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我知道你在想什麼:八卦心理學 > 第四節 機能主義,一鍋大雜燴 >

第四節 機能主義,一鍋大雜燴

題記: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

——威廉·詹姆斯

如果說構造主義心理學代表著早期心理學的嚴謹和保守主義,那麼處處與它針對的機能主義心理學就代表了開放、包容、自由以及美國人身上獨有的實用主義傾向。因此,和構造主義心理學的「一脈單傳」完全不同,機能主義心理學是一個龐雜而混亂的譜系,甚至很多同屬這一學派的心理學家們觀點都有一些針鋒相對。心理學史上第一次「離經叛道」的行為主義革命就發端於機能主義心理學,後來它也並未像老對手構造主義那樣消亡掉,而是默默地融入了那些新興的那些心理學流派中,深藏功與名。

機能主義心理學之所以會顯得這麼隨心所欲且清純不做作,很可能跟它的創始人之一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有關。前文提過,在馮特衝擊「心理學之父」寶座時,有兩個最主要的競爭對手,一個是他的德國同胞、心理物理學的創始人費希納,另一個就是這位美國人威廉·詹姆斯。據記載,詹姆斯早在馮特的萊比錫大學心理實驗室建立4年之前,1875年就建立了心理學實驗室。那麼是什麼讓詹姆斯在競爭中輸給馮特,就連「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的名頭都沒能拿下來呢?又是什麼讓這位最早的心理學之一,把心理學說成是「無足輕重的小課題」呢?我們不妨從他的人生經歷中找尋答案。

詹姆斯出生在一個帶有宗教色彩的上層社會家庭裡,他的爺爺是大富豪,父親老亨利·詹姆斯是一位基督教神學家,不過並非那種老古板型的神父,而是更注重宗教教化作用的改革者,因為反對傳統宗教的教條束縛而拒絕參加任何宗教組織。詹姆斯和自己的弟弟亨利·詹姆斯(後來成為著名作家)小時候受到了父親帶來的良好宗教教育。長大之後,他順利考上了著名的哈佛大學勞倫斯理學院,成為不折不扣的名校精英。不過一開始他學的是化學,一次偶然機會聽到了教授講達爾文進化論,他的生命軌跡就此改變了。他開始對生物學和醫學產生興趣,自願轉到了醫學院學習生理科學。

此後幾年一路順風順水,智商情商雙高的詹姆斯順利拿到了醫學博士頭銜,期間還曾經到德國留洋鍍金,並戲劇性地在馮特指導下學過一段心理學課程。不過詹姆斯博士畢業之後慢慢又像他當初拋棄化學那樣拋棄了生理學和醫學,開始把興趣轉向了心理學方面。但我們必須指出的是,達爾文進化論對詹姆斯的影響是如此深遠,以至於他的心理學思想中也帶有濃重的生物學印記。

詹姆斯個性也和嚴肅保守的馮特、鐵欽納師徒迥然相異,他個性隨和,風趣幽默,平時喜歡穿一些「不那麼像教授」的衣服出門。對人也非常友善,臉上總是掛著和藹開朗的笑容。就連上課的時候也常常用歡快可愛的口吻,從來不會用「咆哮體」去訓斥學生,更不會禁止學生去做這做那。據說有一次課上一個學生站起來跟他說:「先生,您上課的時候能不能稍微嚴肅一點?」詹姆斯老臉一紅,點頭答應了,不過之後他上課還是那麼嘻嘻哈哈。顯然,馮特或者鐵欽納的學生是打死也不會、不敢提出這種意見的……

他曾經這樣挖苦馮特:「因為這個世界上必須得有教授,馮特也就是最值得稱讚和永不可能被敬仰過分的那種人。他不是一個天才,他是一位教授——一種其職責就是要知曉一切的存在,他必須對世間萬事萬物有所看法,而且還得與自己(的專長)聯繫在一起。」

在詹姆斯之前,美國大學裡從來沒有專業的心理學課程。所以他略顯調侃地說:「我聽過的第一堂心理學課程,是我自己上的。」詹姆斯這種略顯輕浮的性格作為一個普通人來講當然是很可愛的,不過作為一個半隻腳邁進了科學門檻的心理學家、一個學術研究者,就顯得有一些不合適了。詹姆斯搞心理學實驗明明比馮特要早,但是他卻一直覺得實驗室是一種無關緊要的、無聊的事情,每次都只願意花費很少時間在實驗上,就連他自己都說:「一想到心理—物理學實驗和完全的銅製儀器及代數公式,我就對這種心理學恐懼至極。」

所以詹姆斯的心理研究方法仍然主要是內省法,不過他的內省和馮特那種把所有心理過程掰開揉碎成為一個個心理元素的方式完全不同。關於馮特和鐵欽納的心理學,他說過一段很有意思的話:「正如一片雪花落在熱手上就不再是一片雪花,而只是一滴落物一樣,在我們想抓住某個正在結束的關係的感覺時,會發現我們抓到的是某種實在的、固體的東西,通常是我們發出來的最後一個單詞,如果從靜態的角度來看,而且以其功能、趨向,特別是在句子中的意義來看,經常就消失得沒有了。在這些情形之下,內省分析的辦法事實上就像是抓住某個旋轉著的東西來感受它的運動,或者試圖飛快地打開煤氣燈,以看看黑暗是個什麼樣子。」 很顯然,他是在諷刺。

