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一本正經又怪誕的行為心理學 > 第六章 壓力 >

第六章 壓力

為何大喊大叫毫無作用?

如何在幾秒鐘之內減少你的怨氣?

利用「四條腿」朋友的積極力量

用心理暗示法降血壓

著名精神分析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認為,心智是由本我、自我與超我三個部分構成的。「本我」就是你心智裡獸性的一面,會受到本能的驅動與控制;「超我」則代表著更具道德性的一面;而「自我」則時刻想著在「本我」與「超我」這兩種對立的力量中做出裁決。絕大多數時候,這三個部分都會和諧共處,讓我們的心智處於健康正常的狀態。但是,在某些時候,則會出現嚴重的分歧,通常會在性或是暴力等領域表現出來。

為了充分瞭解弗洛伊德的思想,可以試想將一位慾火中燒的青年(這代表著「本我」)、一位牧師(「超我」)與一位會計師(「自我」)關在一個房間,並在房間裡留下一本黃色雜誌。青年代表你獸性的那一面,會迫不及待地想搶走那本黃色雜誌,與此同時,牧師會試圖將這本不道德的雜誌撕碎。面對衝突,那位會計師力圖讓雙方妥協。最後,三方都會冷靜下來,坐下來商討,決定假裝這本黃色雜誌壓根不存在。這樣的話,這位青年就不會想著翻看那本充滿淫穢畫面的雜誌,牧師也不用說教。大家都對這種聰明的妥協感到開心,他們三人將雜誌藏在地毯下面,努力忘記它的存在。遺憾的是,說得容易,做起來難。幾天後,這位青年就會再次產生要偷看黃色雜誌的念頭,但是每當他準備掀開地毯時,牧師就會想辦法制止。最終,雙方的緊張關係不斷累積,大家都變得越來越焦慮。

根據弗洛伊德的說法,我們的內心經常會陷入「青年」與「牧師」之間的衝突,其中一方竭力爭取我們想要的,而另一方則竭力表達我們所應該做的。那位青年想要婚外情,但牧師則指出遵守婚姻誓約的重要性。青年要去狠揍那位冒犯過他的人,但牧師則希望他能夠寬恕別人。青年想進行一些不正當的商業交易,但牧師卻強調要做一名遵紀守法的好公民。絕大多數的時候,我們都會假裝這些問題不存在,試圖將它們掩埋在潛意識的世界裡。但是,就像把黃色雜誌藏在地毯下一樣,持續的壓力會漸漸累積起來,最終讓我們感到沮喪、不安與憤怒。

很多心理學家都表示,最好的解決辦法是以一種安全且社會能接受的方式去釋放被壓抑的情感。在你內心的「青年」想要踢門之前,你可以大聲咆哮、尖叫或是跺腳,做任何你認為能讓這位「青年」冷靜下來的事。這種疏導憤怒的宣洩方式,已被世人廣泛接受——但是弗洛伊德的說法是正確的嗎?

多年來,心理學家已經研究了將人置身於壓力當中,然後鼓勵他們通過咆哮與尖叫的方式進行發洩所取得的效果。

幾年前,愛荷華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家布拉德·布西曼進行了一項實

驗,他讓600名學生就墮胎問題寫一篇文章,表達自己的觀點。在這些學生完成論文之後,研究人員將其收上來,然後宣稱要讓某位學生去評分。事實上,是實驗人員對這些文章打了很低的分數,並在文後附上一句話:「這是我讀過最差的文章!」不出所料,學生們對得分與評價十分不滿,並對虛構出來的評分者感到憤怒。

接著,一些學生得到機會去發洩他們的憤怒情緒。研究人員給了他們一副拳擊手套,並展示那位虛構出來的評分學生的照片,告訴他們一邊想著那位評分者,一邊要在沙袋上擊打70下。雖然學生在擊打沙袋發洩內心不滿時,研究人員並未在旁邊觀看,但內部通信系統讓研究人員能暗地裡計算這些學生擊打沙袋的次數。與此相反,另一組的學生並沒有得到拳擊手套與沙袋,而是被要求在一間安靜的房間裡坐兩分鐘。

之後,所有的學生都完成了一份標準的情緒問卷,問卷的主要目的就是衡量他們憤怒、不安或沮喪的程度。最後,研究人員讓學生們兩人一組進行遊戲,遊戲勝利的一方可以對著失敗一方的臉大喊大叫。勝利者可以決定每一次大喊大叫的時間與音量,然後通過電腦記錄下來。

那些擊打沙袋的學生是否要比那些安靜坐在房間裡的學生怒氣更少呢?

