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FBI危險人格識別術 > 第五章 一個壞,兩個糟,三個致命(綜合型危險人格) >

第五章 一個壞,兩個糟,三個致命(綜合型危險人格)

(綜合型危險人格)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分別探討了四種不同的危險人格,基本對其有了較為清晰的瞭解,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某個危險人物往往是至少兩種危險人格的合成體。這一點不難理解。因為每個人都兼具多個人格的特點,也正因為這樣,人類才會那麼複雜。但是,若是一個人身兼兩個以上的危險人格特點,你面臨的危險就大多了,有時候危險性甚至會急劇上升。

此外,正常人的行為會因生活環境的改變而改變,危險人格的行為也是不斷變化的。比如說,情緒不穩定型人格不會總是停留在朝孩子大吼大叫這個層面,也許某天他們突然開始抓著孩子推搡,或者將孩子摔在牆上;冷淡自戀的單身男人也許會結婚,變身為一個專橫的丈夫,挑剔和貶低行為與日俱增……我們會隨著時間而改變,這種人也會因各種因素的影響而變得越發不穩定、毒害更大,也更危險。所以,我們就得時常對其危險特徵進行評估,以瞭解他們的變化,千萬不要假設或心存幻想—危險人格絕不可能出於自願突然間改過自新。

人的個性複雜而微妙,其分析難度非常大;並且,對所有人格進行全面分析也超出了本書的範圍。因此我才設計了“危險人格清單”作為本書正文的補充。我們在評估某個人身上可能存在的毒害性、不穩定性和危險性時,一定不能忽視這一點:這個人可能是某幾種危險人格的合成體。在評估過程中,要將其行為符合的人格特徵梳理清楚,這樣我們就能對此人有較為清晰的瞭解,此舉還能時刻提醒我們:當某些危險人格特徵聚集在一個人身上時,無異於火上澆油,可能會產生很可怕的後果。

每天我們都能從新聞中看到很多有關犯罪的報道。2013年,在“警察殺手”、前警官克裡斯多夫·多爾納仍然在逃期間,我相信心理學家和洛杉磯警察局的犯罪側寫員一定在想:“他是哪種人格?他下一步會怎麼做?”幸運的是,多爾納在網上發表了數千字的宣言,在其人事檔案之外,給了我們一份有用的分析材料。通過這份宣言,我們可以得知:他的心中滿是情感傷害,想要除掉他的敵人(妄想型人格),以及為了“修正”他認為需要修正的事,他覺得自己有權對警察同事及其家人採取暴力行動(自戀狂)。

多爾納的宣言為我們提供了重要信息,它解釋了多爾納的行為動機,並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我們預測其下一步行動。他是一個極度自戀、蔑視執法人員的妄想狂,所以,在逮捕他時一定會有暴力衝突(槍戰)。事實果然如此。

並不罕見:綜合型危險人格

在前幾章的“危險人格清單”說明中,大家已經瞭解了如何對危險人格保持警惕:細心觀察,留意其言行舉止,想一想自己對此人是什麼感覺,對其過去有什麼瞭解,以前與其打交道的人曾經歷過什麼,他們對這些人怎麼評價……客觀地評估自己及他人對此人的觀察結果,尋找其毒害性、不穩定性和危險性的關鍵跡象。這些都是對其進行審查的內容,在本書第六章還將詳細闡述。這是一種對自己和親人負責任的做法,也是明智之舉。

基於搜集起來的各種信息,我們得以進一步判斷此人是否滿足多個“危險人格清單”中的特徵。如此一來,我們就能深入瞭解其人格類型和潛在的危險性。

舉例來說,我們注意到某個名叫哈利的人,其言行都表現得好像自己非常特殊一樣。這一點符合三個“清單”中的危險人格特徵:自戀型人格、妄想型人格、掠奪型人格。但這只是一個初步判斷。接下來我們要繼續細心收集信息:他對我們怎樣?我們對他是什麼感覺?他還有什麼特殊的言行舉止……然後再將這些信息放到“清單”中進行篩選辨別。

比如說,我們又發現哈利的控制欲很強,報復心很強。這樣他的人格特徵範圍就縮小了,其人格特徵多數分佈在“清單”中的妄想型人格和掠奪型人格裡。

然後,在經過相處和觀察之後,你最終發現,哈利在“妄想型人格清單”和“掠奪型人格清單”中符合的特徵條目都在45個以上,那麼最終結果就出來了:同時在以上兩個“危險人格清單”中得分如此之高的人,就不是令人討厭那麼簡單了,他非常危險。

