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FBI危險人格識別術 > 第一章 「我就是一切。」(自戀型人格) >

第一章 「我就是一切。」(自戀型人格)

(自戀型人格)

在所有被輕率使用的人格標籤中,“自戀”這個詞的濫用程度最高,而瞭解其真實含義的人卻最少。這個詞最早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古代1,但其真正含義卻深奧複雜。

很多人認為,所謂“自戀”就是用自己的名字為酒店命名,或者總是流連於聚光燈下—比如在真人秀節目中露面等。的確,很多人都喜歡萬眾矚目的感覺,但我所說的“自戀”遠非自我陶醉那麼簡單,因為自戀的人言行裡透著狠毒和危險。在下文中,我將用“自戀者(自戀狂)”和“自戀型人格”來稱呼他們。

自戀型人格眼裡只有他們自己和他們的需求,什麼好事都得把他們排在首位。大家都喜歡被人關注,但自戀者對關注的渴望達到了狂熱的程度,甚至通過擺佈他人、操縱局勢來達到這一目的。正常人都是通過刻苦努力來獲取成功,而自戀者的成功都見不得光,為了取得成功,他們不惜欺騙、撒謊、歪曲事實、投機取巧,毫不關心自己的行為會給別人帶來什麼影響。

此類人格分佈在社會的各個階層,從底層到上流,到處都有他們的身影。而殘酷的歷史事實告訴我們,那些身處高層的自戀狂曾多次挑起戰火,導致哀鴻遍野、生靈塗炭。他們很可能就在你隔壁的格子間裡辦公,在酒吧的吧檯前坐在你身旁的高腳凳上,也可能和你生活在同一個家庭、同一支球隊、同一個教室,甚至在同一個靈修小組裡。

在《灰姑娘》這則經典的寓言故事中,灰姑娘的後母和兩個同父異母姐姐身上所表現出來的便是典型的自戀狂特徵:自私自利,以犧牲別人的幸福來滿足自己的私慾。《灰姑娘》的故事最著名的版本出自迪士尼,但古今中外共有300多個類似的故事2。很顯然,在很久很久之前,在很多語言文化裡,都覺得有必要告誡人們去提防自戀型人格。

具有自戀型人格的人同灰姑娘的後母和兩個同父異母姐姐一樣,他們看不到自己身上的缺點錯誤,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肆意詆毀和折磨那些拒絕“仰望”他們的人。迪士尼版本的《灰姑娘》有一個魔幻般的歡樂結局,然而現實生活中卻沒有仙女婆婆或白馬王子來救你於水火。在與自戀型人格相處時,我們的安危就掌握在自己手上。

自戀型人格的特徵

自戀不同於自信。真正的自信是一種令人欽佩的精神力量,而自戀型人格的自信只是狂妄自大。這是一種性格缺陷,只會結出兩種惡果:一是自以為是的想法,二是對私慾的狂熱追求。而不論是哪種結果,都需要別人為之付出代價。

有些自以為是的想法是對社會有益的。電的發明和登月計劃就是兩個典型的例子;沃特·迪士尼當初也有一個自以為是的想法—一個老少皆宜的“夢幻”樂園,這樣才有了迪士尼樂園、迪士尼世界和艾波卡特。

但自戀型人格的自信與上述的有天壤之別。我們以吉姆·瓊斯3為例,他的想法就是圭亞那的“瓊斯鎮”:一個能讓他被信眾奉為崇高領袖的“世外桃源”。而進入瓊斯鎮的“入場費”則是你的畢生積蓄和自由意志。此外,你還得與900多名信眾一起,在其醜惡敗露之後陪葬。

在以上兩個實例中,前者的結果是建立了一個能讓我們圓夢的地方。而後者也是夢想成真,實現的卻是噩夢。其區別並不在“想法”上面,而在其背後的人格類型和性格缺陷上面。前者是為大家尋求快樂和滿足,後者謀求的卻是追隨者和私慾。這也是我要為大家揭露的自戀型人格的特徵。

自我中心

每個人的童年都經歷過一段特殊的時期,那時的我們就是世界的中心,可以任意求取,為所欲為。從本質上來講,自戀型人格似乎從未從這個時期“脫殼而出”變為成年人。他們仍具有這種兒童一般的索取慾望,為了身處關注的中心而做出荒誕不經、不可理喻的事。

這種人喜歡在會議、聚會、家庭活動等場合遲到,任憑大家犧牲時間精力等著他們的到來。接著,他們會旋風般閃亮登場,只為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在跟別人說話時,他們會毫無顧忌地向你明示或暗示“我就是這裡最聰明的人”。有些自戀者喜歡厚顏無恥地自抬身價,習慣性地向你提起他們認識什麼什麼人、跟什麼什麼人共進過午餐……只為讓你明白他們有多麼厲害。

外表對自戀者來說至關重要。大家會發現這種人非常迷戀照鏡子。他們對自己的外表看得非常重(因此會癡迷於健美塑身或整容手術),並且利用外表來吸引別人的關注,或者是讓自己成為聚會的焦點,或者是讓每個見到他們的人都能看到:不管是什麼物品,他們的總是最好、最大、最貴的。

有些自戀者總是一副卓爾不群的樣子,但事實上他們的成就不值一提。但這並不能影響他們的優越感,他們仍把自己當成偉大的發明家、藝術家、音樂家、思想家、領袖、歌唱家……一旦不遂心意,就立刻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從不在自己身上找問題。也許現實中他們會犯錯、不能勝任工作、不討人喜歡,但他們絕不會承認這一點。在他們眼裡,整個單位、整個社會、上司老闆、全體選民,甚至整個世界都在與他為敵;錯的總是別人,因為別人看不出他們有多麼偉大。

若是從他人那裡得不到預想的尊崇,他們的反應就會跟小孩子生氣一樣:悶悶不樂、發牢騷、惱怒,有時候還會動手打人。他們會口出惡言,妒忌怨恨,睚眥必報—這就是他們的天性。

自視過高,看低他人

因為他們覺得自己與眾不同、獨步天下,所以就認為別人都是卑微渺小的。因此,他們尤其擅長於抬高自己、貶低別人—他們把全世界都踩在腳下。也正是這個原因,美國酒店大亨利昂娜·赫爾姆斯利才得了一個“刻薄女王”的綽號。但她並非僅僅刻薄那麼簡單,據傳,只要不入她法眼的人,別想看到她露出好臉色,這倒是跟現在學校裡的恃強凌弱極為相似。

如果這種恃強凌弱的行為呈上升趨勢,且欺凌的後果(如學生、員工因害怕受欺負而曠課、曠工,情緒沮喪,焦慮不安,甚至自殺等)愈演愈烈,那麼這種事就絕不僅僅是意外了。很多臨床醫生都認為,自戀型人格占總人口的比重已經增多,隨之增長的就是恃強凌弱的現象,因為欺凌弱小正是自戀型人格的特徵之一,二者是如影隨形的。

現在,自戀者甚至都不用在你面前就能貶低你。2013年9月9日,12歲的瑞貝卡·塞德維奇從佛羅里達州波克縣一個廢棄的水泥廠樓頂跳下自殺了,據說是因為在網絡上受到了侮辱(網絡暴力)。若是有人總在抬高自己、貶低他人(自戀型人格的普遍特徵),那麼這種慘劇就會層出不窮。

自戀者有種不可思議的能力,他們能捕捉到別人的弱點和短處並加以利用,借此貶低別人抬高自己。這種事他們往往做得非常狡猾隱秘,比如:看到你戴了新手錶之後,立刻設法把話題轉移到他們更為昂貴的手錶上去;來參加你組織的戶外野餐時,他們會說:“什麼?!連牛排都沒有,只有漢堡?”其聲音之大足以使在場客人全都聽到……他們才不關心你有什麼感受,踩著你才能站得更高,好讓別人看到自己。

這種人要上台做演講時感覺到排在他後面的人有些緊張,他們會說:“排在一個偉大的演講家之後上台一定很難受吧,我很同情你啊。”這種事絕不是編造出來的,因為我在新奧爾良做演講時就曾碰到過這樣的人。

有時候,自戀者會在公共場合、社交場合、孩子的運動會上當眾斥責妻兒,從而暴露其本性。如果他們在大庭廣眾之下都能這麼做的話,想像一下,在沒有外人在場的家裡他們會是什麼樣子?

