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重口味心理學2:怎樣證明你不是變態 > 第五篇 恐怖的慾望碎屍殺人狂 >

第五篇 恐怖的慾望碎屍殺人狂

J和L在青春性啟蒙時期都遭遇了令他們無比困惑的事,就是他們的性取向發生了問題。

其實,性取向發生問題並不是什麼大事,關鍵在於他們的另類性取向得不到周圍人的認同。大家都不支持這事,這事就比較憋屈了,沒法兒直說,也沒法兒明做。於是少年體內蠢蠢欲動的性能量得不到有效釋放,堵在那裡輾轉反側,也為日後他們的令人髮指行徑埋下隱患。

很多人表達對動物喜歡的方式,是用力揉捏它們的身體直至變形。在它們「嬌羞」的「呻吟」聲和略顯痛苦的表情中,內心得到極大的滿足,同時釋放自己的心理能量。

「2012年5月末,加拿大蒙特利爾市發生一起兇殺案,犯罪嫌疑人Luka Rocco Magnotta(以下簡稱為L)將中國籍留學生林俊殺害後分屍,並將部分屍塊裝進郵包,寄給在加拿大首都渥太華的兩大政黨總部。5月26日,據信記錄受害者被害場面的一段視頻被犯罪嫌疑人放到了網上,視頻顯示兇手殺害、肢解、奸屍後吃掉部分屍身的過程……」

當時這條新聞一出,真是給很多人平淡的生活注入了一支「強心劑」,茶餘飯後多了多少談資。說來也巧,那時正值我的第一本《重口味心理學》面市,算是「重」到一起去了,很多朋友都跑來問我,對這個案子怎麼看?

我想大家這樣問我,無非就是想知道兩件事:

1.什麼使他變成這樣?

2.他為什麼要這麼做?

希望看完這篇文章時,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答案。同時,我也想在這裡解決第三件事,就是:

3.學會怎樣對此類案件進行心理層面的分析。

這樣,以後自己感興趣的案件便可以自己做分析了。

俗話說得好,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我和大部分「圍觀群眾」一樣,對這個案件的瞭解程度僅限於網絡上的隻言片語,還有那個記錄受害人被害場面的視頻。怎麼辦?

但是我知道一個道理:要想瞭解食人魔的心理,只有去問另一個食人魔。於是我翻出了世界十大連環殺手之一,分屍、戀屍癖和食人魔的代言人——Jeffery Dahmer(以下簡稱為J)的「卷宗」。

因為這兩起案件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所以讀J這位「前輩」的「歷史」,有助於我們「明」L的「鑒」。

J在13年間一共殺害了17名年輕男性。為滿足其特別的性癖要求,他將受害者分屍,對部分屍塊加以保存,並最終吃掉他們。但是接觸過J的人曾回憶道:

「他所犯下的罪行非常可怕,你會想這只有一個瘋子或者一個十惡不赦的人才能做得出來,但當你跟他談話時,你會發現,他聰明,機靈,會開玩笑。他可以用這些糊弄住很多人,所以你不會相信那些可怕的事情是他作出來的,打死我也猜不到他會是一個殺人狂。」

認識L的人也曾說:「他看來有點兒女人氣,話不多,有點兒冷漠,但有時會笑。」

這樣兩個看起來無辜的人,是如何成為令人毛骨悚然的殺手的呢?

我們需要從他們過往的一點一滴中找尋答案:

「漢尼拔」們的來時路

J的童年

J來自一個典型的白人中產階級家庭,吃穿不愁,還受過教育。

沒有證據顯示J在童年時期遭受過虐待或者傷害,但是他的母親患有抑鬱症(上一章我們正好講到「抑鬱症」,大家可以想像一下J的母親的狀況),她大部分時間都在睡覺,不參加家庭活動。J的父親是化學博士,非常聰明,但是也非常忙碌,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工作上。父母關係的不和,使幼小的J備感孤獨、被忽略,於是他將興趣轉向了動物,但J對待動物的方式和其他孩子完全不同。

當他七八歲大的時候,有一次,他發現了一隻腐爛透了的松鼠,屍體連著骨頭,他就把骨肉分開。他發現被車碾死的浣熊或者狗,會想把它們的肚子用刀剖開,看看裡面是什麼東西。他在附近的村子裡遊蕩,尋找死去動物的屍體,增加他的屍體收藏。

