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FBI危險人格識別術 > 前言 本書的寫作意圖及應用說明 >

前言 本書的寫作意圖及應用說明

1975年6月27日,一個名叫蘇珊·柯蒂斯的女孩從一個治安良好的校園裡失蹤了。她當時15歲,正在猶他州普羅沃市的楊百翰大學參加青年會議,我那時則剛剛進入警局不久,是個新手警察。

我負責這起失蹤案的前期調查。在詢問了她的家人和朋友之後,我們得知:當時她說要回宿舍清洗牙箍1。但是我檢查過她的房間,發現牙刷是乾的,這說明她並未回過宿舍。

那時的校園不像現在到處都有攝像頭,也沒有手機能與人時刻保持聯繫,所以我們只能從她的日常活動(比如說,她的午餐券已經用掉了,諸如此類)來尋找線索。

我們跟她的家人交談過。蘇珊的失蹤無異於晴天霹靂,令他們心如刀絞。他們悲痛而絕望的樣子我至今歷歷在目。

蘇珊最終未能被找到,所有線索查下去都是死胡同。但這起離奇的失蹤案始終縈繞在我的心頭,因為她失蹤的那晚正是由我負責在校園裡巡邏。我總覺得應該對她的失蹤負一定的責任。我把案卷複印了一份,裡面有一張她的大幅照片,許多年來,我都在茫茫人海裡搜尋,希望能找到一張與她有絲毫相仿的面孔。保留這份案卷的另一目的就是要時刻敲打自己—當時我未能保護這一無辜的生命。

很多年過去了,我進了FBI,成為一名特工。有一天,我接到一位鹽湖城警探打來的電話,他說:“有件事要告訴你。到現在我們都沒能找到蘇珊·柯蒂斯,但我們找到當初綁架她的人了。”他接著說,當晚有一個帥氣的年輕男子駕駛一輛大眾汽車在校園裡遊蕩,找尋“獵物”。被捕之後,這名男子交代了綁架並殺害蘇珊·柯蒂斯的罪行。他就是西奧多·泰德·邦迪,經過審訊,他最終交代自己在美國的四個州里連環殺害了35名女性。

至今我還不忍回想那個杏眼長髮的女孩。我曾日復一日看她的照片,讀她的日記,聞她的衣物並探索她曾去過的地方,檢查她鞋子的潮濕情況和鞋底的泥土……只為尋找點滴線索來找到她的下落。案發當晚,我很可能見過兇手在校園裡開車遊蕩,我本該細心查看一下車裡是否坐著一名楊百翰大學的學生、車窗上是否貼著教職工車輛的標籤,但是當天來校園裡參加活動的人太多,很多人都把這一點疏忽了。當晚並沒有人目擊到違法行為,也沒有人報警。當晚的校園似乎跟以往沒什麼兩樣,除了多了一個四處尋找獵物的危險人物,一個“捕食者”。這個連環殺人兇手並未就此收手,此後又殘殺了多名女性。

楊百翰大學的治安在全國來說是最好的,卻仍有誘拐殺人案發生,這是怎麼了?什麼樣的人會做出這種慘絕人寰的事?一想到竟會有人如此狠毒地傷害他人及其親友,我就心寒、憤怒。那時我只是一名22歲的小警員而已,卻已深深明白了一件事:在我們生活的星球上存在各種危險人物,只要有這樣的危險人物,就沒有絕對的安全。接著我意識到,當時只有15歲的蘇珊·柯蒂斯在被害當晚獨自一人面對那個禽獸時肯定也明白了這個道理;一想到這個情景,我就不寒而慄。

也正是在這一事件的驅動下,多年之後我加入了FBI的犯罪側寫部門,在坦帕市分部工作,後來到了FBI的精英部門—國家安全處,參與行為分析項目。我逼著自己去研究罪犯個體及其異常行為,而這也成了我在聯邦調查局的主要工作內容。蘇珊·柯蒂斯是在我眼皮子底下失蹤的,我在案件調查報告上如此寫道。這一慘劇鞭策著我拚命尋找問題的答案,而答案就在兩類人身上—罪犯本人及受害者。

40多年來,我從他們身上總結出了一條規律,那就是某些人格會給他人帶來傷害。不論是惡行、痛苦、折磨、經濟損失還是非正常死亡,應為這些慘劇負責的總是屬於此類人格的人。本書所要闡述的也就是這些給我們帶來痛苦和折磨的危險人格。我要將自己所瞭解的,關於罪犯、反常行為、危險人格的知識分享給大家,因為這些知識真的可以挽救生命。

