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我知道你在想什麼:八卦心理學 > 第三節 神奇的四種體液 >

第三節 神奇的四種體液

題記:知道是什麼樣的人得病比知道一個人得的是什麼病更為重要。

——希波克拉底

有很多我們以為歷史很長的事物,其實是最近幾十年才有的。比如說現在遍佈城市每個角落的新疆「傳統美食」大盤雞,其實是20世紀80年代後期才有的;比如說我們旅行的時候都會用到的拉桿箱,其實出現於1991年,距今還不到30年;再比如說我們現代人都知道大腦是人用來思考的器官,但是在古代卻並非如此。

中國古代的醫學典籍《素問》中明確指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藏神」。君主,大家都懂,就是統治者、話事人。「神明」大致上可以理解為我們上一章所說的「靈魂」。也就是說我國傳統醫學認為,心臟是人類用來思考的器官,所有器官中的No.1,是靈魂的棲居地。其實我們看看那些和心理學有關係的漢字就能很容易發現這一點:「思想」兩個字都是心字底;「情感」的「感」也是心字底,「情」則是豎心旁;「記憶」的「憶」是豎心旁——當然最好玩的是,就連這門學科本身都叫「心」理學,而不是「腦理學」。

順帶一提,頭部在中國傳統醫學裡是臟腑經絡交會的地方,但是地位跟「五臟」相比,相差甚遠。網民們今天掛在嘴邊上的「腦子是個好東西,希望你也能有一個」,如果回到中國古代去說,大概會變成「心者佳物也,願汝亦有之」。

中國最早認識到大腦作用的很可能是明代晚期的大醫學家李時珍,他在《本草綱目》中說「腦為元神之府」,「元」有首領的意思。李時珍認為大腦是主管高級中樞神經機能活動的器官,所以稱之為「元神之府」。那麼李時珍到底是怎麼知道這一事實的呢?有科學史專家認為是受到了西方傳教士利瑪竇等人的影響,也有專家認為是李本人通過解剖發現的。不過通過這些爭論我們也可以獲知,西方在李時珍之前就已經發現了大腦的真正作用。

在古希臘,最初的情形和中國差不多,亞里士多德在詳細論述了靈魂存在的形式和定義之後,又堅定地指出心臟是人類用來思考的器官,也是知識和生命力的源泉,因為心臟每時每刻的跳動都可以散發出激情。而靈魂,毫無疑問就棲息在心臟中,至於大腦,只是心臟的一個降溫散熱器——筆者想,可能亞里士多德是因為每次心跳加快時往往會伴隨著大腦的「發熱」才會這樣猜測的吧。

很顯然這次他又猜錯了,亞里士多德啊,為什麼錯的總是你……

不過比亞里士多德稍早一些,古希臘就已經有人提出「大腦思考中心」說,這個人就是被尊稱為西方「醫學之父」的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如你所知,希波克拉底最大的貢獻是在醫學領域,他提出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是古代西方從醫人員首先要遵循的職業道德,一直到今天也還是醫科學生們上課第一天就要學的重要內容。不過他對心理學做出的貢獻同樣十分重要,被尊為心理學的鼻祖之一。

希波克拉底生活的古希臘時代還處在蒙昧與文明的分界點上,人們生病時第一個想要求助的對象是宗教,第二是巫術,第三才輪到醫生。同樣是由於宗教與巫術的影響,那個時代的人體解剖還是一種被禁止的行為。那麼醫生靠什麼瞭解人體的構造呢?靠猜。為了獲得人體的第一手資料,更為了挽救無數人的生命,希波克拉底勇敢地衝破了禁令的束縛,開始秘密進行人體解剖,不但包括五臟肺腑,甚至連頭顱和大腦也包括在內。在希波克拉底的傳世之作《頭顱創傷》中,他詳細描述了人體遭受到頭顱創傷和大腦受損的情形,甚至提出了給病人進行開顱手術的詳細方法。當然,在當時的衛生條件下,這種開顱手術也只能是紙上談兵罷了……

希波克拉底像

研究頭顱創傷的一個意外收穫是,希波克拉底發現當頭顱受傷特別是大腦受損時,人的精神狀態和意識就會受到影響,甚至出現精神障礙變成精神病患者。於是他大膽斷言,大腦才是人體的最高思想和精神中樞,相比心臟來說,更適合作為靈魂的棲居地——不過作為唯物主義者的希波克拉底並不相信虛無縹緲的靈魂之說,他更願意相信「體液」。