結果顯示,那些戴上手套,使盡全力擊打沙袋的學生在事後反而更具攻擊性,並且在與其他學生進行遊戲的時候,吼叫的時間更久,聲音也更響亮。實際上,兩組學生在最後的情緒與喊叫行為上都出現了巨大的差異,這樣的行為模式已被反覆證實。發洩憤怒並不能澆熄怒火。事實上,正如布拉德·布西曼在他的研究論文裡所說的,發洩憤怒無異於火上澆油。

如果說擊打沙袋或是吼叫都無助於平息內心的壓力與沮喪,那什麼方法才是可行的呢?我們該怎樣做才能創造出輕鬆愉悅的生活態度呢?參加冗長的憤怒管理課程或是進行數小時的沉思,能否解決問題呢?事實上,有一些簡單快速的辦法可供選擇,這包括:找尋好處,什麼事都不做,以及充分發揮「四條腿」朋友的積極能量。

找尋好處

每個人都會在人生的某個階段遭遇負面的事情。也許,你會染上某種疾病,要面對一段戀情的終結,發現你伴侶的不忠,或是忍受某位親密朋友所傳播的給你造成傷害的八卦流言。這些事情通常都會讓人們感到不安、焦慮或是壓抑。人們經常反思過去,希望一切能夠重來。如果有人要對所遭受的痛苦負責,他們就會生出報復心。通常來說,這樣的遭遇會讓我們產生憤怒、痛苦與攻擊性的心理。若在此時遞給他們一副拳擊手套與一個沙袋,可能會讓他們感覺更糟而不是更好。既然這樣,處理這類情感最好的方法是什麼呢?

一種辦法就是去找找樂子。你可以看一部有趣的電影,參加一場聚會,與小狗一起玩耍,或是猜一個艱深的字謎。與此同時,你還可以通過運動、創造一個藝術項目或是與朋友或家人共度一個晚上,來分散自己的注意力。雖然這些行為能夠幫你減輕一些小挫折所帶來的煩惱,但卻無法對一些長期挫敗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案。好消息是,要解決這些難題,並不需要你長時間與心理咨詢師合作,或是耗費數小時去與身邊的人長談。這種方法其實只需花費幾分鐘,而且這樣的辦法已經在那些於大火中失去財產、遭受喪親之痛、得了心臟病、成為自然災難的受害者的人身上取得了效果。這種方法就叫「找尋好處」。

邁阿密大學的心理學家邁克爾·麥卡洛與他的同事進行的一場實驗,就很好地闡述了這一方法。他們讓超過300名學生選擇一件某人曾傷害或冒犯過他們的事情。從行為不忠到侮辱性的話語,從被拒絕到被拋棄,這些學生都說出了曾讓他們感到痛苦的經歷。

研究人員要求三分之一的學生花幾分鐘詳細描述這些事情,專注於他們當時所感受到的憤怒情感以及這些體驗對他們的人生所產生的負面影響。第二組的學生則需要回憶從這次體驗中得到的好處,比如痛苦如何讓他們變得更堅強。最後一組學生只需要描述他們對接下來日子的計劃。

研究結束時,每位學生都要完成一份問卷,旨在衡量他們對那些曾帶給他們煩惱與痛苦的人的想法與感覺。研究結果顯示,只需要花幾分鐘專注於看似受傷的經歷所帶來的好處,就能讓我們更好地解決憤怒與不安。他們會嘗試原諒曾經傷害過自己的人,不大願意去尋求報復或是盡量避免做出這樣的行為。

