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我知道你在想什麼:八卦心理學 > 第三節 鐵欽納的神邏輯 >

第三節 鐵欽納的神邏輯

題記:這是一個簡單的事實,正是鐵欽納所教的這種心理學,這種以德國實驗室為中心的事業,使心理學第一次被承認為一門科學。

——E. 海德佈雷德

雖然馮特生前一直把自己的心理學理論稱為「內容心理學」,但是後人卻把他和他的弟子愛德華·鐵欽納(Edward Bradford Titchene)放到了一起,算作「結構主義心理學」的代表人物。既因為他的理論和這位弟子一脈相承,也因為經過鐵欽納改造和完善後,這一流派才得以流傳下去。

實際上如果只看構造主義心理學的理論原則,我們或許很容易會覺得它的創始人鐵欽納和馮特一樣是一個不苟言笑的老頑固,或者一個整天鐵青著臉色的中年男人——當然後一種印象很大程度上要歸因於他的中文譯名。大概這也是一種「刻板印象(stereotype)」吧。

鐵欽納實在稱得上是心理學史上最有個性的大師級人物之一,或許他的故事不如後面我們要講到的約翰·華生那麼驚世駭俗,但也絕對稱得上精彩紛呈。現在我們不妨就來八卦一番,聊一聊這位心理學史上承上啟下的關鍵人物。

1867年,鐵欽納出生在英國一個貴族家庭,父親早逝,從小跟當律師的爺爺一起長大。用現在的話說,鐵欽納小時候是一位「鄰居家小孩兒」型的學霸。中學在聞名遐邇的馬萊文學院就讀時成績極為出色,有一次學校請來美國著名詩人詹姆斯·拉塞爾·洛威爾給獲獎學生頒獎,由於鐵欽納上台領獎次數太多了,洛威爾開玩笑地說:「鐵欽納先生,我不想再看到你了。」

1885年到1889年,大學時代的鐵欽納在牛津大學攻讀古典文學和哲學,如果你看過英國神劇《是,大臣》和《是,首相》,大概會記得劇中主角之一的漢弗萊·阿普比爵士正是牛津大學古典文學系畢業的高才生,而他的政務秘書同行們也大多是學的這個——也就是說,鐵欽納學到的實際上是一門屠龍之術。不過他並沒有去掌控大英帝國的命運,而是成為一位心理學家。原因何在?大概與他在大學裡偶然讀到的W. 馮特作品《生理心理學原理》有關。

前文已述,1873—1874年,W. 馮特出版了《生理心理學原理》,這本書是馮特早期在海德堡大學從事生理心理學教學和研究工作十多年的總結,也是馮特實驗心理學思想成熟的代表作。此後又多次再版,鐵欽納讀到的是其第三版,並深深為其所傾倒。隨即,鐵欽納把這本書從德文翻譯成英文。

1890年,鐵欽納從牛津大學畢業,此時他已經開始把心理學當做了自己今後人生的奮鬥目標,於是漂洋過海來到了科學心理學的誕生地德國萊比錫,投身於W. 馮特門下,開始學習生理學和心理學,成為馮特第一位英國學生。

據說馮特和鐵欽納第一次見面時的場面非常熱烈而溫馨。馮特說:小鐵啊,聽說你剛剛把我的書翻譯成了英文?哦呵呵呵呵,我剛又出一本第四版……

鐵欽納:……

1892年,憑借一篇關於視知覺的論文獲得博士學位後,鐵欽納原本想回牛津大學任教。然而,當時的牛津並沒有心理學課程,恰好這時馮特的第一批學生之一弗蘭克·安吉爾在美國康奈爾大學建立了美國第一座心理學實驗室,正缺老師。鐵欽納和師兄一拍即合,便來到大洋彼岸的美國碰碰運氣,沒想到他這一待就是三十多年,把自己的餘生全都獻給了康奈爾大學。但是直到1927年因為腦瘤病逝為止,他一直都是一名驕傲的大英帝國公民,這一點從未改變。

儘管鐵欽納只跟著馮特老師學習了兩年,但他算得上是馮特老師的頭號腦殘粉,就連自己的造型都整成了跟老師差不多——眾所周知那個時代的英國人並不流行蓄大鬍子,而德國人比如革命導師馬克思、恩格斯等,也包括馮特老師都以長鬚為美,鐵欽納的滿臉大鬍子很可能是受老師的熏陶所致。

