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微反應:小動作後面隱藏著什麼? > 2.2 八大反應類型 >

2.2 八大反應類型

人在受到有效刺激之後,大腦會根據對刺激源的認知和評估,產生應對策略。這些應對策略包括神經系統向身體各器官所下達的複雜指令集。

頭頸部、軀幹和四肢會根據指令做出複雜動作,用來應對刺激源。其中,生理反應和情緒反應因為受到社交行為的抑制和掩飾,不會顯現得太過明顯和完整。這兩類反應並不是當事人經過邏輯思考之後刻意做出的行為,甚至當事人自己都不知道。所以這些忠誠於行為人的應激反應,有著重要的解讀意義。

特別強調,有效的分析對象,必須是應激反應。 如果沒有刺激源,行為人自己就做出某種風格的舉動,或者行為呈現出某一種狀態,不論是豪放大方,還是拘謹謙虛,無論是聳起肩膀,還是雙腿跨立,都屬於「單向表達」,我們不分析!

我們把可供解讀的反應,歸納為八類。

2.2.1 安慰反應

解讀意義: 看到安慰反應,可知對方心裡不自在或者不舒服,心態呈現減弱趨勢,但行為人在試圖挽回不利局面。

安慰反應具有兩個必要特徵,一是動作和言語表達無關,沒有輔助表意功能,二是動作能夠讓行為人自己感到舒適。

在很多發言表達的過程中,手、腳和身體姿態,能夠輔助表達行為人的語義、心態和立場,比如對數量的表示、對大小多少的描述、對順序的排列、對位置的指向、對感受的形象描述(腦袋都炸了)等等,這些動作屬於社交行為,屬於語言的輔助工具,不具備線索意義。

但是,當語言和動作之間沒有關聯的情況下,這些動作就值得注意了。如果,這些動作對於行為人的意義,相對於他們所處的情緒而言是舒適的,那麼就可以定義為安慰反應。

例如,揉鼻子,生理上是舒適性的效果,與表達無關,又與生理病症無關(比如鼻炎、感冒鼻塞等),就可以定義為安慰反應;撓頭皮,生理上是舒適性的效果,與表達無關,又與生理病症無關(髒、癢、頭疼等),就可以定義為安慰反應;如果情緒比較痛苦激動,那麼自抽巴掌可以起到排解情緒、轉移疼痛的生理舒適效果,又與表達無關,就可以定義為安慰反應,儘管常規情況下是引起疼痛。踢牆角、撞後背、揉捏手臂、聞香水、舔嘴唇、咀嚼口香糖、需要喝水抽煙等,符合上述兩個特徵,都屬於安慰反應。

經典表現:

說錯話之後的掩口,支支吾吾的時候揉鼻子,緊張期待時搓手。

2.2.2 凍結反應

解讀意義: 看到凍結反應,可知對方心態大幅減弱,呈現害怕狀態。

凍結反應具備兩個特徵,動作頻率降低和幅度減小,也就是變少和收縮。完全凍結就是所有動作停止,同時身體呈現收縮姿態。 收縮姿態的典型動作包括:聳肩、脊柱彎曲、雙手拘束、雙膝併攏、雙腳踝併攏等。

動作頻率降低和停止的原理是,行為人評估認為刺激源可能帶來危害之後,肢體少動或者不動是最佳生存策略。動物進化出主動獵食的生存策略,肉食動物進化出的感知系統對運動的獵物更加敏感,這套系統會調用全身的感覺器官功能,包括視覺、聽覺和皮毛觸覺,所以無論是獵物還是獵手,都會在情況不明、需要避免對手關注的情況下,採取少動或者不動的策略。只有在做出明確決策(戰或逃)之後,才會做出大幅度和高頻的動作。在鬆弛狀態下,幅度可大可小,頻率慢。

動作幅度減小甚至收縮的原理是,在進攻力度、數量相同的情況下,把身體面積收縮變小,把重要器官收縮在內保護起來,受到傷害的可能性就會減小。100支箭射在1平方米的面積上,可以射中100支,射在1平方厘米的面積上,就只能射中1支,這是基本的物理規律。

經典表現:

新手求職應聘的時候,規矩的坐姿和謹慎的言行,就是凍結反應的典型表現。求職者擔心對方不認可甚至帶來負面結果。同理類推,當看到相關人員出現凍結反應之後,可以判斷出其心態減弱,心裡出現恐懼類情緒。

2.2.3 愛恨反應

解讀意義: 人和人之間的距離非常微妙,喜歡就靠近,不喜歡就遠離;感興趣就靠近,害怕就遠遠離開。

我們把愛恨反應分為逃離反應 和親近反應 分別討論,方便理解。

逃離反應

逃離反應的顯著特點,是面孔遠離刺激源。面孔上聚集了很多感覺器官,包括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和大部分毛髮,而且面孔之後就是神經中樞所在,所以當受到負面刺激之後,會主動遠離刺激源。負面刺激源的力度越大,遠離的距離就越大,二者成正比。因為是應對負面刺激源的反應,所以會在遠離動作同時呈現緊張狀態,包括不鬆弛的面孔、視線、呼吸,以及身體不會鬆弛,四肢很有可能保持緊張狀態或阻隔狀態。

