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行為主義 > 重建條件反射或無條件反射的方法 >

重建條件反射或無條件反射的方法

到目前為止,在消除恐懼而使用的方法中,所能發現的最成功的方法是「重建條件反射」(reconditioning)或「無條件反射」(unconditioning)。重建條件反射是一個運用起來不怎麼令人滿意的詞語,除了它被自然科學愛好者們在不同形式的健康宣傳中使用之外。無條件反射看來只是另一種可用的詞語。

我想詳細介紹一個案例。在該案例中,我們嘗試運用了無條件反射的方法,因為它不僅說明了方法的使用,而且還說明了在這一研究中人們可能碰到的不同困難。

彼得(Peter)約3歲,是個活潑而精力充沛的孩子。[2]除了他的恐懼組織(fear organization)外,他能很好地適應日常生活環境。他害怕白鼠、兔子、毛皮大皮、羽毛、棉花、羊毛、青蛙、魚和機械玩具。從這些恐懼狀態的描述中,你可以想到彼得不過是上一講中所介紹的阿爾伯特。你必須記住,彼得的恐懼是「在家裡滋生的」,而不是像阿爾伯特那樣在實驗時產生的。彼得的恐懼是顯著的,正如下面的描述向你顯示的那樣:

在遊戲房裡,將彼得置於小床上,很快他就沉浸於他的玩具之中了。這時,床的旁邊出現了一隻小白鼠(實驗者在屏幕後面)。看到白鼠時,彼得馬上尖叫,仰天躺下,突發恐懼之態。刺激消失後,把彼得從床上抱起,讓其坐在椅子上。小女孩芭芭拉一點也不怕,並把白鼠抓在手中。彼得安靜地坐著,看著芭芭拉和白鼠。彼得有一串用繩子串起來的珠子,這時被放在床上。無論什麼時候,只要小白鼠碰到繩子,彼得就會用抱怨的聲音叫道:「我的珠子」,而當芭芭拉碰到珠子時,他毫無異議。讓他從椅子上下來,他搖搖頭,恐懼沒有降低。直到25分鐘之後他才準備去玩。

第二天記錄了他對下述環境和物體的反應:

在遊戲房和床上——拿起他的玩具,沒有抗議就進入小床。

一隻白球滾進來——撿起來並抓著它。

毛皮小地毯掛在床邊——哭叫,直到它被拿走。

毛皮大衣掛在床邊——哭叫,直到它被拿走。

棉花——哭泣,倒退,哭叫。

有羽毛的帽子——大哭。

白色粗布衣玩具熊——既無消極反應也無積極反應。

木製玩具娃娃——既無消極反應也無積極反應。

對彼得的這些恐懼進行消除訓練,直到在前面討論社會因素時才開始,且有相當的提高。但是在再次訓練完成之前,這個孩子患了猩紅熱(scarier fever),不得不去醫院住上2個月左右。出院那天,當他與護士剛進入出租車時,一條大狗尾隨其後,護士和彼得都非常害怕。彼得坐在出租車上顯得病弱不堪,精疲力竭。在被允許恢復幾天以後,他又被帶進實驗室,再次與動物一起實驗。他對所有動物的恐懼以一種誇大了的形式表現出來。後來,我們決定採用另外一種程序——直接的無條件反射(di-rect unconditioning)。我們不控制他的用餐,但我們保證午餐時他一直有餅乾和牛奶吃。我們讓他坐在小桌旁的高椅子上,午餐是在約40米長的房間裡進行的。正當他開始吃午餐時,一隻處在寬網狀結構的籠子裡的兔子出現了。第一天我們只把它放在足夠遠的地方,不至於打擾他用餐,效果很明顯,彼得照常用餐。第二天,兔子越放越近,直到他剛感到被打擾時為止,這個位置也很明顯。第三天及以後的幾天,同樣的過程繼續進行,最終兔子可以放在桌子上——然後是彼得的膝上,接著容忍變成了積極的反應,後來他竟可以一手吃飯另一手去與兔子玩耍。這證明他的內臟與他的手一起重新得到訓練。

在消除了他對兔子(該動物曾喚起最誇張的恐懼反應)的恐懼反應之後,我們接下來的興趣是看他對其他毛茸茸動物和毛茸茸物體的反應。「對棉花、毛皮大衣和羽毛的恐懼完全消失了。」他看著它們,摸摸它們,然後轉向其他東西。他甚至撿起了毛茸茸的小塊毯子,並將它拿給實驗者看。

對白鼠的反應進步明顯——至少達到了容忍的階段,但並沒有喚起興奮的積極操作。他會拎起裝有白鼠、青蛙的錫制箱子,拿著它們在房間裡兜圈子。

然後,他被放在一個新的有動物的情境中接受測驗。實驗者把一隻他從未見過的老鼠與一堆糾纏在一起的蚯蚓拿給他。開始時他的反應有點消極,但是過了一會兒就出現對蚯蚓的積極反應,不再受到老鼠的干擾了。

我們在此提到的研究是針對那些在家中產生恐懼反應的孩子的,我們絲毫不知道最初使孩子產生條件反射的情境。也許,如果我們知道這些信息,知道是什麼東西使他形成最初的恐懼性條件反射的話,那麼所有這些「遷移的」反應將會馬上消失。除非我們對建立最初的恐懼反應有更多的經驗,並能注意遷移,然後對最初的反應進行無條件反射,不然的話,我們便無法在這令人感興趣的領域開展研究。很有可能,在初級的條件反應(primary conditioned response,一級條件反射)和次級的條件反應(secondarily conditioned response,二級條件反射)以及不同的遷移反應之間存在著某些反應的差異[強度(intensity)]。如果事實確實如此,那麼我們就可以說,通過對那些我們不知其情緒史的兒童呈現廣泛而不同的情況,任何特定的兒童都可以被條件化。

隨著實驗性的探討,整個情感領域使人非常興奮,並且它為家庭、學校——甚至日常生活開闢了實踐應用的範圍。

無論如何,我們現在親眼看到了恐懼反應實驗的誕生。至少它提供了一種例子,證明我們能夠借助一種安全的實驗方法來根除恐懼反應。如果能以這種方法來控制恐懼,那麼何嘗不能用其來控制與憤怒、愛相連的情感組織的其他形式呢?我堅信,這樣做是有可能的。換句話說,情感組織與其他習慣一樣(正如我們所指出的那樣),在起源和趨勢上隸屬於同樣的規律。

我們在上述案例中所勾勒的這種方法有著一系列缺陷。主要是由於我們不曾控制這些孩子的所有飲食(順便說一句,除非你完全進行了控制,否則就不要對幼兒或嬰兒進行實驗)。也許,如果在恐懼的事物出現時,就予以愛撫、輕拍和搖晃(性的刺激,它會導致內臟的再訓練),那麼無條件反射就會更迅速地產生。

由於無條件反射研究的初步報告並不完善,也不太令人滿意,且缺乏進一步的事實,所以我們必須離開情緒反應的條件反射和無條件反射的主題,直到我們能有大量的兒童被試加入我們的研究,並且在良好控制的條件下進行研究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