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微反應:小動作後面隱藏著什麼? > 8.2 戰鬥發力 >

8.2 戰鬥發力

第二種戰鬥反應比較直觀,其典型特徵是行為人能量膨脹,並將這些力量發揮出來,形成進攻動作或變形的進攻動作,它們主要呈現為以下表現。

8.2.1 語言少且單一

由於大部分血液被輸送到搏鬥用的四肢中去了,所以留給大腦灰質(負責高級功能)的能量減少,因此處於憤怒狀態的人比較容易失去理智,心中暫時只有一件事——打敗對方,而對周圍環境以及局勢的判斷水準會降低。同樣的原因,還會造成除了思考之外的另一項高級能力減弱,這就是語言。

憤怒的人往往不會說話或者很少說話,通常嘴會很用力地閉起來。如果戰鬥開始,所說的話也會盡可能單一且無意義,比如「衝啊」「殺啊」,或者一些粗口(這就是打架時常聽見罵人的原因),因為這些話是不需要思考的。

如果是用語言來戰鬥的情境,比如辯論賽,那麼語言本身具有快速、有力的普遍特徵。

8.2.2 攻擊桌面

大多數的工作、生活、測試和案件偵查,其所發生的環境中都有桌子存在。不論行為人的言語如何溫柔、姿態如何謙恭、修養如何高深,如果他在受到有效刺激之後,出現了對桌面的攻擊或變形攻擊,就能夠判斷出內心的對抗和憤怒。如拍桌子。如圖8-7。

圖8-7 憤怒時破壞性的動作

拍桌子是最明顯的動作表現,懂事之後的人都能看得出,這是行為人生氣了。但有很多針對桌面的攻擊是比較隱晦的,不知道各位是否能夠注意到。

用食指或指關節用力敲打桌面的動作,也是攻擊動作的變形之一。這個動作一般會配合著強有力的語言表述出現。如果是單一方面發言,這個動作的出現表示說話的人非常有自信,心態強勢,認為自己所說的是必然的事情,動作用於強調語言。在爭論過程中,某一方強調自己的觀點時,如果出現這種動作,則表示他們已經開始對對方的不順從、不理解表示不滿了。如圖8-8和圖8-9。

圖8-8和圖8-9 表示輕微憤怒的手指敲擊

最後,還有使用工具對桌面進行攻擊的其他變形動作,比如,摔一沓材料在桌面上,再輕一點可以變成一鬆手把這沓資料扔落在桌面上,儘管沒有用力,但地球的重力還是會讓資料產生加速的效果,用以表達行為人的憤怒。試想看,對待你非常敬畏的領導,你是否敢於允許材料「啪」的一聲自由落體地落在桌面上?

更加嚴格的社會規範,會催生更加隱晦的發力動作攻擊桌面。常委會上,各位黨委常委發言,如果心裡沒有不同意見,那麼喝水之後的水杯,一定會輕輕放下,避免出現輕微的聲響和發力的過程。因為那樣的話,會造成誤會,讓其他人認為,這個發力的動作和聲響,表達了某種憤怒。

8.2.3 指向進攻對像

人在戰鬥時的進攻動作,包括用手戳、拍打、砸等直線動作,速度快、力量大,也包括用腳踢、蹬,甚至在打急了眼的時候,還會用牙咬。

與此類似,在不允許直接進攻的情境中,儘管行為人會約束自己的言行,但憤怒情緒一旦產生,還是會通過各種變形的進攻動作,將力量發洩到刺激源上。這些動作大多直接指向刺激源,模擬真實的進攻動作,宣洩心中的怒火,比如手的進攻動作。

最常用來表示意思的手指是拇指和食指。

圖8-10 強勢自我認同的手指指向

拇指天然用於表示讚美或認同。講話時用拇指指向自己,不論所指的部位是鼻子還是胸口,都是一種非常強勢的自我認同,所表達的潛台詞是「我很牛」。如果是對別人豎起大拇指,則是對對方的肯定或鼓勵。如圖8-10。

至於有些電視劇或者電影裡出現過的大拇指向下表示蔑視,其實是為了創造一種詼諧意外的戲劇效果,先豎起來讓你以為是肯定,然後再向下表示否定,能夠把兩次評價之間的差距加倍,比單次否定要強烈得多,所謂捧殺是也。如圖8-11。

圖8-11 蔑視的手指指向,有雙倍的蔑視效果

食指多用於指點。本來,單用食指指向,在亞洲的文化禮儀規則中,就是很不尊重的表現。如圖8-12。比如說,通常狀況下,下級是不會使用食指指點上級的,因為這種輕蔑的表意雙方都知道。用整個手掌來指向或引導,是尊重的表現。如圖8-13。