或者他們會帶著尖刻的冷漠,語帶鄙夷地評論某人是多麼愚蠢無能。他們會厲聲對身旁經過的侍者呼來喝去,然後若無其事地轉過頭來與你微笑交談。幾年前,我到洛杉磯參加一個活動,當時麥克風出了點故障,一個演講者當著150名與會者的面、尖著嗓子訓斥會場的服務人員:“我大老遠過來不是來丟人的!快修!”大家都瞠目結舌……不論是目擊者還是當事人,每當看到這樣的行為出現,你應該立刻明白,這就是自戀型人格的表現。

沒有同情心,只有傲慢自大和優越感

自我感覺高人一等的人,其同情心是匱乏的。常人在孩童時代就懂得去體諒別人的感受,明白我們的言行對別人的影響。而在這種人身上,同情心或體諒他人處境和感受的能力是有限的,甚至根本就沒有。也許你正身處水深火熱之中,但他們對此卻視而不見,因為在他們心裡,什麼都比不上他們的需求和慾望重要。再比如,你要在家照看生病的孩子,可他們卻讓你陪他們去逛街購物……事實上,具備自戀型人格的人把他人的需求、疾病和錯誤都看作弱點,正好借此來鞏固他們的優越感,使其貶低他人的行為顯得名正言順。

有些具備自戀型人格的人會不時顯露出傲慢和不遜,這些在他們的言談舉止中都有明顯的線索。而在其他具備自戀型人格的人身上,所謂同情是被安排好的,似乎只為特定目的出現—比如說,你生病請假了,這時上司打來電話問你的病情如何,其實他真正關心的是你何時能回去上班。這些行為看似體貼關懷,可最後你才發現,他們對你的生活和幸福的興趣只是在做表面文章;若這些興趣和關心是真的,那麼只有一個可能,那就是你影響到他們的利益了。

還有一些人的自戀型人格隱藏得很深,只有到了危難時刻,他們自私自利的面目才會浮出水面。

2010年4月20日,英國石油公司的“深水地平線號”鑽井平台發生爆炸,洩漏的原油污染了墨西哥灣,11名工人死亡。這是石油工業史上最大的海油洩漏事故。同年5月30日,在談到此次災難及其影響時,英國石油公司的CEO托尼·海沃德對記者說:“對此次事故給大家的生活造成的巨大破壞,我們深感抱歉。我才是最想讓這場危機盡快結束的人,我想讓我的生活恢復原狀。”他這一番話,用“驚世駭俗”來形容再合適不過了,這是曠古未有的環境災難,還奪去了11個人的生命,而海沃德心裡想的卻是“讓我的生活恢復原狀”。有時候,等到自戀型人格說出“對我而言,除了我自己,什麼都不重要”這句話時,我們早已付出沉重的代價。

所以,跟具有自戀型人格的人相處得越久,你就越能發現,他們真的一點兒都不在乎你。他們對你的事一直不聞不問,他們想要的,是你對他們的關注、對其需求的滿足、對其“旨意”的聽從。但另一方面,因為他們對自己的形象格外留意,所以在很多情況下,他們的行為會相應收斂一些;但這種蟄伏只是一時的,他們的真面目最終會大白於世。

自戀者如果表現得溫柔體貼、積極熱情,那也只是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非發自本心。在電影《好傢伙》(Good fellas)中,亨利·希爾向凱倫大獻慇勤,帶她去高檔餐廳吃飯,最好的座位、最好的食物、最好的酒,無須排隊等候……此時的他,眼裡只有凱倫。可結婚之後,一切都煙消雲散了。這個自戀狂已經用盡心思得到了想要的東西,所以,當看到他總是帶著女人的香味醉醺醺地回到家中時,又有什麼好奇怪的呢。妻子想要什麼無關緊要,重要的是他已經得到她了。他曾經的關懷和體貼只是誘捕的工具,不是真的。

在現實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例子。前文曾提到的金融家伯納德·麥道夫就是利用他的人脈和朋友來騙取人們的信任,將其網羅在“龐氏騙局”中大謀其利。與具備自戀型人格的人相處,你所期盼的和你所得到的之間存在巨大反差,這就是那個殘酷的事實:你希望能被他們當作朋友平等相待,但自戀者的詞典裡絕無“平等”二字,對他們來說,朋友就是用來利用的,朋友的存在價值只有一個,那就是滿足他們的需求。

最危險的自戀狂是那些極度缺乏同情心又自大到近乎變態的人,他們辣手施虐,毫不留情。這種人一點兒良心都沒有,只會像螞蟥一樣吸取他人情感、經濟甚至身體的營養、佔盡便宜。如果你遂了他們的意,那你對他而言就是個稱心之人,不然,可就是個累贅了,那時你就成了他們貶損,甚至毀滅的對象。有時候我們在報紙上讀到,有的父母把親生孩子或者鎖起來,或者遺棄,或者乾脆殺掉,僅僅是因為孩子成了他們玩樂的拖累。這種人首先就是一個自戀狂:目空一切,冷漠地貶低他人。

這種冷漠的行為在最近大城市等地方出現的“一擊KO”4中可見一斑。要做出這種毫無人性的事,首先就得習慣於藐視他人,而後者正是自戀型人格的顯著特徵。

投機取巧、歪曲法規、毫無顧忌

因為自視過高,所以,自戀者認為他們不必跟常人一樣付出努力,而是尋找捷徑或游離於法規之外。有時候我們會在新聞裡看到這樣的報道:某某政客傳出緋聞、拒絕承認私生子(如美國前參議員約翰·愛德華茲);或是把公款轉到私人小金庫裡(如美國前眾議員小傑西·傑克遜);或是以權謀私買官賣官(如伊利諾伊州前州長羅德·布拉戈耶維奇)。

曾有一位公司領導跟我說起他僱用的某個經理的事。這個經理剛來的時候還表現得很好,業績也不錯,卻突然間變得愛調戲女同事,就像一下子被情慾沖昏了頭腦一樣。每個公司員工都知道這種行為是絕不允許的,但在對質時,他就變得非常憤怒,辯解說自己的行為沒有違反僱傭合同的任何條款,他的行為只是友好的表現……記住,具備自戀型人格的人認為自己永遠不會有錯,因為他們是高人一等的;當有人指出他們行為不當時,就會觸怒他們。

