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微反應:小動作後面隱藏著什麼? > 3.1 視覺安慰 >

3.1 視覺安慰

人人都愛看好看的東西,因為視覺上的舒適和寬慰,確實能促使一個人的心情好轉。人人都不愛看難看的東西,因為無論是噁心的還是凶殘的,都會讓一個人的心情變糟糕。

小嬰兒如果經常能夠看到父母的笑容,會變得性格開朗,容易開心、愛笑,這些都源自於不斷積累的安全感和自信心。長大以後,眼睛看到的不會每每都是父母溫柔的笑容,還會看到很多讓自己不高興的負面的東西。而且,年紀大起來也不會單一滿足於父母的笑容,還會擁有更多的視覺需求,比如美人(包括男和女)、美景、藝術品以及能引發美好幻想的東西(比如鈔票)。不過,有兩條規律是不會打破的:一是從東西的角度講,所見之物一定是良莠俱存,本事再大的人也不能掌控;二是從看東西的人的角度講,一定是喜歡看喜歡的,不喜歡看不喜歡的。

所以,如果行為人願意看,說明他喜歡;如果他視線躲開了,說明他不喜歡。

3.1.1 神奇的瞳孔

圖3-1 瞳孔

在測謊(實驗)中,瞳孔實驗可以強有力地證明這一點。瞳孔是虹膜(也就是常說的黑眼球,當然,不同人種的虹膜顏色是多樣的)中間的一個漏洞(真的是「孔」!),負責把光線透入到視網膜上。其生理功能是光線變強的時候,瞳孔就會縮小,以防過強的光線刺激視神經;光線變弱的時候,瞳孔會放大,盡量讓更多的光線投射到視網膜上,以獲得清晰成像。這兩種變化時時刻刻都在進行,但人類卻無法感知,因為所有縮放動作都是由控制虹膜的平滑肌來完成的,而平滑肌只受自主神經系統控制,無論你怎麼努力,也不能主觀進行控制。如圖3-1。

有意思的是,隨著進化的演進,人的瞳孔反應也變得更加複雜和高級。實驗證明,人在看到喜歡的東西時,瞳孔會放大,比如色男看到性感美女,或者賭徒看到一手好牌,以保證多看一些美好的景象;而看到不喜歡的東西時,瞳孔則會縮小,比如觀看血淋淋的外科解剖手術,或者骯髒污穢的泔水,以盡量避免受到負面刺激。

不動聲色的高手可能只會產生瞳孔的變化,其他部分泰然自若。但普通人不只有瞳孔變化,還會同步配合更加明顯的行為,例如看見美女肯定眼睛睜大、口水橫流;看見飄蕩的白床單,早就緊閉雙眼、高聲尖叫。

這就是視覺應激反應的規律之一。

3.1.2 視線轉移

訊問或者談話取證的過程中,嫌疑人也會試圖通過改變視線來改變自己的心情。

當嫌疑人遇到刺激源而產生負面情緒的時候,比如愧疚、心虛、尷尬或者恐懼時,往往會將視線從提問的人或者其他刺激源(如案發現場照片)上移開,轉而看其他地方,甚至轉移方向之後對焦失調,短暫失去心理防禦能力。對他來說,如果繼續觀看負面刺激源的話,會造成負面情緒不斷積累,讓自己更加難受。即使測試環境中沒有美女、鈔票這樣的好東西可看,但只要不再看到這些令人不悅的刺激源,總會讓自己感覺好受一些。

這就是視覺安慰反應。因為視線的轉移,安慰自己的心情。不一定要到罪惡感或者恐懼感那麼強烈才會出現視線轉移,即使是沒興趣或者不在意,也會使用視線轉移,來讓自己不那麼無聊。

視覺安慰反應的逃離沒有一定的規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習慣,共同之處是把視線從負面刺激源上移開。因此,這個反應最重要的是一組搭配:負面刺激源+視覺逃離的搭配。常見的有如圖中所示的幾種方向(如圖3-2、圖3-3、圖3-4、圖3-5)。