就連他講課的方式也一副德國派頭,有人回憶鐵欽納上課時的情形說:「他總是穿著牛津大學的學者袍來到課堂,他講的每一節課都非常富有成效。他的助手在他的監督下仔細地準備好講台上的一切。那些資歷較淺的教員被要求聽他全部的講課,他們從一扇門魚貫而入,在前排找一個位置,而鐵欽納教授則從另一扇門進入,直接走向講台。儘管他跟從馮特學習只不過兩年,但是他模仿老師的貴族風格、講課形式,甚至連鬍子的樣式也酷似馮特。」

不過在學術上鐵欽納卻沒有這麼惟恩師馬首是瞻了。馮特的「內容心理學」是一個以內省為主要研究方式的心理學體系,他認為實驗只能用來研究低級的心理學過程,但是鐵欽納很重視實驗在心理學中的應用,而且還用實驗來研究高級心理過程,如思維、想像等。有趣的是,鐵欽納本人從不承認自己的理論和馮特有不同之處,他宣稱自己才是馮特的正統傳人,自己的理論才是馮特的真實想法。

那麼鐵欽納的構造主義心理學到底是怎麼回事兒呢?

我們前文中提到過,用「內省法」探究自己的內心世界,最早發源於古羅馬時代的天主教神學家聖奧古斯丁。之後歷經英國哲學家休謨等人的傳承和發揚,到馮特的時代已經有了一套比較完整的系統。馮特把內省法和心理學實驗合二為一,用內省的方法來觀察實驗結果,創造了「實驗內省法」這一最早的心理學研究法。而構造主義心理學就是在「實驗內省法」這一基礎上衍生出來的一整套心理學理論。

有趣的是,最早提出「心理構造」這個詞的,居然是在學術上一直和馮特、鐵欽納師徒唱反調的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而且這個詞最初也確實是被用來諷刺馮特的心理學。1884年,威廉·詹姆斯為《心靈》雜誌撰寫了一篇《論內省心理學的某些忽略》,在文章附註中,提到了「心理構造」一詞,原話是:「純粹的紅色或黃色的感覺元素,及其他心理構造的元素沒有存在的根據,因為它們都不是心理的事實」——那麼研究心理元素的是誰呢?不正是馮特和鐵欽納嗎?

鐵欽納決定將計就計,1898年,他發表了論文《構造主義心理學的公設》,在其中他第一次指出,自己的心理學是構造主義心理學(Structural Psychology)——你看不起我的「心理構造」,我不但不以為忤,反而真就用「構造心理學」命名,倒要看看最後是誰怕誰。

雖然誕生在美國,但構造主義心理學卻帶有著鮮明的歐洲大陸思想烙印,不僅僅因為馮特和鐵欽納師徒都是歐洲人,更因為其「實證主義」的方法論和對心理學實際運用的蔑視。實際上構造主義心理學誕生的19世紀末正是歐洲實證主義哲學和美國實用主義哲學交鋒最為激烈的時代,鐵欽納創建構造主義心理學很大程度上也是為了跟威廉·詹姆斯他們的機能主義心理學抗爭。

構造主義心理學和馮特的內容心理學之間有著很清晰的傳承關係,比如說他們都認為心理學是一門純粹的自然科學,都認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直接的經驗,都主張採用實驗內省法,都反對心理學走向實際應用……不過細究起來,它們卻也有著鮮明的不同之處。雖然鐵欽納一直以馮特的嫡系傳人自居,但實際上他對老師的理論也做過不少修改。

比如說,在心理元素的數量上,馮特主張有感覺和感情兩種元素,而鐵欽納則認為有感覺、意象和感情三種元素。在他看來,感覺是知覺的構成要素,意像是觀念的構成要素,感情是情緒的構成要素。在心理元素的屬性方面,鐵欽納在馮特主張的性質和強度兩種屬性外,增加了持久性、清晰性和廣延性。在感情的維度方面,鐵欽納不同意馮特的感情三度說,而是認為感情只有愉快和不愉快兩個類別。