本書的寫作意圖

通過這本書,我想與大家分享我所掌握的知識,讓大家也能瞭解那些可能給我們帶來傷害的人是什麼情況。具有危險人格者無處不在,他們可能是我們的鄰居、朋友、上司、戀人、配偶、父母……他們可能是社區領袖,也可能是負責我們教育、資產、健康、安全的專業人士,正因為如此,我們更應該心懷警惕。

邪惡、罪行、痛苦和折磨降臨的方式五花八門,它們不會大張旗鼓,叫囂著“準備好了嗎,我就要來了”一路找到我們身上來。以我多年從事FBI特工的經驗而言,那些不法分子都擅長於接近受害人,然後再下手。比如丹尼斯·雷達2,從他首次作案到最後被捕,這30年時間裡他隱藏得非常好—他在堪薩斯州威奇托市附近的帕克市定居,是當地一個基督教會的領導、市裡流浪狗捕狗隊成員、合規專員3。在這光鮮的外表之下,他卻是一個至少殺害了10個人的連環殺手,又因為他捆綁、虐待、殺害的作案手法,得了BTK這個外號。而這些罪行在30年時間裡被他隱藏得密不透風,連他的妻子、孩子、市政官員和教會同僚都不知道。再比如大衛·羅素·威廉姆斯4,這個受過多項嘉獎的加拿大空軍上校也有個不為妻子、同事所知的秘密:他是一個連環強姦殺人犯。此類例子還有許多,如天主教神父的長袍下,掩蓋了幾十年的虐童罪行……

諸如此類的罪惡事實令人驚愕疑惑:我們還能相信誰?如何才能察覺危害、防患於未然?說到底,我們的武器只有三個:一是嗅探危險的動物本能,二是觀察能力,三是察覺到他人行為反常的警覺心。

如果察覺危險跡象能夠救你一命的話,那麼有時候這個能救你命的人恰恰就是你自己,因為不論是在工作還是在家裡,坐在那個古怪或易怒的人的格子間旁邊,或與其只有一門之隔的人正是你啊。比如2013年被捕的阿里爾·卡斯特羅,他把3個女孩囚禁在家裡達10年之久(那可是3600多天啊),並虐待和強姦她們。在他被捕幾個小時之後,鄰居們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都是又驚又疑,因為卡斯特羅“一副陽光和善的樣子,很喜歡小孩子”,有一名與卡斯特羅僅隔兩戶人家的老鄰居認識卡斯特羅已達22年之久,他說:“我很愧疚,我該早就發現一些跡象的。”

如果這些人—卡斯特羅的鄰居、家人、玩音樂的同伴、樂隊成員(卡斯特羅是某支樂隊的吉他手兼主唱)—的觀察力和警覺性再強一點兒,結果會是怎樣?然而大多數人都不願干涉他人的生活,我們的社會風氣也是“少管閒事”,並且,大多數人即使有心,也不知該對哪些情況留意。可悲的是,這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已成為社會的常態,極少會有例外情況出現。

我不願大家受到傷害,也不願大家經歷那些我曾目睹、很多不幸的人曾遭受的痛苦,我希望大家都能過上幸福、充實的生活。但我知道,具有危險人格的人無處不在,並伺機傷害、折磨、掠奪我們。你若是不信,只需翻翻報紙,看看上面的罪案報道,就能明白我們為什麼需要時刻提防了。

人們總是在受到傷害之後才會想起這樣的問題:“為什麼這種事會發生在我身上?為什麼事先一點兒跡象都沒有?”這種情況大家(包括我在內)都曾經歷過。事後諸葛亮誰都會當,可預見力幾乎全無。這是本末倒置,於事無補。對危機的預見力並非人皆有之,因為從未有人教我們該去留意什麼。像我這樣與犯罪案件打交道的專業人士都知道,幾乎所有惡行都有其個性特徵和行為跡象,這些蛛絲馬跡就是對潛在受害者發出的警告:“哪裡哪裡不對勁,當心,留意,躲開……”可是,人們或者察覺不到這些特徵和跡象,或者對其視若無睹、聽而不聞。

