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社會認知:洞悉人心的科學 > 第1章 緒論 >

第1章 緒論

我們是如何理解別人和我們自己的呢?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對自己所遇到的人和當時的情境知道些什麼呢?當我們試圖去理解、預測或回憶他們的行為時,我們又如何利用這些已有的知識呢?我們的社會判斷是否完全由我們的社會知識決定,或者,我們的社會判斷是否受我們的情感和願望的影響?

這些問題正是一個相對較新的學科領域——「社會認知」的核心。社會認知以傳統的社會心理學的理論和研究方法為基礎,並且受認知心理學的新觀點和新方法的推動。這個領域的研究者給予社會心理學中的一些經典問題以新的闡釋,也努力開拓以前從未研究過的領域。

背景

20世紀前半葉,行為主義研究取向在實驗心理學中占主導地位,它規定心理學家的研究只能關注那些可以直接觀察的現象,如刺激和反應。心理學研究的目標是尋找控制行為的規律,即發現環境中刺激事件是如何影響行為的,特別是,刺激事件是如何成為獎勵物和懲罰物的。介於環境刺激和反應之間的心理事件被看做無關因素,心理過程被認為是心理學家不能研究、也不必去研究的「黑箱」(例如,Skinner,1963)。存在於知覺、判斷和決策中的認知事件,在20世紀60年代前則少人問津。

社會心理學家從未理睬行為主義學派的觀點,認知一直都是社會心理學理論和研究的中心問題(Markus & Zajonc,1985)。社會心理學從早期就開始關注的一些核心問題——我們怎麼形成對別人的印象,我們如何解釋別人的行為,行為和態度是如何聯繫的,如何解決信念之間的衝突,人們的反應如何受偏見的影響——包含了非常複雜的心理過程。對這些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於探討其認知成分,如信念和推理。

因而,社會心理學家對20世紀50年代末期開始的認知革命,早就做好了接受的準備。通過將人類對信息的加工類比為計算機對信息的加工過程,心理過程是可以被理解和討論的,由此引發了大量針對人的認知結構和認知加工過程的研究,認知理論大量湧現。利用知識結構、規則和計劃等概念,認知心理學家對許多被行為主義學派視為研究禁區的主題展開了研究。認知心理學最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論已涉及人們怎樣學習和表徵概念、怎樣儲存和提取信息,以及人們用什麼規則解決問題等諸如此類的問題(對認知革命的分析,參見Thagard,1992)。

社會心理學家很快認識到這些新觀點和他們關心的傳統研究內容之間的聯繫。認知心理學中研究概念(如鳥或蘋果)如何表徵的理論和研究方法可以非常方便地用來研究諸如外向性格者或圖書管理員之類的社會概念。比如,通過呈現字詞如「銀行」,看是否能在頭腦中自動激活相關詞「金錢」這樣的認知心理學研究方法,同樣可以用來檢驗是否看見一個非洲裔美國人就自動激活其大腦裡與這個群體有關的刻板印象。認知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們對不確定事件(如擲硬幣)的推理遵循某些規則,這可以應用到類似的不確定的社會事件中,例如,一個人可能做出什麼行為。這種啟示導致了社會認知研究的大量湧現,到20世紀70年代初,社會認知的研究得到了飛速的發展。

除了對信念和歸因等認知成分的研究興趣外,社會心理學保持了其歷史上對另外兩個系統的研究興趣——動機和情感。認知失調理論是一個十分有影響的社會心理學理論,動機可以影響我們信念的觀點在認知失調理論中佔據核心地位。認知失調理論的假設是:人們具有一種緩解兩個衝突信念間令人不愉快的緊張情緒的動機,它會促使人們對其中的某個信念進行調整(Festinger,1957)。社會心理學的另外一個重要的研究主線,態度及其對行為影響的研究,一直把情感看做是態度概念的核心(Eagly & Chaiken,1993)。儘管動機和情感向來都是社會心理學理論的中心,但這兩個系統在社會認知的早期研究中多少有些被忽視,因為研究者熱衷於引入和擴展來自認知心理學的觀點,並且致力於探索認知結構和認知過程對社會判斷的作用。直至20世紀80年代末,絕大多數社會認知理論和研究方法都屬於所謂的「冷」認知,只關注有關社會認知概念的表徵和由此得出的推論。近年來,人們對那種基於動機和情感的所謂「暖」認知發生了興趣,這種研究取向引導社會認知研究者探討目標、願望和情感怎樣影響我們的記憶和對社會事件的理解。此類研究導致人們努力將認知、動機和情感整合在一個新的理論體系中。在本書中,我採用寬泛的「社會認知」概念,包括那些有助於我們理解社會世界的各個方面——思想、目標和情感,或者更專業地說,認知、動機和情感。

