人的努力也並非建立在同樣公平的前提之上。

問題:你一直說成長型思維模式如何將人們變成第一、最好的、最成功的。難道成長型思維模式不是關於個人發展的嗎?它並不是為了勝過其他人吧?

我用攀上頂尖位置的人舉例子,是為了證明成長型思維模式能帶領你走到多高多遠的地方:相信才能可以拓展的信念,可以讓人充分發揮他們的潛能。

另外,選擇一個對事情不計較並隨遇而安的人作為例子,對具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來說不夠有說服力,無法讓他們覺得這是一個有吸引力的選擇題,因為那看上去是讓他們在樂趣和出類拔萃之間二選一。

然而,有一點至關重要:成長型思維模式確實會讓人們愛上自己做的事——即使面對困難也會繼續熱愛。具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運動員、CEO、音樂家或者科學家都熱愛著自己的事業,然而具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卻不是這樣。

很多成長型思維模式者甚至沒有想過要攀上頂峰。他們能達到這個高度,是因為他們在做自己喜歡的事。諷刺的是:頂峰是很多固定型思維模式者渴望到達的地方,卻是很多成長型思維模式者的工作激情帶來的副產品。

還有一點也很重要。在固定型思維模式中,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結果。如果你失敗了——如果你不是最好的,那一切都是白費力氣。成長型思維模式能讓人們在不計成果的情況下去評估自己所做的事。他們會著手處理問題,計劃新課題,致力於重要的工作。也許他們沒有找到治癒癌症的方法,但是他們的研究工作卻有著深遠的意義。

曾經有一名律師花了 7 年時間,代表那些認為自己被欺騙了的人去和全美最大的銀行打官司。在打輸了官司之後,他說:「我憑什麼認為我花了 7 年時間去做一件事,成功就必須屬於我?我做這件事是為了成功,還是因為我覺得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正確的?我不後悔我做的事。我必須去做。即使重新來一次,我還會做出同樣的選擇。」

問題:我認識很多晉陞很快的工作狂,他們看上去應該都是固定型思維模式者。他們總想證明自己有多聰明,但是他們工作很努力,

也願意接受挑戰。但是按照你說的,固定型思維模式者總是不夠努力並喜歡挑簡單的事做,你怎麼解釋這樣的現象呢?

總體來說,固定型思維模式者更喜歡不需要付出太多努力就可以得到的成功,這是能證明他們天賦的最好方法。但是你說得對,也有很多高層的人認為自己的個人能力是固定的,但還是不斷想要證明自己。可能這些人的人生目標是獲得諾貝爾獎,或者成為星球上最富有的人——他們願意付出一切代價達成目標。我們會在之後的商業和領導能力一章講到這樣的人。

這樣的人可能並不認為付出大量努力等於能力低下,但他們依然擁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其他特徵。他們可能會經常炫耀自己的天賦,認為自己的天賦讓他們高人一等。他們也可能難以忍受錯誤和批評,或者挫折——難以忍受這些妨礙他們前進的事。

偶爾,成長型思維模式者可能也想獲得諾貝爾獎或者變得富有,但他們並不認為這些目標可以肯定自己的價值,也不會以此來證明自己高人一等。

問題:如果我喜歡自己的固定型思維模式呢?如果我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能力和才能是什麼,就可以瞭解自己目前的情況和未來能擁有些什麼。為什麼我要放棄這種思維模式?

如果你喜歡固定型思維模式,當然可以繼續保持下去。本書是想通過闡述兩種思維模式及其創造的不同世界,讓人們知道自己可以進行選擇。重點是,人們可以選擇他們想住在哪種世界裡。固定型思維模式讓人感到,你可以真正瞭解自己永遠不變的真實情況。這種想法令人感到很欣慰:你不用去嘗試做這樣或那樣的事,因為你沒有那個天賦。你也肯定可以在這樣那樣的事中取得成功,只因為你確實具有這份天賦。

然而很重要的是,要瞭解這種思維模式的缺點。可能在第一個領域,你因為低估了自己的才能而剝奪了自己的好機會。或者在第二個領域,由於自認為天賦可以帶領自己走向成功,反而破壞了成功的可能。

順便說一下,成長型思維模式並不會強迫你去追求某件事,它只是告訴你可以拓展自己的技能。而且想不想拓展也都是你自己的選擇。

問題:是不是我們的一切都可以被改變,是不是我們應該去改變所有可以改變的?