J對屍骨的幻想和渴望持續到了成年階段,並最終把這種慾望從動物轉向了人類。

L的童年

很少有人瞭解L的幼年生活(我都說了材料不足嘛),加拿大警方曾經分別找到他的母親和妹妹,想瞭解一些情況,但她們都拒絕對L作出評論。有媒體曾描述他的童年「有過一段不堪回首的經歷」,可具體遭受過怎樣的虐待卻無從知曉。

分析1:

如果你看過我的第一本書,或者你讀過一些專業的關於變態心理學方面的書籍,你會發現一個現象:很多心理疾病,比如戀童癖、精神分裂、物質成癮等,它們的起因幾乎都包含了一條——患者在童年時期受過「蹂躪」:或者被毒打,或者被性侵,或者受過一些成人行為的不良影響……而且,由於死亡、離婚或者被遺棄而造成的家庭狀況的變化,也確實已經被公認為是形成犯罪的重要原因。

為了提供更多證明,這裡我們可以再舉一個例子——「綠河殺手」的童年經歷:

Gary Leon Ridgway(以下簡稱為G)因為曾在20多年裡,將殺害的近50名婦女(大部分是妓女)的屍體拋入位於美國西雅圖南郊的Green River內,因而得名「綠河殺手」。他也是美國歷史上殺害無辜生命最多的連環殺手之一。

G的母親在百貨公司做兼職,打扮妖艷,穿著暴露。G的父親是鄉鎮的司機。G的整個童年和青少年時期都在尿床,每次他尿床後,母親都會帶他到浴缸裡清洗,這中間包括清洗他的生殖器。有時在洗澡的過程中,母親的裹身浴巾會掉下來,裡面什麼都沒穿,G看到後就會勃起。對於他這個年齡的男孩來說,這並不是一個很好的感覺。

大部分青少年時期的男孩在處理自己的性衝動時,都會經歷一段比較「危險」的時期。如果這個時期母親的行為舉止過於性感和挑逗,會使一個不成熟的男孩感到心緒不寧,可能會把自己的母親視為性幻想對象。這種情況對他們日後的人格發展是很不利的,人格會變得很不穩定。

G有時會跟父親一起工作,父親會突然說:「你看見那個女人了嗎,她是個妓女,她是這個社會的垃圾!」父親會嚴厲地斥責妓女,談論她們是多麼骯髒醜惡,然後他就把G留在車裡,自己找妓女上床去了……

G的父母的做法對他造成了很不良的影響,令他對性、對人生都感到困惑無比。

再看J和L這兩位的童年:一位是被忽略或冷漠對待,一位據說是「有過一段不堪回首的經歷」,恰好符合了變態罪犯童年經歷的特點。

除此之外,曾有研究指出變態連環殺手的三個特徵:

(1)小時候虐待動物;

(2)進行破壞性的放火;

(3)尿床。

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自己收集更多變態連環殺手案例,會發現更多的他們童年的相似遭遇和共同點。

J的少年

當J十三四歲有了性意識的時候,他跟一個鄰居的男孩接吻了,他意識到自己被男孩子所吸引,同性性取向開始萌芽。當時J的日子並不好過,他是被騷擾和虐待的不二人選,經常被揍得不輕。

進入高中後,J突然變得非常古怪,渴望被人關注,有時有人給他點兒錢,他就可以在商場裡表演一系列叛逆、怪誕、離奇的舉動,來吸引人的眼球。同時,他發現喝酒能減輕自己的痛苦、對性的迷惑以及對罪惡的幻想。他的朋友還記得他對動物所做的恐怖實驗:釣魚的時候J把魚從湖裡拉出來,然後拿出折刀把魚切得粉碎。朋友問:「你這是在幹嗎呢?」J回答:「我只是想知道它被碎屍後的樣子。」

一個十幾歲的少年,將他在童年時期對死亡動物的幻想,慢慢地延伸到了和死去或者昏過去的男人做愛的性幻想上。

一次,當地報紙上報道了一篇新聞,一個年輕男子因為摩托車事故喪生。J看到報紙上該男子的照片就愛上了他,並且去參加了他的葬禮,只為一睹遺體的「芳容」。就在看到遺體的那一瞬間,他有了性衝動,於是藉故去廁所裡手淫。還有一次,他幻想殺死樹林裡的一位慢跑者:自己躲在灌木裡,手裡拿著棒球棒,慢跑者路過時,他就擊打他的頭部,這樣就可以得到這個男人。他說他真的帶著棒球棒去等這個慢跑者,但幸虧那天慢跑者沒有出現。