為引起別人的重視,有些具備自戀型人格的人會為自己編造一些光環。比如,他們會說自己是個美國海豹突擊隊5的特種兵,曾獲得多個榮譽和嘉獎,但事實上他們根本沒當過兵;當然,你也找不到有力的證據來揭穿他,因為他們的工作屬於“國家機密”。冒充戰鬥英雄是一件很惡劣的事,因為這是對軍人的侮辱;更有甚者,有些自戀者會假冒成醫生、飛行員或其他專業人士,人們聽信了他們的謊言,就把自己的健康、生命或積蓄托付於他。這是對信任的辜負,對道德的出賣。這種惡劣行徑會腐蝕我們的社會,而以我的經驗而言,做出這種事的人大多屬於自戀型人格。

自戀者擅長於迷惑和哄騙他人。克裡斯蒂安·卡爾·哥哈慈裡特就是這樣。他從德國移民到美國,改名叫“克拉克·洛克菲勒”,聲稱自己是洛克菲勒家族的成員。後來他與受人尊敬的女企業家桑德拉·博斯結婚並生了一個孩子,再後來桑德拉發現了事情的真相,要與他離婚,他就綁架了自己的孩子來做要挾。什麼樣的人會做出這種事呢?—不成器卻渴望被人重視的自戀者。

我記得曾有一位名叫薩拉的女士來FBI尋求幫助。因為所牽扯的是跨州作案,所以局裡派我接她的案子6。薩拉是個寡婦,剛剛供第三個(也是最小的那個)孩子上完大學。因為閒暇時間多了,她就有心思幹點別的,並很快迷上了一位剛剛來鎮上傳道的牧師。後者對宗教極為虔誠,見多識廣,與人為善,樂於結交朋友,這些“優點”都深深吸引著薩拉,而他也慇勤地請薩拉協助他建設教堂。薩拉把自己30000美元的積蓄都交給了他,可是剛剛把錢給他,他就不見了。

三年過後,我跟薩拉談起這件事。此時的她仍未從那次詐騙中緩過氣來。她的積蓄都沒了,孩子們也因為她跟很多中老年婦女一樣被一個騙子利用而懊惱不已。同樣令人傷悲的是,薩拉說經歷了這件事之後,她對宗教不再那麼虔誠,也不敢再相信別人了。

自戀型人格的自大沒有邊際,也沒有明晰的界限。自戀者總是在不斷挑戰他人、法律、規則、社會規範的底線。他們把社會看作木偶劇的舞台,而把自己看作操控木偶的大師,把他人看作手中的木偶,通過命令、指示、操控、利用別人來達到他們的目的。比如說,在跟自戀者約會的時候,在他看來,你的調情、挑逗、接吻、愛撫都是性引誘,也許你想把親暱程度保持在某個限度以內,可他卻覺得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所以,對他說“不要”和“住手”是沒有用的,對他而言,你不是讓他停下來,只是想慢下來。所謂自戀者沒有界限感,就是這個意思。

當你聽到又有一位CEO在說到公司經濟狀況時誇大其詞,把公司員工的經濟利益置於險境時,你看到的就是一個自戀者。美國歷史上最大的破產案—2001年安然公司7破產事件的罪魁禍首就是傑弗裡·斯基林和肯尼斯·雷。他們倆均被判處欺詐和共謀罪。但對受騙的股東、那些聽信了他倆的花言巧語往這個黑洞裡投資的20000多名公司員工來說,這種判決只是一點點心理慰藉罷了。他們丟了工作,也失去了畢生的積蓄。要做出這樣的事,需要有駭人的特權感、自大感,以及極度缺失同情心,而這些條件在具備自戀型人格的人身上都得到了滿足。

那些性侵孩子的牧師、營隊輔導員、學校教練,其實就是不尊重人權的自戀型人格。大家是否注意到了:在惡行敗露被捕時,他們從不道歉。因為他們從一開始就覺得自己有權力這麼幹。性侵多名男童的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橄欖球隊助理教練傑裡·桑達斯基就是具備自戀型人格的人,也是一個可悲的人,他把孩子們看作他的主題樂園。從他口中未聽到一句道歉的話,犯下如此罪行還不知悔改,終身監禁和人們的唾棄還是太便宜他了。他也許是個稱職的教練,但卻不是個好人—這也是具備自戀型人格的人的病態。

控制欲

大家有時會開玩笑說自己是個“控制狂”,但是,如果你真的有個控制欲強的上司或配偶,是絕對笑不出來的。瑪蒂爾達愛上了一個跟她一樣來自拉丁美洲的帥氣的男人,他外出工作,她在家操持家務,家裡的收支都是他來負責。開始時一切都還順利,但過了一段時間,瑪蒂爾達就感到被他管控得喘不過氣來。她厭倦了每次買生活用品、新衣服、聖誕禮物都得跟他開口要錢,但每次她提起這件事,他都會說:“我不是管得挺好嗎?又沒缺你少你的,這種事不用你操心。”

不久後他就離開了瑪蒂爾達,投入另一個女人的懷抱。回顧事情的經過,開始時他似乎對瑪蒂爾達悉心照顧、慷慨大方,從而把她牢牢控制住,瑪蒂爾達連家裡有多少存款,甚至錢存在哪裡都不知道。結果到了現在,50多歲的瑪蒂爾達得同時幹著好幾份工作才能維持生計。她沒有存款,沒有信用卡,沒有退休金,而他卻對她的求助視而不見。她的自我價值跟經濟價值一樣,跌到了谷底。瑪蒂爾達痛哭著告訴我:“我什麼都沒有了,我把什麼都給他了。”她信任他,但他卻踐踏了她的自由和尊嚴。事情怎麼會發展到這步田地?類似情況都是這樣:跟自戀者一起生活,就是一步步邁向深淵。

在工作上,自戀者往往尋求那種能夠控制別人的職業或職務。所以,他們大多從事法律、醫藥、政治行業,或是在其他行業擔任高層行政職務,這樣他們就能利用等級或地位來做利己的事。我記得為FBI招募新人時曾面試過這樣一個人,他說:“等我拿到那個FBI警徽,就再沒有人敢找我麻煩了。”不消說,他剛一出門,我們就把他的申請否決了。自戀型人格在找工作時傾向於那些能賦予他們權力和權威的職位,其目的在於控制別人,而不是幫助他人,這種事很常見。

其實歸根結底,職位和頭銜的高低不是問題的關鍵,不管是何種職位、頭銜,具備自戀型人格的人想的總是對其加以利用為自己謀利。當你在新聞中得知某某俱樂部、組織、機構、團體、協會的某成員是個以自我為中心的“暴君”,或某人多年來一直在貪污挪用公款……你應該在第一時間反應過來,這個人是個自戀者,這就是具備自戀型人格的人的行為方式。

自戀型人格的特徵詞彙

多年以來,我一直從那些與具備自戀型人格的人一起生活過、工作過,甚至受其所害的人那裡收集描述詞。下面列出的詞就是來自我曾交談過,或找FBI或我個人尋求幫助的人之口。在回應我的要求、用某個(些)詞語來描繪那些人格時,他們也許做不到“政治正確”8,也不懂什麼醫學和心理學術語,但他們的話都是發自內心,源於親身經歷的苦痛和恐懼。以下詞彙是他們所述描述詞的引用,我並未作任何刪減修飾和改動。也許你覺得有些詞跟你認識的某個人很相符。這些詞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如某人能與之掛鉤的話,那就是你該留意提防他的時候了。

