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不確定世界的理性選擇:判斷與決策心理學(第2版) > 序四:譯序二 >

序四:譯序二

我正在去往歐洲的飛機上,新聞裡正滾動播報舊金山機場飛機起火事故的最新進展。本來,為《不確定世界的理性選擇》一書中文譯本寫序的任務是責任編輯常玉軒早就給我佈置的,但一直被我拖到了無法再拖的程度。旅程中匆忙的筆墨,倒也讓我更深地體會了作者將「不確定世界」放到如此醒目位置上的用意。當今社會,我們正在享受著眼花繚亂的科技進步與人文發展,而不確定性的特徵也日益凸顯,理性選擇也因此更加具有重要價值。

雷德·海斯蒂和羅賓·道斯兩位作者,對於現在正在風險與決策領域從事研究的博士生同學來說,可能並不是太熟悉,但這兩位可以說是真正的風險與決策領域的資深專家,不僅僅是因為他們兩位年長於目前活躍於決策領域的大多數學者,更是由於他們所從事過的學術和教學單位,無一例外都是在決策領域世界頂尖的科研和教學機構。與那些畢生只與學術打交道的學者相比,他們的特別也許正在於他們不僅在學術方面有重要的成就,同時,他們還致力於學術到應用的轉化,在其職業生涯中取得重大成功。從學術到應用,這兩者之間究竟有多遠的距離?我也是在看完了這本書以後才有更深的體會。兩位學者對此所付出的辛苦與貢獻,並不遜色於那些在學術上做出傑出成就的人。以我的理解,這兩位學者將「學術向應用轉化」當成自己的主業而不是副業,這一點決定了他們是決策領域更具有特色的學者,他們更可能讓讀者真正理解怎樣才能「理性選擇」。

正因為作者有此不同尋常的努力,才使得我們很容易發現這本書的價值。《不確定世界的理性選擇》一書的寫作基本上是按照決策領域現有成果進行梳理的,其內在邏輯比較容易把握。最值得稱道的地方,還是兩位作者對目前決策領域的學術成果的個人理解,並且極其用心地將這種理解表達出來。讀者可以通過閱讀此著作充分領略作者對決策理論的透徹解析,因此,該書非常適合決策領域的青年學者研讀。同時,作者在如何將學術成果應用於人們的日常決策方面頗費了一番苦思及苦功,書中筆墨處處展現出作者獨具匠心的思考,所積累的案例也看得出多是集幾十年之功的。所以,這本書同樣也適合那些在現實中困惑於自己的決策問題的普羅大眾。決策是一個非常獨特的交叉性研究領域,一些經典的決策研究問題產生於人類的某些既定「缺陷」,對於這些人為偏差的透徹探討,才有可能教會人們如何更好地進行理性選擇。也許,有時候我們需要避免偏差,而有時候我們必須利用偏差。心理學理論和成果對決策領域的獨特貢獻,也許還未被充分地意識到。從這兩位作者的筆下,我們可以很好地領會心理學在決策領域的不可替代性。我相信,只有心理學家對決策研究的積極參與,才有可能將我們對決策問題、以及對人們的決策能力的實際改進深入到一個新的高度。心理學對決策領域的貢獻還在於對個體人格的認識,最近我和我的一位學生剛剛完成了一篇綜述文章,文章對「最優化」和「滿意型」決策者的決策過程進行了總結,可以肯定這兩類決策者的決策過程和決策結果都有不同的特徵,但究竟誰能更好地決策呢?也許最終結論應該是,無論是最優還是滿意型的決策者,只有適合自己的決策才是「好的決策」,這樣的問題只有心理學家才能幫助你解決。讀完這本書後,你應該可以找到很明確的答案。

這本書的翻譯是由李紓教授領導的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的社會與行為決策研究中心以及由我主持的北京大學心理系風險與決策實驗室的一群研究生共同合作完成的。李紓教授與我曾經是同窗,所以我們很早就相互熟知,同時,這兩個實驗室也算是國內比較早且一直堅持進行決策研究的地方。兩個實驗室時常有學術交流,也時不時地做一點國內決策領域的學術標準化,比如,對於卡尼曼的prospect theory,我們約定兩個實驗室都採用「預期理論」而不是「前景理論」的譯法,這樣的事情讓古板的學術有了些世俗的樂趣。另外還有一點需要說明,考慮到本書的讀者中大多會是專業人員,因此對書中提到的決策領域中的研究者及專業人士的姓名並未按照音譯翻譯出,只翻譯了例子中列舉出的人物,如「琳達」及某些太過耳熟能詳的人名,如富蘭克林、弗洛伊德等。這樣做能避免一個問題,即不會因譯名的不同而混淆,又方便讀者根據原名查找更多相關資料及文獻。參與翻譯的研究生中,不乏有將來的學術人才,甚至是大師,這本書也融進了他們對問題的理解,從這些文字中就可以初見端倪。 翻譯初稿的具體分工是:陸靜怡(第1章)、胡振北(第2章)、林靖(第3章)、蘇寅(第4章)、杜雪蕾(第5章)、唐輝(第6章)、胡天翊(第7章、附錄)、吳昊(第8章)、關嘉榆(第8章)、王秋鴻(第9章)、李靖宇(第10章)、謝茹(第11章)、孫紅月(第12章)、嚴萬森(第13章)、江程銘(第14章)、路西(前言、作者簡介)。此外,鄭曉璐、王贇、張曼靈、江信文、宋弋、賈匯源、莊雅婷和上述翻譯者一起參與了初稿的校對工作。在同學翻譯初稿的基礎上,謝曉非和李紓負責全書的整體翻譯,對照原文進行了進一步的修改和潤色。由於時間有限,書中可能有許多不成熟以及可以進一步推敲的地方,還懇請廣大讀者的批評與指正。最後,還要感謝新曲線公司的劉力總裁與常玉軒編輯,是他們在專業和質量上的堅持,讓這本書能夠以更高的質量面世。

北京大學心理學系 謝曉非

2013年7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