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終身成長:重新定義成功的思維模式 > 兩種思維模式對你意味著什麼 >

兩種思維模式對你意味著什麼

學者們針對科學事件激烈辯論是一回事,而去理解他們的這些觀點能給你帶來什麼影響又是另外一件事。20 年來,我的研究顯示,你所採取的觀點會對你自己的生活方式產生深遠影響。它可以決定你能否成為你想成為的那個人,以及你能否做好你最看重的事情。這種情況是如何發生的?為什麼這麼簡單的信念有能力改變你的心理狀態,進而改變你的生活?

相信自己的才能是一成不變的——也就是固定型的思維模式——會使你急於一遍遍地證明自己的能力。如果你只擁有一般水平的智力和品德,以及普通的個性——那麼,你最好證明你自己能夠在這些方面達到正常水平,不能讓自己在這些基本的特徵方面看上去或者給人感覺不足。

我們當中有些人從很小的時候就被訓練成這種思維模式。我小時候就非常關注自己是不是足夠聰明,但真正將這種固定型思維模式印入我大腦的,是我六年級的老師威爾斯女士。和阿爾弗雷德·比奈不一樣,威爾斯女士認為,智商決定了人們的一切。我們按照智商從高到低安排在教室裡的座位,只有智商最高的同學才能舉旗、拍黑板擦或者給校長寫報告。她除了每天用她那種批判的態度讓我們感到緊張之外,還建立了一種思維模式,在這種思維模式中,全班同學都有一個強烈的目標, 就是要讓自己顯得聰明而不是愚蠢。在每次考試或者在課堂上被她叫起來回答問題時,我們整個人都可以說是處在成敗的緊要關頭,誰還會在乎和享受學習的內容呢?

我見過的太多人都抱有這種要證實自己的強烈目標——在課堂上,在工作中,甚至在他們的個人關係中。每種時刻都需要他們對自己的智力、個性以及特徵進行證明。每一個時刻,他們都在接受評估:我會成功還是失敗?我看上去是聰明還是愚蠢?我是會被接受還是被拒絕?我看上去像是個成功者還是失敗者?

可我們的社會不就是會對人的智力、個性以及特徵進行評估嗎?希望擁有這些品質難道不正常嗎?是這樣的。

但是,世界上還存在另一種思維模式。在這種思維模式中,這些品質不是你非要打且不得不打的牌,你不需要總在擔心自己手裡只有對十的時候去說服大家和自己,你手裡的是一副同花順。在這種思維模式影響下,你需要打的牌不過是你成長的起始點。這種成長型思維模式建立在這樣一種理念上:你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通過你的努力來培養的。即使人們在先天的才能和資質、興趣或者性情方面有著各種各樣的不同,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努力和個人經歷來改變和成長。

是不是說,具有這種思維模式的人認為每個人想做什麼都能成功?任何人只要有一定的積極性並接受過適當的教育都能成為愛因斯坦或貝多芬?並不是這樣的。但是他們相信,人類真正的潛能是未知的(也是不可知的);人類在經過多年的熱情、辛苦奮鬥以及訓練後能夠取得什麼樣的成就,是無法預知的。

你是否知道,達爾文和托爾斯泰在小時候被看作很普通的孩子?本·霍根(Ben Hogan),著名的高爾夫球運動員,童年時完全肢體不協調?攝影家辛迪·謝爾曼(Cindy Sherman)幾乎登上了評選 20 世紀最重要藝術家的全部榜單,卻沒有通過她接受的第一個攝影課程的考試?還有傑拉爾丁·佩奇(Geraldine Page),最著名的演員之一,曾經因為缺乏天賦而被建議放棄演員夢想?

你可以看到,這種認為「人的才能可以發展」的信念如何給人們帶來了學習的激情。當你有時間提升自己的時候,為什麼要浪費時間一遍又一遍地去證明自己的傑出?為什麼要掩飾自己的不足而不是去改變它們?為什麼要找那些只能保護自己自尊心的人,而不是那些可以促進你成長的人作為自己的朋友和搭檔?為什麼要去找那些自己屢試不爽的事,而不是去選擇一些可以提高自己的事來做呢?即使是(或特別是)事情發展不順利時也能擁有這種想要提升自己並堅持不懈的激情,這就是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身上的標誌。這種思維模式,讓人們在人生遭遇重大挑戰的時刻,依然可以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