希波克拉底寫道:「人應該知道,我們的快樂、喜悅、歡笑和玩笑以及我們的悲傷、痛苦、哀傷和眼淚都來自大腦,而且只來自大腦——我們經歷這些東西皆因罹病的大腦,因為這時候,它處於不正常的高熱狀態、寒冷狀態、潮濕或者乾燥狀態——瘋狂即來自它的潮濕狀態。當大腦處於不正常的潮濕狀態時,它會因為需要而移動,當它移動的時候,視力和聽覺都不能夠安定下來,我們聽到的和看到的一會兒是這個,一會兒又變成那個,舌頭講話的時候與任何時候看到的或者聽到的東西相一致。可是,當大腦處於安靜狀態的時候,一個人就會變得聰明起來。

大腦的毀壞不僅僅是因為粘液,也是膽汁作用的結果。你不妨按這個辦法來區分兩者:那些因粘液而瘋的人多半是安靜的,既不喊叫也不瞎鬧;那些因膽汁而罹病的人多半會吵吵鬧鬧,幹些壞事,而且躁動不安;在大腦已經冷卻下來,並與常規不同地收縮下來的時候,病人還遭受不明原因的壓抑感和苦悶。這些病情是由粘液引起的,而且正是這些病情引起了記憶的丟失。」

體液學說是希波克拉底的獨門絕藝,他這套理論最初是為了用來抵制當時流行的「神賜疾病說」——即認為疾病來源於眾神的旨意,無須醫治也無法治癒。希波克拉底批駁了這種謬論,他認為每個人體內都流淌著4種不同種類的體液,即血液(blood)、粘液(phlegm)、黃膽汁(yellow bile)和黑膽汁(black bile),由於四種體液在人體內所佔的比例不同,人類呈現出各種不同的身體狀態和氣質類型,疾病正是由四種液體的不平衡引起的。那麼四種液體為什麼會不平衡呢?因為人體受到了外界的刺激啊!

四種體液和四大元素的對應關係扇形圖

從哲學上講,希波克拉底的四體液學說繼承自另一位古希臘大哲學家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的「地火水風」四元素理論——四種體液和構成世界的四種元素一一相對應:血液對應空氣,粘液對應水,黑膽汁對應土,黃膽汁對應火。以我們今天的觀點看,無論四元素學說還是四體液學說都是荒誕不經的謬論,但在兩千多年以前,他們能認識到世界和人體由物質組成,並且還構建出一整套可以自圓其說的理論,已經很不容易啦!

希波克拉底的四體液學說不只是一種醫學理論,也是一種心理學理論。在《論人的本性》一書中,他老人家認為不但身體狀況,就連人的「氣質」和「性格」也是由體液來決定的,正是由於四種體液在人體內的比例不同,人有了四種不盡相同的氣質類型:

血液佔人體比例最高的人,性格比較熱情活潑,但是比較反覆無常,做事粗心且浮躁,稱作多血質;黑膽汁佔人體比例最高的人,性格比較敏感憂鬱,容易傷春悲秋,但是往往會有比較高的文藝才華,稱作抑鬱質;粘液佔人體比例最高的人,性格比較冷靜,不容易出現情緒起伏,稱作粘液質;黃膽汁佔人體比例最高的人比較直爽暴躁,精力旺盛且不易疲勞,稱作膽汁質。

以我們今天的觀點看,希波克拉底的這套理論當然是荒誕不經的,他所認為的四種體液對人性格的影響更無從談起。但是它至少有一點是正確的:人體的生物學基礎會影響性格和精神健康。希波克拉底之前,從來沒有人用「人體內物質的變化」來解釋人的精神世界。在希波克拉底之後的西方世界,體液學說也一直經久不息,直到18世紀才被更為精確的解剖學事實所證偽。他所歸納出的四種人格特徵一直流傳到了今天,殘存在人們的口頭語中直到現在還被不斷提及。原因何在?當然是因為這四種人格實在是太典型,太常見了,以至於我們到現在為止還沒能建立一個能比它更為直白易懂的人格分類體系。

比如說《西遊記》中的師徒四人組,就完美契合了希波克拉底歸納的四種人格特質:直爽暴躁的孫悟空是膽汁質,粗心熱情的豬八戒是多血質,敏感憂鬱的唐僧是抑鬱質,至於沉默冷靜的沙和尚,當然就是粘液質啦。