概覽

本書對社會認知的研究回顧非常豐富和全面,包括一些廣泛的問題和不同觀點;但也有一些統一的主題貫穿本書始終。其中最重要的可能是,社會事件並不是簡單展現在我們眼前,完整地顯示其固有的意義和內涵;相反,在理解社會事件意義的過程中,人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賦予它意義。我們對社會世界的理解不僅受我們的目標和情感的影響,也受我們的觀念、信仰和理論觀點的影響。如果兩個人戴著不同的有色眼鏡,他們對同一社會事件或情境會有完全不同的理解。同樣,被一個人看成是詼諧玩笑的評論,另一個人可能把它看成是對自己的無禮和侮辱。同一個榜樣,既可以鼓舞一個人,也可能引起另外一個人的挫折感。一個冒險的行為對一個人來說就像有把握取勝的賭博,而在另一個人看來則注定要失敗。

這種差異有可能產生,因為同一個社會情境在不同的人身上可能引起不同的聯想。同一個女人,可能讓一個人聯想到其溫柔的母親,而讓另一個人想到其不友好的鄰居。同一個非洲裔美國醫生,可能喚起一個人對非洲裔美國人的負面刻板印象,而喚起另一個人對醫生的積極刻板印象。同一個具有挑戰性的情境,可能導致一個人努力追求成功,而導致另一個人極力去避免失敗。提到休假,可能引起一個人快樂的回憶,而引起另一個人沮喪的記憶。同樣的情境在不同的人身上引起的不同思想、目標和情感可以導致他們產生對該情境形成不同的解釋;而且當他們置身於該情境時,可能就會有不同的行為。

即使是同一個人,如果他在不同的時間場合有著不同的思想、目標和情感,那麼他可能在不同的時間場合對同樣的情境有不同的理解。對於同樣的推擠動作,如果我剛好想到暴力,我會把它看成是攻擊行為;但是,如果我正好想到打趣,我會把它看成是嬉戲。同樣的言論,當我相信的時候它就有說服力,當我不相信的時候它就無效了。同一個人,當我心情愉快的時候我會覺得他很有趣,而當我心情不好的時候我會覺得他很煩人。

這種意義建構活動中的大多數都是自動實現的。我們可能沒有意識到我們對另一個人的行為的理解受到刻板印象的影響,也受到此人使我們想到了什麼人的影響。另外,我們關於社會行為的理論、我們當時的思想和情感、我們當時想追求的目標等因素,都會影響到我們對別人行為的意義建構過程。我們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控制這種自動加工過程,是當前極具爭議的話題。其中的一個爭議焦點是,我們是否有能力壓抑我們不希望有的負面刻板印象,以及防止這種刻板印象影響我們對目標對像帶有偏見的解釋。

另一個貫穿本書的主題是,我們的社會知識和判斷可能是錯誤的。我們關於社會行為的多數信念和理論是相當準確的,我們對社會現象進行推理的一些規則用起來也頗為有效。然而,我們也持有一些錯誤的信念和規則,這會使我們誤入歧途。我們可能對過去的行為和態度的記憶並不準確,例如,我們可能認為從一開始就喜歡自己的室友(實際並沒有那麼喜歡)。我們有可能錯誤地認識自己和他人行為的原因,例如我們意識不到自己憤怒的言論是由於受到了挑釁,而不是因為自己愛生氣。我們可能弄錯流行於同輩間的態度和行為,例如我們可能認為許多朋友都喜歡喝烈性酒,但事實並非如此。沒有正確掌握相關的統計學原理,可能導致我們把偶然事件當成有意義的事件。例如,我們可能將某位籃球運動員偶然的出色投籃表現,當作他是未來明星的證據。我們可能對預測自己或他人將來行為的準確性太過自信,例如,我們會預測目前兩人的浪漫關係會天長地久,但結果並不會這麼好。我們可能正在進行一些探險行動,如果我們知道這會有多麼危險的話,我們就會避免這些危險的行為。

上面所提到的人們對事件的獨特解釋、錯誤的信念和思想等例子,均會被本書中將要介紹的研究證實。我們建構事件的獨特意義,而這種建構意義的過程經常受到不恰當聯想、信念和規則的影響;儘管我們知道這種可能性,但是這並不足以阻止我們陷入我們不希望看到的偏見和誤區。不過,這可能使我們對自己的解釋和記憶的準確性保留一點謙虛態度,對不同的觀點多了一點包容,在做判斷和決策時多了一絲謹慎。

