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我知道你在想什麼:八卦心理學 > 第二節 你的內心到底渴求什麼? >

第二節 你的內心到底渴求什麼?

題記:自我實現者以自己的價值和感情指導生活,不依靠別人來求得安全和滿足,他們依靠的只是自己。

——馬斯洛

在《動機和人格》一書中,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成了五個不同的層次,按照由低到高的順序排列依次是生存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實現的需求,這些需求在不同的時期表現出來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直觀解釋

生存的需求是人們最原始、最基本的需求,因此它被馬斯洛排在了最下層。我們每一個人要生存下去,就必須要呼吸新鮮空氣、吃飽飯、穿暖和衣服、有房子住、要排泄、要滿足性慾……如果不滿足很可能就會活不下去,好吧,性慾例外。如果你試過接連三天不吃飯,就會知道當一個人為生理需求所控制時,其他一切需求都會退居次要地位,不管什麼任你說得天花亂墜,都不如吃上一頓飽飯重要。

有句話說得很可憐:「我和你們不一樣,我光是活下去就已經竭盡全力了。」其實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活下去都很不容易。不過當我們終於獲得了活下去的資格時,我們就會希望自己能夠永遠避免遭受生存窘境。我們希望自己有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不會被戰亂波及;有一個安定的工作環境,能夠月底準時領到工資;希望自己有一個安全的勞動環境,不會突然失去生命……當生理需求得到滿足以後,我們就會想要保障自己安全的需求。每一個在現實中生活的人,都會希望自己可以不用為未來擔心。

俗話說「飽暖思淫慾」,用在這裡可能並不恰當,但也有其合理的存在基礎。當我們滿足了生存和安全的需求時,就會開始渴望得到家庭、集體、朋友和同事的關懷、愛護和理解,得到一份真摯的、值得信任的溫暖友情、親情以及甜蜜的愛情——這就是社交的需求。如果說生存需求和安全需求更趨向於物質的滿足,那麼社交的需求就更趨向於精神滿足。它更加細微、更加難以捉摸。它與個人性格、經歷、生活區域、民族、生活習慣和宗教信仰等都有關係,這種需求是難以察悟,無法度量的。

在一段與人交往的過程中,相信我們每一個人都並不希望是被輕視和踐踏的一方——某些受虐狂例外。我們在和人的交往過程中,永遠都會渴望得到對方的尊重和敬仰。這就是所謂「尊重的需求」,這種需求既包括他人的尊敬也包括自尊自重,甚至還包括對權力的渴望。當然,不同地位和生活背景的人對於尊重的需求也不盡相同,古代人的最高願望是當皇帝,現代人則夢想做霸道總裁。一個時常遭受家暴的妻子,需求的可能只是丈夫的溫言撫慰;一個十年不被提拔的機關老科員,渴望的卻是獲得提拔和重用。

站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塔尖的是自我實現的需求,也是最高等級的需求。如果說其他的各種需求是人類的共性,那麼自我實現的需求就是每一個人所獨有的理想。有自我實現需求的人,往往會竭盡所能,使自己趨於完美,實現自己的理想和目標,獲得成就感。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莫過於一個人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並且可以為了這個理想而努力奮鬥。馬斯洛認為,在人自我實現的創造過程中,會產生出一種所謂「巔峰體驗」的情感,這個時候的人處於最高、最完美、最和諧的狀態,有一種欣喜若狂、如醉如癡的感覺。

奧斯特洛夫斯基在其名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說:「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於我們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回憶往事的時候,不會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為碌碌無為而羞愧。因為他把自己的生命獻給了世界上最偉大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這部小說的主角保爾·柯察金就是一位獲得了自我實現的人物。

馬斯洛的5種需求層次並不是固定不變的,有的時候對某一特定的人來說,較低層次的需求也會服從於較高層次。比如說對於某些身患重病的人,有時候會相信一些庸醫的「奇葩療法」,這些療法很多都是明顯損害生存需求的——如憋氣、絕食等,但是患者出於十分強烈的安全需求,會放棄生存需求。當然,最後的結果往往都是求仁得仁而死。

再比如說,對於很多道德高尚的人來說,他們可以在吃不飽飯、穿不暖衣服的情況下,為了實現對他人的關懷而放棄自己的生存需求。比如天津曾經有一位白方禮老人,每天把自己撿垃圾賣來的錢送給家庭困難的學生,供養了幾十位大學生,而他自己卻省吃儉用,最後死於貧寒交加,這種大愛無疆的精神同樣是一種自我實現的需求。

同一時期,一個人可能有幾種需求,但每一時期總有一種需求占支配地位,對行為起決定作用。任何一種需求都不會因為更高層次需求的發展而消失。各層次的需求相互依賴和重疊,高層次的需求發展後,低層次的需求仍然存在,只是對行為影響的程度大大減小。

1954年,馬斯洛在《激勵與個性》一書中還探討了他早期著作中提及的另外兩種需求:求知需求和審美需求。這兩種需求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層次排列中,他認為這二者應居於尊重需求與自我實現需求之間。