所以我才要寫這本書。我想幫大家擦亮雙眼,看清潛在的算計和傷害。安全是我們自己的責任,不能依賴他人;把個人安危托付於他人,得到的只能是失望和傷害。警察局整天都忙得焦頭爛額,心理診所裡總是人滿為患,從法庭審判中逃脫的壞人絡繹不絕,還有前文曾提到的,有太多惡人未能被繩之以法……所以,我們必須把個人安危握在自己手裡。

如果對付這些壞人能像上網一樣,輕點鼠標就能屏蔽掉,那該多好。但這是不可能的。那我們就只能時刻保持警惕了。我希望與大家分享這些寶貴的知識,因為大家不可能隨身“攜帶”一位犯罪學專家,可以隨時回答你的疑問,“你怎麼看?他危險嗎?”“他是個好人嗎?”“我能放心讓他照看孩子嗎?”“跟他合夥投資靠不靠譜?”“選他做舍友沒事吧?”“這個經理會不會毀了我的公司?”“我把他帶回家並留他過夜沒事吧?”……在找到問題的答案之後,我們要做出是或否的決定;但很少有人能在做決定之前,針對心中疑問去對相關的人進行“審查”。若是未經仔細考慮就倉促做出決定,那麼人們很可能會在第二天報紙頭版的“昨日慘劇”新聞報道中找到問題的答案。

讀過這本書之後,你就能在保證自身安危這件事上採取主動了。它將以淺顯而實用的方式教給你專家級的知識,這樣你就能將自己的安危牢牢把握在手中。通過本書,我將教大家學會辨識有缺陷的人格和品德,以減少大家在情感、心理、經濟、身體上被算計的可能性。本傑明·富蘭克林有句名言:“投資知識將獲得最大回報。”我將其稍做補充—學習本書所述的知識將拯救生命。

危險人格的真相

現在,我們已經對新聞頭條裡的槍擊案見慣不怪了:某人走進辦公大樓或是教室、露營地等場所,接著,似乎毫無緣由地拿出自動步槍等武器瘋狂掃射,打死打傷大量無辜平民。慘案過後,事態平息下來,在掩埋哀悼死者、救助撫慰傷者(後者及其家人的人生必定要永遠背負這一創傷)之時,總有這樣的問題浮現出來:“什麼樣的人竟會如此狠毒?就沒有辦法防止此類慘劇重演嗎?”

每當有這樣的慘案發生,都會立刻成為媒體的焦點,並在數月時間裡縈繞在我們嘴邊心頭(如弗吉尼亞理工學院校園槍擊案5、哥倫拜恩校園事件6、桑迪胡克小學槍擊案7、奧斯陸爆炸槍擊事件8……此類例子不勝枚舉)。尤為不幸的是,此類慘劇層出不窮,僅以美國為例,平均每年就有18~20起類似慘案發生(根據2012年8月6日《時代》公佈的數據)。而這種平均每月1起的慘案已使得我們感覺麻木。每次得知慘案的消息,我們關心的似乎只剩下了死亡的人數,這次是多少?8個、16個、26個還是77個9

此類大規模慘案雖說令人髮指,卻只是我們所面臨威脅的冰山一角。一個更為殘酷的事實是:每一起大規模殺傷慘案的背後,都有數以百計的小規模兇案,那些兇手一次只殺害一名兒童/戀人/配偶。這樣的慘案很少會成為媒體的焦點,而對大多數人而言,這種沒有全國影響的、低調的惡行、折磨和虐待才是最應提防的。

那些危險人格的主人就在我們身邊,或在我們家庭內部,或在教堂裡,或在學校裡,或在辦公室裡……他們往往隱藏得極好,甚至深得我們的信任,大多數人都不知自己竟然整日與虎狼為伴,待到明白過來卻為時已晚。由於此類兇案破案率不高,所以只有在兇手被抓住並經過媒體報道之後才會引起我們的關注。僅就美國而言,平均每年會有15000起兇殺案、4800000起家庭侵害、2200000起盜竊、354000起搶劫、230000多起性侵案發生,其中很多暴行未有報案,害人者得不到法律的懲罰(以上數據來自FBI 2011年的《統一犯罪報告》)。還有像伯納德·麥道夫10這樣的人,多年以來他從老年人甚至朋友那裡詐騙錢財,其金額之大、範圍之廣令人咋舌,波及數千人的經濟生活。他們可以數十年潛形匿跡,暗中作惡,如在15年時間裡性侵多名男童的傑裡·桑達斯基11

