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我知道你在想什麼:八卦心理學 > 第四節 從古羅馬到文藝復興,心理學的大停滯 >

第四節 從古羅馬到文藝復興,心理學的大停滯

題記:光榮屬於希臘,偉大屬於羅馬。

——愛·倫坡《致海倫》

和它出現的歷史時期相比,古希臘文明的輝煌與燦爛簡直就像是奇跡一樣。就像是上帝把一個個本該出現在兩千年後的城邦和偉人們以不可思議的形式出現在了地中海沿岸的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因為其城邦聯盟的獨特形式,古希臘又可以說是一個包羅萬象的文明,在包括哲學、文學、數學、物理學、邏輯學、醫學、建築學、雕塑等各個方面都創造出了讓後人難以企及的偉大成就。

雖然後世往往把古羅馬和古希臘並稱為西方歷史上古典時代的兩座豐碑,但是單純從文明的角度來講,古羅馬和古希臘並不是同一等級。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在他的《西方哲學史》中說:「羅馬人沒有發明任何藝術形式,沒有建立有創見的哲學系統,也沒有作出任何科學發現。他們會修路,會訂立系統的法典,還會有效地指揮軍隊,至於其他的東西,他們只好看著希臘人。」

羅馬人精於建立帝國,他們征服了歐洲和近東地區,打下了一片大大的疆域,古羅馬人是很好的管理者,卻不是很好的思想家。他們採納了希臘的文學、建築、雕塑、宗教和哲學風格。就連羅馬諸神其實也都是希臘諸神換了個名字,比如神王宙斯改叫朱庇特,愛與美之神阿佛洛狄德改叫維納斯等,甚至太陽神阿波羅等連名字都沒換直接就用了。公元前2世紀和公元2世紀之間,古羅馬人佔領了地球上最美好的一個地區,擁有當時可能是人類中最文明的一部分人,但他們仍然只能算得上是希臘文明的文化寄生蟲而已。

在心理學方面也是一樣,古羅馬的哲學家盧克萊修(Titus Lucretius Carus)修士等人所作的貢獻大概也就是再次修繕和重述了一遍希臘哲學家們的觀點,比如認為靈魂和肉體一樣都是有形體的,肉體死亡之後靈魂也無法長存世間。不過他說:「由於我們在胸脯的中間一帶感到害怕和喜悅,因此,那就是思想或者理解力之所在的地方。」這一點甚至還不如希波克拉底,至少他還知道人的思想是大腦產生的。

古羅馬對心理學的唯一真正影響是一位來自希臘的醫生加倫做出的,但可惜的是這種影響很可能是負面的。加倫發展了希波克拉底的體液氣質理論,他認為人的性格與健康同人中的血液、粘液、黃膽汁、黑膽汁四種液體的比例有關係,比如當體內含有的黑膽汁過多時,人就容易陷入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中。因此他治療的方法也是想方設法減少人體內的黑膽汁,或者將其轉化為血液和粘液。在許多世紀的時間裡,它誤導了醫生和其他人,以為它是性格模式和心理疾病的成因。直到近代,隨著解剖學的進步,人們才發現了加倫的理論有多麼荒謬。

在加倫的時代,還有另一種東西侵入了哲學和心理學研究當中,把心理學變成了一塊不允許他人觸碰的禁臠,這就是天主教神學。天主教誕生於公元1世紀的中東地區,之後迅速傳入到了羅馬,成為一個讓羅馬統治者極為頭疼的民間力量。儘管遭受羅馬統治者的迫害和屠殺多達十餘次,但天主教還是頑強地在這個國度裡發展開來,並最終同化掉了包括上層貴族在內的所有羅馬人。公元392年,羅馬皇帝正式把天主教定為國教,從那以後直到今天,整個西方世界的思想基礎大部分都依然建立在天主教神學之上。

神學和哲學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後者是研究人與世界關係的學問,而前者研究的是人與神之間的關係。天主教是一種一神教,所信仰的神祇有一個,即上帝耶和華。當神學開始統治人們的思想,特別是當公元476年羅馬帝國被日耳曼蠻族毀滅,分裂成無數小國家,歐洲因而進入了漫長而黑暗的中世紀時代之後,天主教廷成為整個歐洲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於是曾經一度輝煌的心理學研究僅僅只剩下依附在神學肢體上的殘羹冷炙。

宗教神學的一大特徵就是排他性,當一些人的觀點和宗教教義不符時怎麼辦?強迫那些人改變觀點。當一些人觀察到的事實和宗教教義不符時,修改那些事實。於是古希臘和羅馬積攢了上千年的學術成果在一次次西方版的「焚書坑儒」之後變得蕩然無存,一部分倖免於難的古代科學、哲學著作被當時還算得上開明的阿拉伯人收藏才得以流傳後世。不過對心理學來說,環境稍好一些。儘管教會的神父們更願意進行諸如「針尖上能站幾個天使」之類煩悶又無聊的神學研究,但是在探究人類信仰上帝是否夠虔誠的問題上,還是不可避免地要引入關於「靈魂」本質的探討,比如,靈魂究竟是生而就有還是被上帝塑造過的?在人死後到達天堂或者地獄之後,靈魂還會思考什麼?於是神學也就十分勉強地能和心理學搭上點關係了。