要想對某人瞭解得更加細緻,就不能在一開始就將其歸到某個危險人格類型中去,而是仔細觀察其言行;否則的話,就很容易忽視關鍵的信息。有時候甚至連專業人士都會犯這種先入為主的錯誤。我在前面已經強調過了:我們關注的應該是人的言行,而非數據和可能性,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將其行為特徵逐一分配到“危險人格清單”中,最後再進行總結。

再舉個例子,我們認識了一個人,他魅力非凡、自信滿滿,滿嘴的宏偉計劃和遠大志向,個人成就卻寥寥可數,然後我們就把他歸到自戀型人格中了。稍等片刻,退後一步再重新思考一下。他也許的確符合自戀型人格的某些特徵,但太早對其定性會讓我們忽視其他重要信息。比如說,他是突然出現在這個城市裡、其工作履歷和資歷證書存在可疑之處、他頻繁變換生活方式、他的收入來歷不明……這都符合掠奪型人格的特徵,會給他人造成嚴重的傷害。我們應該盡量避免犯這種錯誤。飛行員們將這種現象稱作“目標固著”:眼裡只有某個目標,反而看不到近旁的目標;或對某個特定的任務、地標、情況過於專注,一不留神撞到山上。

從理論上講,具有任意兩個(及兩個以上)危險人格的類型非常多。比如說,某人非常聰明,但同時具備妄想型人格和自戀型人格的特徵。比如世界最大的殺毒軟件公司“邁克菲”的創始人約翰·邁克菲,看看他最近在伯利茲1的行為,人們就不禁會問:這是真的嗎?他搬到國外(伯利茲)定居,然後—據某次採訪時說的—覺得自己天賦神權,要“清理”那個地方。這是典型的自戀型人格。但是他又對當地的警察和鄰居心懷恐懼,這又符合妄想型人格的特點。所以他應該是自戀型人格和妄想型人格的綜合體,但我們尚不能對其妄下定論,因為對其瞭解還不夠全面。所以我們就得繼續搜集新的信息,將其逐一放到“危險人格清單”中進行對比分析。

最終,根據其行為方式,我們會對其有一個完整的瞭解。也許這種危險人格多一點兒,也許那種危險人格少一點兒,這種綜合類型人格是不斷變化的,因為他們身上的人格特徵不止一類。人是複雜多變的。某一天他們是浮誇、以自我為中心,另一天也許就表現出掠奪型人格的樣子。這也是人類的複雜有趣之處:我們與生活相互作用,不會永遠固定在某個類型上一成不變。危險人格也是如此。

那麼,在這些綜合型危險人格的人身上,瞭解其各種危險人格所佔的比重有意義嗎?有意義,也沒有意義—這要因人而異,因其特徵而異。但是請大家務必記住:我們不是犯罪側寫員,也不是心理研究人員,我們想知道的只是這個人到底有多危險。所以,如果某個人在兩個(或兩個以上)“危險人格清單”中得分很高—亦即符合的條目都超過了50個,那麼研究其身上各種危險人格各佔了怎樣的比重真的沒有必要,我們更應該注意的是,此人的人格已經越過了“正常”的標準線,很可能具有毒害性、不穩定性和危險性,甚至會威脅到我們的安危。

比如說,你是很難跟一個情緒極度不穩定的妄想狂一起生活的,因為他們疑心太重,並且稍有不順心就會爆發出來。與你的安危相比,這個人到底是情緒不穩定型人格多一點兒還是妄想型人格多一點兒就沒那麼重要了。

一位名叫阿曼達的女士給我寫信說,剛結婚時她就發覺丈夫有點“怪”。有時候—尤其是當天過得不順心的時候—他會大發雷霆。她還說,此後幾年裡,丈夫的情緒越來越不穩定,也越來越偏執,卻毫無緣由。他整天疑神疑鬼,總是查看她手機裡的通話記錄,甚至用鉛筆在她的便簽本上塗抹,看看她剛剛在上面寫過什麼。最後她終於忍受不下去了,因為丈夫的暴力行為逐漸升級,開始時是推搡,後來變成扇耳光,再後來是掐脖子。是的,他要掐死她。

那麼,阿曼達的丈夫到底屬於什麼危險人格呢?是情緒不穩定型人格多一點兒還是妄想型人格多一點兒?這個問題想必會引起心理研究人員和心理治療師的興趣。但我要說的是:對這個問題,阿曼達不關心,我不關心,一般人也不該關心。我們不是在一個研究室裡生活,可以安全地做試驗、輕鬆地討論和驗證觀點。我們生活在殘酷的現實之中:家暴肆虐、孩子或是失蹤或被強姦或被殺害、個人安危懸於一線,時間不等人,我們得在只掌握了極少信息的情況下立刻做出決定。總而言之,我們要做到的是“精確”,而非“全面”。如果你非要等到全面掌握了某個危險人格的情況才採取行動,那就太晚了。在本章後面的內容裡我會提到蘇珊·鮑威爾的事,她就是屬於這種情況。