口出惡言、善於表演、裝腔作勢、好鬥、不道德、自大囂張、巧舌如簧、哄騙、胡說八道、欺凌弱小、愛算計、無情、有魅力、善變、迷人、欺騙、聰明、冷淡、騙子、暗地使壞、傲慢、控制欲、罪惡、殘忍、狡猾、危險、虛偽、迷惑、沒人性、可悲、不誠實、狡詐、攪事、分心、跋扈、自我中心、討厭、利用人、大膽、假惺惺、詭計多端、油嘴滑舌、浮誇、誇張、假裝無辜、敵意、冒名頂替、不顧及別人、冷漠、不忠、冷血、偽善、熱情、風趣、脅迫、令人厭煩、不可靠、急躁、易怒、作威作福、目無法紀、撒謊、不可愛、不擇手段、好指使人、刻薄、迷惑人、自戀、納粹、道德敗壞、寄生蟲、愛虛榮、戀童癖、花花公子、捕食者、掠奪、佔有慾、冒牌、光芒四射、毒蛇、愛冒險、統治者、尖刻、性感、利己主義者、膚淺、演技出色、諂媚、優雅、陰險、卑鄙、淺薄、詐騙犯、不得體、喜怒無常、歹毒、兩面三刀、暴君、死不認錯、不關心、不感興趣、靠不住、寡廉鮮恥、沒有同情心、醜惡、報復心重、小聰明。

自戀型人格對他人的影響

剛開始接觸具備自戀型人格的人時,我們很難察覺其異樣,因為他們可能具有很多優點,如:聰明、迷人、風趣,甚至閃耀著“無所不能”的光彩。他們樂於向那些對他們有用的人施展魅力,但其本來面目最終還是會顯現出來。

有時候,你能看到他們身上狂妄、自大、傲慢的明顯跡象,這時你能意識到或感覺到有些不對勁;有時候,他們會表現得疏遠、冷漠、架子大,你會因此感到不舒服;有時候,他們會麻木不仁,或者拒絕幫忙,或者不願踐諾。不論他們怎麼做,結果都是一樣的:你會感到彆扭、痛苦,心裡像被掏空了一樣。

自戀者還暗中冷落你。他們會故意對你的重要成就不屑一顧,或對你的痛苦和挫折視而不見。通過這種蓄意的冷漠,他們將你的歡欣或痛苦置之不顧,任其自生自滅—因為他們對你的事一點點興趣都沒有。如果他們在乎了,那會讓你感覺良好,而跟他們的目的就背道而馳了。

因為他們同情心有限,所以就像是個“半成品”,不斷在尋找能使自己完美起來的人。但當他們找到這個人之後,情況再度急轉直下,因為這個世界上沒有人真正能讓他們感覺遂心如意。反過來說,他們也不能使別人變得更好。如果你天真地以為能跟自戀狂正常相處,那你定將付出情感、心理甚至身體的損失。

以上就是具備自戀型人格的人會給他人造成的主要影響:煩躁、惱火、緊張、心累。他們把你的需求和慾望看作累贅和干擾,你個人的沮喪失意、壓力、麻煩跟他們沒有關係,但一旦他們不遂心了,你將立刻看到:翻白眼、嗤之以鼻、噘嘴、不耐煩、暴躁、氣鼓鼓、咆哮,或者乾脆轉身就走—就像是個小孩,但有著成年人的身體。

有時你能立刻感受到與自戀狂相處的痛苦,有時候過了幾秒鐘才感到心口好像被捅了一刀一樣(“他剛才幹了什麼?!”“他剛才說什麼?!”)。也許你會在凌晨兩點冷不丁地驚醒過來,那是你的潛意識對其行為和謊言的警報。有時他們的行為會觸動你的第六感,使你隱約地感覺有點不對勁。每當如此,很多人都會感到心神不安或噁心想吐;有些人則是精神不振、心頭沉重。曾有人這樣對我說:“每次要跟那個人打交道,我都不敢吃早飯,我怕到時候會吐出來。”

如果你也有上述的幾種負面感覺,當心。很多人從小接受的教育都是“對人寬容、不念舊惡”,對家人和朋友尤其要如此。而具備自戀型人格的人利用的正是這一點。他們屢次傷害你,屢次目中無人、志得意滿,而留給你的是一次次的愕然無語、失意沮喪……這種情感傷害會令你在他們手心中慢慢耗成灰燼;為了自保,很多人選擇了“斷臂求生”。

具備自戀型人格的人會鑽法律的空子做出過火的事。曾有一位女士為了家庭事務來FBI尋求幫助,可惜的是,從法律上我們幫不了她,只能建議她求助於社會服務。她說,好多年了,丈夫每次召開家庭會議,都逼著她和孩子們坐在地板上,聽他劈頭蓋臉地對家裡的某事橫加指責。他像國王一樣坐在椅子上,而她和孩子們則坐在地板上,聽他的訓斥,或是交代自己的錯誤。

最後,在尚未造成嚴重的心理創傷之前,她終於帶著孩子逃離了他的魔爪,卻是以經濟上的巨大犧牲為代價。這個事例中的自戀狂,就是為了抬高自己而把家人都踐踏在腳下。全國乃至全世界的警察局每天都會接到類似的報案,其細節不盡相同,但當中的自戀狂的動機都是一樣的:犧牲他人,榮耀自己。

如果他們無法壓制、貶低你,就會變得非常“惡毒”。克萊爾曾對我說起她的經理:“他總是一臉陰沉地走過我的辦公桌,把要辦的文件資料‘嘩啦’一下扔在桌子上。文件全散了,桌子上的咖啡也灑了。他不管我正在做什麼,我的辦公桌在他眼裡就是個垃圾傾卸場。讓他氣哭的人數都數不過來。把人氣哭啊,什麼人能做出這樣的事?”

每次聽說有婦女/小孩在公共場合被其丈夫/父親打罵,或在家裡遭受虐待,我首先想到的就是—這個家庭裡有一個自戀狂,他貶低妻兒抬高自己,甚至毆打家庭成員。

海達·娜斯鮑姆及其養女伊麗莎白·斯坦伯格的遭遇就是與自戀狂一同生活的真實寫照。娜斯鮑姆1975年認識了喬爾·斯坦伯格,用她的話說,當時她覺得斯坦伯格就是她“心中的男神”。娜斯鮑姆是一名圖書編輯,她聽從斯坦伯格的指點發展自己的事業,但跟他一起生活卻遠非想像中那麼美好。他總是對她橫加指責,對她的貶損甚至到了逼她像狗一樣在地上四肢爬行的地步。他幾乎每天都要打她,打得她的臉都破了相。1987年,他在一時氣憤之下遷怒於6歲的養女,將其打死。這個悲慘的事例告訴我們:跟自戀型人格共處的時間久了,就會變得順從而麻木。檢察官認為,娜斯鮑姆長久以來飽受斯坦伯格的殘酷虐待,在看到後者向女兒施虐時已經“不能”挺身而出去保護那個無辜的孩子,也“不敢”去打電話叫救護車。娜斯鮑姆的反應正是“受虐婦女綜合征”9的表現。30多年過去了,每當想起她們母女倆的慘劇,我都感到一陣心痛。