從負面的人生遭遇裡找尋好處,這看上去可能只是我們的癡心妄想,但一些研究證據表明,這種做法帶來的好處是真實的。比方說,在美國遭受「9·11」恐怖襲擊後,某些積極的品格特徵,比如感恩、希望、友善、領袖能力以及團隊合作,在美國人身上都得到了增強。除此之外,其他的研究表明,在身體出現嚴重疾病的時候,會讓當事人表現得更加勇敢、好奇、正直、幽默以及對美感有更強的鑒賞力。

要做好憤怒管理,戴上拳擊手套或是擊打沙袋,很可能會增強你的攻擊性。相反,從一些負面事情中找尋好處,反而會大大削減你的怒氣。■

用行動轉化「能量」如何從痛苦中獲益

當你遭遇一件可能讓你感到憤怒的事情時,可以嘗試下面的方法緩解痛苦,幫助你更好地前進。

你可以抽出幾分鐘思考給你造成傷害的事情的積極一面。比方說,你可以照著下面這樣做,從而幫助你……

●變得更強大,意識到之前從未察覺到的自身所具有的能量。

●比之前更珍惜現在的生活。

●變成一個更有智慧的人。

●有勇氣開始一段感情或是結束糟糕的婚姻。

●在戀愛關係中更善於溝通。

●變得更自信。

●變得更具憐憫心或寬容。

●與之前傷害過自己的人修復關係。

寫下你從這些經歷中得到的好處,以及你的人生如何變得更美好。千萬不要有所保留,要盡可能地坦誠。■

【心理學鏈接:舒緩壓力的四種方法】

當你感覺到危險時,無論是準備逃跑或是勇敢面對,你的身體都會做好行動的準備。遺憾的是,當下生活會時刻觸發這一身體機制,給我們帶來持續的壓力。無論是找不到停車位或是與孩子發生爭吵,絕大多數人都會按下「對抗或逃跑」機制的按鍵。雖然適度壓力可以幫助一些人專注於手頭的工作,但是持續的壓力可能會讓他們付出代價,造成血壓飆升、精力無法集中、超重以及身體免疫系統削弱等後果。而下面這些簡單迅速的方法,可以讓你的情緒保持一個平穩的狀態。

通過為別人祈禱來幫助自己

密歇根大學的心理學家尼爾·克勞斯進行的一項實驗表明,為他人祈禱有助於你的健康。在對超過一千人就他們的祈禱內容、財務狀況以及健康狀況進行調查之後,克勞斯發現,為他人進行祈禱,有助於減輕當事人感受到的經濟與人際關係壓力,同時還能提升他們的健康狀況。有趣的是,當我們祈禱得到物質犒賞,比如一輛新車或是一棟更好的房子的時候,卻得不到這樣的好處。

聆聽古典音樂

聖地亞哥加州大學的心理學家斯凱·查芬及其同事進行了一項實驗,研究音樂能否大大降低人們在遭遇壓力之後的血壓。他們讓參與者從2397這個數字開始,按照每次遞減13的方式數數(比如,2397,2384……)。為了讓參與者更焦慮,研究人員每隔30秒就過去用一些消極的話語騷擾他們(比如「快點,來不及了!」),催促他們加速。之後,一些參與者被留下來靜坐,另一些參與者則聆聽一些古典音樂(巴哈貝爾的《卡農》與維瓦爾第的《四季:春》)、爵士音樂(包括邁爾斯·戴維斯的《弗拉門戈素描》)或是流行音樂(薩拉·麥克拉克倫的《天使》與戴夫·馬修斯樂隊的《墜入愛河》)。血壓計的指針顯示,聆聽流行音樂與爵士樂與完全處於安靜狀態的效果是一樣的。與此相反,那些聆聽巴哈貝爾與維瓦爾第古典音樂的人會在更短時間內感到放鬆,他們的血壓也會更快恢復到正常水平。

日光浴

弗吉尼亞精神病學與行為遺傳學研究所的馬修·凱勒與其同事進行了一項研究,測試陽光與人們的情緒之間的關係。研究團隊發現,在溫度和氣壓都比較高的天氣裡,只要在戶外活動半小時,參與者心情會非常舒暢,記憶力也更好。如果曬太陽的時間少於30分鐘,他們的情緒反而比之前更低落。也許,正如研究者所觀察到的,在陽光燦爛的時候,人們厭惡被禁錮在屋子裡。

