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我知道你在想什麼:八卦心理學 > 第三節 一個有個性的華生 >

第三節 一個有個性的華生

題記:給我一打健全的嬰兒,我可以保證,在其中隨機選出一個,訓練成為我所選定的任何類型的人物——醫生、律師、藝術家、商界領袖,或者乞丐、竊賊,不用考慮他的天賦、傾向、能力、祖先的職業與種族。

——約翰·華生

歸根結底,巴甫洛夫和桑代克都只能算是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引路人」,算不上真正的創派祖師。就像武俠小說中那些隱藏在深山中的世外高人,隨手指點了主角幾招劍法,最後融會貫通乃至開宗立派還是要靠主角自己。

行為主義心理學真正的創派祖師是美國人約翰·B. 華生(John Broadus Watson),看到這個名字,可能許多偵探小說愛好者會覺得非常親切,因為和這位心理學家基本同一時代的柯南道爾名著《福爾摩斯探案集》中,福爾摩斯的密友華生醫生恰好也叫約翰,不過他的全名是約翰·H. 華生。更為巧合的是,這位心理學家的妻子和華生醫生的第二任妻子一樣,也叫瑪麗……

約翰·B. 華生是美國人,1878年1月出生在南卡羅來納州的一個偏僻村莊裡。和鐵欽納那種從小就是「學霸」的天才學生不同,華生小時候成績很差而且脾氣也不好,最後還是靠求助教會才上了大學,學的是神學。按理說他這樣的人和心理學應該扯不上什麼關係。但是上了大學以後他就像被一個好學生靈魂附體一樣,學習非常刻苦,最終跨專業考上了文學碩士。之後他發現自己真正的愛好是心理學,於是又再次跨專業來到芝加哥大學拜入了機能主義心理學家詹姆斯·羅蘭·安吉爾門下,並順利拿到了博士學位。

畢業之後華生在芝加哥大學留校任教,然而這時他才發現自己的觀點和傳統的心理學觀點格格不入——不管是鐵欽納代表的構造主義心理學還是威廉·詹姆斯所代表的機能主義心理學在他看來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在當時的大環境下,他又不可能不要自己的飯碗,於是他只能當一次兩面派:白天在大實驗室教學生們做鐵欽納式的思維實驗,晚上或者節假日在自己的地下室做研究動物和人類行為的實驗。

經過了數年積累之後,或許是覺得羽翼豐滿了,1913年華生在《心理學研究》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重量級文章《一個行為主義者心目中的心理學》。在文中,華生直指當時傳統心理學研究的最大痛點:所有的心理學研究都是圍繞著人類頭腦當中像幽靈一樣的「意識」進行的,然而「意識」看不見也摸不著,於是只能選一些可以準確表達自己思維的人——比如說大學的學生們——來做實驗。在華生看來,這樣的實驗根本無法反映人類最基本的心理學原理,根本不是真正的心理學實驗,而只是捕風捉影的神棍行為,沒有實實在在的內容可言,這樣的心理學統統都只配叫「大學二年級學生的心理學」。

那麼別的心理學家就要問了:我們是觀察不了人類的意識,難道你華生就能觀察到了嗎?華生笑了,說:我也觀察不到意識,但是我可以觀察行為啊!

發問的心理學家蒙了:你有沒有搞錯啊?我們是心理學家啊!我們研究的對象是人的思想啊!你跑去研究行為做什麼?這不就跟俄國的那個「虐狗狂魔」巴甫洛夫一樣了嗎?行為研究得再好,意識不還是看不見嗎?