回想一下你自己的經歷,也許你也是某種偷盜或暴行的受害者。或者你曾家中被盜,或者曾被人撬了車門,或者你曾經的戀人陰險狠毒,或者你曾在學校或工作中被人欺負,或者你曾被人襲擊、搶劫,或者曾遭受性虐待但未曾報案,又或者你報了案,卻遲遲未有結果……總有太多罪行未被報案,而已經報案的那些,將壞人繩之以法的概率又小得可憐。根據犯罪學家們的統計結果,這概率還不到1%。

這也就意味著,對大多數人而言,那些可能會給我們帶來傷害的人—那些危險人格的主人—或者因得不到法律的懲罰而恣意妄為,或者作惡多年之後才服罪束手。以上所說的還僅僅是身體的傷害。但創傷絕非僅限於身體,大多數壞人還會給我們造成情感、心理、經濟等方面的傷害。這類人也屬於危險人格,因為他們會以其獨有的方式傷害我們。

四種危險人格的由來

在FBI擔任側寫員時,我漸漸發現某些人格是產生罪惡的根源。具有這些人格的人往往是以下幾類事件的罪魁禍首,他們或總給他人帶來痛苦和折磨,或總在違法亂紀,或總有危險行為傾向,或總是投機取巧、喜歡虐待他人……總之就是導致別人身心痛苦。並且,其此類行為並非偶然,而是一種常態。

通過學習和別人的指導,我瞭解到某些人格常常會表現出以下特點:他們或者惡毒,或者謊話連篇、總愛操縱別人,或者喜歡在利用他人過程中得到樂趣,或者不尊重他人、不遵紀守法……他們沒有情感,殘忍、冷酷、愛算計人。他們會一遍遍重複此類行為,對因此給他人造成的身心傷害毫不關心。

我曾參與各種案件的調查和逮捕工作,並與強姦犯、殺人犯、綁架犯、銀行劫匪、白領罪犯12、戀童癖患者、恐怖分子等罪犯有過交談。我發現,危險人格是可以隱藏得很深的,所以我的這些知識和經驗也得來不易。

1995年我認識了凱麗·特雷澤·沃倫,那時她30歲,跟丈夫、女兒一起居住在喬治亞州的沃納羅賓斯。凱麗曾在美國軍隊擔任文秘職務,在德國服役結束後光榮退役。她丈夫在貯木場工作,她退役後則陸續換了幾份工作,如當保姆、在便利店打工等。

每次見到凱麗,她總是滿面笑容,用擁抱迎接我的到訪。哪怕食物再少,她也與你一起分享;眼前的冰茶,不等喝完她就及時為你添滿。那年夏天我們一共會面10多次,她的笑容從未消減。

凱麗告訴我在德國駐紮的軍隊生活是怎樣的,還回憶起她在美國南方一個貧困家庭的成長經歷。她風趣開朗,應答迅速,從未使交談冷場。在近一年時間裡,她向我及我FBI的同事們提供情報,幫助我們追捕一個罪犯—那人不僅僅是個罪犯,他還是個蘇聯間諜。那一年時間裡,我們聽信了凱麗所說的每一個字;只要是她熱情提供的線索,我們都信以為真。

然而,事情很不對勁。聽從了凱麗的話,我們反而一無所獲。很久之後我們才發現,真正的線索其實並不在美國國內,而是遠在歐洲。最後我們去找凱麗對質,那時我們才發現,她不僅僅是對我們撒了謊,真正出賣了祖國的就是她。在20世紀冷戰高峰期,20多歲的她利用打文件的職務便利,將高度機密的作戰計劃賣給蘇聯,把整個中歐置於險境。

總是一臉笑容招待我們冰茶的凱麗,只是危險人格的又一個例子—他們一方面魅力非凡、詼諧風趣,另一方面卻能將整個國家(在凱麗而言則是若干個國家)置於岌岌可危的境地。最終,凱麗因犯間諜罪被判25年監禁。

會出現缺陷的不僅僅是人格,還有品德,亦即品行和道德。大體而言,這種人不可相信,不可依靠,不可托付。並且,因為他們的人格和品德存在缺陷,他們的行為往往會給他人帶來災難和痛苦。

多年以來,我總結出四種人格類型,它們正是我們常見傷害的罪魁禍首。這四種危險人格廣泛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之中,威脅著我們的經濟、情感和身體安全,它們也正是本書的論述重點:

◎自戀型人格

◎情緒不穩定型人格

◎妄想型人格

◎掠奪型人格

關於本書的用詞

有些讀者可能會納悶,我為什麼會選擇使用像“掠奪型人格”和“情緒不穩定型人格”這樣的詞彙來定義書中的兩種危險人格。這裡我需要做一下說明。

我想讓非專業的讀者在閱讀時也能夠明白這些危險人格的特點,並且不受文化背景的影響。如果用“精神變態”來代替“掠奪型人格”,也許會更簡單(有些朋友建議說,這樣的專業術語會有助於本書的銷售),但“精神變態”這個詞已被濫用,甚至有些專業人士在使用這些術語時也十分隨意;而那些較為審慎的專業人士都認為,更為確切的表達—亦是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用語—應該是“行為失常”、“反社會”、“反社會型人格障礙”。

在醫學和心理學專業文獻中,“精神變態”、“反社會”、“反社會型人格障礙”、“行為失常”這些詞的意義有著清晰的區別,而用這些詞對某個人進行鑒定時,需要對心理健康專業知識或研究有一定的瞭解才行。

然而,這些詞連專業人士都會覺得複雜難懂、不易區分,更不用說普通讀者了。所以我才決定使用“掠奪型人格”這個詞來代替,用這個詞來概括那些“捕食”別人、利用別人、無視規則、無視他人權利和尊嚴的人再合適不過了。

同樣的,普通人很難理解“邊緣型人格”、“表演型人格障礙”、“行為失常”、“抑鬱狂躁型憂鬱症”等專業詞彙的意義,所以我就選擇用“情緒不穩定型人格”來對其進行概括,以幫助大家理解。

此外我還意識到,像“邊緣型人格”和“表演型人格障礙”這樣的詞已經具有負面意義和內涵,使用時常常帶有貶義,且不利於本書意旨的闡述。考慮到以上原因,我就沒有使用這些詞彙。

使用“自戀型人格”和“妄想型人格”這兩個詞彙是因為它們的使用範圍已經非常廣泛,並且為人所熟知(這要歸功於諸多神話傳說和文學作品)。

危險人格清單

在我的實際工作中,根本不會有機會用幾天甚至幾周的時間對某個人進行審查評估。我們工作中的各種決定—調查、鎖定、跟蹤、詢問、對證、拘留、逮捕等,都是在一瞬間做出的。在跟綁匪交涉時,警察不可能說:“稍等片刻,我們得咨詢一下專家委員會,瞭解一下你究竟屬於什麼人格,那樣我們就知道該怎麼對付你了。”那簡直是天方夜譚。現實的生活是實時發展變化的,做出決定只在瞬息之間。

我們對人類行為的常識在危急關頭至關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那些日積月累的、有關危險人格行為模式的信息。多年以來,通過與危險人物以及與專家和受害者的交談,我終於能將這些危險人格以清單的形式總結出來,在FBI每天都要面對的高危情況中對形形色色的惡人進行評估。

先前只有少數FBI精英側寫專家才知道的知識,以及多年來我屢試不爽並精心總結的絕技,都在你手中的這本書裡。

在書中,我將結合日常生活中的實例、我曾處理過的案例以及媒體報道的事件,逐章介紹四種具有危險人格的人的典型特徵、行為模式、給人的感覺、出沒地點、與人接觸的方式等情況。在每一章結束時,我都用淺顯易懂的語言描述了某種危險人格的表現形式,亦即“危險人格清單”。此份清單中還包括一個簡單實用的評分系統,利用這個評分系統,大家可以評估某個人的行為屬於此類危險人格的何種程度:輕微、中等還是嚴重;換句話說,即“惹人煩惱”、“陰險狠毒”、“非常危險”。

“危險人格清單”將幫助大家:

◎知道常見的需要保持警惕的人格特徵和行為方式有哪些;

◎瞭解什麼樣的特徵、行為、事件看似平常,卻暗含危機;

◎預見到具有危險人格的某人下一步會做什麼;

