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愛情心理學 > 壓抑 >

壓抑

(1915)

宋廣文 譯

戴淑艷 校

宋廣文 修訂

按語

本文是弗洛伊德關於壓抑問題的專論。其中對壓抑的本質、原因、結果及其與神經症的關係進行了深入的探討。該文和《論潛意識》、《有關移情的觀察報告》等15篇論文,均系心理玄學方面的專論。它對領會精神分析學的基本概念和防禦機制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本能衝動的變化之一是在抵抗(resistances)中使衝動不起任何作用。我們將進一步探討的問題是,在某些條件下,衝動便進入了「壓抑」(repression)[Verdr?ngung]狀態。如果問題是在於外在刺激的運作(operation)上,所採取的適宜方式無疑便是逃避(flight)。然而,對衝動而言,逃避是沒有用的,因為自我(ego)無法逃避自己。此後,反抗本能衝動的較好方式便是拒絕(rejection),它是建立在判斷(judgement,原文中對該詞的註解為condemnation)的基礎之上的。壓抑是譴責(condemnation)的前期表現,處在逃避與譴責之間。關於壓抑的明確闡釋在精神分析之前是未曾有過的。

從理論上對壓抑做出分析並不容易。本能衝動何以會有這種變化呢?這種變化的發生顯然是有一定的必要條件的,即本能目的的實現應產生不愉快而不是愉快,而這種可能性卻又很難想像。從來沒有這樣的本能:本能的滿足總是愉快的。我們必須設想出一些特殊情形,有些過程使愉快性滿足變成了不愉快。

為了更好地對壓抑做出界定,讓我們討論一下其他的本能情形。有時候,有些外在刺激變成了內在的。比如,當飲食過度而傷害了某些器官時,一種新的興奮源便產生了,並導致緊張度的增強。這種刺激與本能是十分相似的。我們這方面的經驗可以用疼痛說明,不過,這種「假本能」(pseudo-instinct)的目的僅在於中止器官的改變及相伴的不愉快,疼痛的中止不可能獲得其他的直接愉快。此外,疼痛具有強制性(imperative),要去除疼痛必須改變受傷的器官或克服心理傷害的影響。

疼痛之情形根本無助於我們對壓抑的認識。1329現在讓我們看一下,當類似飢餓的本能未獲滿足時會出現什麼。此時,飢餓也變得具有強制性,除了得到滿足,什麼都是無用的1330,它進入了需要的持續緊張狀態。然而,就壓抑的實質而言,它絕不是輕而易舉就排遣得了的。

因此,壓抑絕不是在下列情形下產生的:本能未獲滿足的緊張達到了難以忍受的程度。所以,機體的防禦方法必須在其他的聯結中予以討論。

還是讓我們集中在精神分析實踐中的臨床經驗吧。我們發現,被壓抑的本能是很可能獲得滿足的,而且,在任何情形下滿足就其本身來說都是愉快的。但它與其他的目標和要求都是不相容的,於是便導致了有時愉快有時不愉快。這種情況的後果是為壓抑創造了條件,即由不愉快招致的動機力量超過了由滿足而帶來的愉快。精神分析關於「移情性神經症」的觀察使我們得出如下的結論:壓抑起初並不是一種防禦機制(defensive mechanism),只有在意識與潛意識之間出現明顯的「裂縫」(cleavage)之時它才會出現。壓抑的本質在於將某些東西從意識中移開,並保持一定的距離。關於壓抑的這種觀點可做更徹底的說明,在心理組織(mental organization)達不到這一階段之前,避開本能衝動的任務是由本能可能出現的變化承擔的。比如,轉向反面或曲解自我(self)。

要對壓抑的範圍及其與潛意識的關係做出更深入的分析,我們必須先搞清心理結構的連續性及潛意識與意識的區別,然後再更深入地探討壓抑的本質問題。這樣,我們就可對臨床觀察到的壓抑的特點作出十分清晰的描述,當然我們仍不可避免地會重複別處講過的舊話。

我們有理由假定有一種「原始壓抑」(primal repression),它是壓抑的第一階段,由被拒絕進入意識的本能的心理(或觀念的)表徵組成。有了它才出現了「固著」(fixation),此後表徵保持不變,而本能則附著其上。這是由潛意識過程的特性所決定的,我們會在後面加以探討。

壓抑的第二階段才是固有壓抑(repression proper),對壓抑的表徵的心理衍生物產生影響,或對與此有關的其他思想鏈(trains of thought)發生作用,這些觀念或思想具有同樣被原始壓抑的命運。因此,固有壓抑便成了一種「後壓力」(after-pressure)1331。此外,僅僅強調意識對被壓抑的東西的直接排斥是不正確的,重要的是,原始壓抑的東西通過相互吸引可建立起新的聯結。如果這兩種力量不合作,如果被壓抑的東西不隨時準備接受被意識所拒絕的東西,那麼壓抑的目的也就毫無意義了。1332

