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怪誕關係學 > 如何提出報價? >

如何提出報價?

莫頓·富蘭克林(化名)面臨黯淡的經濟前景。在過去三年中,他成了街區之中唯一留存下來的商戶。之前的鄰戶都將自己的產權賣給了一家開發商,而莫頓拒絕了。開發商開出了100萬美元的高價,這一報價差不多是莫頓6年前投資金額的兩倍,但是他還是沒有同意。現在,經過數年官司,法院判定莫頓的產權可由該州政府收回。

莫頓當時為什麼要拒絕開發商誘人的出價呢?開發商想在此地建寫字樓群,而莫頓認為新項目開發會摧毀他的社區。他認為,只要拒絕出售自己的地產,就能夠阻止開發商的項目。但是他想錯了。

更糟心的是,法庭判定開發商只需要向莫頓支付房產當前的估價價格,相當於其他搬遷商戶所獲得的一半。而且,法庭還下達了驅逐令:莫頓必須在短期內搬離。

莫頓思索著自己的困境,突然意識到他還有一線希望:還可以在撤離問題上周旋一下。當然,他可能會失敗,但是通過換位思考,他發現這個問題對於開發商來說確實會產生一定影響。他知道還有另外一支開發團隊也試圖購買他的產權,如果延後撤離,他可能會阻礙當前這筆交易。

於是莫頓想出了一條策略。他要提出簡單的交易條件:馬上撤離,但是對方需要提供回報。那麼多少回報合適呢?莫頓問了自己一個簡單的問題:現在撤離對於開發商的價值有多高?

莫頓決定首先出價,並且出高價——他的開價是400萬美元,相當於法院判定結果的十倍有餘。

這聽著很荒謬吧?但是,莫頓和開發商最終談判協定的價格為300萬美元。莫頓開價很高,而且最終獲得的賠償金是法院判定額度的7倍之多。

在各種談判中,無論是協商薪酬水平、出售車子或房子、商定調解協議,還是和朋友或鄰居商議某件事情,大多數人都無法像莫頓一樣果斷大膽地報價,總會感到焦慮不安。人們總是擔心如果自己的條件太過分,可能會冒犯對方,做出讓步時也顯得沒有說服力。而且擔心如果條件過於極端,說不定會讓對方直接放棄談判。這些擔憂不無道理,但是研究顯示這些焦慮都被放大了。大多數人的首次報價往往過於保守。

大膽的首次報價是什麼意思呢?這樣的報價充滿樂觀主義情緒,是你希望得到的理想結果,如果獲得對方認可,必定會讓你歡呼雀躍。但是,這樣的報價又必須從現實出發。總之,你的首次報價應該能夠讓你欣喜若狂,又不至於讓你得意忘形。

那麼如何區分這兩種狀態,分界線在哪兒?有一個簡單的「嚴肅臉」測試:你是否能夠一臉嚴肅地提出報價?另外一個測試就是:你能否為這個報價找到理由?不一定是天衣無縫、言之鑿鑿的理由,但至少應該有一個理由。如果你可以一本正經地提出報價,並且說出報價的理由,那麼就開口吧——大膽地說出你的報價。

這裡要指明女性在談判中所面臨的歧視,前文中已經討論過這一點。因為雙重標準的存在,女性提出要求時往往受到影響。哈佛大學的漢娜·雷利·鮑爾斯發現,提出大膽的報價要求也會使女性招致社交層面的懲罰。性別因素影響著人們對於欣喜若狂與得意忘形的兩種狀態的劃分。

為什麼首次報價要大膽?這裡需要回到關於錨定心理的討論。前文中提到,首次報價錨定談判方向。而首次報價越誇張,錨定的效應就越明顯,結果就越有利。

再以購買新房屋為例。現在,你已經找到了合適的房子,並準備報價。當你考慮自己的報價時,房子的標價對你的影響有多大呢?伊利諾伊大學的格雷格·諾斯克拉夫特專門研究了這個問題。他先向專業的地產經紀人展示了一套房屋,並向他們提供了大量的背景信息(長達10頁)。然後,他讓這些經紀人估測房子的價值。所有地產經紀人看到的都是同樣一套房子,也閱讀了相同的資料。唯一不同的信息就是格雷格告知他們的房產標價。某些地產經紀人得知的信息是房產標價高達149900美元(這意味著誇張的錨點);還有一些地產經紀人得知房產標價較低,為119900美元。雖然這些地產經紀人經過專業培訓,看到的是相同的房產,但是獲取房產高標價信息的經紀人給房子的估價平均值竟超過了140000美元。

這種現象也出現在二手車的銷售中。在其中一項實驗中,托馬斯·穆斯魏勒找到多位德國機修工,告訴他們自己的1987年產歐寶KadettE有一處凹陷,不知道是否還值得修理。他請機修工給這輛車估價,但是在他們回答之前,托馬斯不經意地提到自己的估價。在某些機修師面前,他給出的估價是2800德國馬克(當時約合1556美元),在另外一些機修師面前,他給出的估價是5000馬克(約合2778美元)。和地產經紀人一樣,這些機修師的報價也明顯受到了錨點的影響。雖然他們對汽車的認知全面而專業,但是前後兩組機修師(獲取高報價信息和低報價信息的兩組機修師)給出的估價竟然相差整整1000馬克!