觸摸你內心的小丑

你笑,全世界都與你同笑;你哭,只會增加罹患心臟病的概率。這是對幽默與壓力間關係進行研究得出的結論。那些用幽默面對壓力的人,一般都擁有健康的身體免疫力,並且患心臟病與中風的幾率要比一般人低40%,在接受牙醫就診的時候會感到更少的痛苦,並且壽命比一般人長4.5年。2005年,馬裡蘭大學的心理學家邁克爾·米勒與同事進行了一項研究,結果表明電影裡一些畫面可能會讓觀影者感到不安(比如電影《拯救大兵瑞恩》的前30分鐘),或是讓他們開懷大笑(比如電影《當哈利遇上莎莉》裡「性高潮」的場景)。在參與者觀看了一些讓人焦慮的電影後,血壓升高了35%,在看到一些搞笑電影後,血壓降低了22%。據此,研究人員建議人們每天至少要笑15分鐘。■

利用狗對思想的積極影響

狗能在多個方面讓你感覺良好。科學家已經進行了多次研究,以探尋能從這些「四條腿」的朋友那裡得到什麼好處。

最為著名的是馬裡蘭大學的心理學家埃麗卡·弗裡德曼與其同事一起進行的實驗。他們探尋了養狗與心血管功能之間的關係。在調查了心臟病患者的康復率後,弗裡德曼發現,那些養狗的病人存活率是沒養狗的九倍之多。這個驚人的發現,鼓勵科學家去探尋養狗對人們所具有的各種好處。研究結果顯示,養狗的人能夠更好地應對日常的生活壓力,過上更輕鬆的生活,擁有更高的自尊心,並且患上抑鬱症的概率更低。

養狗帶來的好處絕不應該被低估。一項研究就請養狗之人執行兩件壓力巨大的任務(從一個四位數開始,按照每次遞減三的方式倒數,同時還要手提一桶冰水),面對著他們的寵物狗或是配偶。相較面對他們的配偶,參與者在面對小狗時,心跳速度要更慢一些,血壓也更低,同時在計算數字時犯的錯誤更少。如果還需要什麼科學層面上的證據,那就是你的狗要比你的丈夫或妻子更有助於你的健康。

有趣的是,相同的結論並不能推廣到貓身上。一些研究表明,養貓可能有助於緩解人的消極情緒,但不大可能讓你感覺特別良好。其他的研究表明,養貓的人在心臟病發作後的一年裡,死亡率要比不養貓的人更高。

這些研究看上去令人信服,但還有一個漏洞。雖然養狗的人一般會擁有更為放鬆的生活態度,並且擁有更健康的心血管系統,但並不意味著養狗是帶來這些好處的原因。那些養狗的人可能本身具有某種個性,正是他們本來的個性使他們更長壽與更放鬆。

為了查明真相,位於水牛城的紐約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家凱倫·艾倫進行了一項研究。她請來華爾街一些患有高血壓的股票經紀人,然後隨機地將他們分為兩組,讓其中一組人每人養一隻狗。在接下來半年裡,研究人員會對兩個小組的參與者進行血壓方面的檢查。研究結果顯示,那些養狗的股票經紀人要比另一組更放鬆。事實上,在緩解心理壓力方面,養狗帶來的作用要比降壓藥更有效。更重要的是,當時這些經紀人都是隨機分組的,因此這與他們的個性沒有任何關係。養狗的參與者除了感覺壓力減緩之外,還與他們養的狗建立起了情感的紐帶。在實驗結束時,這些養狗的經紀人不願意將他們新找到的「朋友」交還給實驗人員。