有關精神神經症的研究,使我們注意到了壓抑的嚴重後果,我們很容易高估它的心理壓力,從而忘記了這樣的事實,即壓抑並不阻礙本能表徵在潛意識中的繼續存在,阻止它組織各種力量建立新的聯結。事實上,壓抑僅使本能表徵與一個心理系統(psychical system)即意識的關係受到干擾。

精神分析還可使我們認識到壓抑給精神神經症患者帶來的其他嚴重後果。比如,本能表徵在壓抑下擺脫了意識的影響後,其發展更充分就更少受干擾。它在黑暗中擴散,用極端的形式表達,當它們轉換成神經性的並呈現於神經症者時,通過讓其看到奇異、危險的本能力量而使患者驚恐不已。這種本能的假象,源於未被抑制的幻覺發展和挫折滿足的抑制結果。挫折滿足的抑制與壓抑的結合便導致了壓抑真正意義的指向。

讓我們再一次審視一下壓抑的反面,如果認為壓抑是對意識中所有原始壓抑的克制1333,那也是不正確的。如果這些衍生物徹底脫離了壓抑的表徵,不管是曲解的結果,還是插入其間的聯結數目所致,都可以自由地出入意識。對意識的抵抗似乎與原始壓抑的距離(distance)有很大關係。在使用精神分析的技術時,我們總是要求病人盡量地釋放被壓抑的衍生物。這些衍生物或因其間接性或因其曲解性,都可以通過意識的稽查。的確,我們要求病人給出的聯想是不受意識的目的性觀念影響和批評的,通過這樣的聯想,我們便形成了被壓抑表徵的意識性轉移——這些聯想顯然屬於間接的和曲解的。通過這一過程,我們觀察到,病人可以編織成一個聯想的網絡,直到他能夠反對某些思想,那麼受壓抑的便昭然若揭,於是他便被迫重複他的壓抑。神經症症狀同樣如此,因為他們也是壓抑的結果,通過自身的努力,方可將被意識否定的東西帶到意識層面上來。1334

究竟意識的抵抗去除之前觀念的曲解性和間接性要達到何種程度,我們尚不能確定一個通則。顯然有一種微妙的平衡發生了,只是遮掩了我們的視線。然而,它的操作方式卻能使我們假定,當潛意識的貫注(cathexis)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中止——超過這一程度潛意識就會尋求滿足。因此,壓抑在個體間存在明顯的差異。每一被壓抑的結果也許都有自己的特殊變形,曲解或多或少的變化均會改變整個結果。就此而論,我們便可理解人為何對某些目標特別偏愛,而作為相同知覺與經驗目標的理想又令他們深惡痛絕,原來人與人之間的區別便是由很微妙的變形造成的。的確,正像我們在追溯戀物癖(fetish)的起因時所發現的1335,原始的本能表徵很可能會分為兩半,一半受到壓抑,另一半由於這種密切的聯結而理想化(idealization)。

同樣,曲解程度的增強或減弱也可通過其他器官的活動獲得,比如在產生愉快或不愉快的條件下,為了改變心理力量的活動,用愉快替代本該產生的不愉快,我們已採用了一些特殊技術,一旦使用了這種技術,被拒絕的本能表徵的壓抑便被消除了。截至到目前,關於這些技術的細節性研究僅在《詼諧及其與潛意識的關係》中出現過。1336作為一條規則,壓抑僅是暫時性消除,它很快就會恢復原狀。

然而,此類觀察可使我們認識壓抑的更多特徵。如前所述,壓抑的活動不僅存在著個體差異,而且具有極度的動態性(moble)。絕不能認為壓抑的過程是一次性的,其結果是永久性的,像被殺的生物將永遠死亡一樣。壓抑需要持續的能量付出,壓抑一旦停止,人便受到傷害,因此,壓抑以新的行為出現便成了必需的。我們可以設想,被壓抑的觀念在意識的持續壓力下進行活動,要平衡這種壓力必須有持續的反壓力(counter-pressure)。因此,從經濟學的角度上看,壓抑的維持需要持續的能量付出,這樣,壓抑的消除才是節省能量的。壓抑的動態性在睡眠狀態中也能發現,壓抑本身足以使夢產生1337,清醒之後,睡眠中的壓抑性貫注便再次銷聲匿跡。

