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重口味心理學:怎樣證明你不是神經病? > 社交恐懼3 >

社交恐懼3

回到社交恐懼症,一個人偶然一次或者幾次體會到社交的創傷,但自己事後被當時產生的痛苦所困,多次強化暗示後,便有可能對以後類似的痛苦產生「習得性無助」。

聽說過這樣一個案例:

一個小女孩,在課堂上偶爾一次發言不順利,可能是結巴或者停頓,遭到了身邊同學們的熱烈嘲笑,這個痛苦一下子就被釘入心中,以後每每發言都和這次一樣糟糕,而且愈演愈烈。

後來的情況是:在課堂上不能回答任何問題,因為無法出聲;出門後不能去商店買東西,因為無法與營業員交流。但是私底下與家人朋友之間卻不存在這樣的障礙。

這便是因「習得性無助」而導致的社交恐懼症。

最後一個要說原因:

目前雖然還沒有對社交恐懼症患者進行遺傳學的研究,看看到底和基因有沒有關係,但是研究者們已經確定了一些父母的養育方式將可能導致社交恐懼症的發生:

1 過於保護孩子,對孩子缺乏信任,缺乏情感支持。

2 過度關注孩子服飾是否整潔和言談舉止是否得體。

3 鼓勵孩子進行社會交往,從而妨礙了他們學習社交技巧來控制自己對社會的恐懼。

關於治療,可採用認知行為的集體治療:就是讓一群難兄難弟們聚在一起,相互複述或者模擬能夠引起恐懼的社交場合。例如,當一個人對在公眾面前演講極度恐懼時,大家就集體扮演他的聽眾,來一場模擬秀。

除此之外,還鼓勵大家輪流吐露自己內心的痛苦,獲得其他人共同的安慰,以達到情感上的共鳴,也收穫了來自社會的支持。

我就看到過這樣的場景:一位五十多歲的男性企業家趴在一位十幾歲懵懂少年的肩頭放聲痛哭……

苦難拉近了人與人的距離,在它面前,人們再也沒有任何年齡、性別、層次、貴賤限制,世界頓時大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