圖8-12 不尊重的手指指向

圖8-13 體現尊重的手掌姿勢

除了手指之外,拳頭和手掌也是攻擊時常用的武器,攻擊動作有斬(水平方向揮舞)、剁(垂直方向揮舞)、拍、砸等。這些動作出現在講話中的時候,可以起到增強語言表意的作用。比較常見的一種積極場景是表達決心,握拳、揮手等動作可以讓人相信自己的誠懇;爭吵中使用類似的手勢,可以增強自己要表達的憤怒;下命令的時候使用這種動作,能夠增強命令的號召力和感染力,同時表達決策者的堅定決心。

8.2.4 腿和腳的進攻動作

腿部的攻擊動作是蹬、踹、踢。鑒於在進行心理測試這一類的雙方交流情況下,少有會用腳踢牆或者其他什麼東西的情況,一般的憤怒表現是跺和碾壓。

8.2.5 如何辨別憤怒情緒的真偽?

當然也有使用攻擊動作來偽裝憤怒的情況,比如心裡明明擔心(恐懼、悲傷),但為了讓別人相信自己所說的話,或者為了盡快結束這段令人不舒服的對話,都會故意做出貌似憤怒的攻擊動作,這就不是情緒使然。

關鍵的問題來了,那就是如何判斷這些輔助動作的真偽?

發自內心的情緒使然,手臂的動作是不需要用腦子想的,與語言的力度和節奏匹配同步,語言和動作來自於同一個動力——憤怒情緒。憤怒情緒會把力量都集中在攻擊對像上,從實現到武器,再到身形趨近,全身上下是一致的指向方向。

假的憤怒是設計出來的,是通過思維控制來完成的表演,由於沒有情緒的直接驅動,無論從力度還是從時機而言,都會不能實現完全同步,會出現大量破綻。

案例分析

克林頓否認與萊溫斯基有染事件

克林頓的這個說謊分析案例(否認與萊溫斯基有染)曾經出現在很多關於測謊的書籍中,一些心理學家分析,其否認與萊溫斯基之間有不正當性行為時,眼睛和訴說的方向與食指指點的方向不同,就證明他在說謊。

這種分析一時成為非常主流的說法,目前依然如此,得到無數人的信奉。隨之而來的就是濫用,公眾就像發現了寶藏一樣,原來這種方向上的細微差異能證明說謊!但是迄今為止,沒有人證明,這個結論的再深一層的依據是什麼。

那麼這個說法有道理嗎?

分析開始:

當時他的台詞是:「I did not have sexual relations with that woman, Miss Lewinsky. I never told anybody to lie, not a single time. Never. These allegations are false.」中文的意思是:「我沒有和那個女人,萊溫斯基小姐發生過性關係。我從沒有讓別人去撒謊,一次都沒有。從來沒有。這些指控是假的。」語氣平和,語速和頓句正常。

他的動作是,用右手食指,快速、多次向前下方發力指點,但眼睛看著自己的左前方,彷彿在跟另外一個具體對像說話。

手指的動作表達了憤怒的內心。

克林頓之所以說話時眼睛和手指的方向也不一致,是因為他當時作為總統,自己的醜聞被揭發出來,被迫要對媒體解釋的時候,情緒是非常複雜的。

他肯定會覺得很憤怒,覺得怎麼能把這件事情揭發出來呢!同時又覺得恐懼,擔心自己的前途以及社會輿論等負面影響。他在講話時手指有明顯的進攻性的動作,是為了表達內心的憤怒。

但是,我們解釋過憤怒的進攻性,會造成全身上下一致地指向刺激源,憤怒的眼睛一定是盯著對手的。如果克林頓是完全憤怒的情緒而沒有恐懼成分,那麼他的眼睛怒視的方向就會和手指方向同步,看著對手實施進攻動作。現在他把更為敏感和關鍵的視線方向轉移了,眼睛沒有看向手指進攻的對象,說明了他的憤怒中摻雜了其他的情緒——進攻不徹底的心虛。那麼,為什麼在否定自己緋聞的時候會心虛呢?答案只有一個。

比起硬生生總結「手指方向和眼睛方向不一致就代表說謊」,至少這個用情緒反應來判斷的方法是有邏輯的。僅僅使用眼睛和手指的方向不同來判斷,無法自圓其說。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自行搜索克林頓後期的視頻和照片,可以發現大量眼睛和手指的方向不一致的情況,那是不是意味著他每次公開發言都在說謊呢?

再搜一下其他各種名人,看看「眼睛和手指的方向不一致」這個現象有多麼常見,就可以知道,這個公式化的結論是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