在鐵欽納的心理學體系裡面,每一種心理現象都是由感覺、意象和激情三種元素中的一種或者多種組成的,正是這些簡簡單單的心理學元素,組成了那些看上去十分複雜的心理現象。

比如說知覺,我們心理學上所說的知覺,是指事物在人的大腦中留下的整體認知印象。舉個例子,在桌子上放著一個蘋果。你怎麼知道它是蘋果的?是通過它紅撲撲的果皮嗎?是通過它的形狀嗎?是拿起來啃了一口之後發現裡面有甜甜的果肉嗎?好像都不是,你只需要用眼睛掃一眼,都不用想就知道:「啊,這是蘋果。」因為我們之前已經見過、吃過無數個蘋果,這種水果的形象已經在我們的思維裡形成了固定印象,所以在看到、摸到,甚至嘗到蘋果時,就會立刻浮現出一個蘋果的形象——這就是知覺的作用。在這個過程中,「感覺」和「意象」這兩個元素一起發揮了作用。

和知覺一樣,那些高級的心理過程,不管是「思維」「情緒」還是「觀念」,甚至於「人格」,全都是三種基本元素從空間和時間兩個維度上互相結合的產物。構造主義學派的心理學家們要做的,就是把這些元素解析出來,搞清楚這些複雜的心理過程(鐵欽納稱之為「心理復合體」)到底是怎麼組合出來的。

鐵欽納的理論當中,構造主義心理學有三大任務:

第一個任務是找出所有複雜過程能夠被還原成的基本感覺元素。欽欽納把元素界定為能夠在經驗中找到的最簡單的感覺,它們是通過對意識內容的內省進行系統分析而發現的。當一個經驗不能再被分析為各個部分時,它就被宣佈為「元素經驗」。為此,鐵欽納曾對不同感官中發現的元素進行分門別類,其中分解出30500種視覺元素,4種味覺元素,3種消化道感覺等。

第二個任務是確定感覺元素如何聯結為複雜的知覺、觀念和表象。這些聯結不完全是聯想,因為在鐵欽納看來,聯想是當聯結的最初條件不能再被獲得時還依然保留的一種元素聯結。鐵欽納拒絕聯想主義標籤,不只因為這一理由,而且還因為聯想主義者談論的是有意義的觀念的聯想,不是簡單的無意義感覺的聯想,後者才是鐵欽納關心的全部內容。

第三個任務是解釋心理活動。在鐵欽納看來,內省只能描述心理,但是科學心理學所需要的不僅僅是描述。鐵欽納認為,應該到生理學中去尋求解釋,生理學能夠說明感覺元素如何產生並形成聯結。鐵欽納還認為,在經驗中發現的一切只是感覺元素,而且求助於知覺這樣一種不可觀察的實體是不合理的,由此而顯露了他的實證主義立場。他用可以觀察的神經生理學來尋求對心理的解釋。

鐵欽納名字裡有個「鐵」字,他的性格和行事作風也像鐵塊一樣硬邦邦的,耍起大牌來不給任何人面子。據說有一次他拒絕了康奈爾大學主席要求他參加宴會的邀請,原因就是主席沒有親自來邀請他。主席先生抗議說實在是沒空,鐵欽納說你可以派你的車伕把邀請函給我送來。於是主席先生就派車伕把邀請函送給鐵欽納,然後鐵欽納就去赴宴了。

鐵欽納無疑成就了康奈爾大學,甚至成就了20世紀初美國心理學的繁榮。正如美國女心理學家E.海德佈雷德(Edna Heidbreder)所說:「這是一個簡單的事實,正是鐵欽納所教的這種心理學,這種以德國實驗室為中心的事業,使心理學第一次被承認為一門科學。」

鐵欽納照片

鐵欽納在康奈爾大學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把自己師兄安吉爾建立的心理學實驗室發展成了全美國乃至全世界最好的內省心理學實驗室;二是創建了構造主義心理學學派,和美國人威廉·詹姆斯創建的機能主義心理學派、約翰·華生創建的行為主義心理學一起把美國變成了現代心理學的中心;三是從無到有培養了一大批學生,後來他們中有許多人都成了現代心理學研究的中堅人物,比如埃德溫·波林、瑪格麗特·沃士波恩和麥迪遜·本特利等。就連心理學「第三次浪潮」的發起者,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之一馬斯洛都曾是鐵欽納的學生。