最後,我們必須記住,無論如何,我們對於壓抑的本能衝動的論述是微乎其微的。若不片面對待衝動的壓抑,此衝動的形態也許是千差萬別的。它也許是不活潑的,僅需要少許的心理能量;它也許非常活躍,需要不同程度的心理能量。的確,它的活動不是導致壓抑的直接消除,而是通過迂迴的道路調動所有的過程使衝動打入意識,潛意識中未被壓抑的觀念常常是由它活動的程度或貫注所決定的。每天都發生的現象是,只要一種觀念僅代表很小的心理能量,那麼它就不會受壓抑,儘管其內容會增強它與意識中主導觀念的衝突。觀念的數量對衝突具有決定性,一旦一個基本的有害觀念超過某一力度,衝突便確定無疑了,並必然導致壓抑。因此,就壓抑而言,對潛意識的能量貫注越多,那麼,將其從潛意識中移開或曲解的力量就越少。可以說,壓抑的傾向會通過厭惡度的減弱找到壓抑的替代(substitute for repression)。

以上我們對本能表徵的壓抑問題進行了探討。我們認為,所謂本能表徵,指的是一個觀念(idea)1338或一組觀念(group of ideas),它們源於對本能的限定的心理能量貫注(力比多或興趣)。臨床觀察使我們可以對所謂的「單獨存在物」(a single entity)做出劃分。它表明,除了觀念之外,表徵本能的其他因素也應考慮進來;壓抑的其他因素也許與觀念有很大的不同,一般已將心理表徵的其他因素稱做「情感量」(quota of affect)。作為對本能的反應,它從觀念中分離出來,與其數量相稱,用情感的形式表達出來。以此為基點,在描述壓抑時,我們將採取分離的方式,即作為壓抑的結果,哪些變成了觀念,哪些變成了附著於觀念的本能能量(instinctual energy)。

當我們對兩者的變化可以做出一般性的說明時,無疑令我們感到欣慰,只要稍加努力,我們便可以真正這樣做了。代表本能的觀念的一般性變化,如果曾經是意識的,便會從意識中消失;如果要轉為意識的,它卻要脫離意識而存在。差異倒並不重要,如同讓不受歡迎的客人離開客廳(或前廳),在我辨認出他以後,拒絕他越過我的門檻一步。1339從數量上看,本能表徵有幾種可能的活動(從精神分析觀察的角度):要麼本能全然壓制(suppressed),以至於任何它的痕跡都找不到;要麼以情感的形式出現但經過了性質上的偽裝;要麼轉為焦慮。1340後兩種可能性將令我們做更多的思考,即作為本能進一步變化的向情感轉移(transformation into affects),尤其是向焦慮轉移。

事實表明,壓抑的動機和目的不過是為了避免不愉快。屬於表徵的情感量的變化遠比觀念的變化重要,這一事實對於壓抑過程的估價具有決定作用。如果壓抑不能避免不愉快情感或焦慮的出現,那麼就可以說失敗了,儘管從觀念的意義上講它實現了目的。當然,失敗的壓抑較之成功的更易引起我們的興趣,因為成功的壓抑在很大程度上會逃脫我們的檢查。

現在該是試圖探討壓抑過程的機制(mechanism)的時候了,我們尤其想知道究竟是一種還是一種以上的機制在起作用,精神神經症是否會因壓抑機制的不同而不同。由於問題的複雜性,我們尚不能有確切的答案,對於壓抑機制的瞭解只能通過壓抑的結果推測。如果將觀察限定在觀念層面的壓抑結果,我們就會發現,它通常創造出替代形成(substitutive formation)。替代形成的機制是什麼呢?或者我們是否應在此區分出不同的機制呢?我們知道,壓抑總會在其背後留下症狀的。我們是否可以這樣假定,替代形成與症狀形成相伴而生,如果在總體上是這樣的,那麼症狀形成的機制是否與壓抑的機制相同呢?最一般的可能性是,這兩者有很大的區別,並不是壓抑本身產生了替代形成和症狀,替代形成和症狀倒是回歸壓抑的標誌1341,它們附著於其他的過程上。同樣,在考慮壓抑的機制之前,檢查一下替代形成及症狀的機制形成似乎也是可取的。

雖然,進一步的設想是不現實的,任何設想都必須建立在不同神經症壓抑結果的審慎分析之上。不過,同樣我會建議,在對意識與潛意識的關係形成可靠的概念之前,最好將這一分析往後推遲。1342為不致使現在的討論毫無所獲,我認為應先搞清以下問題:(1)壓抑的機制事實上並不與替代形成的某一機制或所有機制相伴而生;(2)具有許多的替代形成機制;(3)壓抑的機制至少有一點是共同的:撤回能量貫注(a withdrawal of the cathexis of energy)或力比多貫注,專門用於對付性本能。