德爾圖良(Tertullianus)是一位早期的羅馬天主教神父,也是一位很有見地的心理學家,不過他的心理學幾乎全部來自於對宗教經典著作的推理衍生。比如他極力否認柏拉圖的靈魂和肉體的二分法學說——如果靈魂可以早於肉體存在,那麼在上帝創造亞當(世界上第一個人類)之前,亞當的靈魂是否已經存在了呢?天啊,只要想一下並非上帝創造的靈魂存在就讓德爾圖良嚇得渾身顫抖,於是顯而易見的,亞當的靈魂一定是上帝在創造他的肉體同時創造的。另一方面他又否認靈魂就是人類的大腦思維本身——畢竟這實在是太唯物主義了,只有古希臘的德謨克利特那種人才會相信。在德爾圖良看來,思維當然是靈魂的一部分,但是靈魂並不等於思維。那麼他唯一可以接受的理論就只剩下一個:上帝在創造亞當的同時創造了他的靈魂,並將之封存在亞當的身體裡。

另一位致力於研究心理學的神學家是聖奧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他的學說一度統治著整個羅馬教會的神學觀點,被稱為「天主教會的亞里士多德」。在聖奧古斯丁的名著《懺悔錄》中,他把自己少年和青年時期的思想一層層剝開,從信仰的角度去挖掘自己隱藏在腦海中的那些壞事。這種反思自己的方法和我國春秋時期大思想家孔子所說的「吾日三省吾身」頗有相似之處,所以我們把這種反思方法叫做「內省法」。後世的心理學派,除了行為主義心理學這個大奇葩之外,無一例外都會用到這種方法來做研究,而用得最多的,就是弗洛伊德創立的精神分析心理學。

聖奧古斯丁像

如果說聖奧古斯丁代表了天主教前期的神學高峰,那麼托馬斯·阿奎那(St.Thomas Aquinas)的學說則代表了歐洲中世紀神學的最高成就。甚至我們將這種神學稱為一種哲學——經院哲學。阿奎那的心理學研究基本上是以亞里士多德為基礎,然後試圖把古希臘的心理學思想融入到天主教教義當中去,然後還摻雜了加倫、聖奧古斯丁等人的思想,看上去就像是一個超級大雜燴。不過這種調和也非常危險,比如說亞里士多德認為人死後靈魂也就隨著消失,那這樣一來天主教中的天堂和地獄又該怎樣解釋呢?

阿奎那還研究了人類的情緒和慾望,他把情緒分成兩部分即快樂的情緒和痛苦的情緒,前者來自於身體本身的慾望,後者則來自於慾望不能達成時的痛苦。不過阿奎那研究心理學仍然是為了把全身心奉獻給神,所以他的學說有正面的成分,也有負面的。他把人的思維拆分為感覺和理智兩部分,這也大大啟發了後世的心理學家們。

中世紀神學家們的研究對於心理學家們來說也只不過相當於暗夜中偶然飄過的幾星螢火——可以帶來一絲安慰但是完全無法照亮世界。不過不管黑暗有多久遠,黎明最終總會到來。隨著大航海時代的開啟,文藝復興時代的到來,心理學的春風也即將吹來了。

這個時期對心理學發展影響最大的人物要數生活在16世紀後期和17世紀早期的英國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今天我們談起此人時,想起的往往是他那句名言「知識就是力量」——也有人會不自覺地跟一句「法國就是培根」(5) 。不過培根爵士留給世人最重要的財富,還是他在研究自然科學時使用的一系列方法論。

貴族出身的培根身處一個剛剛從中世紀走出的時代,他身上還殘存著一些神學教育留下的印痕。不過他更多的時候是一位理性主義者,相對信上帝來說,他更相信自己能感受到的事物和客觀規律。培根在《新工具》一書中闡述了自己的唯物主義觀點,並且開始用一套學自古希臘的「歸納法」來研究自然科學問題,這也成為近代科學發展的起點。

培根的研究法歸結起來無非就是四件事:觀察、實驗、記錄、總結。我們今天看來實在是不足為奇,但是在當時卻給那些苦於沒有科學研究工具的科學家們提供了成功的範式。從那時候開始,越來越多的自然科學如天文學、物理學、生物學等都開始從哲學中分離出來,對心理學進行科學研究的條件到這時也終於成熟了。


(1)  斐波納契數列是這樣一個數列:後一個數總是等於前兩個數的和。所以,有人就把自己學校食堂的湯戲稱為「斐波納契湯」,意思是它是把前天剩下的湯和昨天剩下的湯摻在一起,組成今天的湯。

(2)  范縝(約400—510年),南北朝著名無神論者,著有《神滅論》。

(3)  「車庫裡的噴火巨龍」是美國科普作家卡爾薩根提出的一個經典比喻,用來說明什麼是可證偽性。

(4)  以太(Ether)是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所設想的一種物質。19世紀的物理學家曾經認為它是一種遍佈宇宙空間的電磁波傳播媒介。但後來的實驗和理論表明,如果不假定「以太」的存在,很多物理現象可以有更為簡單的解釋。

(5)  這是一個著名的笑話,把「Francis」這個詞讀成「Franceis」並把「Bacon」理解成了可以吃的那種肉製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