如果說還有一點其他貢獻的話就是參與創建了美國心理學會,但是因為某些理念不合和學會高層鬧翻了,所以從未參與過學會的任何活動,不過後來他又自己創建了另外一個實驗心理學家學會——是的,鐵欽納就是這麼任性。

任性的鐵欽納留給世人的印象除了「心理學大師」之外還有一個:煙鬼!作為一名老派英國紳士,鐵欽納對雪茄情有獨鍾。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拜倫曾說「給我一支雪茄,除此之外,我別無所求」。這句話在整個19世紀流傳甚廣,那個時代的人對煙草中尼古丁的危害尚不得而知,但是那種點燃雪茄,輕抽之、含於口,再緩緩吐出的休閒方式對許多人來說都是一種享受,鐵欽納也算得上是走在時代前沿的潮人一枚了。

鐵欽納有一句名言可與拜倫那句一起在煙草史上交相輝映:「一個男人若是學不會抽煙,是不會成為心理學家的!」這句話當然屬於沒什麼道理的鐵欽納式胡說八道,但是鐵欽納的威嚴讓他的學生們覺得他的話就是聖旨綸音,於是很多學生都開始學習抽煙,把他主持的心理學實驗室變得煙霧繚繞。

美國心理學家兼心理學史專家歐內斯特·希爾加德記錄了一件發生在鐵欽納和他最得意的弟子、後來的心理學大師埃德溫·波林(Edwin Garrigues Boring)之間的軼事:有一次鐵欽納邀請波林參加他的生日聚會。這對一個學生來說是莫大的榮譽。宴會後鐵欽納拿出雪茄說:「來一根兒。」——注意這裡是陳述句不是疑問句——但是波林不會抽雪茄,可又不敢不抽,抽完之後就趕緊離開餐桌出去嘔吐不止。鐵欽納覺得波林這孩子很懂事,於是每次生日宴會都會給他來上一根兒,於是每次宴會都會伴隨著波林止不住的嘔吐。

這是一個悲傷的故事,波林的遭遇讓筆者想起那些剛剛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就在酒桌上被領導灌酒的可憐上班族。

和鐵欽納的煙癮一樣著名的是他對待女性的惡劣態度,如果放到今天,一定會被人扣上一個「直男癌」的大帽永世不得翻身。鐵欽納明言自己不喜歡女性學習心理學,他的心理學實驗室不歡迎女性進入。身處第一代女權主義運動風起雲湧的20世紀初,鐵欽納的做法尤其顯得刺眼。

埃德溫·波林在一篇回憶自己恩師的文章中深情回憶道:有一次鐵欽納和男生們一起在心理實驗室中開會,包括波林的未婚妻在內那些被拒絕入內的女生們想知道他們聊的是什麼,就偷偷把會議室的門開了一個縫以竊聽他們的談話。更有甚者,幾個膽大包天的女生還躲在會議室的桌子下面偷聽。

平心而論,鐵欽納很可能對女性並沒有什麼歧視性看法,不讓她們進入自己的實驗室,純粹是為了防止自己和男生們的煙味兒熏到那些熱愛清潔的女士們吧。當然也不排除他只是想追求一種男人才可以享受到的自由感受,甚至只是純屬一時嘴賤。不知道該用「刀子嘴,豆腐心」還是「神邏輯」形容鐵欽納,事實上在他培養出的50多位心理學博士中,女性佔到了三分之一,其中還包括歷史上第一位心理學女博士格麗特·沃士波恩。考慮到當時大多數國家女性的受教育情況,這個數據真心不低。要知道,在鐵欽納活躍的時代,中國還是清朝呢。

鐵欽納不止有威嚴的一面,他能博得學生們的衷心愛戴更多的是因為他的人格魅力和父親一般的慈愛。經常一副冷臉的鐵欽納對待他人也有古道熱腸的一面,甚至對自己學術上的論敵也是如此。行為主義心理學的締造者約翰·華生和鐵欽納一向觀念不合,然而在華生因為和學生的戀愛醜聞被學校開除,窮困潦倒之際,整個心理學圈子裡,只有鐵欽納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華生的人品問題我們擱置不論,鐵欽納的人品絕對值得我們點上32個贊!

大半生在美國度過卻至死保留英國國籍,敬愛自己的老師卻修正了老師的理論,號稱拒絕女性卻培養出第一個女性心理學家——鐵欽納就是這樣一個充滿「神邏輯」,可愛又可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