當然,並非所有與具備自戀型人格的人相處的人都會遭遇到娜斯鮑姆母女那樣的虐待。但是我要提醒大家一件事:我所遇到的,所有與具備自戀型人格的人共處的人都曾對我說過—不管以何種方式,不論到何種程度,對方都絕不允許他們有一點點得意之處。那是一種什麼感覺?用他們自己的話說—“卑微”、“渺小”、“低人一等”。這就足以說明問題了。

自戀型人格的人際關係

具備自戀型人格的人做不到像常人一樣表達愛。對他們來說,“愛”是有條件的,不能白送;換句話說,就是“我為你做這件事,但我希望你能……作為回報”。對自戀者來說,“愛”就是quid pro quo10—“交換”。不利己是不可能的。

從那些曾與自戀者相愛的人口中,我常常聽到這樣的描述:開始時他們都被那人的魅力、智慧、體貼等完美表現迷得暈頭轉向。其實對任何人來說,自戀者的氣質和魅力都是無法抵擋的。但是一旦你把身心交付給他們,對方的魅力就會立刻消失殆盡,迷惘中的你始終無法把先前那個萬人迷與眼前這個冷眉冷眼、頤指氣使的人重合起來。

下班回家時,自戀者會要求只要他們一進門,所有人就得停下手裡的事,聽他安排。如果他們沒有工作而待在家裡,那麼你的存在就是為了迎合他們的需要。並且,無論你做什麼,他們都不會滿足。

身為自戀者的配偶,你的外表、習慣、口味、喜歡的運動、個人能力等沒有一樣能得到他們的認可。他們的批評和苛責方式包括:嫌棄的眼神或表情、挑剔嘮叨、私下或當著外人的面羞辱你。我曾問一位女士她丈夫多久批評她一次,她的回答發人深省:“每天。我跟他在一起的每一天。在他眼裡,我就沒做對過哪怕一件事。他還教唆孩子們也來指責、嘲笑我。”

一個朋友(現已離婚)曾對我說,每次給前妻買禮物都要選上好幾個小時,只為能讓她稱心。可當他把禮物送給她時,她卻總是隨手往櫃子上一扔說:“謝謝。”就像他幫忙端了一杯水給她一樣。她連包裝都懶得打開11。這件事看似微不足道,但很多年來她每次都這樣,他也終於明白過來,她根本不在乎他,後來他才發現,她看中的並不是他這個人,而是利用他來發展自己的事業。這種貶低他人價值的做法與自戀型人格的特徵相一致。想讓別人感覺卑微嗎?貶損其努力,拒絕其好意,對與其相關的事不感興趣。自戀型人格正是這麼做的,傷害也正是這麼產生的。

具備自戀型人格的人不惜一切代價追求外表的光鮮,卻會給他人帶來極其嚴重的影響。米莉亞的遭遇就是這樣。她到FBI尋求幫助,因為她丈夫已經移居海外,一分錢都沒留給她。她想讓FBI幫忙找到他,把聯名賬戶裡的錢要回來。據米莉亞所說,她的丈夫癡迷於購買高檔住宅、豪車、名貴珠寶,還加入了兩個鄉村俱樂部。米莉亞說,當他突然開口要求她減少外出、縮減度假、少給孩子們買衣服、在食物方面也要減少花費時,她就覺得不大對勁了。前幾個要求都可以容忍,可節衣縮食實在說不過去。他每個月要往鄉村俱樂部裡交3000美元會費,卻要求家裡這麼節省。因為她沒有工作,不知道家裡的財務狀況究竟怎樣,於是就問他到底是怎麼回事。他只是轉過頭隨口答道:“我們破產了。”他們在銀行裡一分錢都沒有了。

縱然欠下了數百萬外債,他仍在自戀型人格的驅動下維持自己的公共形象。也就是說,他仍要每週做頭髮、修指甲,仍要保留鄉村俱樂部的會員身份,而米莉亞卻要在省吃儉用中“戰戰兢兢、惶恐度日”。最後,他跑了—撇下她和孩子逃離了美國,從此杳無音信;而米莉亞變得一貧如洗、山窮水盡,還背負著龐大的債務—因為有些貸款是他們夫婦倆共同簽署的。從那時起,每接到一個債權人或律師打來催債的電話,她就為他的冷酷無情而震驚。最後,她終於在海外找到他了,可他是怎麼說的呢?“我又不欠你什麼。要不是我,這些年你能過得這麼好嗎?你跟著我住進了高檔小區啊。你得感謝我才對。”

與米莉亞相比,金姆的經歷雖有不同,卻同樣令人慨歎。我在一次活動上做完演講時,她找到我,問是否可以跟我談一談她的事。她嫁給了一個比她大9歲的男人,這個人志向遠大,在追求金姆時非常執著。最後,她和父母終於被其“熱情”、“毅力”和對二人未來生活的宏偉計劃打動了。

但結婚之後,無論金姆做什麼都不能讓他稱心。起初他還只是在私底下侮辱她,罵她“無知、癡呆、愚蠢”;但很快,他就不避外人地對她惡語相向,令金姆顏面全無。他甚至連自己在政界的失敗都要歸咎到她的頭上,卻假裝不知道—金姆及其父母也是後來才發現—他只是個牛皮精而已,一點兒本事沒有,只會紙上談兵。

她的朋友們都疏遠了她,因為她的丈夫不喜歡跟“檔次不夠”的人相處,每次朋友來訪都鬧得很不愉快。金姆告訴我說,10多年了,一個願意到她家裡來做客的朋友都沒有,她也很少出門,生怕丈夫再去惹麻煩,也怕家醜外揚。

孩子們同樣是在他的懲罰和責罵中長大,她也不願去插手干預,除非“他的言行實在過分了”。大多數時間裡,她聽任丈夫對她冷嘲熱諷、侮辱詬罵,似乎已經麻木了;因為,用她自己的話說,真去惹他會更麻煩,“不值得”。她還說:“跟他已經再沒什麼好爭的,也沒什麼值得維護的了。”

金姆所遭受的虐待並非來自拳頭或棍棒,而是日復一日的刻薄和羞辱。我看過她年輕時的照片,20年前的她美麗快樂、容光煥發、充滿朝氣;我遇見她的時候,她還不到50歲,卻早已身心疲憊、萬念俱灰,臉上的滄桑和痛楚分明記載著22歲結婚以來的煎熬。她的心已經死了。我記得金姆和米莉亞都跟我說了同一件事,儘管表達不同,但意思是一樣的:“要是結婚前我就看透他是什麼人就好了。”

作為父母,具備自戀型人格的人並沒有正常父母那種無私的愛。他們認為自己的一切都是完美的,所以,他們的孩子當然也得是完美的,所以,他們會逼著孩子樣樣都要做到最好,即便孩子不喜歡、不擅長也不行(為了獲得父母的認可,孩子也會努力去做)。而他們的標準永遠都沒有盡頭,“你怎麼沒得A呢?”“連大學代表隊都沒入選,你太差了”“我知道,你一定能做得更好的”……想一想那些“星媽”,想一想那些在孩子的足球賽上橫眉怒目的爸爸,再想一想那些因孩子沒能考入自己的母校、因女兒沒能女承母志加入同一個女子社團而感到羞恥的父母……