華生解釋說:我們可以把人的意識看成是一個黑色的箱子,一邊是輸入信號的裝置,另一邊是輸出信號的裝置,但是我們即使用最先進的儀器也看不到裡面有什麼東西。不過我們知道裡面確實有某種裝置,可以在一邊受到刺激的時候,讓另一邊做出反應。以往的心理學研究都是想撬開這個箱子以便知道箱子裡面到底藏了什麼東西,現在呢,箱子無論如何也撬不開,於是一幫人只好坐下來瞎猜。叫我說啊,不如根本就不管這個破箱子了,直接看這邊裝置動的時候另一邊會怎麼反應,然後把它們都記下來,總結出規律,最後無論這裡邊裝置怎麼動,我們都能知道另一邊會做出什麼反應了。

應該說華生不愧是在美國20世紀初客觀實用主義哲學空氣瀰漫的環境中長大的心理學家,他第一時間就發現了傳統心理學研究最大的問題就是在研究實際心理問題時沒有任何作用,也一直因為內省法的桎梏沒辦法變成真正的自然科學。所以他對心理學的手術第一刀也就砍在了這裡。

華生心目中的心理學是一個完全摒棄了意識研究的純理性的、跟生理學沒多大區別的學科。華生認為人和動物一樣,所謂思維無非就是受到刺激——做出反應兩個步驟而已,他認為與刺激能得到條件反射的反應類似,其他所有器官也會有類似的反射作用。

華生甚至可以在一本心理學書籍中完全不使用「意識」「精神狀態」甚至「感覺」「聽覺」「觸覺」等帶有主觀狀態的詞彙,而代之以「視反應」「身體反應」等。他完全簡化掉了刺激與反應之間的中間傳導、決策過程,認為人也是一種「刺激—反應」組成的機器,也因此,華生可以被稱為S-R(刺激—反應)心理學家。

最有趣的是,華生認為人類根本沒有所謂「本能」一說,人類一出生就能夠對各種外界刺激產生一定方式的反應,如呼吸、心跳、打噴嚏等,這些反應叫非學習行為,根本不屬於行為的範疇。後天學來的行為才是真正的人類行為,比如游泳、划船、騎自行車等,這些行為完全是人類自己在生活環境當中學會的,因此人的一生命運跟遺傳因素一點關係都沒有。

華生有一句名言:「給我一打健全的嬰兒,我可以保證,在其中隨機選出一個,訓練成為我所選定的任何類型的人物——醫生、律師、藝術家、商界領袖,或者乞丐、竊賊,不用考慮他的天賦、傾向、能力、祖先的職業與種族。」這句話在那個血統論尚未完全被人們摒棄(其實現在血統論也沒被摒棄)的時代,無疑起到了振聾發聵的作用,激勵著那些平民出身的人們去攀爬生活的新高峰。

華生的學說固然遭受到了來自心理學界保守勢力的質疑和污蔑,但對於那些正為了找不到前方發展路線而一籌莫展的中青年心理學研究者來說,不亞於一道深夜中的霹靂驚雷。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研究生理心理學的卡爾·拉什裡、秉持「目的論」的埃德溫·霍爾特、認知心理學的先驅愛德華·托爾曼等一大批自稱行為主義心理學家的年輕人聚攏在華生的周圍,再加上支持行為主義學派但是反對華生本人觀點的英國心理學家麥獨孤,短短一兩年時間行為主義心理學家已經佔據了心理學界的半壁江山,發展速度之快讓人目瞪口呆。他們很快就徹底終結了世紀之交時機能主義與構造主義的亂戰,讓華生在1915年登上了美國心理學協會主席的寶座。

華生總是那麼特立獨行,1918年他開始做嬰兒的「恐懼實驗」,在當時來說也算得上冒天下之大不韙,這一做法招來了許多道德上的譴責。不過對華生來說都無所謂了,因為最後實驗大獲成功,行為主義心理學也獲得了一個極大的賣點。這個實驗在心理學史上大名鼎鼎,所以我們也簡單介紹一下:

華生找來一個叫「艾爾伯特」的嬰兒,他是一個被遺棄的孤兒,只有九個月大。華生首先讓他看毛茸茸可愛的小白鼠、猴子、狗,以及白色羊絨棉,嬰兒沒有任何恐懼心理,要摸小白鼠,華生就在後面匡當敲鐵棒,巨大的響聲把孩子嚇哭了;又放白鼠,還想摸,匡當敲鐵棒,又哭了;連續幾次,一見白鼠就哭了。就這樣華生給嬰兒建立了一個「小白鼠等於恐懼」的條件反射,就算沒有巨響,嬰兒也會害怕小白鼠。隨後,華生又把小白鼠換成了猴子、狗,以及白色羊絨棉,同樣,可憐的小嬰兒對這些東西也產生了恐懼。過了一個月之後,華生再次把這些東西拿給嬰兒看,他依然恐懼。

這個實驗又被稱為「艾爾伯特恐懼形成實驗」,它證明恐懼是嬰兒從生活環境當中學來的。比較讓人難過的是,在實驗結束之後,華生並沒有試圖消除小艾爾伯特被訓練出來的恐懼心理,而是放任這個孩子帶著恐懼離開了實驗室。這也是真實世界裡的心理學家和某些雞湯故事裡的心理學家的不同之處。

心理學可能是世界上最容易觸犯倫理禁區的一門學科,因為它的研究對象是人。當心理學家們以人作為實驗對像時,就難免會對這些人的心理產生影響。尤其是很多心理學實驗還充滿了陰暗的惡趣味。因此,自心理學實驗出現以來,人們對它的質疑就沒有停止過,從這層意義上說,華生被世人詬病似乎也不能僅僅歸咎於他的人品問題。

既然華生的行為主義心理學這麼離經叛道,為什麼它能存活下來呢?其實何止是存活下來,行為主義在20世紀中前期的主流心理學界絕對是統治地位,如果不是有精神分析學說跟它抗衡,行為主義簡直是一統天下。原因很簡單,行為主義的研究方法才是自然科學研究的正道。

自然科學研究離不開建立在客觀事實基礎上的觀察、實驗、總結三步法,然而行為主義之前的心理學流派,所謂的實驗還是要依賴於並不怎麼客觀的內省法。到了行為主義這裡,內省法才真正被拋棄了,每一個過程都真正客觀化了,這對心理學的「自然科學化」無疑是十分重要的一步。

另一方面,不管心理學是自然科學也好,社會科學也罷,本質上還是一種偏實用的科學。行為主義的理論更是把這種實用性放大到可以隨取隨用了,對於想開心理診所騙錢,哦不,是拯救心理疾病患者的人來說,行為主義真是最好的方式。既不用管患者有什麼心理疾病,也不用管他幼年有過什麼心理創傷,反正就用行為矯治就行了。

舉個例子:行為主義矯正法裡面最著名的一種方法叫系統脫敏法。這個法子是怎麼回事兒呢?比如說一個患者說了,他害怕貓,見貓就想躲開。精神分析派的心理治療師多半會從這患者小時候什麼時候被貓咬了啊之類的開始想。行為主義就簡單了,第一步,讓患者天天聽「貓」這個字;過一段沒反應了,讓他看貓的圖片;再過一陣沒反應了,讓他戴個仿貓皮手套;再過一陣,隔著玻璃看貓;然後離遠點看貓,再然後這人離不開貓了……當然這只是簡單一說,其實系統脫敏法有很詳細的一套步驟,但大體意思就是這些了。

1919年出版的《行為主義心理學》一書可謂華生行為主義思想的集大成,它以通俗生動的語言和事例,闡述了行為的方方面面,甚至包括情感、情緒、本能、思維、言語、習慣、人格等。華生筆下的「行為」是一系列的整體,從受精卵開始直到進入墳墓,人都處在行為當中,「思維」是一種感覺運動的腦內行為,「情緒」也是一種腦內行為,至於「人格」,則是刺激與反應一系列「投資」與「負債」的總和——總之一切傳統的心理學詞彙,華生都能給你整出一個不一樣的行為主義解釋來。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就在華生的威望在心理學界達到極盛之時,他和助手兼學生羅莎莉·雷納的偷情事件東窗事發,由於媒體的持續性報道,華生和整個心理學界都感受到了極大的輿論壓力。畢竟在那個保守的時代裡,這對他的名譽是一種毀滅性打擊。很快,他被學校解除合同,更被心理學界放逐,一代大師黯然離開了他最熱愛的行為主義心理學事業。一直到40多年以後,年近80高齡的華生才被美國心理學協會請回來頒獎。因為他的私生活並不屬於心理學的內容,我們將在頓悟瞬間裡為大家介紹。