後來,J的父母婚姻破裂,母親因為精神崩潰住進了精神病院,父親離開了家,整個房子只剩下他一個人終日與幻想為伴。那時,他對身邊的人、對這個世界完全失望了。

L的少年

有關L少年時期的信息在這裡非常有限,只知道他的舊友曾說過:「L的生活過得並不如意,16歲那年便因父母反對雙性戀取向而離家出走,其後當應召男妓時又慘遭輪姦。」還有人提到過:「L有虐待動物的癖好,並在網上上傳過虐貓視頻。」

分析2:

弗洛伊德曾經說過一個觀點——「人格發展的心理性慾階段」,他根據「力比多」在人們不同發展時期中集中的部位不同,將人的發展劃分為幾個時期:口唇期、肛門期、前生殖器期、潛伏期和青春期。

如果人的一生中,這幾個時期的心理能量能夠得到合理發洩,平穩過渡,那以後的日子基本就相安無事。但是如果在某個時期心理能量的輸送被卡住,想要發洩的東西沒有得到發洩,那麼,儘管表面上的生理生長還在繼續,但心理發展卻只能從此停滯不前。

大禹說過,治水靠疏不靠堵。一旦心理能量被堵住,得不到疏導,越積越多,日後就勢必變成一種強大的扭曲的力量,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噴薄而出。都說「少年不識愁滋味」,並不代表「少年不遭愁滋味」,沒準兒都給你攢著放到以後折騰呢。

回看J和L的少年時期,有兩個共同點:性取向問題和虐待動物。

J和L在青春性啟蒙時期都遭遇了令他們無比困惑的事,就是他們的性取向發生了問題。

其實,性取向發生問題並不是什麼大事,關鍵在於他們的另類性取向得不到周圍人的認同。大家都不支持這事,這事就比較憋屈了,沒法兒直說,也沒法兒明做。於是少年體內蠢蠢欲動的性能量得不到有效釋放,堵在那裡輾轉反側,也為日後他們的發指行徑埋下隱患。

很多人表達對動物喜歡的方式,是用力揉捏它們的身體直至變形。在它們「嬌羞」的「呻吟」聲和略顯痛苦的表情中,內心得到極大的滿足,同時釋放自己的心理能量。

對J和L而言,他們在性途徑上的能量得不到發洩,沒法達到內心的滿足,就要轉而另尋其他的渠道——跟動物接觸。但是他們被壓抑的性能量,已經到了異常扭曲而強大的地步,遠不是愛撫動物這種「小口徑」的正常發洩方式可以滿足的,他們不得不升級到更激烈的方式:虐待!看到動物在痛苦尖叫與鮮血四濺中,身體變得支離破碎,內心方才得到充分滿足,就像我們常說的「愛死(虐殺)你了」。

J和L的性衝動和切割動物屍體在某種程度上形成了一種聯繫,少年時對動物的所作所為,最終在人類身上付諸實踐。

惡魔的養成

J曾跟身邊人說過他的一個幻想:他遇到一個搭車的人,這個人有著典型的美男子身材,窄腰,寬肩,挺拔的胸,沒穿上衣,體毛很少。他會讓這個人上車,然後他們一起找樂子,還有各種性冒險。

最終他在18歲時實現了這個幻想,一位名叫Steven Hicks(以下簡稱S)的16歲少年出現在了他的眼前。S是一個嚮往自由的年輕人,想搭順風車去夏季狂歡節。S搭上了J的順風車,但J把S帶回了家。他們喝了很多酒,還吸了點兒毒,當S想離開的時候,卻遭到了阻攔。J希望S留下來,因為他很孤獨,還因為吸毒變得有點兒興奮。J後來解釋說,當他試圖阻止S離開的時候,沒承想卻遭到反抗,他們開始扭打到一起。這時,J隨手抓起了一個啞鈴,朝S頭上砸去……他本沒想殺S,只是希望他留下,卻還是失手將他打死了。

J把S的屍體拖到地下室,將他的肉從骨頭上剝下來,用大錘將骨頭敲碎,然後把碎骨和肉散落在樹叢四處。接下來的幾個禮拜裡,J一直在關注報紙上是否有關於S失蹤的新聞,但是沒有任何人發現。然後他想「沒事了」「我殺了人但是沒人知道」「我是同性戀但是沒人知道」。從這一刻起,這些秘密成為他生活的一部分,並且折磨著他。

