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重口味心理學:怎樣證明你不是神經病? > 社交恐懼2 >

社交恐懼2

下面開始講案例:

某個村裡,有個男孩叫小強,在他 15歲的時候,第一次顯示出了社交恐懼症的徵兆:他拒絕與任何同伴接觸。

小強後來大概花了 7年時間才勉強修完大學課程,主要原因是他拒絕考試,尤其是口語考試。大學畢業並獲得工程學學位,做了 6個月的工程師辭職之後,他開始完全拒絕家庭之外的所有社會交往,因為無論是在公開場合還是與權威人士接觸,病症都會立刻在他身上顯現:臉紅,顫抖,冒汗,口乾,心悸……

如今已經 28歲的小強算是徹底「落家生根」了。

從這個例子中可以看得出,社交恐懼症並不像大家認為的只是人際關係問題那麼簡單。

社交恐懼症會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如果不接受治療的話,它將會成為一種慢性的、終生的疾病,幾乎沒有改善或者恢復的可能。

患有社交恐懼的個體比不患該病的個體更容易患有單向情感障礙(就是抑鬱或者躁狂),此外,社交恐懼症患者也容易有自殺的念頭。

個中厲害,真是誰患誰知道!

追尋社交恐懼症的根源,那真是好多好多。

首先,還得從漫長的人類演變源頭說起……

話說,在遠古時期人們靠打獵為生,在與野生動物和某些危險環境打交道的過程中,慢慢地對它們產生了恐懼。與此同時,也相應地產生了對於憤怒、批評和拒絕別人的人的恐懼。

而人類的憤怒通常就體現在表情上。

在生活中,人們會接觸到各種不同的表情,來自迎面走來的路人的,與你交談的熟人的等等。正常人一般會容易記住讚許的表情,而社交恐懼症患者則容易記住批評的。

所以同樣是到街上走了一圈,正常人不會有太大的「收穫」,而社交恐懼症患者則帶回了無限的來自陌生人的「批評」、「憤怒」等等,儘管大多是他們自認為的。

為什麼人類這種害怕憤怒表情的傾向被從遠古遺傳下來呢?

實際上,這就是一種大自然物競天擇優勝劣汰的體現:

你想啊,看到對方不論是獸也好人也好妖也好,當他們凶相畢露時,能夠害怕憤怒表情的人早就溜之大吉了,或者乾脆就地裝死,唯獨你對這些個不感冒,還傻傻豎在原地深情對望,不叉你叉誰呢?

因此,會躲避「憤怒表情」的人更可能生存下來,從而將這種基因一代一代傳下去。

這樣在人類所有種族中,就有了傾向於躲避那些侵略性強的和享有社會特權的群體的這種特性。

只是,過度躲避和敏感的下場就是可能罹患上惱人的社交恐懼症!

在我還住校那會兒,若是哪天在寢室中磨磨嘰嘰蹉跎了一日無所事事的話,便會心生悲涼,滿腹怨氣,抓住身旁的人吼它一嗓子:「我習得性無助了啊!」好為自己的虛度光陰找個開脫的理由。

到底什麼是「習得性無助」?

這次得再請出那條大狗,把它關進籠子裡,然後旁邊有人按響蜂鳴器,接著用電擊痛苦地刺激它,頓時它就作困獸狀,上躥下跳,屁滾尿流。

多次刺激後,打開籠子,再按響蜂鳴器,此時,還未等電擊,大狗便開始在籠子裡滿地打滾,顫抖求饒,把本可以趁機逃跑的事忘得一乾二淨!

「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我本來可以好好學習好好珍惜時間,卻任它們流走了,讓空虛魚肉我,這就是我的「習得性無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