頓悟瞬間:是大師,也是渣男

題記:男人用下半身思考。

——弗洛伊德

1957年,早已退休多年,已是八十歲高齡的約翰·華生突然接到了美國心理學會的一封來信,信中告知他被授予了一個學會頒發的金獎,因為他的行為主義心理學研究是「現代心理學的形式與內容的極其重要的決定因素之一,是持久不變的、富有成果的研究路線的出發點。」耄耋之年的老心理學家十分高興和激動,感慨萬千,然後拒絕了參與學會的頒獎儀式,而是讓兒子代領。之所以做出這樣的決定,既不是華生謙虛,也不是他想要炒作,純粹是因為他離開美國心理學界實在太久了,他害怕自己在站上領獎台的那一刻會不由自主地痛哭失聲。

自從1921年華生被芝加哥大學開除教職後,就幾乎與心理學界斷絕了往來,投身於廣告業,一做就是將近四十年。中間歷經空前的經濟大蕭條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望前塵已是恍如隔世。不過儘管他應得的榮譽姍姍來遲,但還好總算是趕得上——在終於再次獲得主流心理學界的認可之後的第二年,華生病逝。

作為20世紀中前期心理學的主流學派之一——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約翰·華生為什麼會被逐出心理學圈子,整個後半生與心理學無緣呢?這一切都要從他的一起不怎麼光彩的狗血桃色事件說起。

前文裡面我們說到過,華生是那種最典型的性情中人,為人處世往往隨心所欲,與此同時,作為男人的他總是缺了點紀律觀念,這就讓他成為故事裡那種徹頭徹尾的渣男。我們知道華生博士畢業之後就直接在芝加哥大學留校任教,既是芝加哥大學第一位心理學博士,也是最年輕的講師。英俊瀟灑、風度翩翩、同時又年輕有為的華生很快俘獲了許多女學生的芳心,而其中的一個最終成為他的妻子。

他的這位妻子叫瑪麗·伊吉斯,來自美國上流社會的一個大家族,她的哥哥後來成為羅斯福內閣的內務部長。據說她對華生一見鍾情,甚至發展到在華生監考的考場上公然給他寫情書的地步。俗話說「女追男,隔層紗」,溫柔漂亮的瑪麗小姐很快就如願和華生墜入了愛河,兩人很快結婚,過上了甜蜜的二人世界。

婚後不久的1908年,華生獲得了霍普金斯大學正式教授的offer。儘管他對母校芝加哥大學十分留戀,但由於霍普金斯大學開出的價碼實在太高,比如讓他來指導一個單獨的心理學實驗室之類,當然更少不了相比芝加哥大學給他更豐厚的薪水。華生最終還是來到霍普金斯大學,他在這裡度過了他學術生涯最輝煌的歲月,一度擔任了美國心理學會的主席,一直到1920年,他遇到了自己宿命中的一段孽緣。

當時華生正在進行嬰兒的「恐懼實驗」,這個實驗不但對心理學史有著重要意義,對華生也意味著自己人生轉折的開始,因為就是在這個實驗裡他的助手兼學生後來和他發生了一些不可描述的關係。這位羅莎莉·雷納姑娘當時年方19歲,不但生得貌美如花而且家世同樣十分顯赫,父親經商,叔叔是曾經受命調查過泰坦尼克號事件的聯邦參議員。

不知道是因為婚後多年的審美疲勞,還是華生和妻子分居太久過於飢渴,總之兩人以研究的名義天天膩在一起,每天做一些用來研究性慾的心理學實驗,就像一列出軌的火車不知道要駛向哪一個遠方。