再比如說當年的經典電視劇《還珠格格》中的四大主角,吵吵鬧鬧的小燕子無疑是多血質,總是哭鼻子的紫薇顯然是抑鬱質,冷靜可靠的大哥哥福爾康多半是粘液質,而直率又能幹的五阿哥,當然就是膽汁質了……

你看,那些人物性格刻畫比較鮮明的故事中,不管是古今中外,我們通常都會看到這四種典型的人格。如果說瓊瑤奶奶還有可能是受希波克拉底學說影響的話,那麼生活在明代的吳承恩就不太可能接觸到了。時至今日,我們早已經忘記了這四種人格的名字最初代表的含義,而把它們本身作為四種最典型的人格特徵。

到了近代,俄國偉大的生理學家、現代心理學的奠基人之一巴甫洛夫在自己「虐狗實驗」的基礎上發展出了人和動物的高級神經活動類型理論,他認為人有「興奮」和「抑制」兩種基本神經過程,這兩種神經過程又具有強度、平衡性和靈活性3種屬性。它們的不同結合可以構成多種神經類型,但最常見的有4種:1弱型;2強而不平衡型;3強而平衡靈活型;4強而平衡惰性型。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四種神經類型,竟然可以完美對應於希波克拉底體液學說中的4種氣質:抑鬱質、膽汁質、多血質、粘液質!

巴甫洛夫在數千年後證明了希波克拉底到底有多麼偉大。

頓悟瞬間:血型能夠決定性格?

題記:每個人都有三重性格:他所顯露出來的;他所具有但卻未顯露出來的;他認為自己所具有的。

——阿方索·卡爾

隨著醫學的進步,希波克拉底的氣質體液學說本來早已退出了歷史舞台,畢竟直到今天我們用儘先進的生物和化學檢測手段也無法從人類的體液中檢測到「黃膽汁」「黑膽汁」這些神奇的物質,體液學說的存在基礎就被打破了。但是令人驚異的是,從20世紀初開始,體液學說卻又死灰復燃了,借屍還魂的體液學說以「血型性格學說」的名義走俏了八十多年,至今依然風靡全世界。

我們隨便翻開某些明星的檔案也常常會看到「血型」作為一項赫然與身高、體重、籍貫等並列的指標。我們知道,血型不是外顯的,除非做檢測,否則你永遠不知道別人的血型。那為什麼明星們要把血型掛出來呢?難道這些明星們害怕自己輸血時粉絲們輸錯血型嗎?顯然不是,在這裡血型實際上和他的「星座」一起,體現了這位明星外在包裝出的性格。

如果說血型性格學說在中國基本只限於娛樂領域的話,在我們的鄰國日本幾乎已經滲透到了人們生活中的各個層面。根據日本最大經銷公司東販集團統計,2008年末日本十大暢銷書排行榜中,就有四本談的是血型如何決定個性!大多數日本人根據血型選擇朋友和戀愛對象,許多日本公司,包括一些國際知名的跨國公司如三菱電機等都根據血型招錄員工,甚至在招聘廣告中明確規定只有哪種血型的人才能應聘。就連政治人物都會在自己的個人網站上公佈自己的血型並且煞有介事地分析為何這種血型有助於自己執政。

那麼為什麼人們會認為血液可以決定一個人的性格呢?我們要想弄清楚血型性格學說的來龍去脈,不妨先從血型本身說起。1902年,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的病理學家卡爾·蘭德斯坦納(Karl Landsteiner)發現輸血失敗的原因是由於某些人的血清導致另一些人的紅細胞凝集,但在某些組合卻又不會發生這種情況。由此深究下去,他和學生們發現了人類的四種血型,即我們早已經熟知的A型、B型、O型和AB型,不同血型的血液有著不同的特性。蘭德斯坦納也憑借這一重大發現斬獲了1930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並被譽為「血型之父」。

蘭德斯坦納是一位純粹的醫學家和科學家,他對血型的研究完全是出於醫學目的,事實上血型理論創立後便立刻被運用到了實際臨床輸血檢測中,一直到今天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挽救了千千萬萬病人的生命。然而蘭德斯坦納想像不到的是,他的研究成果也為後來的種族主義者和死不改悔的分類癖們提供了論據。既然人類可以按照血型天然劃分為不同的族群,那麼這些不同的族群是否有高低優劣之分呢?不同的血型是不是代表著不同的性格呢?