這就是J第一次殺人時的情形,他下一次舉起屠刀已經是9年後的事情了。而且一旦開始,他就無法停止。

J進入大學後就開始酗酒,他曾嘗試過正常的生活,但是沒有成功,後來J因為酗酒被學校開除,參軍後又被軍隊開除,沒有工作,也沒有一技之長。同時為了抑制殺戮的慾望,J搬去同他的祖母一起住,並試圖從宗教中找到慰藉。這期間,他每個星期天都跟祖母一起去教堂,嘗試著看《聖經》,沒有做過任何與同性戀有關的事情,努力使自己遠離同性戀的圈子。他覺得事情發展得不錯:「宗教會成為我的救世主。」在這段時間裡,J的慾望得到了暫時的控制……

然而,這只是暴風雨前的寧靜,偶然發生的一件事打破了他的平靜。一天,在圖書館裡,他正在看書,一個年輕男子走了過來,把一張皺皺巴巴的紙條扔在他面前,然後走開了。紙條上寫著:「如果你想口交,到男廁所來。」

就像費力吹起的理想氣球被一針扎破,這種被「識破」的絕望和沮喪充斥了J的內心。後來法庭審訊時的一段錄音也證實了這個問題:

法官:你覺得那張紙條是個催化劑嗎?是一個開始嗎?

J:看起來是這樣的,因為就是那個時候所有努力都化為泡影。

法官:那對你意味著什麼?

J:它就在那裡,有點兒像是隨便一個人扔來的挑戰,事情的確開始變得越來越糟。

法官:你沒有去找那個人,你們並沒有見面是嗎?

J:是的,沒有見面。

儘管J當時並沒有作出任何回應,但這張紙條彷彿就是開啟潘多拉魔盒的鑰匙,讓他重新回到罪惡之中。

一開始,J混跡於當地的同性戀浴池裡,他把他的伴侶帶到小房間,然後給他們下藥。他是一個自私的「愛人」,在同性性愛中,他只想做「攻」,拒絕做「受」。對於J來說,性行為的意義是索取和掌控。但是他給年輕同性戀男子下藥的事情傳了出去,很快他就被當地的同性戀場所驅逐了。

於是他便把勾引「獵物」的場所改在了酒吧。J跟第二個受害人便是在某個酒吧相遇,隨後J將他帶到酒店,給他喝了被下了藥的酒,那人昏了過去。第二天早上醒來的時候,J發現身邊的這個人已經死了,臉上、胸口都有被毆打過的痕跡。J知道是自己殺了他,卻不記得怎麼發生的,因為他昨晚也喝多了。

這個人的死只是這場長達5年的殺戮的開始。在接連殺死4個人之後,意外的狀況發生了:第五個受害人逃跑了。受害人報了警,於是警察以猥褻一個13歲男孩的罪名將J逮捕。在法庭上,警察對他手上的其他幾樁命案毫不知情,J只被判了12個月的監禁。刑滿釋放後,他從祖母家搬了出來,因為他需要一個屬於自己的作案場所——一間公寓。在這裡,他充分滿足了自己曾經的幻想,對別人實施了恐怖的性行為,這是一個死亡和毀滅的地方。

每一次,J給受害人喝事先下了藥的飲料,在他們昏迷的時候蹂躪他們的身體。然後他會俯下身來聽他們的心跳,當受害人的呼吸從深長變為短促的時候,他知道受害人快醒了,是時候殺死他們了。在受害人被肢解以後,J會將他喜歡的屍塊保存在公寓裡好幾天。他會和屍體睡覺,躺在屍體旁邊,膜拜屍體,為屍體照相。他平時上班的時候,會把一些屍體放在浴缸裡,用冰保存起來,放到週末。在週末,他可以有更多時間享受與這些屍體在一起的時光。他同屍體一起躺在浴缸裡,他說這樣他就不用獨自洗冷水澡,也不會覺得寒冷……

J後來回憶道:「我真正喜歡的是死人,因為那樣我不需要與他們有交談,也不需要面對他們的拒絕,我可以隨心所欲地擺佈他們。」

在與屍體的相處中,J最喜歡做的是跟屍體做愛。他對屍體的興趣變得越來越狂熱,一直想要找到理想中完美的性高潮,所以不得不做更多的事來達到完美的高潮體驗:和受害人做愛,然後殺了他們,然後和他們的屍體做愛,然後和他們的內臟做愛,然後吃掉和他做過愛的人。

審訊錄音:

J:在肢解的過程中,我保留了心臟、大腿、胳膊、肱二頭肌和肝臟的肉,把它們切成小塊兒洗乾淨,放到一些乾淨的塑料冷凍袋裡,然後把它們放到冷藏室裡,只是把這些作為嘗試一些新東西來獲得更多滿足感。而且我會烹飪它們,然後看著照下來的照片,進行手淫。

在J被捕前的一個月,他吃的唯一肉食就是人肉。

L殺害被害人時的現場視頻在網上有流傳,善意提醒,心理承受能力超強的人才可以看一下。

分析3:

既然文章一開頭就提到J是戀屍癖代言人,後面又反覆提到一個「關鍵性畫面」——奸屍,不如這裡我們就先從「戀屍癖」談起。

困惑的浪漫——戀屍癖

在我的第一本書中曾介紹過戀物癖這種心理疾病,是人們對「非人類」甚至「非生命」物體產生性衝動並發生性行為。戀物癖一旦形成,所戀物品本身對患者來說才是真正的性對象!常見的對象有柔軟、皮毛質地、帶花邊的物品,例如蕾絲的女式內褲、長襪和吊帶襪;或者平坦、堅實的物品,比如高跟鞋、黑色手套。還有戀枕頭、戀鉛筆、戀足,甚至是戀汽車的排氣管。其意味就像歌德的《浮士德》中所說的:

把那天使的珍品弄點過來!

引我到她安息的所在!

從她胸脯上解下一條圍巾,

或是打動我愛情的一根襪帶!

可以說有多少種物體就有多少種戀物癖,而戀屍癖則稱得上是其中的大Boss了!和其他戀物癖一樣,戀屍癖需要具備兩個條件才能叫戀屍癖:

A.能夠對屍體產生性衝動。

B.能夠跟屍體發生性行為。

這會兒再來看看J和L的所作所為,與上面的條件非常吻合。

但是戀屍癖並不是變態殺人狂的專利,在我們周圍的普通人身上也會發生。

因為戀屍癖隸屬於戀物癖,以前我也介紹過戀物癖的成因,在這裡就針對戀屍癖的具體情況做幾點補充。同時,這樣我們也可以通過戀屍癖的起因來瞭解更多J與L的犯罪原因。

戀屍癖成因:

類似我們曾在戀物癖中說過的,戀屍癖是對不恰當的性目標建立起了條件反射形成的。

-->J和L沒辦法很好地跟人建立正常關係,但渴望跟屍體有性接觸。

戀屍癖者內在道德觀缺失,無力承擔長期性關係所需要承擔的責任,而去追尋短期的性滿足。

-->J頻繁地更換性伴,即受害者。

戀屍癖者有關性慾的思想扭曲,缺少令人滿足的正常的性宣洩途徑,缺少對受害者痛苦的同情。

-->J和L的性取向(同性戀或雙性戀)得不到周圍人的認同。

戀屍癖者喜歡一切機械的、不能成長的東西,他們渴望把有機物改造成無機物,把一切生命過程、感覺和思維都變成物體。

-->實際上,J真正想要的是一個他可以完全掌控的同伴,無論活的還是死的,但是顯然屍體比活人更容易控制。

戀屍癖者的視線只停留在過去,從未展望過將來。他們基本上都是些感傷的人,換言之,他們只回味著昨日的感受或者曾經歷過的事。這些戀屍癖者的感情是冷漠的、疏遠的,他們的價值觀恰恰與正常人的價值觀相反,令他們激動和滿足的不是生存而是死亡!

-->J與L真正迷戀的是死亡的美學,以及受害者在他們眼中的美,這就是他們為什麼要把屍體擺放成各種扭曲的姿勢,並樂意向鏡頭展示的原因。

相較於他們犯下的罪行,戀屍癖本身並不是無藥可救。我們既然提到了「戀屍癖是對不恰當的性目標建立起了條件反射形成的」,那麼我們可不可以摧毀這個錯誤的條件反射,建立正確的呢?答案是肯定的。

「強擼灰飛煙滅」法:

當患者產生異常的性幻想(如對屍體、屍骨之類的)時,用藥物對他們施加刺激,使他們能持續手淫45分鐘到兩個小時不間斷,如此導致「審美疲勞」,形成厭惡反射。

當患者對一個適當的性幻想對像進行手淫(不是屍體、屍骨之類的)時,可以讓他們驕傲地大聲說出來,使他們通過這種合適的行為得到滿足感和認同感,形成正確的性條件反射。

「意淫」法:

患者先是被允許在錯誤的性幻想下進行手淫,到了緊要關頭,立即轉變性幻想對象。這樣他們即使想「剎車」也來不及了。經過反覆練習,患者可以更早地開始正確的性幻想,並仍保持興奮的狀態。

心理癌症——反社會人格障礙

在電影《沉默的羔羊》中,安東尼·霍普金斯大叔成功地飾演了一位典型的反社會人格障礙患者,而主演了「現實版」《沉默的羔羊》的J和L又何嘗不是現實中的反社會人格障礙患者呢?