許多心理學家提出不少理論,用來解釋養狗的好處。這可能是因為你每天遛狗的行為與你的身心健康存在著聯繫。其他的研究人員則表示,狗其實扮演著「不評判」的朋友的角色,能耐心聆聽你內心深處的想法,絕不會洩密。若是從這個角度看,你的狗就像一位忠誠的心理治療師,雖然它有著長耳朵、濕鼻子,但它是免費的。另一種理論則認為,只是單純觸摸或是輕撫一隻狗,都有鎮靜的作用(研究結果表明,即便是護士輕輕握住病人的手,都能大幅減緩病人的心跳)。

然而,絕大多數的研究人員都認識到,養狗對人最大的好處就是其社會效益。當你抽出些時間到公園走走,觀察遛狗的人,你很快就會看到狗是如何讓陌生人之間相互寒暄的(「啊,這隻狗狗很可愛啊……它是什麼品種的?」「多可愛的一隻狗啊——它多大啦?」「看看我剛才踩到了什麼……是它拉的嗎?」)。很多研究結果都表明,花時間與別人進行交流,這是我們感到幸福與健康的重要來源,而狗在幫助人們打開話匣子、提升交流方面的能力是天然且高效的,因此這對養狗人的身心健康有極大的幫助。

雖然狗在讓人們進行對話時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養什麼類型的狗才最有利於社交呢?

為了研究這個問題,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的心理學家黛博拉·威爾斯安排了一位研究人員利用午餐的幾個小時,在一條有很多人遛狗的路上來回走動。在研究人員見到了從對面走過來的300人之後,就算完成了實驗。另一位研究人員則緊隨其後,暗地裡計算每位路人看研究人員、露出微笑或是停下來交談的次數。在接下來進行的三次實驗裡,研究人員分別帶上了一條拉布拉多幼犬、一條成年的拉布拉多犬或是一條成年的羅特維爾犬。作為控制實驗,在另外三天裡,研究人員獨自走路,手裡只是抱著20英吋長的棕色泰迪熊(這只泰迪熊玩偶有一雙大大的棕色眼睛、短小的四肢與一個高高的凸前額,就是為了引人注意)或是一盆絲蘭。

最後,一共有1800名路人走過,進行了211次對話。研究結果顯示,抱著泰迪熊玩偶與植物能吸引很多人的目光,但無法讓他們露出微笑,並且幾乎無法形成交談。與此相反,小狗能吸引更多路人的關注,讓他們露出微笑,並且停下來交談。羅特維爾犬引發的談話率是比較低的,這可能是因為人們認為這種犬具有較強的攻擊性,因此寧願選擇沉默。與此相反,當研究人員帶著年幼或是成年的拉布拉多犬時,大約有十分之一的路人停下來與研究人員進行交流。

不只這次研究支持了人們喜歡與那些養動物的人進行交流的觀點。之前的研究工作也顯示,當一位女性研究人員坐在公園板凳上,身邊有一隻寵物兔或是烏龜時,要比她獨自坐在那裡吹泡泡更能吸引旁人的目光。■

用行動轉化「能量」收穫與狗為伴的好處

這次研究結果傳遞出兩個關鍵信息。首先,養狗有助於人們緩解日常生活中的壓力與煩惱,部分原因是因為養狗能促進社交。其次,要想最大化地提升與別人交談的幾率,你可以選擇一條拉布拉多犬,而不要選擇羅特維爾犬,不要抱著泰迪熊玩偶、植物,不要獨自坐在一旁吹泡泡。

但是,如果你的生活方式讓你無法抽出時間養狗,你還可通過選擇下面兩樣東西去獲得與養狗一樣多的好處。

電子狗

你可以考慮購買一隻機器狗。聖·路易斯大學醫學院的心理學家瑪麗安·班克斯與她的同事研究了機器狗與真狗對長期生活在護理院的病人的影響。研究團隊將一隻真狗與一隻索尼公司研製的機器狗放在每個護理院裡,每個病人每週可以有30分鐘時間與「狗」相處。在長達八周的時間裡,病人們對機器狗與真狗都表現出了同樣的情感依賴,兩者都能緩解病人們的孤獨感。