俗話說「紙裡包不住火」,女人在丈夫出軌的問題上通常都有著驚人的洞察力。於是,華生出軌的消息很快就傳到了夫人瑪麗的耳朵裡。為了驗證這一點,瑪麗精心設計了一個「實驗」,利用一次去「小三」羅莎莉家赴宴的機會,用精湛的演技得到了到對方閨房休息的機會,並且從書桌上、抽屜裡、床單底下搜出了14封情書,全都是自己的丈夫華生寫給自己這位學生的。

說起來20世紀初還是很浪漫的時代,無論是教授還是教授的妻子都是一言不合就寫情書,而且寫了這麼多,當然這也許跟他們那個時代還沒有QQ、微信、微博等更方便的溝通方式有關。

可惜無論多麼精明的女人也都會有犯蠢的時候,尤其是當她還愛著對方時更是如此。瑪麗拿到了關鍵性的物證之後立刻拿去要挾丈夫,要他趕緊離開那個狐狸精回到自己的身邊,否則就讓他身敗名裂。誰知,華生和羅莎莉這次竟然是真愛,說什麼也不肯離開。

後面的故事走向變得比較離奇,這14封情書不知怎麼到了瑪麗的弟弟也就是華生的小舅子手裡。這位小舅子非常貪財,他拿著情書去找羅莎莉的商人父親敲詐,沒想到老爺子對華生這個送上門的便宜女婿完全不感冒,讓小舅子碰了一鼻子灰。小舅子也是智商情商雙商感人的人物,一怒之下把這14封情書一股腦全寄給了華生任教的霍普金斯大學,這下事情變得大條了。

在那個年代,婚外戀和師生戀還是一件很難讓人接受的事,華生本身就是一個比較知名的學術權威,他的原配和「小三」又都在政界、商界甚至娛樂界有著一票親戚朋友,這下子算是鬧開了鍋,甚至上了當時各大報紙的頭版頭條,最後連羅莎莉的參議員叔叔都受到了些許牽連。最終結果不言而喻,華生和瑪麗離婚,被大學掃地出門,也被逐出了心理學這個圈子。

有趣的是華生的第一樁戀情是師生戀,第二樁也是師生戀,用他自己的行為主義心理學觀點,我們可以說他患上了「路徑依賴」(2) ,一隻愛上吃窩邊草的兔子。

丟了工作之後的華生曾經過過一段很苦的窮日子,還好羅莎莉和他確實是真愛,兩人婚後相互扶持,不離不棄,後來還生了兩個孩子。在心理學老前輩鐵欽納的引薦下,華生到了一家廣告公司工作,據說年薪能拿到一萬美元,比他在大學當教書匠掙得要多得多。不知道這算不算是另一種形式的因禍得福。

儘管心理學拋棄了華生,但是華生並沒有拋棄心理學。他應該是歷史上最早把心理學知識應用到廣告中的人,甚至還發現了一個「新產品的銷售曲線的增長與動物或人的學習曲線的增長有驚人的相似之處」的理論成果,行為主義心理學的思路在廣告業中也展示了強大的威力,最後甚至改變了美國廣告業的性質。

閒暇時華生還偶爾會做做行為主義心理學的研究,甚至跑去給大學生上課。可惜這一切好景也不長,他的第二任妻子羅莎莉就罹患傳染病去世了,當時才30歲。華生心灰意冷,把兩個孩子送給別人寄養,而且此後再也沒有做過心理學方面的研究,一直到他自己去世為止。

在私生活方面華生毫無疑問是一個「渣男」,但他的學術地位仍然無可動搖,就如美國哲學家、心理學家古斯塔夫·伯格曼所說:「我認為雖然在五十年代他不像二三十年代那麼受人矚目,但約翰·華生在本世紀上半葉的心理學思想史上是僅次於弗洛伊德的人物——雖然(兩人的思想)相差甚遠。他的思想在心理學家中被廣泛接受……他不僅是一個實驗心理學家,還是系統的思考者和方法論者。尤其是在最後這個領域他做出了重大貢獻。」

這段話就算是蓋棺定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