就像阿曼達必須應對眼前的虐待和—用她自己的話說—“瘋狂境地”一樣,我們也要直面自己的現實。阿曼達的目標是“保命”,而不是去對丈夫的危險行為進行評估、測量、試驗。她最關心的不是“我丈夫是80%的這種人格外加20%的那種人格嗎”,這種問題還是留給那些狂熱的研究人員去分析吧。她所關心的問題,也是我們大家首先要關心的問題是:“我是不是有危險?”這就是我寫作本書的根本出發點,也是製作“危險人格清單”的根本目的。

大家在對某個人進行危險人格評估的時候,一定要記住:這些人格特徵的程度是不同的,有輕有重,有起有伏,或者令人厭煩,或者難以忍受,或者難以相處,或者毒害很大,甚至非常危險。並且,其形式和程度也會因環境、壓力、機會、情緒的不同而變化。用一個比較貼切的比喻去理解的話,大家可以想像一下收音機的音量:稍稍擰開一點兒音量,裡面傳出的音樂聲音幾乎聽不到;輕輕調大一點兒音量,音樂聲就變得較為清晰了;再調大一點,就有點吵人了;再調大,你會覺得刺耳、無法忍受。聲音調到最大時,你的聽覺就會受損—這就是真正的危險。這也是判斷危險人格的好辦法:現在是什麼程度,很低,只有些許跡象;中等,令人反感惱火;還是很高,危及我們的健康、幸福和安全?

但是要想“聽”到聲音,你得首先“打開收音機”才行。危險的跡象不是一下子就能捕獲得到的,大多數具有毒害性或危險性的人,其行為都十分隱蔽,不易察覺,並且,他們幾乎不跟執法人員打交道,跟心理醫生接觸的機會更是近乎於無。大多數情況下,其朋友和家人對危險人格並沒有防範意識,不知道該留意什麼樣的跡象,或被其偏愛所蒙蔽。比如說,蒂莫西·麥克維的一個朋友就曾這樣說過:“如果你不把他跟‘俄克拉何馬城爆炸案’聯繫起來的話,蒂莫西完全就是一副好人的樣子。”這句話就能說明一切了。有些人拒絕相信自己的眼睛,或者,其雙眼已被偏愛所蒙蔽。危險人格就是在這種條件下蓬勃發展的。最後我要說的是,關於危險人格還有兩個殘酷的真相:一是我們只會看到自己願意看的東西,而對不願看的視而不見;二是大多數人都戴著面具偽裝真實的自己。

在FBI的國家安全事務部門負責罪犯側寫和行為分析工作時,我就意識到,人格類型是很難研究分析的,如果針對的是兩個及兩個以上的綜合型人格,那就更難了。“危險人格清單”的用處正在於此,它能幫助大家將某人的人格特徵分類比照,這樣就能對其有個清晰的瞭解。

需要留意的幾種綜合型危險人格

也許,要瞭解那些同時具備兩種以上類型的危險人格的主要特點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歷史、新聞中看看現成的例子,因為在這兩個地方,到處都是這種人的惡行惡果。

“有敵人,但我有解決辦法。”—妄想型人格+自戀型人格

咱們就從20世紀的事說起,因為當時新聞媒體蓬勃發展,給我們提供了大量的歷史素材可供借鑒。阿道夫·希特勒就是自戀型人格和妄想型人格的合成體,死在他手上的人有500萬至700萬。

咱們再把時間拉近一些。20世紀90年代,塞爾維亞共和國前總統、前南聯盟總統斯洛博丹·米洛捨維奇2,他對國外的少數民族,尤其是穆斯林和克羅地亞人為什麼懷有恐懼心理?還有同樣被稱作“波斯尼亞屠夫”的拉特科·姆拉迪奇3,他被前南斯拉夫國際刑事法院指控於1995年屠殺了7500名波斯尼亞穆族男子(包括男孩)。這些人的共同特點是:具備自戀型人格(自負而暴力地解決問題)和妄想型人格(眼裡到處都是敵人)的雙重特徵,因此他們的危險性極大。雪上加霜的是,他們還手握一個國家的軍隊和安保力量,由此就形成了一個最具破壞性的“產物”:擁有無限權力的危險人格。