或者,他們只把孩子看作換取財富和名譽的工具。比如說,他們會逼著孩子去參加各種選美大賽、體育比賽,讓孩子上電視,或去參加公共活動、商業演出。他們口口聲聲說是為了孩子好,從不承認他們的自戀本性在幕後操盤手的聲譽中獲得快感。對自戀型人格來說,燈光最終是屬於他們的,哪怕需要在孩子那裡中轉一下也行,但絕不能熄滅。

在我的一次行為學研討會上,一個已經成年的孩子說了自己的經歷。她的母親是個自戀狂,殘酷地逼著她去參加體育競技,她的身心受到嚴重傷害,成年後就跟她母親斷絕了一切來往。她的感覺是“被利用了”,而這讓她們的母女關係扯開了一道無法彌補的裂痕。

如果兒女在運動、學習、外表、順從等方面表現不好,那麼自戀型人格的父母就會開始疏遠他們。最終,這些孩子會被他們看作累贅,而不是天倫之樂的源泉。

有些自戀型人格的父母把孩子看作奴僕。卡琳娜就是這樣一個母親。進入50歲之後,她開始從她所謂“社會底層”家庭收養孩子,並培養他們在自己家裡幹活。她對他們說(即使當著外人的面),等她老了,他們就得照顧她,因為是她“解救了他們”,這是他們“欠我的”。太可悲了,要貶低別人竟然是如此簡單,對自戀型人格來說更是如此。最後,據負責這起案件的臨床醫生說,那些領養的孩子終於逃脫了那個自私女人的魔爪。但是他們已經受到了傷害。一個孩子就對法庭指派的法律顧問說:“哪怕是在孤兒院裡都比這裡好。那裡雖然沒有父愛母愛,至少我不會覺得像個奴隸。”

看到了吧,“灰姑娘”所受的虐待在現實中就有啊。

更有甚者。據有些不便透露的案件,有的孩子餓了沒有飯吃,病了沒有藥也沒有大夫,只因為他們那自戀狂父母嫌麻煩,或覺得沒有撫養照料孩子的義務。這些孩子或者被拴在床上,或者被鎖在屋內,或者被送給別人撫養,甚至被其父母殺死。

那些可憐的孩子簡直令人心碎,他們總在拚命尋求父母的關注,哪怕是每隔幾分鐘,甚至幾小時有一次愛的表現也好……卻不知道他們的自戀狂父母永遠都不可能像他們所夢想的那樣來愛他們。長大之後,他們才意識到當初父母給予他們的愛和關懷是多麼少,為此他們付出了何種代價又附加了什麼樣的條件。要是他們有事了,其父母或者是漠不關心,或者是說這樣的話:“自己克服吧。”“沒那麼糟。”“別哭哭啼啼的,跟我的經歷相比,你那破事算什麼。”……

一個名叫阿曼達的女孩在讀了我的書之後給我寫信,向我尋求建議。早已成年的她仍擺脫不了自戀狂母親所留下的情感陰影。當問及童年時,她告訴我,她“從來都沒有感受過母愛”。從來都沒有。那種感覺是多麼令人難過啊。她覺得永遠都不能討母親的歡心,在後者眼裡,她做的事沒有一件是對的。她的母親總是在盤問、質疑、命令,從來不會請求、詢問,或關心一下她的所需所想。現在,阿曼達總覺得自己沒有價值、活得沒有意義,卻不知道為什麼。在我看來,其原因要追溯到她母親對待她的態度—在她看來,阿曼達百無一是,一文不值。阿曼達的事只是類似童年陰影的冰山一角:如果你的母親總是吹毛求疵,你該如何給她挑選母親節禮物?如果你的父親從未在乎過你,在寄給他的生日賀卡上該寫什麼?如果你搬走了,你會多久回去一趟,看看那個從不尊重你、從未給過你愛的父母?你會盡贍養的義務嗎?在父母的葬禮上,你會說些什麼?話說回來,你會去參加他們的葬禮嗎?

有時候,一個毫無分寸的家長所撫養長大的孩子也會肆意妄為、沒有界限;而其下一代會繼續潛移默化地“吸收”其自戀心理,於是自戀的基因便一代代傳下去。的確,冷漠是從父母那裡“學”來的,在長大成人的過程中,他們不懂得同情和尊重他人,也會因為環境影響而變得惡毒,通過詆毀他人獲得快樂。那麼,若是這些孩子在其童年甚至成年之後都喜歡欺凌弱小,那又有什麼可奇怪的呢。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啊。

與自戀型人格相處

不論是在你晉陞時暗中使絆,還是在會議上以言語詆毀你,抑或是在排隊時插隊到你前面……自戀型人格毫不在乎他們是否給你造成了不便、損害了你的利益,或惹你生氣,他們眼裡的“天字號”問題只有一個,那就是他們自己。

每當得知某個老闆、經理、教練、老師、同事等又摔門、咆哮、叫喊、尖叫、扔東西、欺負人了,我就知道,這一定是個自戀型人格。不管出於什麼理由,以上行為都是不允許的;而對這樣的人仍遲遲不予開除,其所在的單位或機構需要為此感到羞恥。心理上尚未斷奶的成年人會給周圍世界造成嚴重影響,並且,其權力越大,其影響的範圍和程度就越大。

過於膨脹的自我使得自戀型人格擁有一種過於膨脹的佔有慾。在我參與的一次FBI調查中,一名涉及高度敏感和機密內容的政府承建商聯繫我們尋求幫助,其計算機系統管理員控制了公司的計算機。通過查看多年以來他與上司的交流記錄,我們發現,他喜歡吹噓自己的重要性,總是說“我”做了什麼什麼,還不斷強調“我的系統”“我的網絡”“我的代碼”“我的通信協議”等話語。這些東西當然都不是他的,他只是個普通員工而已,但他的自戀型人格卻從中彰顯無疑。幾個小時之後,他們從外面找來專家重新奪回了計算機的控制權。這就是自戀型人格的員工所帶來的問題。也許你的公司、資產、工作正岌岌可危,但他們對此視而不見,他們認為那些都是他的並繼續我行我素,犧牲的卻是你的利益。最後,我們不得不為其肆意妄為付出身體、心理或經濟上的代價。

自戀並不僅僅意味著佔有慾,它常常會升級到暴力事件,屢有發生,但鮮有告發。如你的上司朝你扔東西,拽你的胳膊,用身子堵住門,將一個員工一把推進他辦公室裡……可歎的是受害者從未向人告發此上司的行為,而這種事不是第一次發生,也不是最後一次;他對別人也是如此,但他的員工們都在說:“我們已經習慣了他的橫行霸道。”

所以他們就繼續受他欺凌,發現問題誰都不說;有好點子也不說出口,因為怕被他譏諷;有價值的員工紛紛跳槽……有時候自戀狂的反常行為近似頑疾,別人甚至反過來替他掩飾,或認為那就是他們的一貫風格,或乾脆原諒了他們,因為他們“太傑出”或“大多時候還是很好的”。不,不對。一點兒都不好。你將會為這種荒謬的借口付出慘痛的代價。