成長型思維模式相信能力是可以被培養的,但它並不能告訴你你能改變多少,或者需要多長時間才能獲得改變,而且這也不意味著所有的事,包括自己的喜好和價值觀,都可以被改變。

有一次,我在出租車裡,司機正在收聽歌劇。因為想聊一聊,我說:「你喜歡歌劇?」「不,」他回答,「我討厭歌劇。我一直都很討厭歌劇。」「我不是想打聽,」我說,「那為什麼你要聽呢?」他後來告訴我,他的父親是一名歌劇愛好者,一有機會就會聽古董唱片。這名已經中年的出租車司機這麼多年一直在試著培養自己對歌劇的興趣,放唱片、研讀樂譜——都沒有任何用處。「饒了你自己吧,」我建議他,「有很多有教養、高智商的人都欣賞不了歌劇,為什麼你就不能把自己當成其中一個呢?」

成長型思維模式並不意味著每一件可以被改變的事都應該被改變。我們都需要接受自己的一些不完美之處,特別是那些並不會給我們自己或別人的生活帶來危害的。

固定型思維模式妨礙人們發展和改變。成長型思維模式是改變的起點,但人們也必須做出判斷,對什麼樣的事情付出努力並帶來改變才是最有價值的。

問題:是不是固定型思維模式者一定會缺乏自信?

不。固定型思維模式者和成長型思維模式者一樣自信——在什麼事都沒有發生之前是這樣的。但是你應該可以想像,他們的自信心非常脆弱,因為挫折甚至付出努力的事實都可以削弱他的自信心。

約瑟夫·馬爾托奇奧(Joseph Martocchio)對一些參加短期計算機培訓的員工進行了一項研究。一半員工被放入固定型思維模式,他告訴這些員工,這個培訓裡的一切都關係到他們能力的強弱;另一半員工則被放入成長型思維模式,他告訴他們,計算機技能是可以通過練習不斷提高的。所有人沉浸在各自的思維模式中,開始了培訓課程。

雖然這兩組人在開始時對自己的計算機技能擁有同樣的自信,但在課程結束時他們看上去卻非常不一樣。在學習時,被放入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獲得了越來越多的自信,儘管他們不可避免地犯了很多錯誤;而這些錯誤讓固定型思維模式者在學習中喪失了對自己計算機技能的信心!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伯克利的學生們身上。理查德·羅賓斯(Richard Robins)和珍妮弗·帕爾斯(Jenifer Pals)對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學生們進行了追蹤,觀察他們上大學期間的表現。他們發現,當學生們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時候,他們在不斷遇到並戰勝挑戰後獲得了更多自信;然而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學生面臨同樣的挑戰時,自信心卻逐漸喪失。

這就是為什麼固定型思維模式者需要照顧和保護他們的自信心。這也是約翰·麥肯羅找那些借口的原因:為了保護他的自信心。

年僅十幾歲時,高爾夫球員魏聖美(Michelle Wie)決定與比她年長的男子球員比賽。她參加了索尼公開賽,這是只有世界級男子球員才能參加的一項美國職業高爾夫巡迴賽。從固定型思維模式的角度看,大家都警告魏聖美,如果她表現得不好,她會嚴重損害她的自信心——他們說:「與高級別球員比賽,過早吃太多苦頭,不利於她的長期發展。」巡迴賽中的傑出球員維傑·辛格(Vijay Singh)也警告她說:

「輸掉比賽總是令人鬱悶的。」

但魏聖美不這麼認為。她去參加巡迴賽並不是為了培養自己的自信心。「一旦你贏得了青少年錦標賽,想再贏幾次是很容易的。我現在要做的是為了未來做準備。」她追求的是學習的經歷——想知道在巡迴賽中與世界最佳高爾夫球員們比賽是種什麼樣的體驗。