關於血型學說在種族主義方面的濫用,我們這裡不多說,畢竟本書不是一部關於人類學的書,你只需要知道現代人早已拋棄了血型種族主義就可以了。拋棄的原因也很簡單,人們發現很多情況下,不同地區的同一民族表現出的血型差異,竟然會遠大於不同民族間的血型差異。比如說北京人和廣州人的血型差異竟然會高於日本人和波蘭人的血型差異,在這種確鑿無疑的統計結果面前再談種族主義顯然就非常尷尬了。

20世紀初血型種族主義在歐洲的納粹德國風靡一時的同時,血型性格學說也在東方的法西斯國家日本出現了。1927年,東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現御茶之水女子大學)一個名叫古川竹二的哲學講師在《心理學研究》雜誌上發表了題為《血型與性格學的研究》的系列論文。論文中,古川竹二根據自己日常觀察和對1245名對象的研究調查,提出了「人因血型不同,而具有各自不同的氣質;同一血型,具有共同的氣質」的假說。

在古川的論文中把人按照血型劃分成了4種不同的性格:A型血的人內向保守、多疑焦慮、富感情、缺乏果斷性、容易灰心喪氣等;B型血的人外向積極、善交際、感覺靈敏、輕諾言、好管閒事等;O型血的人膽大、好勝、喜歡指揮別人、自信、意志堅強、積極進取等;AB型的人則兼有A型和B型的特徵。

如果你還記得前面希波克拉底的四種體液氣質,就不難看出來古川竹二有多麼偷懶了!A型血人的性格特徵不就是希波克拉底所說的抑鬱質性格嗎?B型血人的性格特徵不就是多血質嗎?O型血人不就是膽汁質嗎?AB型血人雖然跟粘液質有一些不同,但是本質還是差不離啊!現在你知道我為什麼要說「血型性格學說」本質就是體液氣質學說借屍還魂了吧?因為兩者在最基本的設定上,幾乎就沒有區別呀!

心理學外行古川竹二的這篇論文在心理學學術界並沒有造就太大波瀾,一些傳統的心理學家還對這一觀點進行批駁和嘲諷。然而對身為軍國主義者的古川竹二來說,最重要的還是要讓自己的血型學說能夠運用到日本的國家戰略中去。舉個例子,日本從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後就竊據了我國的台灣島,此後三十多年間台灣群眾反抗鬥爭不斷。在古川看來,根本原因是台灣居民O型血人數過多,日本政府應該多用本國居民與台灣人通婚,以減少台灣人O型血人的數量。

古川竹二的野心在時代大潮中就像一朵小小的浪花,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的戰敗,血液性格學說漸漸便被大多數人淡忘了,只有很少的一些心理學家繼續進行這方面的研究。但是「血型和性格有關」這個論斷就像種子一樣埋進了日本社會的深處,等到了合適的機會就會開始發芽、長大。

1941年,也就是太平洋戰爭開始的那一年,一個日本高中小男生從自己姐姐那裡得到了一份圖表,上面展示的正是古川竹二的血型與性格對應關係。小男生對這份圖表深信不疑,開始用血型來區分自己周圍的人們,選擇不同的處世準則與他們交往並且在暗中細細觀察。就這樣,一直過了三十年,小男生成了一位小有名氣的記者和作家,他決定把自己的研究成功公之於眾了。

這個小男生就是日本「血液型人間學」的創始人能見正比古,他在1971年出版了一本名為《以血型瞭解緣分》的書,在書中,能見正比古以自己和各種不同血型的人物交往的過程和體會為論據,重新構築了血型與性格的關聯,特別是不同血型的人物會怎樣彼此交往,他構築了一個血型之間的「行動牽引—守望扶助」學說,即A—O、O—B、B—AB、AB—A四對組合,前者是在精神上扶助、支持後者,並主導二者的交往;後者是在行動上自發、牽引前者,並對交往提出創意。

跟古川竹二的血型決定論相比,能見正比古的學說一眼看上去就透著濃濃的人情味兒。原本孤立的四種血型族群被他巧妙地聯結成了一對對組合,兩個人的交往過程被簡化成了兩種血型的連接對撞,不但簡單明晰,更具備十足的可操作性。而且書中的那些人物有很多本身就是大家熟知的公眾人物,作為血型代言人的他們用自己的行動把作者的理論詮釋得淋漓盡致。再加上能見正比古優美細膩的文筆和如話家常的寫法,《以血型瞭解緣分》一經出版就引發了日本全社會的轟動,血型性格學說也就此走進了千家萬戶的視野。