類似事件需要立刻記錄或上報。首先要告知的就是所在單位或機構的人力部門。若是因為特殊原因無法上報,那就立刻記錄下來,無論是身在何處,以何種方式—記在日程表上、寫一封電子郵件給別人(甚至寫給自己)、打電話……都要立刻把事情的經過—何時何地說了做了什麼—原原本本記錄下來或分享出去。

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為本性難移。萬一情況持續惡化,到了內部審查或民事訴訟的地步,那麼,誰保留了記錄誰就是勝者,沒有證據定將申辯無門。而自戀狂是不可能將其言行記錄下來的。“我今天推搡誰誰誰了。”“今天我罵誰誰誰是個×××了。”……他們從不認為自己有錯,但你得記下來並讓別人也知道這件事。關於如何應對具備自戀型人格的人,我將在第六章《面對危險人格該如何自護》中詳細論述。

我曾在弗吉尼亞州做過一個危險人格研討會,會議結束時,一位高級主管走上前來,問我是否可以跟他們老闆通個電話,後者當時因為有事未能參加我的研討會。他們公司的某個“問題員工”符合危險人格的各項特徵,他希望我能跟他們老闆談談。在去機場的路上我給那位CEO打了電話,他對我說的事情簡直令人震驚。這個員工的行為已經失控,並將危及整個公司的存亡。從前面那位高級主管口裡,我聽到了那個員工罄竹難書的惡行,那是對信任的辜負和侮辱:他手中握有客戶的私人信息、客戶和同事的信用卡信息,還有公司未來計劃的重要戰略數據……更過分的是,他還威脅CEO和其他管理人員說,要是不遂他的意,就把這些信息洩露出去。

為把他安撫下來,CEO各種方法用盡,但毫無效果。事實上,他們所做的努力無異於火上澆油,那個員工反而更加來勁了。CEO被這個員工的事攪得頭疼,甚至要去找家庭醫生和心理醫生治療他的焦慮。而那個員工呢,還跟沒事人一樣。

那位CEO告訴我說,這件事已經拖了18個月了。我問道:“他是你的員工,他把大家都折騰得難受,他把你逼得心煩意亂甚至要去看醫生,他還把公司的私人信息和專有資料隨意擺弄、滿不在乎,是這樣吧?”

“對。”他答道。

“那你為什麼還不開除他呢?”我問道。

“因為,我以為事情會有好轉啊。”這是從那些對具備自戀型人格的人毫不瞭解的人那裡最常聽到的回答。他們天真而無知地以為事情會有好轉。但是,不可能。

我曾從太多公司管理者們那裡聽到這樣的事,他們有時寧可放棄一宗生意,只是因為對方太自戀、太令人難受,跟這樣的人同在一間屋子裡,甚至在電話裡交談,他們及團隊人員都受不了。每次他們都以為情況會有改觀,但次次如此。其實,我真的聽說過有人因為與這樣的人打交道而得了病。曾有位航運公司的老闆事後對我說:“喬,要是跟他做生意,我得整天擔心是否該相信他,我的得力員工也要受盡折騰,什麼生意也不值得付出這麼多。我很慶幸當初放棄了這個買賣。”

具備自戀型人格的人可能擁有很高的職權或社會信任度,如此一來,其對法規的漠視和對職權的濫用就會造成嚴重的後果。比如,一個滿口謊言、欺世盜名的警察,一個自以為掌握他人生死的醫務人士,一個性侵孩子的教練……其造成的傷害是不可預計的。

2012年,伊利諾伊州迪克森鎮的審計官麗塔·克朗德維爾因貪污公款被捕。她在22年時間裡一共貪污了5300萬美元,據其所述,這筆錢裡有一部分被用於經營馬場。審計官職務給了她染指巨額市政資金的機會,而她就將其當成了自己的私人小金庫。

腐敗的政府官員層出不窮,但具備自戀型人格的人不限於此,他們幾乎無處不在。任何宗教派別,只要其領袖是個自戀狂,那麼所有信眾就得犧牲自己的利益來抬高他。而邪教,其領袖沒有一個不是自戀型人格:“人民聖殿教”吉姆·瓊斯(見前文譯注),“大衛教派”的大衛·考雷什12,“曼森家族”的查爾斯·曼森13,“奧姆真理教”的麻原彰晃14,“太陽聖殿教”的約瑟夫·迪·馬布羅15,“天堂之門”的馬歇爾·赫夫·阿普爾懷特16,“奧修教”的巴關·希瑞·羅傑尼希17,“摩門教末世聖徒教會”掌門人沃倫·斯蒂德·傑夫斯18等人都是臭名昭著的自戀狂,他們拒絕接受任何批評,鼓吹富麗堂皇的理論,自賦神權,目中無人,目無法紀。這種人以極高的代價“售賣”夢想,上當受害者絡繹不絕。

“天堂之門”集體自殺慘劇過去1年之後,1998年9月,時值“瓊斯鎮”集體自殺事件20週年之際,FBI的一個側寫員小組來到弗吉尼亞州的匡提科FBI學院,查看吉姆·瓊斯及其邪教組織“人民聖殿教”的相關資料。對我來說,那天的所見所查發人深省,因為,雖然多年以來我曾多次讀到過這起慘案的相關內容,但真正看到現場照片,看到照片上那些無辜孩童腫脹的屍體,我才對那起集體自殺慘劇、對吉姆·瓊斯牧師、對其自戀型人格有了新的瞭解。如果大家感興趣,可以訪問FBI的網站,看看這起慘案的實際調查資料,也可參看一下我當初曾翻看的一些相關文件。

如果你在線讀過這數千頁的FBI調查報告,或者讀過一些記述吉姆·瓊斯和“人民聖殿教”的書,那麼就會總結出以下結論:

1.有太多人會被迫將自己的生命無條件地交付在一個人手上。

2.在宗教外衣的掩護下,一個危險人物會長時間游離於審查之外。

3.邪教領袖全面控制著信徒,就像一個極權政體一樣。

4.試圖逃離邪教的信徒會受到身體和心理的虐待。

5.感到擔心的家人和朋友在向信徒提供幫助或試圖解救他們時,都會遭到持續的反對或阻撓。

6.邪教領袖的自戀型人格非常明顯(如吉姆·瓊斯的口頭和書面言論),對尚未入會的信徒來說應是警示信號。

7.只有少數邪教成員能看到其領袖的“真面目”(比如說,只有少數幾個人知道吉姆·瓊斯是個惡毒危險的自戀狂)。

8.一旦臣服於邪教領袖之下,信徒們就不願(或不敢)看到潛在的危險,甘心受自戀狂的驅使,哪怕他們及親生兒女的生命已岌岌可危也不知悔悟。

對我們這些側寫員們來說,看過“瓊斯鎮”慘劇的調查報告之後,我們總結出的經驗教訓是很沉痛的,因為我們先前就從中看到了以往的邪教領袖身上那種自戀型人格特徵,也知道這種人格會給“虔誠”的信徒們帶來什麼樣的災難。經過我們的分析,總結出以下幾點:

1.當人們受到操縱和利用卻不能(或不願)悔悟時,邪教領袖會繼續迷惑他們。

2.邪教通過心理、群體,或者身體的壓迫來製造難度,使信徒無法脫離,以此達到使其順從的目的,但此舉會給後者造成嚴重的、持續多年的心理傷害。

3.對自戀狂宗派領袖來說,為使其宗派避開批評、嘲笑、審查,並達到完全控制宗派的目的,關鍵就在於將整個宗派與外界隔絕起來。

4.在邪教的領袖位置上,自戀型人格會感到如魚得水,他們會用盡一切手段維持其領袖地位,排擠甚至除掉反對者。

5.不管是什麼情況,自戀狂邪教領袖都免受一切懲罰,由此獲得無上特權(如遊玩、衣物、奢侈品、性伴侶等)。

6.自戀狂邪教領袖宣稱他們知道“美好世界”的一切,並通曉去往彼處的方法,所有事宜都是他一個人說了算。

7.因為宗教信仰自由和民間結社自由受到憲法保護,所以,除非有明顯違反州法律或聯邦法律的行為,否則執法機關很難對其進行干預。在大多數案件中,因為其活動地點過於偏遠隱秘,也加大了執法機關干預的難度,比如沃倫·斯蒂德·傑夫斯在猶他州南部的“摩門教末世聖徒教會”(強姦未成年少女);或者警察到來,卻為時已晚,如“瓊斯鎮”集體自殺慘案。

以上就是我們對邪教的研究結果,但是,如果你仔細考慮一下的話,就會在你的工作環境、所在組織機構、被“暴君”統治的家裡,甚至在國家層面都能看到類似的特徵:隱秘、與世隔絕;為削弱人們的自由意志而對其進行心理和身體的虐待;權力集中在一個人手裡……

歷史已經無數次證明,病態的自戀型人格是一切災難的根源。阿道夫·希特勒19,就是自戀狂領袖的典型代表,他引發的災難危及了無數人的生命,而其根源僅僅是—他覺得自己就是真理。

危險人格清單:自戀型人格的徵兆

在本書前言中我曾提到過,在多年的工作中,我根據危險人格的行為方式制定了一份清單,以此來辨別危險人格。下面列出的這份清單將幫助大家辨別某人是否屬於自戀型人格,以及其自戀的程度:自大可憎;冷漠無情;兇惡危險。在這份清單的幫助下,大家能夠對如何與其打交道有個清晰的脈絡,能夠更為確切地判斷其惡劣程度及是否會給你或他人帶來威脅。

本章的這份清單,以及本書中其他“危險人格清單”,其設計目的都是供你我這種沒有專業心理知識的人日常使用。它不是心理診斷工具,其設計宗旨是教給大家一些實用的知識和信息,並對大家目睹或親身經歷的某些事情進行驗證。

請大家仔細閱讀每一條陳述,在符合他們特徵的條目前打上對號。一定要做到實事求是,回想一下他們的言行,或別人是怎麼對你描述這個人的。當然,最可靠的還是第一手資料:想想你親眼目睹到的,以及你在其左右或與其打交道時的感覺。

只選符合特徵的條目,不要猜測,也不要想當然。如果感覺模稜兩可,就不要勾選。有些陳述看起來與其他條目重複或意思相近—我是故意這樣安排的,因為經歷和描述會因人而異,存在細微差別。

為保證測試結果的可靠性,請大家務必做完130個測試條目。在一份做完的清單裡,有些甚至是你從未考慮過的情況,還有些條目會讓你想起一些忘記的事。所以,請務必逐條閱讀,千萬不要感覺不耐煩,也不要因為覺得前面幾條都不符合就堅持不下去。

做完之後請核對分數並查看結果分析,現在,請大家認真閱讀清單。

請逐條閱讀,在符合特徵的條目前打上對號:

□1.認為現有的職位、履歷、待遇等無法與自己的重要性相匹配。

□2.認為自己很了不起,覺得自己所取得的成績都是非凡的成就。

□3.經常會說他們需要領導別人、需要負責、要有權力,或需要立刻取得成功。

□4.認為自己只應與“特殊人物”、“成功人士”或“位高權重的人”為伍。

□5.希望被別人嫉妒。

□6.認為自己很特殊,總想獲得特殊對待或優先考慮。

□7.為了個人利益利用別人、佔別人便宜。

□8.缺少同情心,不能體會別人的需求和痛苦。

□9.總是羨慕、嫉妒別人,認為別人也羨慕、嫉妒他們。

□10.行為態度自大傲慢。

□11.總是認為他們的問題最特殊,比別人的問題更嚴重、更緊迫。

□12.特權感膨脹,常常會扭曲規則、違法亂紀。

□13.過度以自我為中心,言行均以“我”為出發點,疏遠他人。

□14.對別人如何看待他們高度敏感。

□15.你經常會因為這個人而心煩惱怒,別人也常常如此抱怨。

□16.外表光鮮,總在修飾打扮上花大把時間。

□17.在任何事情、任何方面都自視過高。

□18.認為別人都卑賤、無能、沒有價值。

□19.對別人缺少理解和體諒,卻希望別人都能理解、體諒他們。

□20.對他人在生存方面(如食物、水等)、身體方面(如居住、衣服等)、情感方面(如愛、撫摸、擁抱等)、經濟方面的需求視而不見。

□21.看到別人得到讚賞,他們就不高興。

□22.欺凌弱小。

□23.只顧自己說話,而不是與人“交談”。

□24.以各種方式吸引別人的注意力,以保證自己是大家關注的焦點(如故意遲到,衣著打扮吸引眼球,語言誇張,到場時極為做作)。

□25.與別人交流時,總是在“放出”信息,而不“接收”信息;他們跟別人的交流總是“單向”的。

□26.自視過高,並認為別人都仰慕他們。當發現真相並非如此時,就會表現出非常震驚的樣子。

□27.哪怕經濟能力不允許,也要買最好的東西(如房子、汽車、電器、珠寶首飾、衣服等)。

□28.很難理解“情深義重”是怎麼回事,在需要表露深情的時候往往表現得超脫、冷漠。

□29.總想控制別人,要求別人對他們保持絕對忠誠。

□30.把他人當作可以操縱和利用的物品。

□31.屢次違反或侵犯規章制度、他人隱私、秘密、社會公德等。

□32.眼裡只有自己的問題,看不到別人的問題或煩惱。

□33.缺少“利他”品質,不論做什麼,都是以“利己”為出發點。

□34.即使沒有任何能拿得出手的成就,也是一副自命不凡的樣子。

□35.喜歡鼓吹自己的成績、作為和經歷。

□36.聽到有人在說自己的成就時,他們一定會插嘴,吹噓他們的成就,或把話題引過去。

□37.認為自己在成功、名譽、財富、性等方面享有特權,無視法律和倫理道德的限制。

□38.工作中總是與同事們攀比以獲得關注或讚賞,常常貶低同事以獲得上司的青睞。

□39.無法容忍他人的批評,聽到就立刻勃然大怒。

□40.有時候表現得專橫傲慢,不管別人的想法和計劃,也不管別人關心的是什麼。

□41.認為自己無所不能,不承認自己有缺點和弱點。

□42.從表面上看,他們很有魅力或很有趣。

□43.喜歡假冒成醫生、軍人、宇航員、特種兵等。

□44.剛認識時你會覺得這個人很有趣,但相處一段時間後,你就感到心累、鬱悶。

□45.損他人之不足,補自己之有餘。

□46.貶低你、你的成就、你的人生價值,絲毫不考慮你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