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怪誕關係學 > 為什麼PhD希望被稱作Doctor? >

為什麼PhD希望被稱作Doctor?

誰是真正的「doctor」?

在英語中,如果問「doctor」是什麼意思,大家的回答基本一致:掌握現代醫學、救死扶傷的職業,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醫生。

但是,「醫生」並不是「doctor」這個單詞的唯一定義。名詞「doctor」來源於拉丁語中的動詞「docere」,意思是講授。最早的「doctor」其實是傳道者,講授《聖經》的人。不久之後,「doctor」又被引申為學者之意,即積累了大量知識、能夠對他人進行教育的人。

當時教師和學者的社會地位不斷提升,而自亞里士多德的時代開始,另外一種行業的社會地位卻近乎止步不前——藥學。例如,1348年黑死病肆虐英國,每三個人中就有一人因為該病死亡。其實疾病真正的源頭是衛生問題,但是中世紀的藥師仍然在用水蛭和草藥醫治患者。

正因為醫生在這一時期並未得到太多尊重,於是希望借用地位象徵來改善這種狀況。因此,他們就開始稱呼自己為「doctor」。

數百年之後,醫生最終放棄了水蛭療法,開始用抗生素治病救人。進入21世紀,醫學界借助科學力量,大大提升了現代醫護水平。當代醫生創造出眾多奇跡,「doctor」這一詞也因醫生這一職業大放異彩。

但是,如果你在英語國家的大學校園裡散步,你會發現稱為「doctor」的人不一定是醫生。現在的高校一般都要求教師具有博士學位,即PhD(doctorofphilosophy)。大部分大學教師都被稱為「professor」(教授),但是也有一些大學教師堅持讓他人稱呼自己為「doctor」(博士)。有趣的是這一現象在美國的某些地區更為明顯。在美國東北部,教育很受重視,「professor」一詞象徵著較高的社會地位,會令人產生敬意,大學教師被稱為「professor」並無不妥。但是在美國南部,「professor」一詞並沒有相當的份量,因此大學教師更願意被稱為「doctor」。

那麼區別到底在什麼地方呢?研究顯示,當缺乏權力與地位的時候,人們更傾向於公開強調自己的職業頭銜。在高校的網頁上就可以發現這一點,新南威爾士大學的辛迪·哈蒙–瓊斯發現,相比等級較高的高校,等級較低的高校在其院系網頁上會羅列更多的教授。同樣,如果一個教授的研究成果被同行引用的頻率較低,這位教授會在自己的郵件署名中附註更多的職業頭銜。

社會地位標誌的使用在男女教授之間也有差別(前文提到,性別差異往往是權力差異的偽裝)。卡洛塔·貝利是女性非裔美國人,是一名工程學教授。她曾在《紐約時報》的專欄文章中寫道:「我在課堂上做自我介紹時,我會說我是貝利博士,而且我堅持這一身份認定……我的一些同事可能會讓人直呼其名……他們大部分是男性,基本上都是白人,所以他們有資本這麼做。而作為非裔美國人,在白人和男性佔據主導地位的工程學領域工作,我沒有這樣的資本。」另外,我們團隊中某同事曾經工作的學校有這樣一個案例。當時有一個四人教師小組,兩男兩女。兩位男教授在給學生的郵件中都直接署名(不帶姓氏,不帶職稱),而兩位女教授在給學生的郵件中都會署名「某某教授」。在一些學校中,女性教授獲得的尊敬不及男性教授(這種現象確實可悲而不公),職業頭銜能夠幫助她們獲得應有的尊敬。

綜上所述,「doctor」一詞最初只是描述一種職業,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被賦予了社會地位的內涵。但有時候,這個過程是反向進行的。稱謂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被賦予負面含義。「納粹」就是一例。最開始,「納粹」只是代表德國的一個政黨——民族社會主義黨,和「民主黨」「共和黨」這些名稱並無二致。但是,這個政黨因為種族至上主義和獨裁專制政策聞名,「納粹」後來就成為獨裁專橫的代名詞。不久之後,「納粹」又與大屠殺等殘暴行徑聯繫在一起。現在,「納粹」代表極度嚴厲的斥責。稱呼一個人為「納粹分子」可以說是最嚴重的羞辱之一。

從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稱謂的意義會隨著時間或地域的改變產生差異。有一些稱謂(例如「doctor」)可以幫助人們獲得社會地位,感受控制權,從而更有效地競爭。下一節將會討論稱謂(蔑稱和諢名)也可以成為傷人的尖銳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