◎明白與具有某種危險人格的人相處的威脅等級如何。

每份“危險人格清單”都極具針對性,並且非常詳細,甚至比心理健康專家用於診斷人格障礙的測試表還要全面。

大家在閱讀本書、使用“危險人格清單”進行評估測試時就會發現,本書與其他同類書籍不同,很少使用數據進行描述。對此我有充分的理由。一旦我們說某某危險人格類型佔了總人口的1%或6%或2.8%時,那就會把讀者注意力的重心誤導到統計學概率上面去,而偏離了真正的重心—危險人格的行為特徵。那時就會有人說:“哦,跟具有這種人格的人相處的話,有96%的可能性是安全的,所以不用擔心嘛。”這是很危險的。很多煙民正是如此,他們自欺欺人地盯著未患肺癌的煙民概率,卻對自己的行為和生活方式會導致肺癌這一事實諱而不談。這種心態是最要不得的。隨便在某處—街頭、工作中、車裡、家裡、臥室裡—與某人的某次偶遇,都有可能毀了你的一生。所以,在本書中我們關注的是行為特徵,而非數據和概率。

在研究中我還發現,某種心理障礙常常會在某種性別的人身上體現,或者與某種性別的人相關。比如說,反社會型人格障礙往往發生在男性身上,而邊緣型人格障礙往往發生在女性身上。這兩種心理障礙的行為特徵很多都可歸入“掠奪型人格”和“情緒不穩定型人格”中,這一點在後文會有具體闡述。而與目光狹隘地只盯著統計數據一樣,將某種心理障礙或危險人格類型與某個性別掛鉤也是極不妥當的。我們不想被數據和性別偏見蒙蔽了雙眼,我們關注的是行為特徵;危險人格的類型完全可以用行為特徵來定義區分。

重要提醒

在閱讀本書時,大家一定要牢牢記住:我喬·納瓦羅不是一個心理健康專家,這本書也不是一本心理診斷手冊。我的專長是觀察、破譯人類行為。本書是一本記述類型的書,教大家如何通過觀察他人行為來辨別危險人格,它還是一本教你如何自我保護並保護親人的書。

介紹心理疾病、變態心理學、人格障礙及其可能的成因、治療手段的優秀書籍和材料有很多,但本書與之大不相同。如果你想站在學術的角度去瞭解、學習這些知識,還是選擇那些書籍材料較好。本書內容來自我擔任FBI特工時的歸納總結,因為工作性質,我們要頻繁地跟各類危險人格—或是作為調查目標,或是作為調查線索—面對面打交道。所以,本書內容與醫學無關,那是心理健康專家的事。

很多同類書籍著眼於探索危險人格的成因,但在本書中你找不到類似論述,原因很簡單:如果有人以每天欺凌羞辱你為樂,或騙光了你的全部身家,或調戲騷擾你的孩子,或用腰帶勒你的脖子……這時去分析其人格成因有什麼用?臨床醫生和研究人員才對這個感興趣,而我們普通人關心的,首先是自己的安全和親人的幸福。

在執法部門工作的幾十年裡,我總結出一個經驗:對疑犯的人格瞭解得越多越深,將其繩之以法或阻止其繼續作惡的可能性就越高。例如,在綁架人質事件中,如果能知道他是妄想型人格、掠奪型人格、自戀型人格還是極度情緒不穩定型人格,那麼我們就能知道該選擇何種方式和時機與之交涉;除此之外,這些信息還能幫助我們選擇以何種行動方案來解救人質。瞭解疑犯的人格類型往往能使我們預知可能出現的結果,因為人格特徵決定著人們的行為傾向。因此,在行為分析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過去的行為是對未來行為的最好預測。”或借用偉大思想家亞里士多德闡述人之本性的一句名言—

“現在的我們是過去各種重複的行為塑造而成的。”

所以,如果你要探尋的是危險人格的“成因”,那你不會在本書中找到解答。但是,如果你想瞭解這些人的思維和行為,如果你想保護自己、保護親人和事業,那就以閱讀本書作為開始吧。

正式開始前的最後一點說明

對待任何人都要心懷尊重,言行要合乎道德標準,這是我做人的準則,也是所接受的教育和培訓的基本原則;此外,我還堅信,作為社會的一員,誰都沒有承擔被人傷害的責任和義務。這就是我寫作本書的原因。我關心的只有一件事—大家的安全和幸福。我關心的是你、你的兒女、你的父母、你的祖父母與外祖父母……我不願他們受到傷害。