貫穿本書,我所強調的不僅是在每個感興趣的話題方面得出的結論是什麼,而且也強調這些結論是如何得出來的。為了評估我們針對人類本質所做結論的可靠性,首先要理解我們是基於什麼得出這些結論的。普通人和心理學家一樣,對社會認知的本質有自己的看法。你隨便拿一張報紙或一份雜誌,其中充滿了關於本書討論的許多問題的論斷和推測。你可能看到媒體正在討論,諸如目擊證人記憶的準確性,性別刻板印象會影響僱傭什麼樣的工作人員,決策者在多大程度上被自己的興趣所蒙蔽,或者日本兒童和美國兒童間的差異等話題。然而,你所見到的一些主張可能得到實證研究的支持,而另一些主張則完全是憑直覺。正如我在本書中所證明的,我們的直覺有時候很有作用,但直覺有時也會很離譜;因而,對那些沒有研究證據支持的直覺應持懷疑態度。

本書中的結論是建立在實證研究的基礎上的,而非基於直覺。不同的實驗方法各有短長,所以,我力圖提供一些研究工作中方法方面的細節,以便對這些研究所得出結論的普遍性與局限性有恰當的評價。

概要

本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重點介紹社會認知的基本過程,這部分回顧了概念表徵、推理規則、記憶、「暖」認知和自動加工過程方面的研究。第二部分集中討論社會認知的三個基本主題:群體刻板印象、關於別人的知識、自我。最後一章從跨文化的角度審視本書中所討論過的一些問題。

確定基本過程部分應包含哪些內容、基本主題部分應包括哪些內容,這並不容易。大多數揭示基本過程的研究與三個基本主題之一有關,而大多數針對三個基本主題的研究工作也揭示了認知加工過程的基礎。但是,我仍然決定用這種方式來劃分章節,因為我認為,全面理解社會認知的基本加工過程是理解那些基本主題的基礎。因而在基本過程部分,我呈現和討論的每個研究,其重點放在解釋這些研究的基本過程,並給出了一個簡短的說明,指出這些研究與基本主題之間的關係。相反,在基本主題部分,我把許多基於不同認知過程的研究放在一起,以便說明社會認知想要探討人們對三個不同的主題——刻板印象群體及其成員、他人和自我——是如何思考、感受和行動的。最後的跨文化研究部分,涉及不同加工過程與不同主題的一些研究。下面我將簡單介紹一下本書的內容。

基本過程

第2章的重點是概念,也即思維的建造單元。該章提出,一些社會概念如律師、外向性格、哭泣或政黨,是理解社會世界的基礎。這些概念有助於我們理解遇到的社會事件和超越我們直接觀察到的社會信息,使我們思考這些事件並與別人討論這些事件。這一章考察了人們是如何表徵社會概念的——我們是否預存著律師這一概念的定義及其典型屬性,以及有關概念的理論。最後,討論概念之間相互關聯的模型,這類模型可以用來說明為什麼思考一個概念時,可以影響我們對另一個概念的思考。

第3章集中討論人們是如何對不確定事件進行判斷的。該章指出,人們對於控制社會事件的統計規則有一定的瞭解,並能恰當地運用這些規則。但是,人們在很多時候不是依靠這些統計規則,而是運用非常不同的各種啟發法,即經驗規則,來做判斷的。這一章回顧了人們基於這些啟發法對自己和別人做出判斷時,會產生系統的偏差和錯誤,也列舉了影響人們運用統計規則,或者採用啟發法來解決特定問題的一些因素。

第4章首先討論人們如何檢驗假設(簡對人友好嗎?)以及如何評估相互關係(優秀的科學家能否成為一個優秀的老師?)。研究表明,人們所用的策略會使自己產生系統偏差。人們有時傾向於證實他們的假設,有時不能發現存在於事物間的聯繫,有時卻發現那種根本不存在的聯繫。該章在討論了人們如何決定他們現在生活事件的真實性後,再討論人們是如何思考過去事件的真實面貌,並檢驗人們在不同的情境下傾向於出現「如果……該多好啊」這樣的想法,以及這種想法是怎樣影響人們的後悔情緒及相關判斷的。