筆者上中學的時候家裡很窮,但是又很喜歡看課外書,怎麼辦呢?筆者就每天不吃早飯,省出5塊錢來,積攢得多了以後拿去買書。如果讓馬斯洛來分析,這顯然就是求知需求和審美需求戰勝了生存需求的典型案例。

馬斯洛還認為,這五種需求可以分為兩級,其中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和感情上的需求都屬於低一級的需求,這些需求通過外部條件就可以滿足;而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是高級需求,他們是通過內部因素才能滿足的,而且一個人對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求是無止境的。

我們不妨以《西遊記》中的取經五人團隊來說明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豬八戒想要滿足的是自己的生理需求。所以我們看到,在故事當中他屢次因為食物和性慾被妖怪們騙得五迷三道,我們提起這個人物時的印象就是既貪吃又懶惰,而且還好色。

沙僧想要滿足的是自己的安全需求。他的台詞很有特點:「不好啦,師父被妖怪抓走了!」「不好啦,二師兄被妖怪抓走啦!」「不好啦,師父和二師兄都被妖怪抓走啦!」「不好啦,我也被妖怪抓走啦!」可以看到沙僧常年處在一種「不安全」的狀態裡,他最大的需求就是安全。

對白龍馬來說,它平生最大的遺憾莫過於被父親趕出家門,被龍族開除出家族行列,所以它很珍惜自己所在的這個取經團隊,所以它最在意的是能否得到其他人的友情。

對於唐僧來說,到西天取經的動力來自哪裡呢?既來自於自己被唐太宗選中並尊為御弟,也來自於自己在取經團隊中至高無上的地位,更來自於對自己精湛佛法的自我陶醉,所以唐僧想要滿足的是被尊重和承認的需求。

至於孫悟空,世俗中的一切對他早就沒有了意義,他的目標只有一個,就是完成對自我的救贖,洗刷被囚禁五百年的恥辱——也就是說,他想要的是一種自我實現的需求。

《西遊記》取經團隊的需求層次

那麼是不是只有站在人類社會塔尖上的「精英群體」——比如孫悟空這樣神通廣大的神仙人物——才能談自我實現呢?也不是。馬斯洛認為,精英有精英自我實現的方式,比如像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那樣,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治理國家;比如像世界首富比爾·蓋茨那樣,把自己的財產全部捐獻給慈善機構,不給自己子女留下一分錢。但是我們平民也有平民的自我實現方式,比如那位自己靠撿垃圾為生卻供養過幾十個貧困大學生的白方禮老人,那也是他自我實現的方式。

在人自我實現的創造性過程中,會產生一種類似醉酒或者性高潮之後那種極為滿足、欣喜若狂的銷魂感覺,馬斯洛把這種情感狀態命名為「巔峰體驗」。不過和醉酒或者性高潮時精神蕩漾、思維模糊的狀態不同,獲得「巔峰體驗」時的人是十分清醒的,甚至比平時的狀態更為清醒。據說這個時候是最激盪人心的時刻,是人最高、最完美、最和諧的狀態。也可以說,如果一個人一生當中沒有經歷過一次「巔峰體驗」,基本上就算白活一世了。

儘管巔峰體驗的時間跨度可能很短,只有幾分鐘甚至幾秒鐘,但是它的作用大得出奇。它能夠讓人像佛家所謂的「頓悟」一樣,產生具有重大意義的頓悟和啟示,形成深刻而持久的情感記憶,甚至能夠永久性地改變性格、人生觀和價值觀:能夠使人變得更加活躍、激動和樂觀開朗,同時又使人變得更加鬆弛、平靜和安詳。

馬斯洛還認為,巔峰體驗正是解除各類心理疾病的靈丹妙藥,許多心理性疾病如抑鬱症、焦慮症、自閉症、失眠症等都是長期的心理壓抑、精神緊張或心理傷害造成的,而巔峰體驗有助於緩解或解除各種心理壓抑和精神緊張,有利於補償各種心理性傷害。

筆者至今為止還沒有經歷過「巔峰體驗」,在這本書寫完的時候不知道能不能體驗到……

馬斯洛曾經從人類歷史上的璀璨群星中選擇了48個人作為「自我實現」的研究對象,他把這些人也分成了三類,第一類是基本完成了自我實現的人,比如美國前總統傑弗遜、羅斯福以及心理學前輩詹姆斯等人。第二類是在某件事情上部分實現了自我的人。第三類則是有希望實現自我的年輕人或者歷史上做出過一定貢獻但是也有些懷才不遇的人。在這些研究當中,他進一步完善了自己的需求層次理論,並根據他們的性格總結出了自我實現者的人格特徵,包括「能夠準確真實地知覺現實」「待人真誠坦率」「富於創造性」等。如果你想跟這些人學習,不妨找來馬斯洛的這本《自我實現的人》讀讀看。

馬斯洛在晚年又把需求層次理論拓寬到了社會管理、宗教、哲學和政治等領域,直到今天,他的理論成果依然讓我們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