兩個例子中都凸顯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這些專業人員都知道房屋或車子的價值並沒有錨點那麼高,因此也刻意向下調整估價。問題在於他們調整的幅度不足。即便是專家,也難以避免陷入錨定的影響。

提出大膽的首次報價還有另外一個優勢,這一點和談判過程中的社會規範有關。在談判之中,雙方會相互還價,適當做出退步,最後「各讓一步」達成協議。很多談判者經常會用到這句話——「我們各讓一步」,也就是雙方提出各自的首次報價後取中間值。這看起來很公平。但是這就意味著首次報價之後,只能夠單向調整價格,如果是賣方,調價只能比首次報價低。如果談判後期的出價比首次報價更高,就違背了社會規範。這個談判規則意味著談判者不能提出比首次報價更高的要求,不能在談判中加入新要求。如果違背了這一點,就會觸發對方敵對的立場,引發競爭。

綜上所述,談判受到錨點和社會規範的深刻影響,因此談判的重要原則之一就是:想要得到就提出要求。

我的同事托馬斯·穆斯魏勒的親身經歷說明了這一點。某年感恩節,托馬斯在機場候機時發現那次航班預訂超員,而且超員嚴重,航空公司希望有人自願改簽到第二天的航班,航空公司為此提供500美元的優惠券。登機口的工作人員剛向一位乘客提供了優惠券,托馬斯走上前問道:「如果我取消這趟行程,下一趟可以給我升頭等艙嗎?」工作人員說可以。然後托馬斯又問:「可以負責我今晚的酒店住宿嗎?」工作人員說可以。「好的,那可以支付我在酒店的用餐費用嗎?」工作人員的答案依然是「可以」。托馬斯問了最後一個問題,「到達目的地之後,可以支付我從機場回家的出租車費用嗎?」「嗯……好的。」

托馬斯提了許多額外要求,也因此得到了這些服務。其他乘客沒有提要求,也就什麼都沒得到。想要就要說出來,有時候就是這麼簡單。

提出大膽的首次報價不但能夠獲得競爭優勢,也給談判留有充分的讓步空間,營造合作的氛圍,獲得較好的談判結果。相反,如果首次提出的要求就與底線相近,那麼談判的迴旋空間就十分有限。如果對方要求你做出讓步,你的讓步幅度也就很小。

為自己的讓步留有空間,或許能夠將針鋒相對的談判扭轉為互利共贏的局面。道理很簡單。第一,誇張的首次報價會影響對方的預期變化。談判開始你就提出誇張的要求,對方預期談判可能會比較艱難。然後你適當做出讓步,展現出和談的態度,這必定會給對方一個驚喜。第二,讓步的額度與幅度影響對方的顏面。人們誇耀自己的談判才能,一般會說到自己讓對方做出了多少讓步。在談判者看來,讓對方做出的讓步越多,越能彰顯自己的談判能力。因此,提出誇張的首次報價為讓步留下了富餘的空間,讓對方能夠充分享受獲得讓步的滿足感,使其有機會誇耀自己的談判能力。

換言之,大膽激進地提出首次要求能夠錨定談判方向,獲得競爭優勢,同時又能夠為接下來的談判創造充足的讓步空間。兩點結合使得你在談判中可以展現出友好合作的態度。

美國總統巴拉克·奧巴馬歷經一番艱辛才學得這一道理。2011年,美國深陷經濟危機,面臨債務違約風險,也就是美國財政部發行國債即將觸及上限。在過去,國會會主動通過法案,提高債務上限。但是這一次情況有所不同。作為反對黨的共和黨另有打算,他們希望在通過提高債務上限的法案之前,讓執政的民主黨做出一些讓步。

2011年,共和黨首次提出了激進而大膽的要求。他們提出了「削減、限制和平衡」方案,即要大幅削減開支,限制未來支出,修訂憲法以實現更平衡的財政預算——所有的措施都遭到民主黨的強烈反對。

然而,奧巴馬總統做出的首次要求過於通融。面對共和黨前所未有的舉動,奧巴馬做出了讓步,他的提議包括共和黨所要求的開支削減,以及民主黨所要求的對高收入人群增加稅收。但是,共和黨並沒有接受奧巴馬的首次要求,而是希望他轉變立場,做出更大的讓步。結果,奧巴馬真的這樣做了。在接下來的提案中,奧巴馬不再強調增加稅收,僅僅是呼籲稅制改革,甚至還提出在民主黨最重視的社保和醫保上削減開支。

最終,國會通過法案,政府避免了債務違約,但是法案中的措施包括削減開支將近1萬億美元,並承諾在未來削減超過1萬億美元的開支——這些都是共和黨所希望得到的結果。而奧巴馬政府的所得僅僅是債務上限略有提高;這一幅度十分輕微,所以在不久之後,美國又會面臨另一輪債務違約危機。有人不禁歎息,在這場債務危機中,奧巴馬的立場太不堅定,對方動作越強硬、越堅持,他做出的讓步就越多。而這都始於他虛弱無力的首次要求。

奧巴馬總統汲取了這一次的教訓,兩年之後,在一場相似的債務上限危機中,他佔得上風。2013年,美國政府預算案談判陷入僵局,奧巴馬宣稱:「美國會堅守承諾,履行職責,這一點不容商議。美國的信用與信譽問題不容商議。」雙方僵持不下,政府停擺。兩黨最終達成協議,而奧巴馬政府幾乎沒有做出讓步。某評論家稱:「他們汲取了上一次的教訓。這次他們調整了策略,採取了更為強硬的立場。」

這個事例說明了三個重要道理。第一,要防範對方提出首次要求時所產生的錨定效應。怎麼做到這一點呢?我們的建議就是:在聽到對方的首次要求之前,先寫下自己的首次要求。

第二,首次要求與底線方案要保持差距。對方絕對不會將你的首次要求當作理想方案,在談判中你需要做出讓步。既然對方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會要求你做出讓步,那麼你在首次要求上就應該大膽激進。

第三,一定要記住大膽激進的首次要求存在一定風險。共和黨在第一次危機中提出大膽的首次要求,事如所願。但是在第二次危機中,他們的首次要求並未奏效,而且談判不成,政府停擺,大部分批評的聲音都轉向了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