咱們再看看製造了“奧斯陸爆炸槍擊事件”的安德斯·貝林·佈雷維克。2011年7月22日,他炸掉了挪威奧斯陸的一棟政府辦公大樓,導致8人死亡;後又到於特島上朝人群開槍射擊,殺死69名青少年。據法庭調查,他也是自戀型人格和妄想型人格的綜合體。他認為自己是唯一能從外國人和穆斯林(妄想型人格)手中拯救國家的人(自戀型人格),所以他通過殺戮無辜來表示抗議。佈雷維克的事例表明,即使手中沒有軍權,只要兼具自戀和妄想兩種危險人格,並能弄到簡易製作的爆炸物或高性能的武器,一樣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不幸的是,我們早就見過這種人格類型,對其並不陌生—他們就是那些生活中不為人知的“小角色”,卻總要“名垂青史”。自視過高再加上無端的妄想,就會走向極端;而當沒有人願意聽從他們,或遭遇拒絕之後,他們就會設法讓人明白他們的觀點或目的,就像佈雷維克所做的那樣。

他們往往選擇通過最快、最便捷的方式—暴力,搖身一變成為“大人物”,甚至是國際舞台上的“名人”。在“奧斯陸爆炸槍擊事件”很久之前,一個頑固、死板、執拗的自戀兼妄想型人格就曾製造出這種轟動事件。他首先是在1964年4月試圖暗殺埃德溫·沃克將軍,當時埃德溫將軍正在家中讀書,只受了輕傷。這次的暗殺失敗了,他又開始醞釀下一次行動;而這一次,就像他常跟妻子說的那樣,一定會讓他“名垂青史”。他的下一個目標將於1963年11月22日坐著敞篷豪華轎車從他工作的地方經過。這個人就是:美國總統約翰·F.肯尼迪。他就是李·哈維·奧斯瓦爾德,一個身兼妄想型人格和自戀型人格特徵的人4

對我們而言,尤其要警惕自戀兼妄想型人格自我封閉時的危險性。我們曾無數次見到過,當這種人把自己封閉起來不與外界交流的時候,他們偏執的想法就再也不受外界的抑制。在這種狀態下,他們可以全身心地關注於某個問題或某種感知到的傷害,並將其放在憤怒、仇恨和恐懼中慢慢發酵。不幸的是,一旦他們將其付諸行動,採取的都是同一種形式:用暴力侵害那些他們貶低或害怕的人或物。

比如說,在蒂莫西·麥克維因心理測試不過關而被“綠色貝雷帽”拒絕並從軍隊退伍之後,他就決定把自己隔離起來—在亞利桑那州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同時培養自己對聯邦政府的仇恨。就在這種封閉狀態下,他策劃了“俄克拉何馬城爆炸案”,炸毀了位於下城區的艾爾弗雷德·P.默拉聯邦大樓。在此事發生前幾十年,也有一個人,他跟麥克維一樣是個自戀兼妄想型綜合人格,他就是“大學航空炸彈怪客”希爾多·約翰·“泰德”·卡辛斯基。他隱居在蒙大拿州偏遠地區的一個小屋裡,醞釀著對科技的仇恨;也正是從那裡,他共寄出16個炸彈,炸死了3個人,傷23個。

“在我為所欲為的時候,你們要好好看著。”—妄想型人格+掠奪型人格

2003年,應美國國務院要求,我去幫助哥倫比亞政府成立其首個犯罪側寫部門。我很榮幸能夠參與到其中。時至今日,“哥倫比亞特殊犯罪部門”一直在該國的棘手案件處理中起著重要作用。記得當時我協助分析的首個案子就是路易斯·奧爾夫雷多·加拉維托-庫維略斯,亦即“哥倫比亞屠夫”5。大多數美國人都沒聽說過這個人,但他是南半球人命案最多的連環殺手,在7年時間裡共殺害了240多名兒童(實際發現的屍體只有140具,其他屍體他記不起來埋在什麼地方了)。

在我們坐下來開始分析這個案子的時候,加拉維托-庫維略斯一張照片上的樣子吸引了我的注意力。當時與我合作的是哥倫比亞政府的路易斯·阿方索·弗雷羅-帕拉,他是一位很有才華的警官,也是一名心理學家,現在已是哥倫比亞犯罪側寫部門的領導人。他注意到了我對這幅照片的關注,於是問我緣故。我反問道:“你注意到他臉上那種自戀的快樂表情了嗎?他剛剛被捕,卻很享受被媒體關注的時刻。”