逃離之後,視線會呈現穩定的狀態,但方向不一定,如果向上,是消極逃避策略;向下,是隱忍逃避策略,有進攻的可能性;如果是對視,是頂撞對抗。

總結: 看到逃離反應,可以判斷行為人的主觀認知和評估為:輕蔑、反感、排斥、惶恐、害怕等等。

親近反應

親近反應是表達積極意願的主要方式,表達了希望獲取更多信息,希望更有效地表達,或者希望更好地身體互動。對應的意圖可以分別設計台詞為:「你說什麼?」「我也好喜歡他!」「這件事不要讓別人知道」,以及沒有台詞的親暱動作。

親近反應可以分成試探性的小幅度和低頻率,和獲取性的大幅度與高頻率。在不明結果的情況下,通過嘗試性的動作進行干預,比如側耳傾聽;在對結果有確定性判斷後,通過劇烈運動表達並獲取結果,比如表達熱情歡迎的擁抱。

2.2.4 仰視反應

解讀意義: 看到仰視反應,可知對方心態變強,對刺激源不接受、不服氣、不認輸,對抗性增強。

常態下,下巴線條和頸椎的夾角可以作為判斷基線,如果夾角增大,則可以判斷為有抬頭動作,如果再加以側向角度變化,則對抗性和不服從性更加明顯。

個子大的動物打架容易贏,它們的強弱規則就是這麼簡單。

人類也繼承了這種千百萬年進化留存下來的意識,在心生對抗不服輸的時候,會試圖通過挺直軀幹和仰起頭顱改變自己的身高。身高的增加量其實可以忽略不計,但這個動作的確能改變自己的視線角度,讓自己感受到自上而下的視覺感受。在精緻對抗過程中,這樣抬下巴的角度也許只有一點點的增加,但仍然可以凸顯出行為人的不服從和拒絕接受。

負仰視反應

解讀意義: 看到負仰視反應,可知對方愧疚、難過、無力感,出現弱勢心態。

在我們的社會禮節中,做錯事情之後的道歉,使用的是鞠躬甚至跪拜。所有希望道歉被接受的人,都會使用同樣的相同的姿態——彎曲脊柱和低頭。軀幹的彎曲和頭面部向下,是弱勢心態的表現,充分說明了自己愧疚、難過、請求原諒的誠意。雙腿和雙手的動作,則通常符合凍結反應的規律,體現了自己的謹慎和擔心,擔心自己的行為會觸怒對方。

2.2.5 領地反應

解讀意義: 看到領地反應,表示對方出現統御和控制的強勢心態,非常自信且有掌控感,承壓能力強。

擴張

敢於擴張和舒展肢體,尤其是雙臂和雙腿間的夾角擴大,就意味著行為人敢於用胸、腹、生殖器——最脆弱的一面軀體,迎接即將到來的壓力和刺激,甚至是相信在展開的區域內,不會存在負面刺激。這是一種非常強勢的心態,是有自信和有掌控感的表現。

當你對面的人把雙臂張開的時候,或者坐姿把雙腿張開的角度變大的時候,都表明了他有著強勢的心態。

鬆弛

在自己的領地中,領地主會擁有較強的統御感,認為領地內不存在阻力或敵意,所以肢體姿態和行為都較為鬆弛,不會出現安慰反應的無意義小動作,也不像凍結反應那樣拘謹行事。比較典型的鬆弛狀態,是眼神不呈現犀利和集中、軀幹或倚或靠尋找支撐、二郎腿或舒展腿,行動自在。

揮灑

領地反應的第三個特徵是動作幅度大、頻率卻不高,呈現出輕鬆下達命令的揮灑狀態。不論是下巴指向,還是點頭搖頭,又或者是揮動手臂和手掌,或者是站姿和坐姿的轉換,都會呈現出上述特徵。

自衛

如果領地遭受侵犯,如尊嚴受到挑釁,會直接產生憤怒的強烈反應,出現明顯戰鬥反應。

2.2.6 戰鬥反應

解讀意義: 看到戰鬥反應的進攻態,可知對方內心正在進行對抗,取勝慾望強烈,屬強勢心態。相反,看到防禦姿態,可知對方內心承受進攻並試圖自我保護,屬弱勢心態。

戰鬥反應的三個階段,分別是戰鬥準備、戰鬥發力和防禦保護。

戰鬥準備

戰鬥準備的反應特徵,是行為人在使用不明顯的方式暗中發力,只是發力的對象不是外界目標,而是「自己和自己使勁兒」。比如:握拳、抓握手臂、兩手指大力對頂、咬牙切齒、拉拽自己的衣飾、腳踩碾壓或者用力捏自己手裡的核桃等等。

戰鬥發力

戰鬥發力的反應特徵,是嫌疑人在使用明的或暗的發力方式,將不起眼的力量發揮到外界對像上,但往往不會直接指向刺激源。比如,手指的戳點動作、敲桌子、拍桌子、甩書本、墩杯子、摔手機、摔門等等,這些動作經過變形之後,原有的進攻意義變得隱晦而不起眼,但是仍然能夠表現行為人的抗爭心態和求勝慾望。這是強勢心態的表達方式。