如果把抑鬱症和強迫症等認為是心理疾病中的「傷風感冒」,那麼人格障礙就當仁不讓地稱得上是心理疾病中的「癌症」了!像身體的癌症一樣,人格障礙這種心理癌症也有著漫長的潛伏和演變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時,當它病發時,也和身體癌症一樣難以治癒和令人絕望。

反社會人格障礙的患者在兒童時期就會出現各種行為問題:殘忍地對待動物、破壞公物、撒謊、違反規定等(就像J和L在童年所為)。但是這些早期的行為問題往往會被學校的老師最先發現,逐漸引起警察或監護人的注意,從而得到遏制和改善。如若不然,一旦兒童期的行為問題形成了穩定的模式,就極有可能在成年後發展成反社會人格障礙。隨著這些「熊孩子」體力、認知能力的發展和性成熟,情況往往會惡化,撒謊、打架、偷竊等小問題會演變為諸如入室搶劫、故意破壞、強姦等較為嚴重的問題。有些兒童甚至會很快養成一種極其危險的、施虐成性的人格。例如,我們有時會聽到不滿14週歲的兒童非常殘忍地殺害其他兒童,而且毫無悔意的新聞報道。

下面我們就來說幾個體現在J身上的反社會人格障礙的典型表現:

「缺乏對他人的關愛」

反社會人格者無視法律,反覆表現出騷擾他人、打架、破壞公物、盜竊等違法行為。「冷血」是對他們與他人互動的最好描述。為了獲得獎賞和快樂(如金錢、權力、社會資源、性等),反社會者會操控或欺騙他人。

這一點在J的「恐怖秀」中再明顯不過了,他反覆尋找受害者,操控他們,「把他的伴侶帶到小房間,然後給他們下藥」,以獲得自己想要的性。

「易衝動」

這是反社會人格的另一個普遍特徵,通常表現為缺乏計劃,更不會考慮後果。例如,有的反社會人格者進入加油站後,一時興起搶劫服務人員,即使他們並未想好如何撤退。就像J殺死他第一個受害者S,事先也沒有詳細的計劃。

除此之外,他們常常不假思索地作出一些日常決定,完全不計後果。例如,一位反社會人格者不向妻兒做任何交代便離家出走好幾天。這樣做通常會導致關係危機,並給工作帶來麻煩,因此他們常常需要更換工作、更換伴侶、變更住所。

「能言善辯、風度翩翩」

有些反社會人格者在社交中表現得非常出色,他們很圓滑,充滿自信。通常,他們在初次見面的時候會給人留下很好的印象,以便日後能利用新「朋友」。很多人因反社會人格者表現出的魅力而上當,甚至警察、心理醫生等專業人員也曾被蒙騙。事實上,這類反社會人格者通常也是行騙的高手。試想,若不是因為J外表英俊,舉止得當,善於忽悠,又怎能一次次成功將受害人哄騙得手呢?

「對社會態度冷漠」

反社會人格者對自己的行為毫無悔意,總為自己的罪行開脫,認為被害人「罪有應得」。例如,他們有時把責任強加在被害人身上,認為他們是「咎由自取」。反社會人格者的報復心強,極具攻擊性,所以他們也比常人更容易死於殺人、意外事故等暴力方式。

J在受審時說的一句話說明了這一點:

法庭:你就一點兒不受良心的譴責嗎?