“太對了,”弗雷羅-帕拉說道,“在我們把他帶到監獄去的路上,他還問,‘我的髮型怎麼樣?’”有時候掠奪型人格具有鮮明的自戀型人格成分。這只是其中之一。

事實上,我們常常能見到有人兼具掠奪型人格和自戀型人格的雙重特徵。伯納德·麥道夫就是其中之一,他策劃實施了美國歷史上最大的“龐氏騙局”,其利用家人和朋友為自己謀利的行為很符合自戀型人格的特點,他的所作所為無異於在說:“我可以用任何手段做任何事情,不受任何約束。”與此同時,他還符合掠奪型人格的特點,其行為表達出來的意思是:“只要時機允許,就把能利用到的人全都利用掉,沒有任何愧疚。”其計劃的宏大浮誇、其行為的大膽厚顏、其傷害他人的冷漠主動都顯現出此種多重危險人格的特徵。

很多專家都認為,攻擊型的自戀人格是社會“掠奪者”的核心所在,換句話說,為了能夠殘忍地捕食別人,你就得始終抬高自己、貶低別人。很有道理。要變成泰德·邦迪那種人,你得相信自己擁有無上的權力,還要有能夠毫無良心地貶低他人的能力。所以,在你見到一個掠奪型人格身上具有明顯自戀型人格特徵時,你要明白,這個人相當危險。這個問題我們將在本書第六章《面對危險人格該如何自護》中詳細闡述。

跟泰德·邦迪一樣,查爾斯·曼森也符合自戀型與掠奪型雙重危險人格特徵。在很小的時候,曼森就開始犯罪了,他盜竊、強姦、詐騙,以操縱他人為樂。他將自己視作音樂天才(其實不是)、教派領袖;但事實上,他真正的天賦是像神一樣擺佈他人(自戀型人格)、利用別人、讓別人去為他犯罪(掠奪型人格)。他是謀殺莎倫·泰特和露絲瑪麗·拉比安卡以及她們的同伴的幕後主使,卻指使教眾替他動手。40年過去了,他還被關在牢裡,這也證明了他究竟有多麼危險。如果大家還想深入瞭解一下自戀的掠奪型人格會造成什麼樣的危害,可以去讀讀文森特·巴戈裡奧希所寫的《殺人魔曼森》或傑夫·基恩所寫的《曼森》這兩本書。

三種及以上的綜合型危險人格

下面再談一談兼具至少三種危險人格特點的人。在分析圭亞那“瓊斯鎮”邪教領袖吉姆·瓊斯的行為時,我首先肯定的是他具有自戀型人格的特徵,他對仰慕的渴望很明顯是自戀型人格的特點。但他同時具有妄想型人格和掠奪型人格的特徵。他希望與世隔絕以及對外界的恐懼心理都符合妄想型人格的特點;而他不可一世的自戀心理也使他覺得自己的敵人無處不在、越來越多。他攫取教眾的財物、對忤逆的教眾殘忍施罰,這都符合掠奪型人格的特點。最終,他對教眾的虐待以逼後者服下毒藥自盡結束,導致900多人喪命。這就是他,一個身兼自戀型人格、妄想型人格和掠奪型人格三種危險人格的可怕之處。

不幸的是,多重綜合型危險人格並不少見,在某些仇恨組織和邪教組織裡尤其如此。“大衛教派”的大衛·考雷什就跟吉姆·瓊斯有很多相似之處:自戀、妄想,還帶有掠奪型人格的特點。倡導一夫多妻制的“摩門教末世聖徒教會”首腦沃倫·斯蒂德·傑夫斯也是這種人。他的教會幾乎等同於帝王的後宮,在那裡他放縱地性侵未成年少女(女孩們蒙昧的母親們竟然還協助他作惡)。他認為上帝給了他這麼做的權利,並且認為俗世的法律對他無效,這一點很符合自戀型人格的特徵;而他又對自己卑鄙的惡行毫無愧疚,這又符合掠奪型人格的特徵;還有,他迴避外人和那些對抗、不贊同他的人,這一點又符合妄想型人格的特徵。在他身上,同時具有三種危險人格:自戀型人格、掠奪型人格、妄想型人格,因此他自私自利、控制欲強、虐待成性、非常可怕。

說到同時具備這三個危險人格的人,就一定不能遺漏“基地組織”的創始人奧薩馬·本·拉登。正是在其極度自戀、妄想和掠奪三重人格驅使下,他才策劃了“9·11”恐怖襲擊事件。一個人能在這麼短的時間裡(當然,跟很多掠奪型危險人格一樣,他一意孤行地策劃了“9·11”襲擊很多年)對全世界的經濟、社會、政治產生如此大的影響,實在是不可思議。自戀心理達到這種層次的恐怖分子不會頻繁地實施恐怖行動,但一旦出手,後果定將不堪設想,因為他們覺得只有這種“動靜”才配得上自己。如果他們富有魅力又詭計多端,就能制定出周密的計劃,並招募其他危險人格、人盡其才地加以利用,比如兇惡的掠奪型人格,他們從殺戮中獲得刺激;心懷恐懼和仇恨的妄想型人格,他們是很好的人體炸彈……