第5章討論記憶。該章闡述了我們並不是嚴格按照事件發生的方式準確地回憶它們,而是重構過去的事件。我們的回憶不僅會受我們當前的期待、理論、目標和情緒的影響,也會受到事件發生時的心境影響。因此,對過去事件的記憶可能並不準確。我們回憶出來的當時對該事件的態度與我們現在對該事件的態度更一致,而不是過去對該事件的真正態度。我們回憶出來的過去的情緒色彩與我們現在的情緒狀態更一致,而不是過去情緒的原貌。有時我們也可能弄錯記憶的來源,可能把想像的事件當成真實的事件,也可能把別人的觀點當成自己曾擁有的觀點。

第6章討論暖認知,即認知受願望和情感的影響。該章首先檢驗了不同目標對判斷的影響。研究表明,企圖產生特定結論的動機會誤導人們得出曾希望得到的結論。想得到準確結論的動機會引導人們為判斷付出更多的努力。接下來,該章檢驗人們的情緒對判斷的影響。研究表明,當我們情緒愉快時,我們對自己的汽車、上司、生活及許多其他對象的評價比我們傷心時更積極。本章還探討了我們的心境通過何種方式使我們的判斷蒙上感情的色彩。

第7章所回顧的一些事例說明,人們的很多判斷和行為可能是自動發生的,即不需要覺察、意圖、努力或控制。研究表明,我們的判斷、情緒和行為會受我們並未意識到的一些因素的影響(因為它們在知覺閾限以下),也受到那些曾經意識到卻再也回憶不起來的一些因素的影響。有些影響因素我們雖然能回憶起來,但我們並不清楚它們如何影響我們的判斷與行為。該章接下來說明,自動加工幾乎不需要努力,當我們因集中於其他任務而不能投入太多精力於這些事件的時候,加工過程也能夠不被打斷地繼續進行。該章描述了如何運用這種觀點來確定不同社會決策過程是否是自動實現的。

基本主題

第8章討論刻板印象。首先檢驗了刻板印象產生的環境,以及刻板印象對人們判斷的影響。探討了刻板印象是否為自動加工過程,以及刻板印象是否依賴於個體的偏見程度。該章接著研究了什麼樣的人容易讓人形成刻板印象;描述了那些受歧視群體中的成員理解別人的反饋信息時是如何碰到困難的;並討論了當負面刻板印象及其相關信息突出時,受歧視對象的表現會受到不利的影響。最後,該章討論了群體中的某些成員與刻板印象對其形成的看法不一致時,群體刻板印象是怎樣保持的。

第9章討論人們關於他人的知識。該章首先指出,儘管人們能夠相當準確地知道擁有不同觀點和行為的人的比例,但人們還是容易產生系統偏差。有時人們誇大了別人觀點與自己觀點的一致性程度。有時他們會錯誤地認為別人的反應與自己不同。該章接下來集中探討了人們關於其行為一致性的信念。儘管人們所表現的友好、忠誠和其他特徵在一定程度上受情境壓力的影響,這些特徵可能在不同的情境中有非常明顯的變化;但是人們錯誤地假定這種行為具有很高的一致性。人們甚至從單一行為就去推斷這些行為後面的人格特徵。該章也考察了產生這種錯誤觀念的原因。

第10章集中討論自我。這章描述了關於自我知識的內容和結構如何影響人們對有關他們自己和別人的信息的理解和反應。接著討論了人們渴望接收那些能支持其自我概念的信息,渴望接收加強其自我觀念的信息;並進一步討論了這兩種願望之間出現了衝突時(例如,負面的信息傾向於支持個人關於自我的概念是不恰當的,而正面的信息卻加強其自我觀念),又會發生什麼事情。該章還檢驗了當個體考慮他人的表現時,其自我知識是如何起作用的。別人取得的成就需要用自己的成就為參照進行評估,反過來也一樣,自己所取得的成就也要通過與別人的成就比較來評估。該章最後討論了人們調節自己的思想、情緒和行為的能力。這種自我調節需要個體付出極大的努力,而鍛煉自我調節的能力具有適應性。

文化

第11章討論社會認知中的文化差異。該章從比較東西方文化開始。許多東方文化提倡自我是一種依存於他人、依存於錯綜複雜的社會關係網的自我,而西方文化則主張獨立的自我。這種差異與東西方人不同的自我知識、對他人行為的不同解釋方式和不同的目標有關。該章接著討論了美國北部和南部的文化差異,發現只有南方人擁有「榮譽文化」,在這種文化中男人很注重保護他們的名聲和名譽。相對於美國北方人而言,為榮譽而戰為更多美國南方男人所接受。面對同樣的侮辱,美國南方人的解釋和反應比北方人更加消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