調到動物頻道

黛博拉·威爾斯在一項富有創新性的研究裡,考察了看動物視頻是否有同樣的鎮靜與身心恢復的效果。她製作了三條短片,分別是:十條小魚在一個放著水草的魚缸裡游動;十隻長尾鸚鵡放在一個大鳥籠裡;十隻猴子坐在樹上。在參與者觀看視頻前後,威爾斯測量了他們的血壓。作為對照,威爾斯安排了另一組參與者觀看一出著名的肥皂劇,還有一組則是看著空白的電視屏幕。研究得出了兩個重要的發現。首先,從心理層面而言,觀看肥皂劇起到的作用幾乎與觀看空白的電視屏幕是一樣的。其次,與兩個實驗對照組相比,三個關於動物視頻的片段能讓參與者感到更放鬆。為了降低你的血壓,你可以在網上觀看有關可愛動物的視頻。■

什麼事都不做,也是降血壓的好方法

幾年前,我為一個電視節目做了一項關於喝酒方面的心理學的實驗。內容是讓一組學生在晚上與他們的朋友在酒吧裡喝酒。我們很容易說服別人參與進來,因為酒水都是免費的。唯一的缺點就是,在晚上喝酒的過程中,這些參與實驗的學生需要進行幾次簡短的測驗。在晚上的實驗裡,所有的學生都如約到來,進行了第一次測驗。每一位學生都需要看著一連串的數字,並盡可能地記住它們,然後沿著地板上畫出的一條線前進,接著研究人員就會將夾在食指與大拇指中間的尺子掉下,然後要求學生在看到的時候及時抓住。

在完成初期的測驗之後,我們很快進入這晚最讓人愉悅的部分——喝酒。每位學生都隨機地被分在了藍組與紅組,佩戴著各自的袖章。然後,研究人員告訴他們可以自由地享用酒水。但是,其中有一條規則——每位學生都必須要自己去吧檯點酒喝,不能叫酒給朋友喝。整個晚上,我們不停打斷他們之間的對話,拉一些學生出來,讓他們像之前那樣進行記憶、平衡與反應時間等方面的測驗。

當流經他們血管裡的酒精越來越多時,這些學生說話的音量就變得越來越大,感覺自己越來越開心,行為也變得更輕浮了一些。測驗結果客觀地反映了他們的變化。在晚上結束的時候,絕大多數學生在回想一個個位數時都覺得很吃力,並且無法沿著地板上畫出的直線走路,在尺子掉在地上過了一分鐘之後,他們才能撿起來。好吧,為了達到某種喜劇的效果,我說得有點誇張,但你們都能明白其中的意思。到目前為止,最有趣的結果是,那些佩戴紅藍色袖章的人在得分方面相差無幾,因為這兩組的學生都被研究人員欺騙了。

這兩組學生在喝酒之後,記憶力似乎受到了損傷,他們覺得自己無法在一條直線上走路,無法保證尺子不從他們的手指間滑落。

事實上,他們整晚根本沒喝一滴酒。在實驗開始時,我們已經暗地裡將酒吧裡一半的酒水換成了不含酒精的飲料,但讓這些飲料在味道與外觀上與真正的酒相似。酒吧的員工要嚴格遵照研究人員的指示,在上酒之前要觀察每位學生佩戴的袖章,只為那些佩戴紅色袖章的學生上真正的酒水,而給那些佩戴藍色袖章的學生上不含酒精的飲料。雖然佩戴藍色袖章的學生整個晚上滴酒未沾,卻足以產生與酗酒一樣的效果。他們是在假裝做出這樣的反應嗎?不是的。相反,他們深信自己已經喝了很多酒,繼而說服了他們的大腦與身體,讓他們做出了與「喝醉」後一樣的行為。在那晚實驗結束的時候,我們向藍組的學生說明了其中的「緣由」,他們放聲大笑,立即清醒起來,整個酒吧都充滿著愉悅歡快的氣氛。

這一簡單的實驗證明了「心理暗示」所起的作用。我們的參與者認為自己喝醉了,於是做出與自身想法一樣的行為。在醫學實驗裡,同樣的情況也會出現。當人們接觸了假的毒葛後,結果真的長出了皮疹;那些喝了不含咖啡因咖啡的人也變得興奮;進行了一場虛假膝蓋手術的病人在術後表示,他們已「痊癒」的肌腱不像之前那樣疼痛了。事實上,實驗表明,將真正的藥物與糖丸的功效做比較,有60%至90%的藥效在某種程度上取決於「心理暗示」的作用。