此外,將問題限制在精神神經症的三種著名形式中,我將用一些例子說明這些概念是怎樣應用於壓抑的研究的。

說明焦慮性癔症(anxiety hysteria),我將舉一個經過認真分析的動物恐怖症(animal phobia)病例。1343壓抑中的本能衝動表現為對父親的力比多態度,並伴有對父親的懼怕。經過壓抑,衝動從意識中消失:父親已不再作為力比多的對象,取而代之的是某些能成為焦慮對象的動物。就觀念部分而言(本能表徵),替代形成源於某種特殊方式下觀念鏈(chain)的移置作用(displacement)。衝動在數量上並未消失,而是轉移成了焦慮,用對狼的恐懼替代對父愛的需求。當然這一病例並不足以對哪怕是最簡單的精神神經症的解釋,總有其他的問題需要考慮。動物恐怖症這種壓抑可以說是極不成功的,它所做的一切無非是對觀念的轉移和替代,但根本無法消除不愉快。正因為如此,神經症才不會停止活動,為實現其即時和重要的目的,它便走向了第二階段:逃避——固有恐怖症(phobia proper)的形成,一系列的迴避均旨在防止焦慮的釋放。更進一步的專門研究將使我們理解恐怖症實現目標的機制究竟是怎樣的。

當考察真正的轉換性癔症(conversion hysteria)時,我們不得不換個角度審視壓抑過程,此時,它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情感量的全然消失。一旦如此,病人的症狀便出現了沙可(Charcot)稱做的「無所謂狀態」(la belle indifference des hysteriques)。1344在其他情況下這種壓抑並非成功:有一些令人痛苦的感覺,會依附到症狀之上,用以證明阻止焦慮的某些釋放是不可能的,結果導致了恐怖症形成的機制。本能表徵的觀念內容已全部撤出意識,作為一種替代——同時也作為一種症狀——過強的神經支配(典型的例子如軀體性神經支配)便出現了,有時是感覺的,有時是運動的,或者興奮或者抑制。更進一步的觀點表明,過度神經支配(over-innervated)的部分正是被壓抑的本能表徵本身——雖然經過了凝縮(condensation),但全然自我貫注。當然,以上所述並不能使我們對轉換性癔症的全部機制都已明瞭,尤其是壓抑的因素問題,這將從其他的聯結中予以考慮。就擴散性的替代形成所引發的癔症(轉換性)壓抑而言,可以說是全然的失敗;然而,說到情感量問題(壓抑的真正任務)它卻又總是全然成功的。在轉換性癔症中,壓抑過程完成於症狀的形成,它不像在焦慮性癔症中那樣發展到第二階段,確切地講,是無終止的發展。

為了闡述的需要,我們將討論另一種不同的壓抑,即強迫性神經症(obsessional neurosis)的壓抑。首先我們將對什麼樣的本能表徵附著於壓抑表示懷疑——究竟是力比多的,還是敵意傾向(hostile trend)。所以會出現這種不確定性,是因為強迫性神經症以壓抑為基點,用情愛(affectionate)替代了施虐傾向(sadistic trend)。正是對所愛的人的仇視本能導致了壓抑,壓抑的初期與後期往往有不同的結果。起初壓抑是全然成功的,觀念內容被拒絕,情感也消失了。作為替代形成,自我出現變化,意識成分明顯增加,這很難稱為症狀。此時,替代與症狀並不是相伴而生的。這一研究同樣為我們提供了壓抑機制的知識。無論在強迫性神經症中,還是在其他病症中,壓抑導致了力比多的退縮,但這是通過反向形成(reaction-formation)實現的。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替代形成與壓抑具有相同的機制,並壓根兒是共生的,無論從順序上還是從概念上講,它都與症狀形成不同。也許正是這種模稜兩可的關係形成了整個過程,使得該壓抑的施虐衝動得以出現。然而,壓抑雖然起初是成功的,但它並不堅定,隨著時間的進展,失敗越發明顯起來。矛盾通過反向形成導致了壓抑,而被壓抑了的矛盾又成功地將矛盾復歸。消失了的情感又以社會焦慮、道德焦慮和良心譴責的轉換形式出現,被拒絕的觀點用移置作替代,經常移置到非常小的無關緊要的事情上去。1345一種重建完整被壓抑的觀念的趨勢通常清楚無誤地出現,正像我們在癔症性恐怖症(hysterical phobias)中所看到的那樣;在數量和情感方面的壓抑失敗會招致同樣的逃避機制,如迴避和禁止。然而,被意識拒絕的觀念卻仍頑固地堅持著,因為它避免行動,使衝動的活動受到抑制。因此,對強迫性神經症而言,壓抑變成了一種毫無結果,冗長不堪的鬥爭過程。

這些簡短的比較不得不令我們相信,在徹底認識壓抑的過程及神經症症狀的形成之前,仍需更廣泛的研究。因素的極端錯綜複雜使我們僅能用一種方式去理解,我們必須依序採用不同的觀點,然後借助實際的材料窮追不捨,直至可以得到可資利用的結果。對病人的任何單獨治療,其本身都是不全面的,而那些僅觸及皮毛,而未認真對待的方面不可能不令人費解。但我們希望,最終的綜合研究一定會產生對壓抑的正確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