我不是要聳人聽聞,而是想用知識把大家武裝起來。我想在大家腦子裡裝上危險人格“警報器”,在你或親人受到傷害之前就有所察覺;若是正在遭受侵害,則幫你遠遠地避開他們,逃離其魔爪。我想幫大家建起心裡的“安全雷達”,在探測到危險行為時,會給你發出警告:當心。提防這個人。先緩一緩。別相信他……

如果大家都能有這份警覺性,那麼我們的社會就會安全很多。這樣的話,也許那些危險人格所引發的慘案和浩劫能夠得以長久平息。

如果讀過本書之後,你學會了如何識別那些會給你帶來身體、情感、心理、經濟等方面的傷害和損失的危險人格,並知道該如何自保的話,那麼我寫作本書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特別提示

每次與受害人交談時,我都對他們遭受的苦難深表痛心,也深知需要保護他們的隱私和尊嚴。所以,本書中的受害者用的都是化名,而為了保險起見,我連事件經過、日期、時間、地點等都做了細微改動,因為現在有些警方報告和離婚文件是可以通過關鍵詞(詞組)搜索到的。總之,在不影響事例的特徵或方式的代表性這一前提下,我盡最大努力保護了事件受害者的隱私和尊嚴。

前言譯注

1 用於牙齒矯正,又稱牙套。

2 原文為Dennis Lynn Rader,1945出生,美國連環殺手,在1974年至1991年間於堪薩斯州塞奇威克縣威奇托地區最少虐殺了10人。他有BTK殺手之稱,意即“綁、虐、殺”(Bind, Torture and Kill)。他在犯案後均會向當地警方和報館寄信,以BTK為署名聲稱曾作案,並在信中講述案件詳情。他於2005年2月25日在其寓所附近被捕,同年8月18日被判175年有期徒刑。

3 受金融財團僱傭來保障商業運營中不會發生利益衝突並保障經營符合所有的法律法規的專業人士,往往由律師擔任。

4 曾為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等多個世界元首駕駛專機,後擔任加拿大某空軍基地最高長官。被控謀殺、非法拘禁、私闖民宅、強姦等共計88項罪名。

5 2007年4月16日在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學院暨州立大學發生的兩次槍擊事件,連同兇手在內共有33人死亡,並至少造成23人受傷。這是美國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校園槍擊案,也是美國建國200多年來最嚴重的槍擊事件。槍擊案的兇手為該校大四英語系的韓裔學生趙承熙,他最後在諾理斯教學大樓裡自殺身亡。

6 1999年4月20日於美國科羅拉多州傑弗遜郡哥倫拜恩高中發生的校園槍擊事件。兩名青少年學生—埃裡克·哈里斯和迪倫·克萊伯德配備槍械和爆炸物進入校園,槍殺了12名學生和1名教師,造成其他24人受傷,兩人隨即自殺身亡。

7 2012年12月14日美國康涅狄格州桑迪胡克小學發生槍擊案,造成包括兇手在內的28人喪生,其中20人是兒童,警方還在兇手家中發現了其母親也被殺害。槍手為男性,名為亞當·蘭扎,家住新澤西州,其母是桑迪胡克小學的教師。這是美國歷史上死傷最慘重的校園槍擊案之一。

8 2011年7月22日發生在挪威首都奧斯陸市的爆炸事件及數小時後發生在於特島的槍擊事件。當地時間15時26分,位於奧斯陸市中心的挪威政府辦公大樓附近發生爆炸,爆炸發生2小時後,在位於奧斯陸以西約40公里處的於特島發生槍擊事件,一名裝扮成警察的槍手向挪威工黨青年團夏令營的人群射擊。兩起事件造成92人當場死亡、數十人受傷。疑犯是32歲的挪威人安德斯·貝林·佈雷維克,他是一名有自戀傾向的極右排外激進分子,當場被捕。

9“77個”是於特島槍擊事件截至當地時間25日上午的死亡數字。

10 前納斯達克主席,美國歷史上最大的詐騙案製造者,其操作的“龐氏騙局”詐騙金額超過600億美元。2009年6月29日,麥道夫因詐騙案在紐約被判處150年監禁。

11 1944年出生,曾在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橄欖球隊任助理教練,涉嫌於1994年至2009年性侵至少10名男童。2012年6月22日,賓夕法尼亞州一個陪審團認定桑達斯基性侵男童等45項罪名成立。

12 指企業工作人員利用職權違法犯罪,如貪污、行賄、逃稅、做假廣告、侵犯知識產權等。