“大滿貫”:兼具四種危險人格

大千世界,遇上一個兼具四種危險人格核心特徵(四種人格特徵程度各有不同)的人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大家也能想像得到,這種人一定是心理極不穩定、破壞性極大的。外界壓力或其他因素都可能令其走向任何一個危險人格的極端。在二戰中大勢已去、自己的生命將盡的時候,希特勒的表現就同時顯現出了掠奪型人格、自戀型人格、妄想型人格和情緒極度不穩定型人格的特徵。

大家可能覺得這種人是很罕見的,但事實恰恰相反,有很多人兼具四種危險人格的特徵。他們有時候會在某個街區、某間辦公室、附近的某個城鎮作惡,但我們未曾聽說;或者我們事後聽說了,也很少有人去對其進行心理分析,總結說“某人這麼做的原因是,他們是某種綜合型危險人格”。這種事很欠妥當,因為我們總是在慘案過後例行公事一般去調查、驗屍,去分析罪犯的犯罪手法和受害者的死因,很少會有心理專家介入其中對案件進行心理學分析,而後者才是能讓別人瞭解現實危險的最佳途徑。

如果大家還是覺得不可能有人兼具四種危險人格,可以去看看烏干達獨裁者伊迪·阿明6的所作所為。在他身上,四種危險人格都非常明顯,程度各不相同。他總是這個樣子嗎?我不知道。我再說一遍,他最後變成什麼樣子並不重要,數萬受其折磨或被其殺害的烏干達人及其倖存的家人關心的並不是這個問題。他們最關心的是,在某一時刻、某件事會觸發這個人的臨界點,這些危險人格會以行動表現出來,其後果是非常可怕的。

話說回來,這種人並不一定是手握大權、動輒屠殺或傷害成千上萬的生命。他們很可能跟你居住在同一個街區,就生活在你的左右。猶他州的蘇珊·鮑威爾在日記中詳細記錄了丈夫約什·鮑威爾的行為。2008年她曾對朋友和同事說過,如果自己死了,那絕不是個意外事故。她感覺到了自己正身處危險之中,但她卻遲遲不採取行動,因為她怕丈夫會把孩子們帶走。她的觀察力很好,但她無法證實、確定自己的觀察結果,因此變得猶豫不決。她將希望寄托在了信仰和教堂,她希望宗教能使情況好轉。可惜這都是不切實際的幻想,信仰救不了她的命。

2009年12月7日,蘇珊·鮑威爾失蹤了。警方已經假定—正如她自己曾預見到的—她已經死亡。警方立刻對她的丈夫展開調查,因為在已婚人士所受的傷害中,絕大多數是來自配偶。就在調查緊鑼密鼓地展開,並且已經將懷疑鎖定在他身上時,約什帶著兩個兒子搬走了,與其父親住在一起。2011年9月22日,約什·鮑威爾的父親因窺陰癖和製作、持有兒童色情影像被捕,蘇珊的父親申請將兩個外孫的監護權判給他。2012年2月15日,社會工作者將兩個孩子帶到約什家裡進行監管訪問,約什隨後將社工擋在門外,用斧子砍死了兩個孩子,隨後放火燒了房子自焚而亡。

據人們的描述,據蘇珊·鮑威爾日記的內容來看,約什身上具有妄想型人格、情緒不穩定型人格、掠奪型人格和自戀型人格的各種特徵。平時在生活中,沒有丈夫的允許,蘇珊什麼都不能做;他則隨心所欲愛幹什麼就幹什麼;他隨時可能朝蘇珊發火,對自己的殘忍毫不在意;他還密切監視蘇珊的行蹤,質問她曾跟什麼人說過話……因為害怕丈夫知道,蘇珊只能在上班時才能給家人和朋友打電話。

可悲的是,沒有人能告訴蘇珊她的丈夫是綜合型危險人格。據我所知,蘇珊對此類人瞭解極少(甚至根本不瞭解),也不知道他們會做出什麼事。儘管如此,她還是感覺到了自己面對的是一個危險的人,因為她已經預感到自己的生命正處於危險之中,並開始在日記中將其記錄下來。

時至今日,蘇珊·鮑威爾的下落仍然不明。她很有可能是被丈夫殺死了。蘇珊雖然通過丈夫的行為敏銳地察覺到了危險,其預感卻未能得到證實,也沒有專家或權威人士提醒她“快跑,離開他,找人幫忙,快”,這本書看到這裡,你應該不會再重蹈蘇珊的覆轍了。