寫到這裡筆者必須指出,能見正比古老爺子並不是心理學家,他關於血型與性格相關的研究並不具備心理學學術價值。然而當「血液型人間學」成為一門顯學之後,大量心理學的研究者也投身到了這個領域,這就更刺激了這門學問發展成為一座金碧輝煌的理論大廈。今天,血型性格學說已經成為日本通俗文化的一部分,滲透進了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任何想要質疑這門學說正確性的人,都會面對民眾的怒火。

那麼我們擺開車馬說話,血型性格學說到底有沒有科學依據呢?至少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血型和性格直接相關的研究報道。在2002、2003和2005年,有心理學家在著名的心理學期刊《人格與個性差異》(Personality and Inpidual Differences )上發表了3篇論文,採用目前心理學界普遍承認的人格理論大五人格測試(NEO-PI),均未發現血型與性格相關。

我知道我這樣說肯定會有很多人不服,一般的反駁是這樣的:「我是A型/B型血,我覺得自己的性格跟血型性格學說說的完全一樣啊。」那麼為什麼那些關於血型和性格的論述總是會讓人覺得很準呢?有以下三個原因:

很多流行的血型性格說都是為了逗你開心而設計製作的,當你見到描述自己個性的詞語都是你愛聽的話時,你會很自然的認為這種描述是真實的。比如說A型血的人乖巧可愛,有誰會覺得自己並不可愛呢?

在血型性格的描述中,即使有好的性格和不好的性格,人們還是可能認為說的挺準。這是因為這種關於弱點的描述往往是關於人性格中的普遍弱點,使一種描述用在誰身上都行。而每個人的性格又都不只有一個剖面,有趣的是,那些表現出和血型所說的性格相反性格的人,弄不好反倒覺得血型把自己最深的一面都揭示出來了呢!舉個例子:一個性格柔弱的B型血人看到B型血的特徵是「膽大妄為,固執己見」,他並不會覺得理論錯了,反而會回想起自己生活中有數的幾次「固執己見」,反而更加認同這種學說!

更有意思的是,很多人知道自己是什麼血型和這個血型的性格特點之後,就會在有意無意間受到這個描述的影響——如在遇到困難時給自己鼓勁「我是O型血,我要勇敢我要堅強」,讓自己表現地更符合這個血型的性格特徵,因為人是可以偽裝和改造自己的性格的,所以看上去就會覺得血型性格學說實在是太準確啦!

這種情形很像是我們中國傳統的「屬相命運學說」(我給取的名字),時至今日仍然有相當大比例的人相信屬相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命運甚至左右兩個人的婚姻幸福,比如說「羊年生的女孩兒命不好」,比如說「雞鼠不到頭」。相信這一套的人總會舉出一些符合這些「論斷」的依據,而把那些不符合的情況無視和忽略掉。

1948年,美國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用實驗證實,人們很容易相信一種一般性的模糊人格描述特別適合自己。哪怕自己並不是這種人,也會深信不疑。福勒管這種效應叫「巴納姆效應」,也叫「福勒效應」,他認為這反映了人們的一種從眾心理。

其實在我國年輕人群中,日本傳入的血型性格學說這一套市場並不太大,相信的人也只是泛泛而信。但是西方傳入的占星術和「星座性格學說」就不一樣啦!在筆者的年輕朋友中,相信星座的人幾乎佔到一半以上,甚至8歲的女兒也會經常說自己是雙魚座,性格如何如何。每年總有那麼幾天,會有人在自己做事情做不成時抱怨「水逆」(即水星逆行)。那麼星座學說的科學性是不是比血型性格學說要高一些呢?為了驗證,筆者親自做了一個實驗,從網上找到了雙魚座的性格:

性情溫柔,易於相處,雙魚的身上有一種令人難以抵禦的奇異的魅力。這是一個浪漫而富於幻想的人,對生活充滿熱望,但缺乏應變的能力。這一星座的人有點烏托邦的思想傾向。生活上也經常得過且過。在困難或矛盾面前雙魚不喜歡讓步,總渴望有奇跡般的解決辦法,而當需要雙魚做出抉擇時,雙魚又常常束手無策。

天哪!實在是太準確了!簡直要把筆者的內心完全看透了一樣,甚至把那些難以啟齒的缺點也說得一模一樣!

唯一可惜的就是,筆者是白羊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