J:是的,如果愧疚我就不會做了……

如果你還想更深入瞭解自己身邊的反社會人格者,不妨試一下下面這個小練習:

接下來的一周,請你每天通過各種渠道瀏覽新聞信息,尋找關於反社會型人格障礙人物的報道,如謀殺者、白領罪犯或騙人高手。把這些報道集中在一起,然後和其他人討論,從該人物的生活和實際行動中,尋找與我下面列舉的反社會人格特徵相符的證據。

反社會人格障礙的特徵:

對他人缺乏關愛

易衝動

脾氣急躁,具有攻擊性

魯莽,缺乏責任感

能言善辯,風度翩翩

冷漠的社會態度

無愧疚感

不關心他人疾苦

反社會人格的典型想法:

「記住,自己小心一點兒。」

「世道一片混亂,只有強者才能生存。」

「為達目的,我不惜一切代價。」

「我不在乎他人怎麼看。」

「生活對我來說太殘酷了,我該得到一些機會了。」

「我沒必要守信用,那些人活該。」

反社會人格障礙導致了J和L等人的犯罪,那麼又是什麼導致了他們患上反社會人格障礙的呢?這個問題就像搞清楚戀屍癖的成因就搞清楚一部分他們犯罪的原因一樣,有必要深究一下。

這裡有兩種說法:生物和心理。

先來看生物的。有研究表明,人的大腦中有負責抑制行為的系統,這種系統扮演的角色就是「心理剎車手」!當懲罰信號出現時,該系統會控制住人們正在發生的行為,以逃避懲罰。

每個人都有這樣一個心理剎車手,你有我有反社會人格者也有。但是問題的關鍵在於,不同人的心理剎車手反應敏感程度不同。有的人的心理剎車手反應很靈敏,輕微的懲罰信號便會讓他們終止行為,比如意識到踩踏草坪會被指責,便立刻掉頭往回走。但有的人的心理剎車手反應非常遲鈍,像反社會人格者,即使遭受天大的懲罰如「殺人償命」,也無所畏懼,依舊大搖大擺,我行我素。

在講反社會人格障礙心理方面的成因之前,我要先向大家介紹一個詞——「脫敏」,那何為「脫敏」呢?就是擺脫敏感,擺脫能讓你情緒起伏的人或事,再說得直白一點兒,就是變得麻木。所用的方法,就是讓你不停地面對這些刺激。

介紹完這個詞之後,我要向大家再介紹一個人——班杜拉。

阿爾伯特·班杜拉是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對心理學的最大貢獻就是提出了社會學習理論。這裡我們就需要簡單說說他的社會學習理論中的部分內容:

還記得抑鬱症部分我們提到的「認知——行為」療法嗎?它是兩個學派——認知主義和行為主義觀點融合的產物。原本這兩個學派是「井水不犯河水」,而班老頭的觀點就是在這兩個學派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樑。

交互決定觀認為,個人、環境和行為三者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

假定有一個你不喜歡的人請你一起打網球。你能想像得出和這個人待一下午會有多沉悶無趣,因此你個人期望可能會使你拒絕邀請。但是,如果這個人許諾,你和他一起打網球,他就給你買一副你心儀已久的、昂貴的新球拍,情況又會怎樣?轉眼間,環境誘因的強大力量又改變了你的決定,於是你說:「好吧,我們一起玩吧。」現在繼續往下想,假設你最後得到了有史以來最讓你欣喜的一副球拍,你和這個人配合得還挺好的,他甚至還會開一些玩笑,使這個下午過得挺有趣的,你也許真的就期望下一次再和他一起去打網球。

在這個例子中,是行為改變了你的期望,這一期望又影響你以後的行為,如此反覆。

除此之外,班老頭還將學習分為「參與性學習」和「替代性學習」。所謂參與性學習,就是親身參與,通過體驗而進行的學習,實際上就是邊做邊學,在做中學。而替代性學習,則是通過觀察別人而進行的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本身沒有參與的行為。

人類的大部分學習都是替代性學習,它通常是通過觀察或聆聽下列信息來源進行的:現實生活中的(親眼所見或親耳所聞),象徵性的或者非人類的(廣播中說話的卡通人物或動物),電子產品(電視、電腦等)或印刷品(圖書或雜誌)中的。

替代性學習大大提高了學習的速度,同時還可以避免人們去經歷有負面影響的事件,比如我們可以通過聽他人講述、看書以及看電影來瞭解火災、地震等事故和自然災害的危險性,而不必親身去體驗那恐怖的過程。

一些研究認為,在反社會人格障礙患者身上觀察到的「無所畏懼」,可能是系統脫敏和替代性學習的結果。如果一個人長期面對暴力或其他反社會行為(如兒童期的虐待或幫派活動),那麼他(她)對這些行為就會變得麻木(脫敏)。作為虐待和暴力的受害者的同時,他們也「學習」到了(替代學習)虐待和暴力是掌握權力、控制他人、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的一種方式和途徑。一些惡霸極有可能小時候是受虐者,由於感覺脫敏,原本被虐待的人變得對施虐沒有負罪感,因此反社會行為才會在他們身上反覆出現。