危險人格狼狽為奸

大家是否納悶過:為什麼罪犯在釋放之後,被禁止與其他重罪犯接觸?因為經驗告訴我們,當危險人格的個體聚在一起時,他們對社會(及其自身)的危害立刻水漲船高。下面就列舉幾個事例,大家看看當危險人格狼狽為奸時會有什麼後果:

◎19世紀60年代聲名狼藉的火車、銀行劫匪弗蘭克·詹姆斯和傑西·詹姆斯兄弟,以殺戮為樂。

◎跟詹姆斯兄弟一樣,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羅伯特·勒羅伊·帕克(即布屈·卡西迪)和哈里·阿隆佐·朗鮑弗(即桑德斯·基德)及下屬的“布屈·卡西迪幫”也是歷史上有名的火車、銀行劫匪。

◎邦尼·派克和克萊德·巴羅(即“邦尼克萊德雌雄大盜”)這對銀行劫匪、殺人犯,他們可不像電影裡描繪得那麼好。

◎查爾斯·曼森及其追隨者(即“曼森家族”),他們搶劫、殺人,從不手軟,也不愧疚。

◎被稱作“山坡扼殺”的安吉羅·波諾和肯尼斯·畢昂奇,這對表兄弟在20世紀70年代於加利福尼亞州強姦、折磨、殺死了多名12至28歲的女性。

◎20世紀80年代,吳志達和倫納德·雷克在加利福尼亞州自建的房子內殘忍地殺害了11至25人(包括嬰兒),有些殺人過程還被他們拍攝下來。

◎20世紀80年代開始,在7年的時間裡,亨利·李·盧卡斯和奧蒂斯·圖爾在美國共殺害了100多人。圖爾供認自己在1981年用砍刀殺死了6歲大的亞當·沃爾什。亞當的父親約翰·沃爾什後來成了美國著名電視節目《全美通緝令》的主持人。此案提高了人們對危險人格的危險性的認識,促成了《亞當·沃爾什兒童保護及安全法》的通過,還促成了“國家性侵犯者信息庫”的建立,對其他為保護兒童免受掠奪者侵害所做的努力也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1999年4月20日,美國科羅拉多州傑弗遜郡哥倫拜恩高中發生的校園槍擊事件,埃裡克·哈里斯和迪倫·克萊伯德槍殺了12名學生和1名教師,造成其他24人受傷,兩人隨即自殺身亡。

◎2002年,約翰·穆罕默德和約翰·李·馬爾沃通過藏在汽車後備廂裡用狙擊步槍射擊的方式在華盛頓州、弗吉尼亞州、馬里蘭州射殺了13個人。

這些例子還只是冰山一角。這些危險人格獨自行動時已經很危險了,若是他們勾結起來,我們的安全就會變得岌岌可危,因為他們會互相“鼓舞”、互相刺激,給無辜者造成更大的傷害。比如上面所說的穆罕默德和馬爾沃,他們彼此鼓動、瘋狂殺戮的三個星期裡,全世界安保最好的首都之一—華盛頓都為之驚悚,在那20多天時間裡,他們似乎是無法無天、無法阻擋的。

總結

希望大家在讀過本章內容之後,能夠掌握“危險人格清單”的使用方法,在遇到—不論是在新聞媒體上得知還是在生活中親自經歷—某種令你不安或導致你及別人痛苦的行為時,能用它去評估這個人。

你的底線:如果某人符合兩個及兩個以上的危險人格特徵,那麼這些混合起來的人格特徵就會彼此促進、滋生,從而使得這個人更加複雜,更加不穩定,也更加危險。此人在“危險人格清單”中得分越高,其複雜性、不穩定性和危險性就越大。即便他們在四個“危險人格清單”中得分都比較低,但因其綜合了多個危險人格的特點,也會惹你惱火,令你憤怒、沮喪、害怕或身心疲憊。總而言之,如果你在乎自己的心理、精神、情感、身體、經濟的健康和安全的話,就應該盡力避開這些人,離他們遠一點兒。

雖然“清單”不能準確預測危險人格的下一步行動,但它能讓大家明白這個人的行為模式。人類太複雜了,要預測其行為是不可能的。但是請大家記住,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一個人將來的行為,往往能在其以前的行為中找到徵兆。並且,因為危險人格在人格和品性上都存在缺陷,所以他們不大可能去提高自己,所以他們的行為軌跡會維持不變或越變越糟,這要依環境條件而言。

如果本書不在手邊,而你又要立刻對某個人進行危險人格評估的話,可以自問自答以下五個問題:

1.此人給我的情緒造成的影響是負面的嗎?

2.此人的行為是否違法、古怪、不道德、蔑視社會準則?

3.此人的行為是不是在剝削利用別人或控制別人?

4.此人是否有危險舉動?