圖3-2、圖3-3、圖3-4、圖3-5 視覺逃離

視覺安慰的另外一種表現是看向能使被測試人感覺舒適的目標。

如果測試環境中有這樣的目標,比如親人,那麼被測試人在受到負面刺激的時候,會不由自主地望向對方。這樣的反應在法庭審判的時候經常發生,被質詢的人可能會在聽到負面質詢和審判結果的時候,轉頭看看自己的律師或者觀眾席中支持自己的人,尋求心理上的舒適。

視覺安慰反應的出現具有非常清晰的指向意義。在應激之下進行轉移,說明負面刺激源有效,被測試人對刺激源持否定態度,常見的有愧疚、恐懼、厭惡等。一旦這樣的反應出現,則可以判定當前的刺激源是用於分析其內心真實想法的有效線索。

3.1.3 說謊的人會不會出現視覺逃避?

一直以來,「說謊的人會不會出現視覺逃避」這個問題也是心理學家們爭相驗證的一項內容。美國的某位學者還特意通過電視劇將自己研究的結論表達出來,他認為「人說謊的時候並不像傳說中那樣會出現視覺逃避,而更多地會看著對方,以便觀察對方的反應(是否相信了謊言)」。

實際上,這個問題根本不可能得到統一的結論。

人的多樣性決定了上面那個問題的答案也一定是多樣性的。大多數人臨時編造謊言,怕被對方看出來或者戳穿,都會在受到有效刺激(比如質詢)的時候,出現視線轉移,符合我們所總結的規律。如圖3-6。

圖3-6 視線轉移

但是,如果行為人是有備而來的呢?如果他事先已經準備好了要說謊呢?

圖3-7 視覺關注

他會有計劃地實施預先制定好的計劃,他會希望看到自己的謊言可能會產生什麼影響,希望觀察到提問人的反應,進而做出下一步欺騙的努力,甚至在他認為自己得手之後,會樂於見到自己的對手被欺騙時的有趣樣子。這類人即使面對對方的提問,也不會感到意外,不論提問是否在他的預料之內,都可以鎮定地思考和應答,進而讓提問人逐步走進自己設下的複雜圈套,然後笑瞇瞇地看著對手被自己搞定。如圖3-7。

你覺得這類人會通過視覺逃避來尋求安慰嗎?

答案是,不會。

這種說謊的高手之所以表現出不符合視覺安慰反應規律的反應,其實不是因為他們不是常人,而僅僅是因為沒有產生不適感。這只能說明刺激源不夠有效。

如果能夠分析出被測試人的性格特徵和行為模式,預見到他/她可能採取的反測試對策,在測試過程中給予他們有效的意外刺激,再高的高手也還是會出現視覺安慰反應的,唯程度不同而已(心理控制能力強大的人可以迅速控制和改變自己的反應) 。目前,反貪污賄賂案件的偵查審訊,其實每天都在面對這樣的嫌疑人。嫌疑人在遇到犀利的問題和堅實的證據時,還是會像普通人一樣,出現視線轉移進行自我安慰。

當然,我們必須承認,視線轉移並不能作為判定說謊的必要條件。可能造成視線轉移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思考或疲勞,有的時候就是單純的轉移,沒有什麼目的性。視線轉移不等於視線逃避,看美好的東西也有可能歇會兒而轉移開視線。即使可以確定是視線逃避,也要相應分析刺激源是什麼、被測試人是什麼類型。

看解剖手術時出現視線逃避,就不能認定是說謊的反應,因為刺激源與說不說謊沒關係;再者,大多數人這個時候都會出現視線逃避,但學外科的人不會,因為那些畫面對他們而言是專業,而並不恐怖。這個例子說明,即使沒有視覺逃避,也不能作為被測試人沒有說謊的證明。

因此,觀察到視線轉移的時候,我們必須要再進一步確定,視線轉移是不是視覺安慰。如果分析判定視線逃避的出現是因為受到了負面刺激而尋求安慰,而負面刺激源又與被測試人可能說謊(試圖掩蓋或者捏造)的內容相關,那麼這個線索就很有價值,可以進一步深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