在比賽過後,魏聖美的自信心沒有受到一點損害。她得到了她想要的。「我想我瞭解到了,我可以在大賽中有所作為。」想要贏得巡迴賽,她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現在她瞭解她的目標是什麼了。

幾年前,我收到了一名世界級游泳運動員的來信。

親愛的德韋克教授:

我一直不太自信。我的教練總是告訴我要百分百相信自己。他們告訴我不要讓懷疑的念頭進入大腦,要去想自己比別人優秀。我做不到,因為我一直很瞭解自己的缺點,以及我在每次比賽中犯的錯誤。嘗試著去想像自己是完美的,會讓我感覺更糟。後來我讀了你的書,知道了專注於學習和提高是多麼重要,這徹底改變了我。我的缺點是可以通過努力去彌補的!現在對我來說,一個錯誤看上去沒那麼重要了。我想寫這封信給你,是因為你教會了我如何擁有自信。謝謝你。

您真誠的瑪麗·威廉姆斯

此外,我從我的研究中認識到一件很不同尋常的事,在成長型思維模式中,你並不一定時刻需要自信心。

我的意思是說,即使你認為自己不擅長某件事,還是可以全心地投入其中並堅持下去。事實上,有的時候你投入一件事,恰恰是因為你不擅長做這件事。這是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一個非常好的特徵。你並不一定要覺得自己對某件事很在行才會想去做這件事,並享受做這件事的樂趣。

寫這本書是我做過的最難的事情之一。我閱讀了數不清的書籍和文章,信息量大到讓我難以招架。我之前沒有寫過這種大眾讀物,這讓我感到很害怕。寫這本書對我來說看上去很容易嗎?在以前,我確實希望你們這麼想。但是現在我想讓你們知道我為此付出了多少努力——以及它帶給我的樂趣。

塑造你的思維模式

每個人都天生對學習擁有熱情,但是固定型思維模式可以讓這種熱情消失。想像你很享受做某件事——比如做一個填字遊戲、進行一項體育運動或者學習一種新的舞蹈。後來事情變得越來越難,你開始想放棄。也許你突然間感到很累、頭暈、無聊或者很餓。下一次有這樣的事情發生,不要欺騙你自己,這是固定型思維模式在作怪。將你自己放入成長型思維模式,想像你的大腦在遇到挑戰的時候正在形成新的神經元連接,然後再繼續學習。堅持下去。

創造一個世界,讓我們自己在當中表現得完美無缺,這個想法確實很吸引人。(啊,我想起上小學的時候也有過這樣的感覺。)我們可以在選擇配偶、交朋友以及聘用員工時都選擇那些讓我們顯得完美無缺的人,但是想像一下——你永遠都不打算成長了嗎?下一次你想讓自己被崇拜者環繞的時候,去教堂吧。在你人生中的其他時刻,還是去追尋有建設性的批評意見吧。

在你過去的生活裡,你是否覺得有什麼對你進行了評判?一次考試成績?一次不誠實或者昧著良心的行為?被老闆辭退?被拒絕?集中精力去想這些事,感受一下這些事當時帶給你的感覺。現在讓自己站在成長型思維模式的角度。認真看你自己在事件當中扮演的角色,但要明白這些事不會給你的智力水平或者個性下定義。問自己:我曾經從這件事中(或者我能從這件事中)學到什麼?我怎麼才能借此成長?保持這種想法,用它代替之前的想法。

你感到抑鬱的時候會怎麼辦?會更加努力去工作還是放任不管?下一次你感到情緒低迷的時候,將自己放入成長型思維模式——考慮一下如何學習、挑戰以及勇敢地面對障礙。把努力想像成一種積極、有建設性的力量,而不是一個大累贅。嘗試一下。

有沒有什麼你一直想去做,但是因為自己不夠擅長而不敢去做的事?設置一個計劃,去實現它。


1 20 世紀中期起風行於美國的教育方式。自尊主義運動提倡肯定孩子的獨特性,培養孩子的自尊,但一味強調讚賞,忽視了培養孩子應對逆境與挑戰的能力。——編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