防禦保護

防禦保護的反應特徵,是軀幹彎曲、手腳四肢實施隔斷,同時還會自然出現軀幹的扭轉,以避免刺激源直接侵犯胸、腹、生殖器一面。

2.2.7 勝敗反應

解讀意義: 看到勝利反應,可知行為人內心因為收益感或優越感而興奮,認為自己獲得對抗的心理;看到失敗反應,可知行為人內心因為無可挽回的損失而沮喪。

勝敗反應可以分成勝利反應和失敗反應兩類加以討論。

勝利反應

勝利反應表現:勝利心態的人,會變得神經和肌體都很興奮,充滿著能量的支持,所以在有所抑制的前提下,他們會呈現出很多活躍的表現。比如:

1眉毛動作多,笑容抑制不住,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眉飛色舞;

2眼睛會靈動多變,會不斷觀察值得注意的人,試圖向他們展示自己的成就,甚至希望獲得認同,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得意地炫耀和示威;

3頭部的晃動,不是點頭,不是搖頭,而是各個方向的晃動;戲曲藝術中,有時為了表現小花旦的得意,會表演為眼睛向兩側大幅度轉動切換,同時配以笑容,再加上頭部向兩個耳朵指向的方向搖晃;

4雙肩快速抖動;

5搖晃軀幹,與搖晃頭部是一樣的道理,就像鬆弛的人走進舞廳裡隨著音樂搖擺那樣,只是動作幅度小很多;

6手指動作多且沒有目的,比如用手指連續輕輕敲擊桌面;

7如果椅子有彈性,還可能出現依靠椅背前後輕輕搖晃軀幹的動作;

8雙腳交疊在一起,腳的晃動搖擺。

失敗反應

失敗反應主要表現在精神注意力和身體支撐力的雙重無力感。精神上無精打采,不關心新的事物和信息,因為失敗者已經損失了最重要的利益,此時此刻不會也沒有能力關心其他的事情;而身體方面則因為頹廢和沒有精神,呈現出自然散落狀,頭、軀幹、四肢,都會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低沉,脊柱不會挺直,頭不會昂起,雙手不會高舉、不會大幅揮舞,雙腿不會呈現出大幅分開、踮腳尖、抖動或者晃動等姿態,也不會筆直地站立,等等。

2.2.8 呼吸反應

解讀意義: 通過觀察呼吸的幅度和頻率,判斷行為人神經系統和身體狀態的興奮程度增加還是降低。呼吸的幅度或頻率增加,說明行為人興奮度增加,反之興奮度降低。如果行為人在控制呼吸的速度並減少單位時間呼出和吸入的量,則說明行為人進入小心翼翼的對抗狀態。

呼吸的作用是為人體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等代謝產物,保證體內能量源源不斷的供給。

生理活動越多、越興奮,客觀上就需要更多的氧氣。增大氧氣吸入量的方式,既可以是單次深吸氣,也可以是加快吸氣的頻率,也可以出現二者同時出現的反應。

因為呼氣的幅度增加,會快速排出體內的二氧化碳,呼吸中樞感受到血液中二氧化碳的變化後,會引發吸氣增加。此時如果行為人同步增加吸氣,就是我們前述的呼吸加劇——常見於非常興奮的情緒狀態,最經典的表現是憤怒的時候——會快速用鼻孔大幅度呼氣,進攻的發力動作,往往配合著快速大幅度呼氣。此時如果行為人不再同步增加吸氣,而且採取的是緩慢的大幅度呼氣,則是放鬆或無奈的表現。

生理活動減少、進入低迷狀態,客觀上就會降低體內對氧氣的消耗,所以呼吸中樞會自動降低呼吸的頻率和幅度。

在比較克制的行為中,深長呼吸更加常見,從外表來看,行為人似乎沒有任何動作和表情變化,可能言語的音量及頻率都不會有明顯變化,但小心翼翼的深長呼吸卻可以表露其有控制的對抗心態。

所以,當我們看到無論哪種方式的呼吸增強,都可以判斷出行為人儘管表面平靜,但內心和身體正在興奮起來,平靜只是刻意控制的結果。

深呼吸的抑制興奮作用

大腦雖只佔人體體重的2%,但耗氧量達全身耗氧量的20%-25%,大腦需要的氧氣如果供給不足,會出現專注力、認知能力降低,以及理性思考的能力減弱,更容易情緒不穩、暴躁及易怒,這樣的狀態會讓行為人在社交活動中遭受很嚴重的損失,包括社交評價和利益獲取。

血液中的含氧量充足的時候,大腦就能夠更加清醒和高效地思考,也能更好地控制身體各部分的行為。所以,人在感受到緊張和輕微失控的興奮時,通常會使用深呼吸的動作,增加氧氣的吸入量和二氧化碳的排出量,讓大腦能夠有充足的氧氣使用,增強對自身行為的控制,減緩失控的興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