詹姆斯的機能主義心理學主張從整體上去把握每一個心理學進程,而不是僅僅從一個簡單的「元素」出發去研究,因為在他看來,想把每一個心理狀態都掰扯開、分清楚是做不到的,也是沒必要的,因為實際上它們都是聯繫在一起的。

比如說我們在描述一個吃自助餐吃撐了的人的心理狀態時,我們怎麼把他那種既「懊悔」又「痛快」,而且肚子裡還「感覺到鼓脹」和「疼痛」,因為「疲憊」而站不起來,「不願意動」但是又「不得不走」這麼多種思維、感覺和知覺區分開來呢?對構造心理學來說無疑是非常難的,但是對機能主義心理學來說就簡單多了:這是一個吃撐了的自助餐愛好者,我們只需要分析他在這個情景中整體的心理狀態就好了。

與馮特、鐵欽納師徒那種帶著「老歐洲式」理性主義風格的心理學相比相比,詹姆斯的心理學思維靈活和實用得多,這也恰好切合了當時在美國正流行的「實用主義」哲學風潮——所謂實用主義,挺容易理解,無非就是要求人們立足於現實生活,把人的行動、信念和價值作為哲學研究的中心,把獲得「效果」作為最終目標。這種哲學思潮引導下的機能主義心理學,對心理現象的解釋也偏向於其對人類和動物適應生活環境的指引作用。

在詹姆斯看來,意識不是一個東西,而是一個過程或者功能。就像呼吸是肺的功能一樣,傳遞有意識的心理生活就是大腦幹的事情。意識就像河水一樣,不是一成不變而是不斷流動的、沒有空白的、不斷變化的整體,所以詹姆斯把意識稱作「意識流」。後來這個概念被文學家們借用,創造出了「意識流文學」這一獨特的現代主義文學的重要流派。

詹姆斯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無疑是他在1889年出版的大部頭著作《心理學原理》,這本書兼容並蓄,你可以從中看到全世界人們在整個19世紀的心理學研究成果。不過這套書有個缺點:太厚了,以至於沒辦法做課本。於是詹姆斯花了三年時間重新縮編了一下改名為《心理學簡編》,這才終於擺在了美國心理學專業大學生的案頭。

有趣的是,作為心理學的開創者之一,詹姆斯在晚年放棄了心理學研究,轉投到了哲學的懷抱,成為美國實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之一。一次在大學演講的時候,他甚至不讓人介紹自己說是心理學家——儘管他當時仍然擔任美國心理學協會的主席。

和詹姆斯同一時期還有幾位機能主義心理學的開創者,比如芝加哥學派的創始人約翰·杜威(John Dewey),他不但是美國實用主義哲學最重要的開創者之一(另一個開創者就是威廉·詹姆斯),在心理學方面也頗有建樹。正是他創造了「反射弧」的概念,而且他反對把反射弧拆分研究,主張它是一個整體。

比如哥倫比亞學派的代表人物J. M. 卡特爾,也是後來的大心理學家桑代克的老師。他關於控制聯想的反應時間和自由聯想的反應時間的實驗研究在美國心理學實驗文獻中是經典的研究。也是「心理測驗」(mentaltest)最早的提倡者和創始者。

比如「動力心理學」的創始人伍德沃斯,他也主張把人的心理和行為看做一個整體來研究,並且特別關注心理現象的內驅動力,或者說行為的動機。正是他的這種思想,催生了後來以班杜拉為代表的新行為主義思潮。

在筆者看來,機能主義心理學很難說得上是一種統一的「學派」,倒更像是一個反對構造主義心理學的統一戰線,更像是一鍋什麼都有的「大雜燴」。威廉·詹姆斯給它加上幾塊土豆,杜威給它來上一磅牛肉,卡特爾再給它加上一斤粉條……甚至,它的內部也充滿了爭端和矛盾,很多人的觀點針鋒相對。

不過「兼容並蓄」也算是機能主義心理學的一種特色,而且它還孕育出了心理學最重要的三大學派中的兩個(行為主義心理學和人本主義心理學),所以它也值得在這裡記上一筆。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心理學界看似風平浪靜,但是在構造主義和機能主義兩大巨頭的陰影中,一場狂風驟雨正在醞釀開來。很快,滔天的巨浪就會把舊世界打個粉碎,行為主義心理學、精神分析心理學、格式塔心理學等一大批創造出心理學盛世的後來者呼之欲出。


(1)  節拍器是一種能在各種速度中發出一種穩定的節拍的機械裝置,當時最普遍使用的是1816年由奧地利人J.N.梅爾策爾發明的節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