運動是降低血壓的有效方法,但這在多大程度上源自「心理暗示」的作用呢?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艾麗婭·克魯姆與艾倫·朗格在一場具有開創性的實驗裡,從七家酒店裡招募了超過80名服務員。他們知道,這些服務員之前都是經常進行體力鍛煉的,平均每天要清潔與打掃15個房間,每個房間需耗時25分鐘左右。除此之外,這些服務員經常要做諸如舉重、搬運行李或爬樓梯等行為,這樣的鍛煉讓那些健身積極分子都眼紅。然而,克魯姆與朗格認為,雖然這些服務員每天運動量巨大,但他們自己並沒有意識到。研究人員想要知道,如果告知這些服務員他們的工作對體形塑造所具有的好處,會對他們產生什麼影響呢?他們會相信自己就是一個身形健美的人嗎?這樣的想法能使他們的體重與血壓產生重要的改變嗎?

研究團隊隨機地將每家酒店的服務員分為兩個小組。一組被告知他們平時工作進行的運動所具有的好處,以及每天所消耗的卡路里數。這些服務員被告知10分鐘的換床單行為會消耗40卡路里,而花同等的時間用吸塵機清掃地板會消耗50卡路里,若是花15分鐘清潔浴室,會消耗超過60卡路里。研究人員遞給這一組服務員一個講述這些重要事實與數字的報告,同時還將相同信息的公告牌貼在員工休息室。而分在實驗對照組的服務員同樣被告知運動的一些好處,但沒告訴他們工作中所消耗的具體卡路里數值。然後,每位服務員都要完成一份有關他們在工作之外運動、飲食、喝酒以及抽煙習慣等方面的問卷調查。與此同時,這些服務員還進行了一系列的健康測驗。

一個月後,研究人員回來複查結果。酒店經理向研究人員證實,兩組的服務員所從事的工作負荷都沒有什麼變化。接著,研究人員要求每位服務員像之前那樣完成調查問卷與健康檢查,然後對到手的數據進行分析。

兩個組的服務員在工作之外都沒有進行額外的鍛煉,也都沒改變飲食、抽煙或喝酒的習慣。因此,他們在生活方式上可以說並沒有發生任何大的改變,並不存在哪一組的成員的生活方式變得比另一組更健康的狀況。

研究人員將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在健康測驗裡。讓人驚奇的是,那些之前被告知他們每天消耗了多少卡路里數值的服務員的體重減輕了許多,體重指數與腰臀比指數都降低了,並且他們的血壓也有所下降。而在實驗對照組的服務員則沒有出現類似的積極改變。

是什麼導致了這樣的差異呢?克魯姆與朗格認為,這是「心理暗示」的效用。當服務員在日常工作中時刻提醒自己進行了多少鍛煉,消耗了多少卡路里,服務員改變了對健康的看法,進而讓這些信念變成現實。看來,這與那些認為自己喝了酒而變得說話含混不清,或是認為自己真的生病而長出皮疹的人是一樣的。因此,我們只需思考運動有益於健康,就能讓自己變得更加健康。

無論人們對這種神秘的效應有什麼樣的解釋,對於提升你的健康而言,你可能已經在做一些必要的努力了,現在只需要意識到這一點而已。■

用行動轉化「能量」信心很重要

克魯姆與朗格的研究是具有爭議性的,如果這個實驗真的站得住腳,就說明若你意識到自己每天從事的工作消耗了多少卡路里,對你的健康就是有好處的。下面這個圖表給出了一個平均體重的人在進行各種活動時所消耗的能量。你可以參照圖表計算自己每天所消耗的卡路里。

隨身攜帶這張表,提醒自己日常生活中所進行的一些「無形」鍛煉,然後根據「心理暗示」的理論,你可以單憑思考,而不需要做任何事,就能降低自己的壓力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