每個人都有罪,犯著不同的罪

至此,分析1、2、3全部結束,我想文章一開始提出的第三個問題——讓大家「學會怎樣對此類案件進行心理層面的分析」,已經解決。

下面,回到第一個問題:「什麼使他變成這樣?」

回顧這一路來的分析,我覺得我們已經能夠得到很多答案:

L的童年可能遭受過虐待或者忽視;

L因為性取向的問題,在少年時受到過家人的排擠和周圍人的暴力對待;

成年以後的L不得志,人際關係高度匱乏;

L患有戀屍癖和反社會人格障礙。

……

到這兒,很多人甚至包括我自己不禁要產生一個疑問:「這世上太多的人曾有過和L及J相似的遭遇,甚至更糟,但是為什麼他們沒有去犯罪?」關於第一個問題,我想對答案做最後的補充——遺傳因素。

我們討論很多心理疾病原因的時候,都沒有忘記對先天遺傳因素的關注,那麼這裡針對犯罪原因也一樣。

我們都知道正常男性的染色體是由XY構成,而正常女性的則是由XX構成。研究者在對男性犯罪者的研究中發現,一些罪犯具有一個多餘的X染色體,即XXY。這類男性往往是瘦高個,乳房組織相對發達,面部缺乏絨毛,比具有XY染色體的男性更有可能是同性戀、異裝癖和戀童癖。

還有一種男性染色體是XYY,即具有一個多餘的Y染色體。研究者發現,XYY男性在國家監獄中的比例要高於一般人口比例,這樣的男性往往容易實施暴力犯罪。

現在再來看J的案例,相信大家不會忽略一個細節:J的母親患有抑鬱症。這不僅會對J的撫養造成影響,在基因遺傳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作用。雖然我們對L的家族中是否有精神病或者犯罪基因不得而知,但在這裡也不能排除這種可能性。

「世上沒有巧合的事,只有巧合的假象。」細數以上所有推論出的犯罪原因,它們就像組成「罪惡魔方」的零件,缺失了哪一塊,或拼不到正確的位置,魔方都不會被完成。每一塊魔方的完成,都說明在罪惡形成的道路上,有太多人不作為,或者做了錯誤的事。

下面是美國FBI列出的十大殺人狂魔的行為特徵,你可以數數自己直接或者間接符合了幾項?

1.他們大多是單身。

2.絕大部分犯罪者都有高於常人的智商。

3.無法維持穩定的工作。

4.來自破碎或者不健康的家庭。

5.有遺傳性的精神疾病、暴力傾向、毒品、酗酒的問題。

6.被虐待長大。

7.對於權威人士,特別是男性的權威人士有著某種心靈上的障礙。

8.年幼時就顯現出許多精神上的疾病,有些則是有明顯的暴力傾向或犯罪傾向。

9.抱著反社會、反人類、反全世界的理念生活著。

10.對於特定的暴力性行為或變態性幻想格外著迷,特別是戀物癖和窺陰癖。

至於文章開頭的第二個問題:「他為什麼要這麼做?」

有一點你不用懷疑,J和L在犯罪過程中,不是能夠得到心理的滿足,就是能夠減輕內心的痛苦,更多時候是兩者兼得,又或者,不過是他們試圖得到滿足或者解脫的一種努力與嘗試。而所有這些更像是他們對問題1答案的復仇:索回那些早年缺失的愛和遺失的渴望。

看一段J法庭審訊的錄音:

法官:你就從來沒有過正常的男朋友嗎?這樣的話你就不用殺這些人了。

J:人們總是會離開的,我永遠不會找到可以一直陪伴我的人,所以,我認為把他們留在身邊的唯一方法就是殺了他們,通過吃掉這些人,這些人就可以真正變成我的一部分。

少年時曾遭到遺棄,所以J害怕孤獨,成年後他便需要很多很多的(屍體)陪伴;早年經歷坎坷,所以L渴望關注,他把受害人部分屍塊裝進郵包寄給在加拿大首都渥太華的兩大政黨總部。這樣說來,無論是在電影《女魔頭》《香水》裡,還是現實中的「綠河殺手」身上,都能找到這種「悲情惡魔」的影子……

單從犯下的罪行來說,他們是十惡不赦的,可是,從某種層面上來說,施暴者本身卻也是命運的殉道者。一句話,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