5.此人是否言行衝動、自控力差;或者說,此人是否不願延遲享樂7

以上五個問題,答“是”的越多,就越說明你評估的這個人可能兼具多個危險人格特徵。過後你再拿出本書,在“危險人格清單”的幫助下對其具體對照分類,並查看其嚴重程度如何。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方法,大家可以去看看每章裡“某某型危險人格的特徵詞彙”部分,將那些符合此人特徵的詞彙圈出來。很多人就是用這些詞彙證實了自己正在經歷與那些受害人相似的情況。

曾經的泰德·邦迪對殘殺大學生並不感興趣,但在某一時刻他越過了這條線,變成了一個連環殺手。有些人也許會問,這到底是怎麼回事、為什麼會這樣;有些人也許會想起過去的某個時期,這個人並不是這樣的。這都是值得考慮的問題,但你是生活在現在,而不是過去;所以,你關心的應該是現在這個人是什麼樣、他對你及親人是否有危險。這才是我關心的問題,也正是本書的寫作目的。

本章譯注

1 Belize,拉丁美洲國家。

2 原文為Slobodan Milošević(1941—2006),1990年當選為塞爾維亞共和國首任總統,1992年12月獲連任。1997年7月在南聯盟大選中當選總統,但在2000年9月的大選中失敗。2001年4月1日凌晨因涉嫌“濫用職權和合夥犯罪等”被塞爾維亞警方逮捕入獄,同年6月28日被引渡到南斯拉夫國際刑事法庭。2002年2月12日,正式開庭審理,被指控犯有包括戰爭罪、反人類罪和種族屠殺罪在內的60多項罪行,指控中包括1992年至1995年波黑戰爭期間,塞族軍隊對薩拉熱窩的包圍;1995年塞軍在聯合國在斯雷佈雷尼察設立的“安全區”內殺害8000名穆族平民。但米洛捨維奇一直否認對他的所有指控,並宣稱前南斯拉夫國際刑事法庭是非法機構。2006年3月11日在荷蘭海牙附近的聯合國監獄裡去世。

3 原文為Ratko Mladić,波黑內戰時期的波黑塞族軍隊總司令,1942年出生,1991年南斯拉夫解體後,他將克寧的塞族民兵改編成一支軍隊並任司令。1992年5月,他脫離南斯拉夫人民軍加入新成立的波斯尼亞塞族軍隊,晉陞為波黑塞爾維亞共和國軍隊總司令,並在其後數年時間裡多次擊退穆族和克族武裝的進攻,1995年因指揮了在斯雷佈雷尼察對穆族的大規模處決而被前南戰犯法庭指控,在逃亡16年後於2011年5月26日在塞爾維亞被逮捕。

4 肯尼迪遇刺案發生於1963年11月22日星期五中午12:30,美國第35任總統約翰·菲茨傑拉德·肯尼迪在夫人傑奎琳·肯尼迪、得克薩斯州州長約翰·康納利陪同下,乘坐敞篷轎車駛過得克薩斯州達拉斯的迪利廣場,遭到槍擊身亡。負責此案調查工作的沃倫委員會指出,刺殺肯尼迪的兇手是得克薩斯州教科書倉庫大樓的僱員李·哈維·奧斯瓦爾德,他從大樓六層上的窗口向乘車從樓下經過的總統開槍將其刺殺。案發兩日後,奧斯瓦爾德在警察的嚴密戒備中當眾被人開槍擊斃。

5 原文為Luis Alfredo Garavito-Cubillos,哥倫比亞強姦犯和連環殺手,1957年出生,其被害人大多為貧窮孩子、農家孩子與流浪兒,年齡介乎8到16歲。其作案手法是通過小禮物或小量金額的錢騙取孩子信任,再帶他們離開。之後就把他們綁起來,折磨並實施強姦,然後割喉殺死被害人,隨後把屍體拋棄。1999年4月22日被捕,承認自己殺掉了147個兒童,後來調查發現被害人數至少為172人,共來自59個村;另根據他在監獄中繪畫的被害人屍骨地圖估計,實際被害人數超過300人。

6 原文為Idi Amin(1925—2003),烏干達前總統,軍事獨裁者。1968年集國家軍權於一身,1971年發動軍事政變推翻原政權,1976年任終身總統。任職期間驅逐80000名亞洲人出境,屠殺和迫害國內的阿喬利族、蘭吉族和其他部族達10萬至30萬人。1979年被推翻,逃亡外國,後隱居沙特阿拉伯,2003年因病去世。

7 延遲享樂又稱延遲滿足,是一個心理學概念,指的是抵擋住眼前誘惑的能力,是人的自我調節能力的一種,與忍耐力、自控力、衝動控制能力、意志力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